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半宝宝门牙摔断了要补上吗 宝宝一岁半门牙摔断了有什么影响
一岁半宝宝门牙摔断了要补上吗 宝宝一岁半门牙摔断了有什么影响
一岁半的宝宝门牙摔断了,会对以后的牙齿美观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门牙并不是主要的咀嚼牙齿,对孩子的影响其实也不大的。
在宝宝上学后,一定要好好开导宝宝,不要让宝宝因为门牙摔断了而自卑。而且在宝宝的同学们都到六七岁时大家都会开始换牙齿,大家的牙齿都不那么美观。
保护宝宝牙齿妈妈要知道的事
1.一个人一生会有几颗牙:
在宝宝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就开始长乳牙了。乳牙的生长顺序是由前向后,规律是每隔4个月长出4个牙,陆续长出门牙、犬齿及大臼齿共20颗。2岁左右全部长齐。到6岁的时候,乳牙才会逐渐脱落,同时将要伴随宝宝一生的恒齿就开始生长。通常小朋友在13到14岁期间,会长出共28只恒齿:包括门牙、犬齿、小臼齿及大臼齿。而智齿则大约在17到25岁的时候长出来。再以后,就没有新的牙长出来了。
2.有些药物伤害牙:
很多药物会对孕期当中宝宝的口腔和牙齿发育有害。比如利眠宁、安定、苯妥英钠、强的松、可的松都有可能引起唇裂或腭裂;四环素类药物除抑制妈妈肚子里的宝宝生长发育外,还可影响牙釉质矿化,日后就是再补充钙,也不可能恢复正常,不仅使牙齿变得不坚固,而且还会终生变成灰黄色,不只不健康,而且不美观,一生也对宝宝的心理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3.龋齿会传染:
不要以为龋齿是小事,妈妈患龋齿,宝宝也就会很容易患上龋齿。因为,龋齿是细菌感染,妈咪给宝宝喂饭、喂水的时候,都有多多的机会感染他们。所以一定要绝对避免口对口喂食。
门牙摔断了可以补吗
首先要拍摄X线片,看牙根的情况,如果牙根有这段跟牙根没折断的处理是不一样的,在一个看牙根尖孔有没有闭合,如果牙根尖孔闭合说明牙齿发育完成,如果牙根尖孔没有完全闭合,需要进行根尖诱导术,是牙根发育完全。
对于摔断的门齿:首先要检查余留牙齿是否松动,是否有裂痕,如果松动则可行固定术将其稳定后行根管治疗后打桩,做烤瓷牙的修复,恢复成原来的形态。如果已经劈裂,一般的考虑就是尽快拔除,然后行烤瓷固定桥修复。
门牙断了一般还需要看看牙齿的情况,不同的情况所使用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为了自己口腔有更好的保障,大家是需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与处理的,千万不能盲目的进行,只有选择正规医院,这样才能保证口腔健康。
婴儿最晚什么时候出牙呢
在平时经常会发现有些婴儿在,4个月以后就开始慢慢的有出牙的表现,而也有一些婴儿在8个月的时候还没有能够长出牙齿,平时有很多的原因都会对婴儿出牙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小儿乳牙开始萌出的时间大部分在6~8个月,最早可在4个月,晚的则到1周岁才长。如果小儿超过1岁还没有长出第一颗牙,才称为乳牙晚出。所以,出牙晚并不一定表明缺钙,孩子的生长发育是有个体差异的。另外,建议你根据宝宝其他方面的情况来综合考虑,比如宝宝的营养状况(6个月~1岁的宝宝每天需要的钙量是400毫克,此外,除了要考虑钙质的摄入量,还要考虑维生素D的摄入是否足够),身高、头围的增长情况,睡眠情况等等。如果孩子超过1岁仍未长牙,请及时带宝宝到医院检查一下。
