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疾病病因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疾病病因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疾病病因:
进行性脊肌萎缩仅由脊髓前角细胞变性所致。虽经许多研究,提出过慢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重金属中毒、营养代谢障碍以及环境等因素致病的假说,但均未被证实。
病理生理
脊髓前角细胞变性。
诊断检查
1、神经电生理:肌电图呈典型神经源性改变。静息状态下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播,有时可见束颤电位;小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大、多相波增加,大力收缩呈现单纯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运动诱发电位有助于确定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2、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但无特异性,早期为神经源性肌萎缩,晚期在光镜下与肌源性肌萎缩不易鉴别。
3、其他:血生化、CSF检查多无异常,肌酸磷酸激酶(CK)活性可轻度异常,MRI可显示部分病例受累脊髓和脑干萎缩变小。
少年型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的临床表现
本症大多数患者为SMA-Ⅰ型,其次为Ⅱ型,Ⅲ型发病率最低。1.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也称为SMA-I型或Werdnig-Hoffmann病。本型为3型中最为严重,部分病例在宫内发病,胎动变弱,半数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即可发病,且几乎均在5个月内发病。罕见能存活1年,这些患儿在胎儿期已有症状,胎动减少,出生后即有明显四肢无力,喂养困难及呼吸困难。临床特征表现:(1)对称性肌无力 首先双下肢受累,迅速进展,主动运动减少,近端肌肉受累最重,不能独坐最终发展手足尚有轻微活动。(2)肌肉弛缓,张力极低 患儿卧位时两下肢呈蛙腿体位,髋外展,膝屈曲的特殊体位。腱反射减低或消失。(3)肌肉萎缩 可累及四肢、颈、躯干及胸部肌肉,由于婴儿皮下脂肪多,故肌萎缩不易发现。(4)肋间肌麻痹 轻症者,可有明显的代偿性腹式呼吸,重症者除有严重呼吸困难外,吸气时可见胸骨上凹陷,即胸式矛盾呼吸,膈肌运动始终正常。(5)运动脑神经受损 以舌下神经受累最常见,表现舌肌萎缩及震颤。(6)预后不良 平均寿命为18个月多在2岁以内死亡。2.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也称为SMA-Ⅱ型、中间型SMA或慢性SMA,发病较Ⅰ型稍迟,多于1岁内起病,进展缓慢。患儿在6-8个月时生长发育正常多数病例表现以近端为主的严重肌无力,下肢重于上肢;许多Ⅱ型患儿可独坐,少数甚至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站立或行走,但不能独自行走;多发性微小肌阵挛是主要表现;呼吸肌吞咽肌不受累,面肌不受累括约肌功能正常。本型具有相对良性的病程。生存期超过4年可存活至青春期以后。3.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缩又称SMA-Ⅲ型,也称为Kugelberg-Welander病Wohlfart-Kugelberg-Welander综合征或轻度SMA。是SMA中表现最轻的一类。本病在儿童晚期或青春期出现症状,开始为步态异常下肢近端肌肉无力。缓慢进展。渐累及下肢远端和上双肢。可存活至成人期。表现为神经元性近端肌萎缩。能行走的SMA-Ⅲ型患儿可出现蹒跚步态,腰椎前突,腹部凸起,腱反射可有可无。维持独立行走的时间与肌无力的发病年龄密切相关2岁前发病者将在15岁左右不能行走,2岁后发病者可一直保持行走能力至50岁左右。
运动神经元病的症状
运动神经元病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进行性延髓麻痹。各种类型的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病变过程大都是相同的,主要差别在于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看作是本组疾病的代表,其它类型则为其变型。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在早先时期与运动神经元疾病具有完全等同的含义,特指先有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之后又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一个独立的疾病。但后来发现还有另外两种变异情况,即病程中始终只累及上运动神经元或下运动神经元,前者称为原发性侧索硬化,后者称为脊髓性肌萎缩。但有些文献仍沿用运动神经元病来专指肌萎缩侧索硬化。
