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湿困脾阳嗜睡
为什么会湿困脾阳嗜睡
寒湿困脾的病理特征是脾阳不振和湿邪内盛。可因素体脾阳不振,加之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使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停滞而为水湿。内生的水湿又困阻脾阳,形成恶性循环。亦可因冒雨涉水,或居处潮湿,寒湿内侵,脾阳受困而形成。
1.寒湿困脾又湿阻
治疗时应根据“脾虚”与“温阻”的主次处方。湿阻初起,湿困中焦,以除湿为主。因为寒湿困脾,易伤脾阳,当选用温热药助阳以燥湿,除选用苦温燥湿的药物之外,还要配合温运脾阳的药物,如干姜、附子等。湿为阴邪,其性黏滞,病程较长,治疗应坚持不懈,即使临床症状消失,仍需服用调理、健壮脾胃之剂,如香砂六君子汤之类,以免留湿未尽,继而复发。
2.内湿发病,主要是脾运失键
其治疗方法,一方面是杜绝或减少湿邪的来源与产生,另一方面是扩湿邪的出路。因此认为,健脾宣肺是一个关键。药物中苍木、麻黄最为理想。当苍术、麻黄等量使用,则有发大汗的作用;苍术倍于麻黄,则有发小汗的作用;苍术量叁倍于麻黄时,则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苍术四倍于麻黄时,则无发汗之作用,而有明显的化湿作用。
全身没力气打不起精神是怎么回事 中医辨证
1.痰湿困脾:多见于形体肥胖之人,胸闷,纳呆,大便不爽,痰多返恶,身重,嗜睡,舌苔白腻,脉孺缓。
2.脾气不足:多见于病后或高龄人,神疲食少,食后困倦嗜睡,懒言,易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3.肝郁脾虚:长期忧愁思虑,精神萎靡不振,头昏欲睡,多梦时有两胁不适,纳呆食少,大便不利,舌苔薄白或稍腻,脉玄细或涩。
4.血虚:面色萎黄无华,纳呆食少,精神萎靡,心悸气短,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总是睡不够是怎么回事 阳气不足
中医认为嗜睡应该考虑阳气不足,或痰湿内盛,瘀血浊毒阻蔽清阳导致。灵枢.寒热病》篇说:“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说的就是阴盛阳衰导致贪睡。《丹溪心法、中湿》:“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说的就是脾虚湿气重引起沉困嗜睡。
对策:可以采用中药、针灸、按摩、理疗等方法治疗。
舌苔厚白大便不成形怎么回事 寒湿
如果是寒湿困脾证,则除了舌苔厚白大便不成形外,还可能有脘腹痞闷胀痛,饮食减少或不思饮食,口中黏腻,头重如裹,肢体困倦沉重,面色晦黄,或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等症状。
因素体脾阳不振,加之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使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停滞而为水湿。内生的水湿又困阻脾阳,形成恶性循环。亦可因冒雨涉水,或居处潮湿,寒湿内侵,脾阳受困而形成。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故见腹胀便溏;寒湿困阻,清阳不展,故见头身困重,面色晦黄;寒湿困遏阳气,水湿失于温化,泛溢肌表,故尿少肢肿。
寒湿困脾证的治疗,应以温中化湿为治则,再在专业的中医医生指导下,通过具体症状来选择中药进行相关配伍。
1.茯苓饮:茯苓30 克,用清水文火煮30分钟后,加入6 克白蔻,再煮10分钟,去渣取汁,热饮。
2.薏米粥:生薏米30 克,以文火炖煮40 分钟后,加入葡萄千10 克,煮熟烂后热服。
婴儿腹泻推拿手法图解 婴儿腹泻的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寒湿所侵,湿困脾阳,脾失健运,饥饱无度,脾胃受伤,运化失职,升降失司,清浊不分而成腹泻。
2.内伤乳食:乳食不当,或过食生冷,油腻,或饥饱无度,脾胃受伤,运化失司,不能腐熟水谷而成腹泻。
3.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迁延不愈,而致脾胃虚弱,水谷不化,水湿滞留,而成腹泻。
嗜睡怎么调理?
