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的诊断标准
肌肉萎缩的诊断标准
肌肉萎缩患者的诊断标准有:
1、注意肌肉体积和外观:临床上肌肉萎缩的诊断应两侧对比,即肌肉萎缩的范围分布,程度、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有无肌束颤动。
2、肌力和肌张力:肌肉萎缩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应注意肌容积与肌力的比较,注意肌肉萎缩部位的肌力,肌张力。
3、注意有无全身性疾病:如肿瘤、糖尿病、恶性病变等。
4、肌肉萎缩的伴发症:如骨关节的变形,皮肤症状,沿神经走行有无压痛及肿物等。注意有无感觉障碍,感觉障碍的分布、范围和性质如深、浅感觉障碍或复合感觉障碍,感觉分离等,萎缩肌肉有无自发性疼痛和压痛等,也是肌肉萎缩的诊断重要的依据。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标准
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应该很简单,只要大家能够了解清楚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标准以后。减腰椎间盘突出在生活中是非常的多见,特别是在中老人群体中,腰椎间盘突出虽然不是什么严重的疾病,但是危害性同样不可小觑。病情轻一点的可能患者不会受到很大的伤害,病情比较严重的,伤害就非常的大。
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标准: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腰部会疼痛,一般的,下肢或者是双下肢会感觉满目,疼痛,马尾神经也会出现麻木,刺痛等症状,女性还可能会出现尿失禁,男性还可能出现阳痿,严重者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全性瘫痪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标准有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常发生于青壮年。
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标准还有,患者的腰部疼痛逐渐的发展到臂部以及下肢出现反射性的疼痛,腹压也会有所增加,患者出现咳嗽,打喷嚏等情况的死后,疼痛还会加重。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标准有很多条,这几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真的非常的重要,如果大家不了解清楚这几点诊断标准。可能,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会出现很多的错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也会出现很大的差错。所以,大家一定要对上述这些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标准了解清楚。
肌肉萎缩诊断方法有哪几种
一、注意肌肉体积和外观:临床上肌肉萎缩的检查应两侧对比,即肌肉萎缩的范围分布,程度、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有无肌束颤动。
二、注意有无全身性疾病:如肿瘤、糖尿病、恶性病变等,这也是肌肉萎缩的检查。
三、肌萎缩的伴发症:如骨关节的变形,皮肤症状,沿神经走行有无压痛及肿物等。注意有无感觉障碍,感觉障碍的分布、范围和性质如深、浅感觉障碍或复合感觉障碍,感觉分离等,萎缩肌肉有无自发性疼痛和压痛等,这就是肌肉萎缩的检查。
肌肉萎缩诊断依据有哪些
1、肌力和肌张力:肌肉萎缩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应注意肌容积与肌力的比较,注意肌肉萎缩部位的肌力,肌张力。
2、注意肌肉体积和外观:临床上肌肉萎缩的诊断应两侧对比,即肌肉萎缩的范围分布,程度、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有无肌束颤动。
3、注意有无全身性疾病:如肿瘤、糖尿病、恶性病变等。
4、肌肉萎缩的伴发症:如骨关节的变形,皮肤症状,沿神经走行有无压痛及肿物等。注意有无感觉障碍,感觉障碍的分布、范围和性质如深、浅感觉障碍或复合感觉障碍,感觉分离等,萎缩肌肉有无自发性疼痛和压痛等,也是肌肉萎缩诊断重要的依据。
肌肉萎缩诊断鉴别
对于肌肉萎缩的诊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进行。
一、病史
对于肌肉萎缩应注意年龄、发病部位、起病快慢、病程长短等;急性发病,还是慢性发病,是逐渐进展,还是迅速发展。有无感觉障碍、尿便障碍,萎缩是局限性还是全身性。肌力如何,肌肉无力与肌肉萎缩的关系,有无肌肉跳动和疼痛,活动后是加重还是减轻。既往史应注意有无伴发全身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
二、体格检查
1、注意肌肉体积和外观:临床上肌肉萎缩的诊断应两侧对比,即肌肉萎缩的范围分布,程度、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有无肌束颤动。
2、肌力和肌张力:肌肉萎缩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应注意肌容积与肌力的比较,注意肌肉萎缩部位的肌力,肌张力。检查时应在温暖的环境和舒适的体位下进行。应让患者尽量放松。可通过触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动伸屈患者的肢体时所感知的阻力来判断。
肌肉萎缩的诊断标准
1、轻度萎缩:肌纤维轻度下降,肌肉组织外观无明显凹陷,触摸肌肉组织松弛,肌无力,能做抗阻力运动。
2、中度肌萎缩:肌纤维部分萎缩、缺失,肌肉组织外观凹陷,触摸纵向缩小,横向减少,肌无力明显,不能做抗阻力运动。
3、重度肌肉萎缩:肌纤维组织大部分萎缩,相关的骨骼外露。肌肉组织仅存少量肌纤维,肌无力严重,患者丧失最基本的协调运动能力。
4、完全萎缩:肌纤维组织完全萎缩,与其肌肉相关联的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肌肉萎缩的诊断要点
肌肉萎缩的诊断要点是什么?肌肉萎缩的发生主要与横纹肌的营养不良有关。大多数人因为不清楚肌肉萎缩在发生时有什么明显的症状,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造成了病情的加重。所以人们应了解肌肉萎缩诊断的方法,及早确定病情,及早治疗。
1、注意肌肉体积和外观
临床上肌肉萎缩的诊断应两侧对比即肌肉萎缩的范围分布程度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有无肌束颤动。
2、肌力和肌张力