多数学者习惯根据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不同组合,将运动神经元病分为肌萎缩侧索硬化、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脊髓性肌萎缩三种类型。肌萎缩侧索硬化与多种相关疾病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这些疾病包括原发性侧索硬化、ALS-痴呆、ALS-相关性额叶痴呆、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多系统萎缩和lewy小体病。病理检查发现这些疾病同样含有泛素阳性包涵体和透明团块包涵体,只是损伤了不同的解剖部位而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组合。
导致肌肉萎缩的原因都有哪些
一、自体免疫:这是因为不明确的因子激活了我们人体的免疫力,使其对抗运动神经元,从而导致运动神经元的死亡,这就属于导致肌肉萎缩的原因之一。
二、遗传因素:造成肌肉萎缩的原因还有就是因为这类疾病的患者占全部运动神经元患者的5-10%,。
三、毒性物质:如,铅,锰等一系列诱发肌肉萎缩的原因。其中过多激活性胺基酸和自由基是会刺激到运动神经元导致其死亡。
大家对肌肉萎缩的发病原因有哪些认识呢
1、原发性脊髓前角、脑干颅神经运动核的传导途径的病变会诱发肌肉萎缩。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其中有婴儿进行性的脊髓肌萎缩、少年进行性的球麻痹、家族性的遗传性少年型脊髓肌萎缩症等。
2、中枢神经弥漫性病变的神经元性的肌萎缩,如,海绵状自质脑病,家族性遗传性供给失调,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大脑叶性萎缩等。
3、正确的认识肌肉萎缩出现的原因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非常关键,所以大家一定要正确的认识。有先天发育畸形所导致的一些继发性中枢神经元性肌萎缩,如脊髓积水、脑脊髓膨出、脊管闭合不全、脊髓发育不全、延一脊髓空洞症等。
如何引起肌肉萎缩的
肌肉萎缩的病因有哪些?
1、脑源性肌萎缩此病少见,常见大脑皮质的萎缩性病变,特别是儿童时期的大脑半球顶叶病变先天性运动区发育强或大脑半球深部(丘脑)占位性病变,炎症等,引起对侧身体相应部位的肌肉萎缩。
2、原发性脊髓前角或脑干颅神经运动核及其传导途径的病变所致之肌肉萎缩。
例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婴儿进行性脊髓肌萎缩,少年进行性球麻痹,家族性遗传性少年型脊髓肌萎缩症等。
3、并发于中枢神经弥漫性病变的神经元性肌萎缩,如关岛运动N元疾病,海绵状自质脑病,家族性遗传性共济失调,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大脑叶性萎缩等。
肌肉萎缩的病因有哪些?上述就是关于肌肉萎缩的病因介绍,我想大家对此都有所了解了。了解肌肉萎缩的病因,才能对其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法,也才能帮助患者更早的康复。
少年型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的治疗措施
本病无特效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疗法。治疗措施:主要是预防或治疗SMA的各种并发症,预防肺部感染及褥疮、营养不良、骨骼畸形、行动障碍和精神社会性问题,如伴有呼吸功能不全需用人工呼吸器,保证气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长期卧床可造成坠积;误吸也可造成肺炎,预防肺炎的有效措施有辅助咳嗽、胸部叩击治疗及间歇正压通气,即使在没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情况下,患者也需保持良好的肺部通气状态,预防发生进行性肺不张。一旦有效肺活量(FVC)下降,即使肢体或躯干的肌力无明显改变,发生肺炎的危险性也会增高。患者常由于吮吸乏力,气道不畅或容易疲劳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障碍。患儿由于负氮平衡会导致肌无力和疲劳加重,尤其是婴儿。这种现象的机制目前尚未阐明。部分患者发生慢性营养不良,表现为易于疲劳和储备下降;部分患者由于营养摄入不足导致有机酸尿症;故需要有专业的营养师对其进行喂养指导、调整喂养方案、喂养姿势、食物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热卡摄入。部分不能经口摄入足够热卡的患者,需要予以鼻饲喂养另外由于行动障碍,有些患者会发生便秘,但通过增加液体和纤维摄入,可减轻便秘。脊柱侧弯是SMA最为严重的骨骼畸形,不能行走的患者会更早地发展为脊柱畸形,大部分的畸形位于胸腰部。脊柱矫正法常不能预防或延缓脊柱侧弯,但可以帮助患者坐起。无论有无脊柱矫正,患者的肺功能均应予以监测。脊柱手术的时间至关重要,因为必须让患儿充分生长,并等待时机直至弯曲已十分严重同时只有肺功能相对正常时才有望进行手术。为了防止脊柱融合术后力量或功能的丧失,以及防止呼吸道的并发症,在术前术后需有积极的物理治疗。脊柱融合术后,脊柱侧弯的程度将明显改善,同时肺活量、坐、平衡以及舒适感也明显改善。畸形足是婴儿型SMA的一个表现,但较为少见,一般不需要外科矫正。其他更常见的畸形有由于行动障碍导致的屈曲挛缩,迅速累及髋、膝和踝部,适当的锻炼可以预防挛缩的发生。需要长期坚持,每天锻炼。基因治疗或体外基因活化治疗将是非常有希望的治疗手段。
肌肉萎缩的典型病因
1、神经源性肌萎缩主要是脊髓和下运动员病变引起。见于脊椎椎骨骨质增生、椎间盘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丛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炎【译】:是指神经或神经群发炎衰退或变质其症状随病因而有所相同不同一般症状是疼痛触痛刺痛受感染的神经痒痛和丧失知觉感染部分红肿以及严重的痉挛。)、神经丛病变、神经损伤、脊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脑部病变和脊髓病变导致的废用性肌萎缩症等。
