养生健康
投诉建议我要投稿

中医区别失眠

中医区别失眠

1.心脾两虚型 不易入睡,或睡中多梦,易醒,醒后再难以入睡,或兼心悸、心慌 神疲、乏力、口淡无味,或食后腹胀,不思饮食,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缓弱。

2.阴虚火旺型 心烦,失眠,入睡困难,同时兼有手足心发热,盗汗,口渴、咽干,或口舌糜烂,舌质红,或仅舌尖红,少苔,脉象细数。

3.心肾不交型 心烦不寐,头晕耳鸣,烦热盗汗,咽干,精神萎靡,健忘,腰膝酸软,女子月经不调。舌尖红,苔少,脉细数。

4.心虚胆怯型 虚烦不得眠,入睡后又易惊醒,终日惕惕,心神不安,胆怯恐惧,遇事易惊;并有心悸、气短、自汗等症状。舌质正常或淡,脉弦细。

5.肝胆两虚型 肝病日久,身体亏虚,虚烦而难以入睡或入睡后容易惊醒,终日惕惕,胆怯恐惧,遇事易惊,舌淡,脉细弦等。

失眠中医辨证

失眠可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记忆力不集中等症状,它的最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严重一点会导致精神分裂。常见临床类型有原发性睡眠障碍、继发性睡眠障碍、假性失眠。下面就介绍一下失眠的中医辨证疗法有哪些。

一、肝郁化火

从中医角度看,压力及郁闷之气会影响肝的健康。人们承受压力时,肝是第一线作战的大将军,所以经常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而“气”多便成“火”,使身体一直处于亢进的状态,很难入眠。

【助眠秘诀】——碰上压力大时,补充能舒肝减压的食物,比如绿色及口感带酸的水果,如柠檬、猕猴桃、梅子及绿色蔬菜。此外,肝火旺时容易口渴,需要喝充足的水。中医推荐可以镇静情绪的玫瑰花茶、薰衣草茶,若要加强促眠效果,可以加入少量具安神作用的酸枣仁一起喝。

二、食滞胃脘

中医有一句话,“胃不和,则卧不安”。明白指出肠胃没顾好,造成胃气失和、消化不良、腹胀不适,很难一夜好眠。适当的三餐分配要像倒金字塔,就是早餐吃得丰盛充足,午餐适中,晚餐则清淡少量。但现代人往往反其道而行,早上空着肚子赶上班,到了晚上忙于交际应酬,或借由吃一顿好的来解除压力。一直到上床就寝,可能肠胃还在拼命工作,无法休息,夜里当然睡不安稳。

【助眠秘诀】——1、晚餐掌握“77”原则。尽量晚上7点以前(或至少睡前3小时)进食,吃7分饱就好,菜品轻淡为宜,避免高油脂的肉类及蛋糕点心。

2、经常腹满胀气的人晚上要少吃胀气食物,如豆类、洋葱、青椒、土豆、红薯、芋头、玉米、香蕉、面包、柑橘类水果等。

3、辛辣刺激的辣椒、大蒜及生洋葱,会让一些人感觉胃“烧得慌”,因而影响睡眠。4、用餐之后不要马上躺下睡觉,稍微走一走,帮助消化。

三、心阴亏损

经常熬夜加班,会一点一滴耗损体内的“阴气”,变成“阴虚”体质,就算精疲力竭上了床,却睡不着,要不就是脑袋里连番上演各种梦境,觉得没法好好休息。时间长了更会发现,记忆力也在不断下降。如果你是这种“夜猫子”,就需要“滋心阴、养心神”了。

【助眠秘诀】——香甜的桂圆可补血,也是滋养心阴的好食物,和适量的红枣、莲子及糯米一同煮成粥,早上食用;或用6颗桂圆肉、10克莲子及芡实,加500毫升水煮成茶饮,每天早晚温热喝一次,能养心安神。但感冒中,或有口干舌燥等“上火”症状的人,不宜吃桂圆。

四、心脾两虚

这一类的人除了心神慌乱、健忘、精神疲惫、睡得浅而容易醒来之外,还伴随有脾胃(消化系统)不适的问题,例如拉肚子、消化不良等。

【助眠秘诀】——中医著名的健脾食方是“四神汤(莲子、淮山、芡实、茯苓)”,另外像红枣及薏仁也都有补益脾胃的效果。

失眠看中医还是西医

1:处方:花生叶(干品)50克

用法:日1剂,水煎沸10分钟,取浓液200毫升,睡前温服。

疗效:服药3~5天,有效率89%

2:处方:桑白皮、陈皮、赤芍、桃仁搁12克,柴胡、通木、半夏、苏子各10克,香附、大腹皮、甘草各15克,青皮14克。

用法:水煎,日1剂服2次。

疗效:用药6剂,有效率达100%。

怎样治失眠 中医失眠分型

心脾两虚:多梦易醒,伴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无华。

心胆气虚:心悸胆怯,善惊多恐,夜寐多梦易惊。

阴虚火旺: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心悸健忘,颧红潮热,口干少津。

肝郁化火:心烦不能入睡,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黄。

痰热内扰:睡眠不安,心烦懊侬,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

失眠的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失眠的原因很多,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阴阳不交、心肾不交、阴虚火旺、心气虚以及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影响心神而失眠。失眠的发生常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不交。临床治则当以补虚泻实、调理阴阳为主,虚者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实者泻其有余,消导和中。