每一个宝宝长牙的快慢、次序是可以有所不同的:一般而言、是下面两颗门牙最先开始长,以后是上面两颗门牙,再以后是上面外边的门牙,再是下面外边的门牙,再是犬齿…….。
也有的小孩开始长牙的时间较晚,到了一岁左右才开始长牙,但是可能一次就长出来四颗或六颗。更有些小宝宝长了两颗门牙之后就停止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长了。这些情形都可以见得到,也都在可以接受的正常范围之内,所以父母不用担心。
长牙期宝宝多见的口腔习惯
1、吮指。
对于婴幼儿来说,吮指是一种自然和正常的需要。如果这种习惯持续到4~5岁,就应该咨询儿童牙科医生有关这对口腔发育的影响,获得推荐的处理方法。
2、安抚物。
安抚物并不是每个宝宝都必需的。争议在于拇指或安抚物是否是最好的,这由父母决定是否适合。如果觉得宝宝需要安抚物,应向儿童牙科医生或医生了解正确的使用方法,但要避免放糖、蜂蜜等在安抚物上来刺激宝宝使用。
TIPS:
摔倒、碰撞和挫伤在婴幼儿生长过程中属于常见现象,在宝宝12~18个月学习走路时,损伤到口腔和牙齿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如果出现出血不止的损伤、牙齿折断或牙齿脱出时,就应该及时去看儿童牙科医生。
宝宝牙痛应该吃些什么药
1.外伤。宝宝意外摔倒碰伤牙齿是常有的事,有时则是进食时咬到砂石骨头,使牙齿出现创伤性根尖周炎引起疼痛。如果牙齿仅是有点松动只需吃点消炎药,进食软食让宝宝牙齿休息一周即可;如果牙齿已摔断,就需请医生在麻醉下抽出暴露的牙神经后补牙或拔牙。
2.不吃饭不牙痛,一吃饭就牙痛,尤其吃冷吃热时疼痛加重。这一般是牙齿上有深龋洞了,必须去口腔科进行治疗。洞浅的补好就行,重者需将牙神经失活后再补牙。
3.牙痛呈现无诱因的阵发性剧痛,宝宝即使不吃东西时也一阵阵地哭闹,常常感到整个一边牙都痛,指不出哪一个具体的牙痛来,夜间加重,往往一夜哭闹不肯躺下,这是典型的牙髓神经发炎。遇到这种情况,任何止痛药都难以奏效,只有马上带宝宝到口腔科让医生用牙钻把牙磨开,再放上一点消炎止痛药才能止痛。不过这样的牙不痛后还要失活补牙,需多次就诊治疗;
4.宝宝的牙齿持续疼痛,不治疗会一天天逐渐加重,同时出现牙龋红肿、牙齿浮动,重者脸也肿,颌下淋巴结也肿大,出现发烧症状,这是牙根尖周围发炎,有时发展成化脓性炎症。这样就必须请医生将患牙磨开,将脓液引出来,口服或肌注抗菌素,反复换药直至炎症彻底消除才能最后补牙。
另外牙痛不要乱吃药,总是服用止痛药是有害的。不让六岁前的宝宝吃四环素类药物(如四环素、土霉素等)。轻者可服复方新诺明,重者肌注青霉素。
龋病可以预防,不少欧美国家宝宝龋齿患病率已从过去的80%以上下降到10%左右。主要是让宝宝少吃甜食,尤其在睡觉前不能吃甜食。3岁开始刷牙,早晚各一次,最好从出生起,每半年到口腔科进行牙齿保健检查治疗一次,在牙齿无洞时进行防龋处理,当牙齿出现小洞时马上补牙,不要等牙齿坏到剧痛难忍时才重视。
宝宝几岁长牙齿才正常
1绝大部分宝宝会在4~7个月时冒出第一颗牙
2如果宝宝发育快,可能在3-6个月时就会冒出白色的牙尖(通常是一颗下牙门)。
3到3岁宝宝就应该已经长齐20颗乳牙。
4长牙的顺序:通常,先长两颗下门牙,再长两颗上门牙,然后再从两侧向后依次长出。