嗜睡:指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欲寐的症状。 常见症候: 湿困脾阳嗜睡:困倦欲睡,头重如裹,四肢困重,食纳减少,中脘满闷,口粘不泻,大便不实,足跗浮肿,舌苔白腻,脉濡缓。 心脾两虚嗜睡:倦怠多寐,面色无华,纳呆泄泻,心悸气短,妇女月经不调,色淡量多,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 肾阳虚衰嗜睡:疲惫欲卧,精神萎靡,尿少浮肿,腰部冷痛,胫膝发凉,畏寒卷缩,唇甲青紫,舌质紫暗,苔白,脉微弱。 肾精不足嗜睡:怠惰善眠,耳鸣耳聋,善忘,思维迟钝,神情呆滞,任事精力不交,舌质淡,脉细弱。 改善嗜睡 1、每天坚持晨练,增加血液循环,提高大脑的供氧量。 2、继续保持生活的规律性。 3、饮食营养丰富,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及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4、缓解工作生活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有时间找朋友多聚聚。 5、每次睡意袭来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转移注意力,比如听音乐、向远处眺望、用冷水洗脸等。 中医分两型治疗: 脾虚湿重型:主证为身体肥胖,胸闷,身重乏力,食欲不振,食后困倦易睡,或大便溏稀及痰多,舌苔白腻。方用平胃散合三仁汤加减:苍白术各10g,厚朴6g,陈皮6g,猪茯苓各12g,苡仁15g,制半夏10g,砂蔻仁各6g,炒三仙各10g,滑石10g,贝母10g,木香6g,车前草15g。 阳气虚衰型:年老体弱或久病之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懒言多汗,畏冷肢凉,舌苔白润。方用附子理中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制附子6g,党参15g,白术10g,干姜6g,黄芪15g,当归10g,升麻6g,陈皮6g,柴胡10g,炙甘草5g,炒三仙各10g
浑身乏力嗜睡
浑身乏力嗜睡是很多朋友在平时的生活里面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况,导致浑身乏力嗜睡的原因有很多,通常都是因为人们的过度劳累而引起的。当然引起人体浑身乏力嗜睡的原因还有很多,具体的一般人却是不怎么清楚的。浑身乏力嗜睡对于大家来说都是不希望有的,因为浑身乏力嗜睡经常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的生活的。
浑身乏力嗜睡现象在大家的身上出现的几率是很大的,而一般人出现浑身乏力嗜睡的时候,往往选择的是休息睡觉来缓解。确实,很多时候人么通过睡觉休息是能够缓解浑身乏力嗜睡的症状,但是这并不是一个治本的方法。那么,下面就先来说说关于浑身乏力嗜睡的原因。
中医认为嗜睡症病机大多是由中气不运所引起的,中气即是脾胃之气,祖国医学有脾困人则困之说。
根据中医理论中的“阳”主动,“阴”主静。所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时也会出现嗜睡症。《灵枢.寒热病》篇说:“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了嗜睡症的病理主要在于阴盛阳衰。《脾胃论
,肺之脾胃虚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丹溪心法、中湿》:“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亦有病后或高龄阳气虚弱,营血不足困倦无力而多寐者。根据嗜睡症的病因病机将其分为五型:
一、痰湿困脾:多见于形体肥胖之人,胸闷,纳呆,大便不爽,痰多返恶,身重,嗜睡,舌苔白腻,脉孺缓。
二、脾气不足:多见于病后或高龄人,神疲食少,食后困倦嗜睡,懒言,易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三、肝郁脾虚:长期忧愁思虑,精神萎靡不振,头昏欲睡,多梦时有两胁不适,纳呆食少,大便不利,舌苔薄白或稍腻,脉玄细或涩。
四、血虚:面色萎黄无华,纳呆食少,精神萎靡,心悸气短,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五、湿浊蒙蔽:头重如裹,口干粘不思饮水,胸闷不饥,二便不利,舌苔厚腻。精神高度紧张或疲劳过度加之雨淋后而产生的嗜睡。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头为诸阳之会,若被湿浊蒙蔽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困倦嗜睡。对于治疗建议采用“醒脾开窍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减用药针对性强,对症治疗无毒副作用,治疗效果是甚佳。
浑身乏力嗜睡的具体原因如下:
1、夜间睡眠差,或睡眠时间过短,或有睡眠呼吸暂停,即睡觉时打呼噜,并有呼吸间歇现象,影响了睡眠质量;时间长了使生物钟紊乱。疲乏、嗜睡,伴有头晕、头脑不清,可是能早期神经衰弱的一种表现。
2、营养不足容易导致困乏爱睡。补充蛋白质,会使嗜睡好转。另外还有一种是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多在青春期以后起病,主要症就是白天嗜睡,表现为不分时间、地点犯困,如与客人谈话、或在工作中,都会有睡眠发作,发作性睡病一般不会引起其他器质性病变。