2、髓的病变也是导致这种疾病发生的原因,如脊髓压迫,产伤,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带状疱疹性脊髓炎等;一般是在肿瘤,炎症,变性等都会引发受累神经 所支配的肌肉发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是慢性的失神经支配,发生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是不同的,决定了肌萎缩发病的形式,但是却不能决定它的临床类型。
3、天性发育畸形所导致的继发性中枢神经元性的肌萎缩,如脊髓发育不全,脊髓积水,脑脊髓膨出,脊管闭合不全,延一脊髓空洞症等;脑源性的 肌萎缩是很少见的。一般是发生在大脑皮质的萎缩性病变,尤其是儿童时期的大脑半球顶叶病变,先天性运动区发育强或大脑半球深部占位性病变,炎症等,导致身 体相应部位的肌萎缩;
4、发性脊髓前角或者是脑干颅神经运动核及它传导途径的病变所导致的肌萎缩。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婴儿进行性脊髓肌萎缩,少年进行性球麻 痹;并发在中枢神经弥漫性病变的神经元性肌萎缩,如,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海绵状自质脑病,家族性遗传性共济失调,大脑叶性萎缩等,这也是肌肉萎缩的致病因 素。
5、肌源性肌萎缩常见于肌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性肌强直症、周期性麻痹、多发性肌炎、外伤如挤压综合征等、缺血性肌病、代谢性肌病、内分泌性肌病、药源性肌病、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肌病如重症肌无力等。
6、废用性肌萎缩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系由肌肉长期不运动引起,全身消耗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7、中毒的因素,兴奋毒性神经递质。经过调查,一些患者转运功能丧失是由于运动皮质内转运体mRNA转录副本异常连接异常所致。
8、遗传的因素,有遗传性的患者有5%-10%,这一般称为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成年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年型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临床上与散发病例难以分别。
9、免疫的因素,尽管MND患者血清曾检出多种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但尚无证据表明这些抗体可选择性以运动神经元为靶神经因子。现在认为,MND是不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的。
肌肉萎缩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1、病毒感染
由于MND和急性脊髓灰质炎均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且少数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译】:是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患者后来出现了MND,故有人检查出MND与脊髓灰质炎或脊髓灰质炎样病毒慢性感染有着关系。
2、髓的病变
如脊髓压迫,产伤,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带状疱疹性脊髓炎等;一般是在肿瘤,炎症,变性等都会引发受累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是慢性的失神经支配,发生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是不同的,决定了肌萎缩发病的形式,但是却不能决定它的临床类型。
3、天性发育畸形
如脊髓发育不全,脊髓积水,脑脊髓膨出,脊管闭合不全,延一脊髓空洞症等;脑源性的肌萎缩是很少见的。一般是发生在大脑皮质的萎缩性病变,尤其是儿童时期的大脑半球顶叶病变,先天性运动区发育强或大脑半球深部占位性病变,炎症等,导致身体相应部位的肌萎缩。
4、发性脊髓前角或者是脑干颅神经运动核及它传导途径的病变
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婴儿进行性脊髓肌萎缩,少年进行性球麻痹;并发在中枢神经弥漫性病变的神经元性肌萎缩,如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海绵状自质脑病,家族性遗传性共济失调,大脑叶性萎缩等。
如何引起肌肉萎缩的
如何引起肌肉萎缩的?近几年来肌肉萎缩的出现越来越频繁了,对于患者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出引起肌肉萎缩的病因,这样才能及时的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大大降低肌肉萎缩的发病率。那么,如何引起肌肉萎缩的?肌肉萎缩的病因又有哪些?我们看看专家是怎么介绍的吧。
肌肉萎缩的病因有哪些?