幼儿出生时虽然口腔内没有牙齿,但在颧骨内已经有了牙胚。到了一定的时间,从牙龈表面就长出牙了。牙齿从颌骨内长出来的过程,医学上叫做牙齿的“萌出”,也就是俗说的长牙。 牙齿萌出有一定的顺序,有个大约的时间。如出生后6—8个月,乳牙下切牙开始荫出, 到两岁至两岁半,20个乳牙就可长齐。
由于每个幼儿的发育 情况不同,有的可能早些,有的可能晚些。如果超过一周岁还不见牙齿荫出,就应当请医生检查究竟有什么障。 如幼儿患佝偻病、重度营养不良、先天骨骼发育障碍等,影响牙齿的钙化,萌出时间就就晚些。 乳牙荫出时间的顺序见下表: 乳牙名称 ,个数, 荫出时月龄 ,牙总数, 下中切牙 2 个 5—10月 2 上切牙 4 个 6--10月 下侧切牙 2 个 6—14月 8 第一乳磨牙 10—17个 10—17月 12 尖 牙 4 个 18—24月 16 第二乳磨牙 4 个 20—30月。
宝宝开始长牙齿的时候,年轻的家长朋友们不可以让孩子乱补。乱补的结果会造成宝宝的钙吸收紊乱,适得其反。而且宝宝已经开始长牙了,晚上睡觉前也不可以让孩子含着牛奶睡觉。因为和时候宝宝的口腔健康就需要重视了,不要从小就造成蛀牙。
解析宝宝摔倒的5种心态
镜头一
刚刚学步的可儿,一不留神就在客厅的地板上摔了一跤,哇哇哭起来。姥姥忙用扫把狠狠打了两下地板,说这地太滑,害得可儿摔跤。可儿停止了哭叫,爬起来继续学步。
点评
宝宝摔了跤,他就哭,你打打桌子,踩踩门坎,他就不哭了。这种办法,还真管用,因为他的注意被转移了。但是这么下去,对于任何事情宝宝都会认为是别人不好,逐步养成喜欢攻击别人和推卸责任的习惯。
镜头二
花园里,娇娇摔倒在草地上,妈妈立即跑上去把她扶起来,又亲又哄,不停地问:摔疼了吗?娇娇开始哇哇大哭起来。这一哭,更把妈妈吓着了,连忙把她搂在怀里哄。一见这种光景,娇娇眼泪哗哗真流,哭得更厉害了。
点评
“摔在宝宝身上,疼在妈妈心头”。妈妈的紧张会让宝宝更加害怕而不由自主地哭,并且强化他的胆怯心理,慢慢使宝宝变得缺乏自信。其实宝宝摔跤没有那么疼,有关心理学材料表明,同样的痛刺激,儿童感觉到的疼痛比成人要少得多,轻得多。宝宝越小,对痛刺激的敏感程度越低。
镜头三
马路边,鹏鹏摔了一个大马趴。虽然鹏鹏爸近在咫尺,却没拉他,而是用命令的语气喊:“自己爬起来!”鹏鹏勇敢地爬了起来。一位路过的大妈狠狠地瞅了鹏鹏爸一眼,愤愤不平地说:“没见过这样狠心的爹,这么小的宝宝,也不拉一把。”
点评
宝宝摔了以后,会观察大人的反应,看到爸爸妈妈什么事没有,他会觉得摔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是自己不小心,没有哭的权利。重视宝宝的抗挫折教育,培养勇敢和坚强的品质,让宝宝明白人人都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用勇气和自信心克服困难和挫折。
镜头四
天天跑着追皮球,一不小心,重重地摔倒了。妈妈马上说:“不要哭,一点也不疼,天天是勇敢的宝宝。”天天爬起来,看着摔破的膝盖,瘪了瘪嘴,强忍眼泪。
点评
你往往出于培养宝宝意志的目的欺骗宝宝。宝宝摔倒,疼不疼他最有发言权,哭泣是他表达情感的真实方式。宝宝经过几次“一点都不疼”的反复训练,意志并不会坚强,但也许宝宝学会了,怎样做才会得到你的赞赏。慢慢地,他可能就不再注重自己的真实感情的表达,这样无意间为日后的说谎埋下难以治愈的祸根。因此需要注重培养宝宝真实地表达情感,告诉他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
镜头五
游乐场上小朋友们在玩耍,名名也想下地和大家一起玩,但奶奶担心宝宝摔跤,总不放手,一直抱在手上。名名在奶奶怀里扭来扭去,挣扎着。