中医治疗失眠一般从四个方面入手:

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中医将失眠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见肝郁化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味;痰热内扰,用温胆汤加味。虚证若阴虚火旺,用黄连阿胶汤合朱砂安神丸加减,心脾两虚者用归脾汤;心胆气虚者,用安神定志丸;心肾不交、虚阳上扰者用交泰丸。对顽固性不寐从瘀论治,遵从王清任“不寐一证乃气血凝滞”之说,用血府逐瘀汤。

养血育阴安神镇静

中医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予以安神镇静的药物来治疗失眠。临床上常用养血安神、清心安神、育阴安神、益气安神、镇肝安神及安神定志等方法,可随证选用。常用中草药为珍珠母、百合、酸枣仁、夜交藤、煅龙牡等,常用中成药有安神定志丸、刺五加片、参松养心胶囊、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

精神调治舒畅情志

临诊中还应随证采用精神调治的方法,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对因情志不抒或紧张而造成的失眠,精神治疗更有其特殊的功效。

针灸疗法宁心安神

中医治疗失眠所选穴位包括:内关、神门、四神聪、三阴交、安眠、足三里、后溪等。四神聪镇静安神,不寐病位在心,取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三阴交健脾益气,柔肝益阴,可使脾气和,开气疏泄,心肾交通,心气安而不寐除;心脾亏损配心俞、脾俞;心肾不交配心俞、肾俞、太溪;脾胃不和配足三里;痰热内扰配内关、丰隆。还可以采用耳针、梅花针、灸法、推拿等法。

中医失眠治疗 心脾两虚型

多由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则食少纳呆,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不安。如《景岳全书·不寐》中指出:“思虑劳倦太过,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寐。”

《类证治裁·不寐》亦云:“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常用归脾汤补益心脾,养心安神。白术10g,黄芪15g,茯神12g,党参10g,木香10g,甘草10g,远志6g,炒枣仁15g,当归12g,龙眼肉12g。

年龄不同失眠的治疗方法亦不同

失眠经常危害那些不良生活习惯的人,最容易失眠的人群就是老年人了,从而不同人群失眠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中医失眠的治疗,今天小编搜集了相关资料,一起跟小编了解一下吧!

关于老年人常用失眠的治疗方案以补益肝肾,养心安神为主,现代医学发现补肾,如果能帮助活血化淤及养心安神的中药有降血脂、软化血管的效果,从而还可以帮助人们降低血液粘稠度,提高血液流速,改善大脑缺血状况。

对于中青年人失眠的原因主要是各个方面的压力,其精神因素主要表现在平日思想负担较重及精神压力过大、思虑过多的患者中。在中医学上认为中医通过数千年的不断探索发现疏肝理气的中医可调节人的精神及思想压力,从而才可解除因抑郁而产生的诸多症状。

失眠中医治疗

1、药物疗法指通过口服药物,经由消化器官吸收,以达到扶正祛邪、调节机体气血阴阳,使机体康复的治法。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口服药物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片剂、糖浆、茶剂、冲剂等不同剂型。本法是在临床各科应用范围最广的治疗方法。

2、针灸疗法用针刺、艾灸的方法在人体经络及经外腧穴施以一定的手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针刺又可分为体针、头针、面针、眼针、耳针、足针、温针、火针、三棱针、梅花针等多种针法。灸法可分为艾条灸、麦粒灸、疤痕灸、隔姜灸、隔蒜灸、药饼灸等。针灸疗法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

相关推荐

中医对症调理失眠

1、食谱原料:去核红枣500克,冰糖100克,阿胶150克。 制作方法:你可以将红枣加水煮烂后,加入冰糖、阿胶,慢火熬煮至膏状备用。这样早晚各服用1~2匙(约10~15克)。 健康提示:这种食疗方法非常适用于气虚、血虚引起的失眠、多梦、精神恍惚患者。 2、食谱原料:莲子30克,百合15克,加适量冰糖。 制作方法:将莲子、百合共煮成汤,然后再加入冰糖调味,你可以在临睡前服用。 健康提示:这种食疗方法对虚热烦躁失眠者非常有用。 3、食谱原料:柏子仁10~15克,粳米50~100克,加适量蜂蜜。 制作方法:你可

晚上失眠中医偏方

第一:晚上失眠的危害 失眠的危害是非常明显的,除了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之外,导致我们出现精神萎靡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还会导致患者出现长期失眠,也非常容易患有焦虑症。除此之外,很多人如果出现了失眠的情况,那么也容易导致神经功能失调的情况,例如心跳过快、肌肉收缩以及尿频尿急等等的情况。 失眠除了对个人造成伤害之外,对于社会的伤害也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人们在经常失眠之后就会变得敏感以及暴躁起来,这样就会影响家庭关系,还会将这种情况带到工作之中,导致人际关系等等下降,产生孤独感等等。 第二:晚上失眠的原

