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早期听力障碍的有效防治办法
婴儿早期听力障碍的有效防治办法
防止婴儿早期听力障碍未能及时被发现而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是早期教育中必须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之一。婴儿一个月大左右,就可以测知他们的听力好坏。初生婴儿在四到六周时,如果听力正常,会对较大声音产生反应。突然听到了巨响,孩子往往会产生惊吓的生理反应。家长如果发现婴儿对声响测试没有反应时,应该马上去请教医师。一般来讲,早期发现有听觉障碍的儿童,如能及早获得治疗,并在婴儿期为其配戴助听器,使其听到声音,再配合语言训练,大多数孩子都能避免成为哑儿童。如有一个早期发现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在一个月大的时候就配戴了助听器,在一周岁左右植入了人造耳蜗,并天天接受语言训练,其后来的语言能力与正常儿童几乎没有什么差异。
其实聋哑儿童之所以聋哑,并不是其发音器官出现了问题,而是先天性或后天因素导致的听觉受损,使他们听不到周围的人说话的声音而无法分辨不同的声音,所以才无法学习如何说话。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患有先天性听觉障碍的儿童在我国约占新生婴儿的千分之五。如果所有的新生儿都接受听力检查,并及早发现婴儿的听觉障碍,同时给予治疗和教育,大多数的孩子都可以聋而不残。另外,有些婴儿虽然能够听到声音,但并不等于没有听觉问题。有的婴儿可能有部分听觉障碍,如只能听到低音,无法听到高音。这种听力障碍,如果不经过专门检查,是无法发现的。如果孩子长期无法听到高音,在学习说话时就会遇到问题。婴儿期是其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如果没有及早发现儿童听觉有问题并采取救治行动,就会影响儿童语言能力的形成。正常人能够听到2――20000赫兹频率范围的声音,人能够忍受的最响声音大约是最小音量的1012倍。
人与人相距约1米左右的一般交谈声音大约是65分贝,大声喊叫的声音约90-100分贝,用锤子敲打钢板的声音可高达115分贝,而婴儿期如果长期接受70分贝以上声音的刺激,就容易导致听力损伤。另外因使用药物不当而导致的听力障碍也是比较常见的。按照儿童听觉系统中损伤的部位,可将听觉障碍分为三类:
1、传导性听力障碍。传导性听力障碍是由外耳和中耳的某一功能异常造成的,通常可以用药物和手术来矫正。儿童中最常见的传导性听力障碍是中耳炎引起的中耳积液造成,感冒、过敏病症、唐氏综合症、脑麻痹等疾病都可以引发婴儿期中耳炎。中耳炎严重者能导致鼓膜穿孔、听骨腐蚀以及其他一些严重疾病,如脑膜炎等。婴儿患中耳炎后,如果中耳积液较严重就会引起的听力障碍并能够引起明显的听力减损。有调查数据显示,从初生到8、9岁的儿童患中耳炎的比率约占10%以上,到了少年期患病率有所下降。患有中耳炎的儿童常常伴有用嘴呼吸、耳出水和耳痛等症状,患病时儿童的听力障碍就比较明显,经治疗后就会明显减轻。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防止婴儿中耳患病,如果发现儿童患有耳病一定要及时治疗。
2、感觉――神经性听力障碍。感觉――神经性听力障碍是由耳蜗或听神经的异常造成的。婴儿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都会造成这种听力障碍,遗传因素、母亲的风疹或其他病毒感染,出生时的缺氧或黄疸、脑膜炎、头部创伤、噪音、药物等多种原因都能造成感觉――神经性听力障碍。儿童一旦发生感觉――神经性听力障碍,一般无法用药物或手术来改善,患者通常只能配戴于助听器或借助于其他技术来补偿听力损失。
3、中枢听力障碍。中枢听力障碍的患者外周听觉感受器正常,但听觉能力巳基本丧失。目前,中枢听力障碍的病因医学界还没有取得一致性结论,所以因中枢听力障碍对儿童智力发展影响研究并不多。但有许多研究发现,中枢听力障碍患儿的行为与其他某一感觉器官失能的儿童有些相似,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容易冲动,有些患儿在接受言语信号指令等教育信息时表现出一定的思维障碍。如有些患儿表面上在听大人讲话,但其注意力已经分散,并没有听明白大人与他说什么。如果要求其记住某件事情,常常需要多次重复才有可能被记住。