点评
宝宝不摔跤是好事,但是一定要选择手段。虽然宝宝在成长的阶梯上没有受到生理上的伤害,但心理上会留下痕迹。两岁都没有摔过跤的宝宝,绝对不会是运动健将。当一两岁的宝宝开始说“我做”、“我自己……”时,正是培养宝宝独立性的好机会,你应该夸奖宝宝的主动,并创造机会帮他实现自理的愿望,培养他的独立性,使宝宝体会到“我自己来”所带来的成功体验,那么宝宝会更积极地做自己的事,这是培养独立做事能力的良好开端。
爱心提示
很多妈妈喜欢给宝宝拴一个学步带,宝宝就不会摔跤,但这样做,宝宝走路会推迟,平衡能力会有障碍。到三四岁时,只要一跑起来,就容易摔,有的甚至摔掉门牙,因为在更早的时候,他没有学会收腹,没有学会下蹲,也没有学会摔倒时自我保护的常用的技能。
宝宝第一颗牙什么时候长
宝宝的第一颗牙!
当宝宝开始时常流口水、躁动不安、喜欢咬东西时,就可能是宝宝要冒出第一颗小牙的征兆喔!由于宝宝长牙时可能会有些不舒服,觉得痒痒的、想要磨牙,因此会拿东西来咬,倘若东西上有细菌就可能造成在长牙时合并轻微的发烧或腹泻,但并非每个孩子长牙都会这样。
医师表示,一般来说,宝宝大约在6~9个月时,会先长出第一颗牙,但每个宝宝的长牙时间因人而异,只要在3~12个月内长牙都算正常,除非超过一岁仍没长牙的话,才需要进一步就医。
宝宝乳牙的长出顺序如下:会先冒出下颚的两颗门牙,再来是门牙旁边的两颗侧门牙,然后是上颚的门牙、侧门牙;都会先长下排牙齿,再对称地长上排牙齿(见图A),并且会左右两侧同时长(若某一侧没有跟著长出,可能需要就医了解原因)。大约到2~3岁时,宝宝会长出全部的乳牙,一共20颗。
爱吃奶嘴是否会影响牙齿排列?
大多数宝宝可能都会经过爱吸奶嘴或爱吃“鸡腿”(手指头)的“口腔期”,但医师表示,宝宝牙齿的排列其实会受到其吸吮的力道、强度、时间、频率的影响。因为当我们吸吮时,上颚骨会受到负压的影响而变窄、曲线变尖、向前凸,门牙亦容易往前推,造成“暴牙”或“开咬”的现象,致上下排牙齿无法咬合。因此医师建议家长最好能在宝宝两岁前就慢慢戒掉这样的习惯(若能更早戒掉更好),以免影响将来可能齿列不正。
宝宝一岁半门牙摔断了怎么办 一岁半宝宝门牙摔断了要补上吗
尽量不要补。
首先因为没有太大必要的,毕竟一岁半宝宝的门牙只是乳牙,到六七岁时会自然长出。
加上一岁半的宝宝年龄也非常小,补牙后需要做到的控制和保护措施宝宝都没有办法做到,而且宝宝还会抗拒补牙的过程。
15个月宝宝发育标准是怎样的
一.十五个月宝宝发育标准
1. 身体运动与控制:宝宝站着时,能够自己蹲下
2.探索与操作:宝宝能够将小物品(如小球)放入杯里,再倒(或拿)出来
3.语言:宝宝开始萌发语言,但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常常会用一两个词和身体语言代表一句话的意思。比如说:“车拜拜”意思可能是:“爸爸开车走了”
4.社会适应:宝宝白天不太愿意睡觉,更愿意用这段时间玩耍
二. 提示
1.不能根据囟门大小给宝宝补钙:宝宝的发育时间不同,有的宝宝囟门已经闭合了,有的2岁才能完全闭合,不能根据宝宝囟门大小判断孩子缺钙,盲目补钙会造成钙中毒。
2.正确对待宝宝摔跤:这个月宝宝有可能弯腰捡东西的时候摔倒,也有可能捡好东西站起来的时候仰面朝天摔倒,妈妈不要吓的大喊大叫,要用温和的态度鼓励宝宝自己站起来。
3.宝宝也许已经开始学会反抗了:这么大的宝宝已经有了自我意识,越不让做的事情,越想做一做,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爸爸妈妈应该尽量让宝宝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并鼓励宝宝这种不服输的精神。
