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血肿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脑内血肿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临床表现以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为主,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甚相似。其意识障碍过程受原发性脑损伤程度和血肿形成的速度影响,由凹陷骨折所致者,可能有中间清醒期。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诊断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一些疾病的检查上,越来越多的人选用的是ct诊断,尤其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因为这种检查,能有效地了解病情的体征,以及病情的范围,头像非常的清晰,而且就会特别的经济,下面介绍文章就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诊断。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又称脑溢血,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在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由于血压骤然升高引起小动脉破裂所致的脑内血肿。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基底节,其次是丘脑、脑干和小脑。基底节出血常侵入内囊或外囊。脑内血肿可破入邻近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积血。起病常较突然,迅速出现偏瘫、失语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其症状和体征与出血部位有关。脑出血的CT检查,对确定出血的诊断极为重要。可以鉴别梗死与出血,且一目了然。
CT可显示出血的部位、体积大小,如壳出血、外囊出血(外侧型出血)可早期建议手术治疗,预后良好。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6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6岁,壳核出血37例,丘脑出血 5例,大脑半球皮质出血8例,单纯脑室出血5例,小脑出血6例。1.2扫描方法病人仰卧,横断轴位扫描,头摆正,使头正中矢状面与身体长轴平行,瞳间线与矢状面垂直,以听眶上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层厚8~10mm,层距10mm,窗技术:WW=100~120,WL=35左右。对脑干出血有疑问时,追加 2.5mm或5mm薄层连续扫描1~3层。2CT表现一般CT平扫即可诊断脑内血肿的部位、大小、数量、占位征象及是否破入脑室,并可反映血肿演变的病理过程。
主要表现为血肿本身影像,周围脑组织变化和占位效应。依病期不同,表现各有差异。2.1急性期CT能确定脑内血肿的位置、大小、破入脑室情况,有助于临床确定治疗方案。脑实质内的新鲜血肿CT表现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区,边界清楚,平扫时CT值为50~80HU,血肿周围常有一环形低密度影,典型的形状多为肾形(该部位血肿可以内囊为界分为囊内和囊外两类,囊外类又可分为囊水肿受压和内囊截断损伤两类),也可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是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引起的缺血、坏死和水肿所致。一般高血压性脑出血好发部位在基底核区、皮质下区、小脑和脑干,血肿周围有低密度坏死水肿带环绕,并可见邻近脑室、脑池受压变窄和中线结构移向对侧等占位表现。血肿的密度在出血后3-4h最高,以后随时间推移,血肿内血红蛋白分解,密度逐渐减低,这种变化从血肿周边向中心发展,但因血凝块的大小不变,占位效应并不减轻。有时可出现对侧侧脑室扩大或梗阻性脑积水。若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中,则表现为相应部位的高密度影。积血量大时,则可见高密度的脑室、脑池、脑沟铸型。急性期脑内血肿破入脑室内表现为脑室出现高密度影,量少时与正常脑脊液形成液液平,量多时呈均一的高密度改变,称脑室铸型。
破入蛛网膜下腔时表现为脑沟、脑裂、脑池内有边界模糊的密度增高影,如果沿大脑镶或小脑幕分布时可仅表现为大脑旅增宽,密度稍高或小脑幕处密度增高。对于形状较规则的血肿,CT能估计其出血量的多少,即出血量(ml)=血肿长径×宽径×高径×π/6。2.2吸收期由于血肿内的红细胞及蛋白质逐渐被分解和吸收,水分也通过渗透作用进入血肿,表现为血肿的高密度影从周边开始逐渐减低,体积缩小,CT值逐渐降低,血肿边缘模糊,周围低密度区增宽,占位效应逐渐减轻。血肿变为等密度或低密度灶,若为等密度血肿时,增强扫描可见血肿周围环形强化,对诊断有较大意义。
总而言之,通过专家为我们讲解了一系列有关,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诊断的相关知识以后,一旦患上这种疾病,我们从思想上应该重视,多配合医生的检查,把病情的范围了解清楚,再进行系统的规范治疗,往往给患者节省了不少的时间。
先天心脑血管畸形有哪些临床特征
1.搏动性头痛
位于病侧,可伴颅内血管杂音。
2.出血
常为首发症状,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
3.癫痫
可为首发症状或见于出血后,多为全身性发作或局限性发作,局限性发作有定位意义。
在手术中有一种血肿清除术,这种方法适用于出血后有血肿的病人。如病人情况良好,可于术前行脑血管造影,术中同时作畸形血管切除术。如病情危重,可先清除血肿,待病情恢复后行脑血管造影,再行二次手术作病变切除术。
注意事项:在平时要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要尽量避免电脑游戏、疲劳、发热、脱水、过度饮水等,接受一些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治疗对于康复也是有好处的。
脑损伤的分类
原发性脑损伤,常见为脑震荡。一般情况下患者都有外伤史,伤后短时间后清醒,但往往不能回忆受伤瞬间过程,对症处理可愈。一般要严密观察,及时发现颅内血肿。