当教育要求很低时,患有轻度听力障碍患儿则比较容易接受教育,但随着教育要求内容增多和难度加大时,中枢听力障碍的儿童的发展结果就表现得比正常儿童低下。如果需要鉴定儿童是否有听力障碍,在家庭中用强音量测试是一种简单的方法,这对于明显听力损失的儿童或听力正常的儿童是有效的,但对患有中耳炎的儿童听力测试,或检查听力传导阈限,检查和确定听力障碍的类型以及确定儿童的听力障碍是否具有教育意义和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或配置助听器时,只能求教于医生或专门检测机构。如果需要检查或鉴定中枢听力障碍只能通过专门机构的成套听力测验来确定。而对于轻度听力障碍的儿童检测只能通过专门的医生或检测机构进行专门的测验。四、早期听觉障碍儿童的听力矫正和教育训练。儿童的听觉能力需要多年发展才能成熟,如果儿童出现听觉障碍就会妨碍和中断听觉能力的正常发展,从而影响语言能力的正常发展。早期发现的听力障碍儿童一般都伴随一定智力发展不佳,及早对这些儿童进行良好训练和特殊教育对其后天智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这部分内容应该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分别在后面的不同章节中进行介绍,但笔者认为:还是集中在0-1岁阶段介绍为好,因为0-1岁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关键阶段,如果家长能够及早发现孩子的听力障碍并及时开展早期特殊教育,孩子的听力损失一般都可能通过其他感觉能力得到补偿或者通过治疗手段或配戴助听器以补偿听力,使孩子的语言能力获得较好的发展。对听力障碍的儿童早期特殊教育训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早矫正或补偿儿童的听力损失,让患病儿童能够听到声音,这是进行特殊教育的前提。有些儿童的听力障碍可以通过配戴助听器使受损失的听力得到补偿。其实这种听力补偿是通过电子技术将收听的声音信号声音放大后,通过气传导方式或骨传导方式,使听觉器官收听到声音。大量实践证明,许多先天听力障碍或后天听力障碍的儿童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使其听力得到一定补偿,从而听到声音信号而与正常儿童一样发展语言能力。听力障碍儿童的家长应该注意:最初配戴助听器的儿童会感觉极不习惯,需要进行一定阶段的训练才能让其逐步习惯配戴助听器。另外人工耳蜗听力补偿技术对于补偿聋儿听力也是十分有效的。人工耳蜗是一个微型的电子装置,是当今世界上最精细、最完整,可代替人耳功能的电子器官,它能有效地帮助严重感觉神经性耳聋的病人获得或恢复听力。耳蜗是内耳中感受外界声音并把它传向大脑的关键器官之一。如果内耳受损,只要尚存听神经,就可以植入电子耳蜗,通过电子耳蜗的微处理器将声波转化为数码,再将数码转化为电波,以此刺激听神经把电波传到大脑,恢复患者听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是 CoMB140+耳蜗植入系统,国内已经有成功的手术病例。CoMB140+耳蜗植入人体后,患儿能在接近自然声音条件下获得完整的语言信息,从而提高语言识别率及学习语言的清晰度,如果能够结合术后的语言训练,患儿可以完全融入正常社会进行学习和交流。电子耳蜗移植手术的开展可以帮助先天性耳聋幼儿摆脱残疾,年龄较小的先天性聋儿与所有年龄段有语言能力的聋人,植入人工耳蜗后都可获得满意的听觉语言康复的效果。现代医学实践证明:儿童在学龄前、特别是2 岁左右时,施行电子耳蜗植入手术效果最佳。一般来说,双耳听力损失在90分贝以上的耳聋患者应该考虑接受人工耳蜗的移植治疗,听力损失在90分贝以下的应考虑接受其他治疗手段,如行鼓室成形术、配戴助听器等。目前国内电子耳蜗价格大约10-18万元左右,手术费用一般不超过1万元。通过配戴助听器或手术安装电子耳蜗的儿童,一般都可以使缺损的听力得到补偿,并通过一定的语言训练,使其正常发展语言能力,并形成正常的社会生活能力。
2、辨识口形的语言能力补偿教育及训练因为听力缺损儿童的的发音器官一般都是正常的,只是因为听不到声音而使其语言能力不能获得发展。对于已经到了可以接受教育年龄阶段的聋哑儿童来讲,使其学会语言能力是许多家长最企盼的事情。在教育实践中有一些聋儿只聋不哑,他(她)们掌握了一种可以通过辨识对方口形与人交谈的技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其实这里道理很简单,当人的某一感觉器官功能丧失之后,因为生存、生活的需要,他的其它感觉器官则可以获得更加优势的发展,从而使缺损的感觉器官的功能得到一定的补偿。如盲人的听力比一般人超常,而聋哑人的视觉则优于常人,肢体功能缺损的人则可以让其他的肢体代偿缺损肢体的功能等等。辨识口形的教育和训练一般需要在患儿4岁以后才可以进行,因为此时患儿已经能够与成人用手势进行交流,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如果教育训练得法,孩子是可以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形成语言能力的。应该注意的是辨识口形的教育和训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时这个教育训练是非常痛苦的,不仅需要家长的耐心,更需要患儿的配合,这就需要对患儿进行教育和训练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3、对轻度听力障碍儿童进行听觉辨别力训练。有些轻度听力障碍的表现为听觉分辨力低下,而配戴助听器和安装电子耳蜗的儿童也会对相差不大的声音产生混淆,从而影响听音的准确效果。如果家长能够重视训练儿童听觉的分辨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听不清的情况。这种训练还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倾听习惯。训练儿童分辨声音,主要是分辨声音的高低、大小、区分不同的音色,辨别声源的方向,分辨相近的声音等等。具体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其目的都是以增强儿童听觉的分辨力为主。