1、脑源性肌萎缩此病少见,常见大脑皮质的萎缩性病变,特别是儿童时期的大脑半球顶叶病变先天性运动区发育强或大脑半球深部(丘脑)占位性病变,炎症等,引起对侧身体相应部位的肌肉萎缩。
2、原发性脊髓前角或脑干颅神经运动核及其传导途径的病变所致之肌肉萎缩。
例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婴儿进行性脊髓肌萎缩,少年进行性球麻痹,家族性遗传性少年型脊髓肌萎缩症等。
3、并发于中枢神经弥漫性病变的神经元性肌萎缩,如关岛运动N元疾病,海绵状自质脑病,家族性遗传性共济失调,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大脑叶性萎缩等。
运动神经元的症状有哪些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症状,可分为下运动神经元型(包括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和进行性延内存麻痹),上运动神经元型(原发性侧索硬化症)和混合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三型。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清楚,部分患者乃系这一单元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如早期只表现为肌萎缩以后才出现锥休束症状而呈现为典型的肌萎缩侧索硬化,但也有的患者病程中只有肌萎缩,极少数患者则在病程中只表现为缓慢进展的锥体束损害症状。
一、下运动神经元型
多于30岁左右发病。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肌力减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现。少数肌萎缩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
颅神经损害常以舌肌最早受侵,出现舌肌萎缩,伴有颤动,以后腭、咽、喉肌,咀嚼肌等亦逐渐萎缩无力,以致病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咀嚼无力等。球麻痹可为首发症状或继肢体萎缩之后出现。
晚期全身肌肉均可萎缩,以致卧床不起,并因呼吸肌麻痹而引起呼吸功能不全。
如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前角者,称为进行性脊骨萎缩症,又因其起病于成年,又称成年型脊肌萎缩症,以有别于婴儿期或少年期发病的婴儿型和少年型脊肌萎缩症,后两者多有家族遗传因素,临床表现与病程也有所不同,此外不予详述。倘病变主要累及延髓肌者,称为进行性延髓麻痹或进行性球麻痹。
二、上运动神经元型
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因病变常先侵及下胸髓的皮质脊髓束,故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肢体力弱,肌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呈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若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脑干,则出现假性球麻痹症状,表现发音清、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本症称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临床上较少见,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进展甚为缓慢。
帕金森病是运动神经元病的并发症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系统某一部分的进行性变性病,病变范围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皮质锥体细胞、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可根据症状分布特点分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和进行性延髓麻痹等类型。有相当一部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合并帕金森病和痴呆,称为帕金森-痴呆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复合症。
说帕金森病是运动神经元病的并发症,是因为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有四肢无力、僵直、动作不协调,行走困难,鹰爪手,震颤,构音不清,声音嘶哑,鼻音重,失语,饮水返呛,吞咽困难,流涎,苦笑面容、强哭强笑等表现。与帕金森患者的临床表现相似,并且两种疾病可采用类似的方法治疗,而取得相同的治疗效果。
虽然帕金森病和运动神经元病不是同一种疾病,但他们对人体的危害都相同的,当疾病发展至晚期时,都会导致吞咽困难、咀嚼无力、不会饮食、言语不清、失语等悲剧,根据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论,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