失眠中医病因

中医病因:由于情致所伤,肝气郁结,心火偏亢,气滞血瘀,痰火内扰,胃气不和致脏腑气机升降失调,阴阳不循其道,阳气不得入于阴,心神不宁所致者,多为实证失眠。 若因年老体衰,气血不足或久病后气血亏损,阴阳失调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致令心失所养,身无所住或血虚胆怯,肝失所养,神无所主或血虚胆怯,肝失所养或心肾不交,虚火上亢所致者,谓虚证失眠 总之,脏腑功能紊乱,邪气阻滞,气血阴阳平衡失调,神志不宁是发生失眠的基本病机。 分类:失眠中医学上称“不寐”,藏医称为"宁龙病",古时称为“不得卧”或“不得眠”。它有虚

中医怎么治失眠

1、从五脏论治,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衡,导致阴阳失调,使人机能处于亢奋状态,从而睡不着。 2、从精神情志论治,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 ,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从昼夜节律论治,人体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

焦虑失眠中医疗法

很多的朋友往往占有重要的会议或者是约会之前会有焦虑性失眠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数是由于精神十分的紧张,焦虑而导致精神无法放松,从而出现了失眠的情况。有这种情况的出现会直接影响第二天重要的事情。所以在出现焦虑性失眠后一定要尽快的做治疗,建议大家可以选择中医治疗的方式,从而让自己远离焦虑性失眠。 一、焦虑性失眠吃苹果一个。或在床头柜上放上一个剥开皮或切开的柑橘,让失眠者吸闻其芳香气味,可以镇静中枢神经,帮助入睡。洋葱适量捣烂,装入瓶内盖好,临睡前放在枕边嗅闻其气,一般在片刻之后便可入睡。 二、神经衰弱的失

中医按摩治失眠

中医按摩治失眠--按压心包经: 循着双侧上臂内侧中线,由上向下按压,痛点再重点按压,每日1~2次。 中医按摩治失眠--点揉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腕横纹肌尺侧端,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于每日临睡前用一拇指指端的螺纹面,点揉另一手的神门穴,换另一手的拇指,同样点揉前手的神门穴,以感酸胀为宜,各重复30次。 中医按摩治失眠--睡前搓涌泉穴: 方法:于每日临睡前取仰卧位,微屈小腿,以两足心紧贴床面,做上下摩擦动作,每日30次。 中医按摩治失眠--揉捻耳垂:>>>中医按摩让感冒远离你 双手拇指和食指分别捏住双侧耳

睡眠不好吃什么 桂圆

桂圆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可医失眠健忘、神经震弱等。

失眠的饮食

1.牛奶:牛奶中含有色氨酸,这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睡前喝一杯牛奶,其中的色氨酸量足以起到安眠作用。饮用牛奶的温饱感也增加了催眠效果。 2. 核桃:核桃是一种滋养强壮品,可治神经袁弱、健忘、失眠、多梦和饮食不振。每日早晚各吃些核桃仁,有利睡眠。 3. 桂圆:性味甘温,无毒。桂圆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可医失眠健忘、神经衰弱等。中医治疗心脾两虚、失眠等梦的方剂“归脾丸”就有桂圆肉。 4. 莲子:莲子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心烦梦多而失眠者,则可用莲子心加盐少许,水煎,每晚睡前服。 5. 食醋:劳累难眠时,可取食醋

中医如何调理失眠

临床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时寐时醒,或彻夜不寐为其证候特点,并常伴有日间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体倦乏力、甚则心烦懊恼、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和生活。 历代医家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以七情内伤为主要病因,其涉及的脏腑不外心、脾、肝、胆、肾,其病机总属营卫失和,阴阳失调为病之本,或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阴。睡不着觉,睡不踏实容易醒,醒了以后就再也睡不着,睡完了不解乏,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想必现在很多人都遇到过上述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并为此困扰不已。事实上,若能通过不同表现,将失眠正确归因于五

中医按摩治疗失眠

1、天门开穴法。两个拇指的指腹紧贴于印堂穴,双手其余手指固定头部两侧。左手拇指首先自印堂穴垂直向上推移经神庭穴推至上星穴,然后两个拇指呈左下右上,左上、右下同时交替推摩。手法由缓至快。由轻至重,反复按摩约一分钟。此时按摩局部产生热感,并向眉心的位置集中。 2、百会穴点按掌摩法。用右手拇指指尖在百会穴点按,等到局部产生肿胀麻感后立即改用拇指腹旋转按摩。。就这样反复交替进行约30秒,紧接着用掌心以百会穴为中心均匀用力按压与旋转按摩约30秒钟。 3、玉锤叩击法。用指尖作锤,双手同时进行,从后向前从左至右叩击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