肌肉萎缩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应注意肌容积与肌力的比较注意肌肉萎缩部位的肌力肌张力检查时应在温暖的环境和舒适的体位下进行应让患者尽量放松可通过触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动伸屈患者的肢体时所感知的阻力来判断肌张力减低时肌肉松弛被动运动时阻力减低或消失关节的运动范围扩大多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某些肌病如废用性肌肉萎缩。
3、肌萎缩的伴发症
如骨关节的变形皮肤症状沿神经走行有无压痛及肿物等注意有无感觉障碍感觉障碍的分布范围和性质如深浅感觉障碍或复合感觉障碍感觉分离等萎缩肌肉有无自发性疼痛和压痛等。
4、注意有无全身性疾病
如肿瘤,糖尿病,恶性病变等。
以上是确定肌肉萎缩病情时需注意的几点,抓住以上几点可有效的减少误诊的出现。一旦被诊断为肌肉萎缩患者,不要惊慌保持冷静的头脑选择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可以获得好的恢复的。
运动神经元病的表现有哪些
1.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运动神经元病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
(2)进行性肌肉萎缩(PMA)。
(3)进行性延髓麻痹(PBP)。
(4)原发性侧索硬化(PLS)。
不管最初的起病形式如何,ALS、PMA、PBP、PLS现在都被认为是相关的疾病实体。PMA和PBP通常都会最终进展为ALS。运动神经元病是否为单一病因、表型不同的疾病尚不完全清楚,但ALS肯定是其中最为常见和最易识别的表型。故在对该病的各种研究中也多以 ALS代表MND这一组疾病。
2.ALS根据是否具有家族遗传性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散发性ALS(sALS),没有ALS家族史。
(2)家族性ALS(fALS),家族中存在1个以上ALS患者。根据遗传方式的不同,家族性ALS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伴X染色体遗传。
ALS多成年起病,散发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6岁,具有阳性家族史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6岁。该病平均病程3~5年,但不同亚型患者病程也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发病年龄小于55岁的患者生存期较长。此外,家族性ALS患者病程与散发患者不尽相同,且与特定基因突变相关。但无论何种类型ALS患者,最终多死于呼吸衰竭。
ALS临床以上、下运动神经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包括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肌束震颤及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一般无感觉异常及大小便障碍。其中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肌束震颤为下运动神经系统受累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为上运动神经系统受累的主要表现。为了诊断的需要,通常将全身骨骼肌从上到下根据部位分为四段,即:球部、颈段、胸段和腰骶段,依次寻找以上四个部分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证据。
对于不同的患者,首发症状可以有多种表现。多数患者以不对称的局部肢体无力起病,如走路发僵、拖步、易跌倒,手指活动(如持筷、开门、系扣)不灵活等。也可以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球部症状起病。少数患者以呼吸系统症状起病。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出现肌肉萎缩、“肉跳” 感(即肌束震颤)、抽筋,并扩展至全身其他肌肉,进入病程后期,除眼球活动外,全身各运动系统均受累,累及呼吸肌,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多数患者最终死于呼吸衰竭或其他并发症。因该病主要累及运动神经系统,故病程中一般无感觉异常及大小便障碍。统计显示,起病部位以肢体无力者多见,较少数患者以吞咽困难、构音障碍起病。不同的疾病亚型其起病部位、病程及疾病进展速度也不尽相同。
认知功能受损是ALS的一个常见特征。额颞叶痴呆(FTD)是ALS患者常同时存在的疾病。据统计,约5%ALS患者符合FTD的诊断标准,而30%~50%的ALS患者虽然未达到FTD诊断标准,但也出现了执行功能减退的表现。对于出现认知或行为等高级皮层功能障碍,但未达到FTD诊断标准的ALS患者,若以行为改变为主要表现,称为“ALS伴有行为障碍(ALSBi)”,若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则称为 “ALS伴有认知功能障碍(ALSci)”。FTD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注意力减退、执行功能障碍、计划及解决问题能力减退、流利性或非流利性失语、人格改变、易激惹、智能减退等高级皮层功能障碍,但记忆力通常不受累或受累轻微。目前,尚不存在可靠的针对ALS认知损害的筛选试验。言语流畅性是一个敏感指标,同时还要筛查额叶执行功能等。
脑萎缩的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99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DSM-M标准:A、智力减退以致影响社会及职业活动。B、记忆障碍。C、有下列4项中的1项:a抽象思维能力障碍 不能给事物下定义等。b判断障碍。c其他高级皮层功能障碍:如失语、失用、失认、结构失用。d人格改变:原来性格特征的改变或强化。D、无意识障碍。E、有下列之一项:a病史、体查、实验室有提示病因的发现。b如无上述证据,而行为改变属多种识别功能障碍,能合理地排除功能性精神病,能就其器质性病因做出某种推断。F、做头颅CT或核磁共振进一步综合诊断。
1.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容易取得较好的疗效。
2.促进正常发育、抑制和改善异常运动和姿势。
3.综合治疗: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多样化的综合治疗、除针对运动障碍进行治疗外,对合并的语言障碍、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癫痫也要进行治疗。
4.家庭训练和医生指导相结合。
5.针对病因,辨证辨病、标本同治、调节五脏六腑、营养脑细胞、促进脑组织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