4.不要让宝宝拿过重的东西:这个月宝宝很喜欢“挑战极限”,由于骨骼韧带尚未发育完全,宝宝拿太重的东西时容易导致软组织拉伤,也可能影响骨骼发育,所以,不要让宝宝拿过于重的东西。
5.这些走路姿势可能有异常:如果宝宝走路一摇一摆象个小鸭子,或者走路时身体侧歪,肩膀一边高一边低,或者现在还用脚尖走路,您需要带宝宝去看一下医生,排除病理疾患。
看了上面的内容,相信大家也已经了解了不少关于宝宝的事。父母在宝宝的每一个阶段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爸爸妈妈们要注意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也不能不分情况就乱给孩子吃各种营养品,不然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祝各位宝宝健康成长。
乳牙几岁开始换呢
每个小孩换牙时间,以及牙齿生长速度都不尽相同。现在的小孩子发育早,第一颗乳牙的生理性脱落多数发生在6岁左右,但也有早在4岁多,或者迟至7-8岁的,不必担心。
自然脱落的乳牙没有根,脱落面呈蚕食状;也有的宝宝由于平时吃的硬性东西不多,乳牙还没有掉,恒牙就长出来,这时要及时把乳牙拔掉,以免影响恒牙的长出和位置。宝宝先换的是下排正中间的两颗门牙,但是每个宝宝可能会有不同。宝宝7-8岁时长上中切牙和下侧切牙,8-9岁长上侧切牙,9-12岁长第一,二双尖牙,10-12岁长恒尖牙。
每个宝宝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6-12岁开始换牙的啦,14岁之前一般都会换完的。前门牙从乳牙脱落到恒牙长出大约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子开始换牙后,家长要经常观察孩子新牙的生长情况。有些儿童在出牙和换牙时出现吐舌、吮指、舔牙、咬铅笔、咬嘴唇等不良习惯,家长应及时纠正,否则会造成牙齿的畸形,影响孩子牙齿咬合的能力。
作为一个宝宝的母亲要时时刻刻关注宝宝的换牙时期的动作,为了让宝宝有一个整齐的牙齿,做家长的要悉心的照料自己的宝贝。在换牙的时候尽量避免吃太多的零食,这对换牙也是不好的。所以要想有一口漂亮的牙齿,都要靠饮食习惯来说话。
怎么怎么安全度过换牙期方法
宝宝从6个月到6岁左右这段期间为乳牙列期,6岁左右开始第一个恒牙萌出就进入了替牙期(俗称换牙期),在乳牙列期我们关注最多的是乳牙龋齿,在换牙期除了继续关注龋齿外,还需要关注牙齿的替换情况。下面就换牙期间常常让家长们感到困惑的一些常见的情况作一介绍。
“下前门牙怎么变两排了”
有许多家长发现有一天宝宝的下前门牙后面又长了1~2颗牙齿,看起来像是两排牙,很是着急,以为宝宝的牙齿发生了什么问题。其实,这说明宝宝开始换牙了。这种情况我们称为“乳牙滞留”。“乳牙滞留”指的是恒牙已经萌出,而相应应该被替换掉的乳牙还未脱落的情况。最常见的下颌乳切牙,看起来像两排牙齿,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帮助滞留的乳牙脱落,即拔除滞留的乳牙。如果不及时拔除,滞留的乳牙会阻挡下方恒牙的正常萌出,容易引起下方恒牙萌出方向和位置的异常。
“换好的牙齿边缘像锯齿,不平整”