3、青少年或中青年肥胖、体重超重也会引起白天过度困倦。
4、抑郁症可能是白天过度困倦的主要诱因,抑郁症患者,白天感到过于困倦的几率是正常水平的3倍。
5、糖尿病,白天过度困倦与糖尿病关系密切。糖尿病出现日间嗜睡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近2倍。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患者由于基础代谢低,常有嗜睡的表现。
其实,导致一个人出现浑身乏力嗜睡的原因是有很多的,这点大部分人也是知道的。所以,通过上面文章的具体介绍,相信大家现在应该就知道了浑身乏力嗜睡的具体原因了。以上介绍的几点也就是关于浑身乏力嗜睡的主要的原因,所以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要好好注意这些方面。
苦夏常见的证型有哪些
①气阴两亏型疰夏。证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眩晕多汗,心烦口渴,纳呆体瘦。舌胖有齿痕、苔薄、脉细弱。治宜清暑益气养阴,方用清暑益气汤加五味子、白芍等。
②暑湿困脾型疰夏。证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脘闷纳少,口淡恶心,便溏,苔腻,脉濡。治宜清暑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合六一散。一般夏季过后,病情可自行改善,部分病人可呈现出逢暑必发的周期性特点。疰夏亦为中暑的先兆,若进一步发展可致中暑。
治疗磨牙的偏方
治疗成年人磨牙、湿气重的偏方推荐
半夏、茯苓、橘红、石菖蒲、炒焦荷叶各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一般服用3剂,磨牙就基本消失了。
专家点评:此方确实有效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情报部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一般说,夜间磨牙以小儿多见,西医认为其与肠道寄生虫、胃肠功能紊乱、精神兴奋等因素有关。
上方是已故著名中医岳美中曾用过的治磨牙经验方,也是燥湿祛痰名方“二陈汤”的加味方。中医有“怪病多痰”之说,成年人痰湿困脾常会引起磨牙症。痰湿困脾的表现主要包括体形肥胖、气短、痰多而黏稠、胸闷、胃口差、倦怠乏力、身重嗜睡等,查体可见舌胖大,苔白而厚腻,脉滑或缓。
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鉴别
寒湿困脾证:脘腹胀闷痞满疼痛,口淡乏味,肢体沉重困顿,食欲不振,呕恶欲吐,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口不渴,或妇女白带量多质稀,面色黄晦,或白睛、肌肤、颜面发黄,其色晦暗如烟熏,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以寒湿内盛和脾运失健为临床特征。
湿热蕴脾证:脘腹胀满痞闷,不思饮食,恶心欲吐,头身困重,大便溏薄,小便短黄,或白睛、肌肤、颜面俱黄,色泽黄亮如橘子。甚则起病急重,黄色如金,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及出血诸症。口苦,厌油腻,肌肤瘙痒,或浮肿,皮肤发亮紧绷,或不发热或身热不扬,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以湿热内蕴和脾运化功能失调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均由湿邪为患,故具备脘腹痞闷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头身困重,大便溏薄,黄疸,苔腻,脉濡的共同症状。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均由于水湿内停,阻遏中焦,壅遏气机,脾阳被困,进而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气机升降失常而致一系列消化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脾与胃同居中焦,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与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得,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运输功能,若湿邪外侵,常易困脾,同气相求,而成湿壅中焦之变。脾阳虚或肾阳不足,温运气化水液功能失调,常致内湿停聚,损伤脾胃之气,健运失职,致脘腹痞闷胀满。湿困脾胃,胃不受纳则不思饮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湿邪困遏脾胃,脾气不运,水湿不化,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则大便溏薄。脾主身之肌肉,四肢为脾之外候,湿邪困脾,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不布,湿邪困遏肌表经络,阳气阻滞不能外达,则头身困重。湿邪阻遏中焦,脾胃邪实,反侮其不胜之肝胆,湿邪浸淫,肝胆失于疏泄,胆液被阻,不循常道,则外达肌肤,上溢白睛,不注膀胱而作黄疸。湿邪困遏阳气,阻压脉道,则苔腻,脉濡。