继发性脑损伤,常见的有脑水肿和颅内血肿。在脑损伤的基础上形成血管源性脑水肿,可为局部或全脑性。若挫伤较重,局部出血较多,则可形成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以上病理改变均可继发颅内压增高,甚至形成脑疝,危及生命。
脑血管畸形有遗传吗
建议:脑血管畸形是脑血管先天性、非肿瘤性发育异常。是指脑血管发育障碍而引起的脑局部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并对正常脑血流产生影响。其破裂出血主要表现为脑内出血或血肿。其多见于年轻人,得到确诊年龄平均20~40岁。
建议:搏动性头痛位于病侧,可伴颅内血管杂音。出血常为首发症状,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癫痫可为首发症状或见于出血后,多为全身性发作或局限性发作,局限性发作有定位意义。局源症状幕上病变者可有精神异常,偏瘫、失语、失算等。幕下者多见眩晕、复视、眼颤及步态不稳等。
脑出血的手术治疗
血压飙升是引起脑出血的常见诱因,尤其在气温波动较大时,不少高血压患者会出现了爆血管的意外事件。
据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海东介绍,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病人总数的60%~80%,病人的死亡率非常高。患者出现脑出血的时候,血管破裂的一瞬间血液就涌出来,血肿不仅压迫局部脑组织,而且还会加重周围脑组织和血管的损害。而血肿引起的颅内压升高,脑组织受压移位发生脑疝,这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清除血肿是救治脑出血患者的关键所在。
来自广州黄埔的李先生,与同事聚餐喝了不少酒,晚上睡觉时感觉头疼,结果第二天就发现左侧手脚活动不灵。于是家人赶紧把他送到附近医院,一测血压已经高达184/108mmHg,脑CT检查发现右侧颞叶脑内血肿40毫升左右,出血量多,需马上手术。一般来说,常规的治疗方式是开颅手术,但这种手术的创伤大。王海东根据病人病情,决定采用脑内镜锁孔手术清除脑内血肿。头部只切开约5厘米的切口,清除血肿后,再次CT复查,病人脑内血肿消失。由于抢救及时,手术后没留下任何后遗症。
专家提醒,当发现家人出现血压飙升,出现头痛、手脚不灵活、呕吐、昏迷等症状时,就要警惕脑出血。家属要及早送患者到医院救治。出现症状后最好在24小时内进行手术,6小时内手术效果最佳。
颅脑损伤检查
1.X线平片检查X线平片检查包括正位、侧位和创伤部位的切线位平片,有助于颅骨骨折、颅内积气、颅内骨片或异物诊断,但遇有伤情重笃病人不可强求。颅骨线性骨折时注意避免与颅骨骨缝混淆。2.CT检查CT检查可以快速如实反映损伤范围及病理,还可以动态观察病变的发展与转归,但诊断等密度、位于颅底或颅顶、脑干内或体积较小病变尚有一定困难。
(1)头皮血肿头皮软组织损伤的最主要的表现是帽状腱膜下血肿,呈高密度影,常伴凹陷骨折、急性硬膜下血肿和脑实质损伤
(2)颅骨骨折CT能迅速诊断线性骨折或凹陷骨折伴有硬膜外血肿或脑实质损伤。CT骨窗像对于颅底骨折诊断价值更大,可以了解视神经管、眼眶及鼻窦的骨折情况。
(3)脑挫裂伤常见的脑挫裂伤区多在额、颞前份,易伴有脑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表现,呈混杂密度改变,较大的挫裂伤灶周围有明显的水肿反应,并可见脑室、脑池移位变窄等占位效应。
(4)颅内血肿①急性硬膜外血肿典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有一双凸透镜形密度增高影。②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在脑表面呈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区。慢性硬膜下血肿在颅骨内板下可见一新月形、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影,中线移位,脑室受压。③脑内血肿表现为在脑挫裂伤附近或深部白质内可见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或混杂密度血肿影。3.MRI检查对于等密度的硬膜下血肿、轻度脑挫裂伤、小灶性出血、外伤性脑梗塞初期及位于颅底、颅顶或后颅窝等处的薄层血肿,MRI检查有明显优势,但不适于躁动、不合作或危急病人。
急性脑外伤外科治疗指南
脑外伤是年轻人死亡和重残的主要原因,其最重要的并发症为颅内血肿。颅内血肿发病率在重型脑外伤中为25%~45%,在中型脑外伤中为3%~13%,在轻型脑外伤中为1/500。如不给予有效的外科治疗,颅内血肿很可能使可以恢复的良性临床过程演变成死亡和持续植物生存状态,对颅内血肿诊断和治疗的延误也会产生相似结果。
根据传统文献分类方法对创伤后占位病变进行分类,即分成急性硬膜外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脑实质内损伤(脑挫裂伤和脑内血肿)、急性后颅窝血肿和凹陷性颅骨骨折等。当然,大多数重型脑外伤和部分中型脑外伤患者可同时存在一种以上的外伤后占位病变,例如,大多数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CT扫描时发现还同时存在脑挫裂伤。
有些患者可存在多处脑实质内占位病变,如双额叶挫裂伤、双颞叶挫裂伤或颞叶和额叶的同时损伤。对于体积较大的病变(>50cm),比较容易选择治疗方法,一般都倾向于手术治疗,而体积较小的病变(<25cm)通常不予手术治疗。然而,对于介于大与小之间的病变,治疗决策可能非常难定,此时,相关因素如移位、脑池形态和Glasgow昏迷评分(GCS评分)变得尤为重要。
婴儿多发颅内血肿
多发颅内血肿绝大多数由外伤引起,外伤性脑内血肿多为对冲性颅脑损伤所致,其形成机制与对冲性脑挫裂伤相似。所以它的发生部位也主要位于额叶及颞叶,占总数的80%~90%。10%~20%的顶叶或枕叶血肿多因暴力直接打击的冲击伤或凹陷性骨折所引起。少数可由脑内剪应切力引起的脑深部的血肿或脑干血肿。30%的病人可有多发脑内血肿,其中不同部位占60%左右,位于同一部位不同类型占40%左右。所有脑内血肿的病人中有30%~60%伴有脑外血肿。
脑内血肿的临床表现,以血肿的部位、大小、发展速度及周边脑组织水肿情况的不同而不同,伤后多有(50%以上)严重的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程度决定于血肿的范围、增长速度和合并脑外血肿的情况。位于额、颞叶的血肿除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外,一般无局灶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