有家长发现宝宝新换的前牙边缘不够平整,有像锯齿状的起伏,以为宝宝缺钙或有其他营养问题。其实,恒前牙在刚萌出时边缘都是不平整的,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不需要担心。其原因是牙胚在发育形成一个牙齿时,是由几部分最终融合而成的,每一个部分我们称为生长叶,生长叶的顶端会比较高,与生长叶融合的部分就会比较低,形成锯齿状起伏的外形。随着宝宝的生长,牙齿使用时不断磨耗,锯齿状边缘就慢慢变平。
“六龄牙变黑了”
“六龄牙”是宝宝六岁左右在乳磨牙的后方萌出的一颗大牙齿。因该牙齿一般在宝宝六岁左右萌出,所以被称为“六龄牙”。该牙刚萌出时表面有很多比较深的窝沟,食物残渣很容易残留,再加上大多数儿童刷牙不够认真,所以六龄牙很容易龋坏。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预防六龄牙龋齿最有效的方法是窝沟封闭,就是把六龄牙表面的窝沟清理干净后,用一种流动性的封闭剂渗入其中,硬固后会将窝沟封闭起来,使食物残渣不易残留,而且封闭后表面很光滑,小朋友很容易刷干净,降低龋齿发生的风险性。
“换好的前牙排列不整齐”
小朋友前门牙替换好后,经常排列不是很整齐,家长很着急,询问是不是需要矫正,其实,前门牙刚刚换好后有一些拥挤是正常生理现象。其原因是小朋友骨骼发育比较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大,而换好门牙的大小不会随年龄增长而有变化,萌出时就与成年后的牙齿一样大,所以会有暂时性的拥挤,而且由于相邻牙齿萌出时对门牙的挤压,常引起门牙的歪斜,扭转,该段时期前牙区牙齿看上去不那么整齐,顺眼,儿童口腔医学的学者称该段时期为“丑小鸭期”。随着小朋友年龄的增长和颅骨的发育,大部分排列不齐的情况会得到改善。
“宝宝的牙齿是地包天”
有一部分孩子在上下咬合时上颌前门牙在下前门牙的里面。这种情况就是俗称的“地包天”。其形成原因有多种,如遗传因素及一些全身性疾病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是与不良习惯有关的。比如奶瓶不良的喂养姿势,咬上嘴唇、咬指甲等的不良习惯,还有乳上中切牙的滞留等。“地包天”会影响小朋友上下颌骨的正常发育,对小朋友的面形造成不良影响,形成所谓的“瘪嘴巴”,需要早期矫正解除,家长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上前门牙的牙缝这么大”
在小朋友七八岁的时候,上颌前门牙开始替换,有的家长会发现自己孩子换好后的两颗前门牙之间有较大的缝隙,很是担心,害怕孩子长大后也会一直有条大的缝隙,看上去比较难看。另外有迷信说法认为前门牙牙缝大会漏财,所以还是很在意。其实,在门牙替换初期,门牙间有一定的缝隙是正常的,其主要原因是侧切牙萌出时挤压中切牙牙根而引起,一般情况下,随着侧切牙的完全萌出,中切牙之间的间隙会自然闭合。但也有一部分情况是例外的,比如前门牙之间有多生牙,上唇系带附着过低,或者间隙超过一定的限度等情况,常引起前门牙间的间隙无法自行关闭。
总之,儿童在乳恒牙替换时,牙齿会有暂时性的异常表现,其中,大部分是生理性的,对面型和牙列的发育不会有很大影响。但也有一部分异常情况是需要早期进行预防和干预的,对于家长来说,判别正常和异常的牙列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最好的方法是定期带孩子到专业的口腔诊疗机构进行检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