什么是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困脾证是指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在六经辨证中,一般归属于太阴病证。多因饮食失节,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本证以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或痛,腹痛便溏,口腻纳呆,甚则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身目发黄,其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或舌体胖,苔白腻或白滑,脉缓弱或沉细。
缓解口臭可以喝一种水
通常情况下,口臭跟脾胃湿热有关。中医讲:“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 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则饮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如果脾胃湿热的话,就会湿邪困脾、脾阳不升。另外,还会导致“胃气不降、浊气上升”。而这种 “浊气上升”就会顺着食道上行到口腔,进而在口腔中形成类似于食物腐熟的味道,产生口臭。
给口臭患者推荐个验方:荷叶茶。每天用荷叶3~5克泡水喝,荷叶除了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之外,还可以健脾助阳,所以,用荷叶代茶饮可以清利湿热。
嗜睡症的简介
嗜睡症为白昼睡眠过度(并非由于睡眠量的不适)或醒来时达到完全觉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的一种状况。 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没有很好的办法。多采用心理治疗加小剂量的精神兴奋药物。
嗜睡症与发作性睡病的治疗是相同的,因为两种疾病的中医病机大体相同既多是由中气不运所引起的,中气即是脾胃之气,祖国医学有脾困人则困之说。
还有因为“阳”主动,“阴”主静。所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时也会出现嗜睡症与发作性睡病。《灵枢.寒热病》篇说:“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了嗜睡症的病理主要在于阴盛阳衰。 《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 “脾胃之虚怠惰嗜卧” 《丹溪心法、中湿》 :“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亦有病后或高龄阳气虚弱,营血不足困倦无力而多寐者。
口臭偏方大全 荷叶茶
如果脾胃湿热的话,就会湿邪困脾、脾阳不升,还会导致“胃气不降、浊气上升”。而这种“浊气上升”就会顺着食道上行到口腔,进而在口腔中形成类似于食物腐熟的味道,产生口臭。荷叶性平味苦,具有清热利湿、健脾助阳的功效,可以防治脾胃湿热引起的口臭。
做法:将3-5g干荷叶泡水饮用,每日一次。
什么是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困脾证是指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在六经辨证中,一般归属于太阴病证。多因饮食失节,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本证以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因阴寒偏盛,水湿不化,水泛肌肤,则肢体浮肿;未伤津液,则口淡不渴;水湿阻遏,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短少。因此,《东医宝鉴》:“水肿由脾虚湿胜,凝闭渗道,水渍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而肿,皮薄而光,手按成举手即满是也。”寒湿困脾证所致水肿,若因坐卧湿地,远行涉水,或冒雨露而行,则水湿内侵,壅滞脾胃,影响三焦决渎、膀胱气化而致的水肿,多为阳水;若因脾阳不足,气不化水,健运失职,水湿内停中焦,泛滥肌肤所致的水肿,多为阴水。前者肿势逐渐蔓延全身,后者肿势以腰以下,足跗部水肿为多见,且常易累及肾阳,而成脾肾阳气俱衰的证候。寒湿下渗,带脉不固,故带下清稀量多。湿困中焦,脾胃运化水谷功能障碍,则精微不布,气血化生乏源,不能上荣肌肤,故面色黄晦。即“寒湿内生,色必滞暗,变黄变黑,皆沉晦不明”(《医原》)。若寒湿壅阻中焦,阻滞肝胆气机,胆汁不循常道,泛于肌肤、白睛,下流膀胱而发为黄疸,以寒湿为主,称为阴黄。故《临证指南医案》云:“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黄之黄疸表现为白睛、肌肤、颜面发黄,其色晦暗如烟熏。舌质胖有齿痕,为水湿上浸,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湿困气机,故脉来怠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