4、对患有听力障碍的儿童进行听觉记忆力训练。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听觉记忆力训练,就是要加强儿童听觉的记忆力和听知觉的广度,以减少儿童对时间较长的收听信息记不全或记不住等情况的发生。这种听觉记忆力的训练还可以帮助儿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产生相应的联想,从而增强对所学习知识的理解力。具体的训练方式可以选择一些儿童感兴趣、并具有一定难度的对话内容,训练儿童在一定环境下复述或模仿,逐步使儿童的听觉记忆力获得提高。
5、对患有听力障碍的儿童进行听觉编序能力的训练。听觉编序能力是将所学习过的语言知识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编成记忆系统而保存下来的一种记忆能力训练。对于听力有障碍的儿童来讲,这种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让儿童将所学过的知识有系统有组织地保留下来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并使其智力获得较好的发展。其实在家庭和学校里这种教育方式随处可见,如让儿童听故事后再并复述故事,对一组数字按顺序背颂或倒背等等。对儿童进行这种能力训练要注意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短后长等等。 6、对患有听力障碍的儿童进行听觉理解能力训练。有些听力有障碍的儿童的听觉理解力较差,对父母的教育内容经常表现得不理解,这些儿童到了幼儿园和学校以后,也会表现得理解能力较差,这其实与他们的听力障碍有一定关系。对于这类儿童,家庭早期教育训练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多交谈,让孩子经常接触各种声音,通过对声音的感受增强儿童听觉的理解力。如让孩子按照父母的口头指令做出某些活动,对父母要求的事情进行自己的理解,对所学习的故事内容进行判断,回答父母或老师提出的问题等等,都是提高儿童听觉理解力的好方法。
6、对患有听力障碍的儿童进行听说能力的结合训练。人的语言能力的优劣与听力的优劣往往成正比发展的,听与说也是密不可分的。听力差的孩子,往往听不懂成人的语言要求,当要求他们表达所听到的成人指令时,其说话往往语无伦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孩子的听说能力的结合训练,让孩子对所听到的词汇进行联想、推理、判断,然后再进行表达,还可以让儿童学说同义词、反义词,听音乐进行联想,将句子补充完整,听故事编结尾等不同形式来训练儿童听说能力,从而使儿童的听觉获得良好的发展。
如何知道婴儿听力障碍
如何知道婴儿听力障碍呢?很多的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就存在着听力的障碍,但是家长却察觉不良,因为婴儿不会说话,而且什么都不懂,所以这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很多的婴儿听力障碍都是因为不能够被察觉,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的,所以大家要知道如何才能够察觉婴儿听力障碍。
人的感官中,听觉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和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时代,听觉更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必要环节。研究证明,6个月到3岁是儿童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此期间的听力障碍将直接影响儿童的言语发育,严重者可致聋哑。由于儿童不能明确地表达或不懂表达,因此常常错过了最佳的治疗和言语学习时期,而影响一生。那么,如何在平时的生活中观察儿童的听力发育、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呢?您可以留意孩子以下的一些危险信号:
1.呼之不应或反应下降
不同时期的婴幼儿对声音的反应也有所不同,比如惊跳、眨眼、头或身体转向声源等,如果发现孩子对声音无反应或反应下降;若在与孩子交谈时,孩子经常问“什么”或“你再说一遍”,表现出没有听清的状态,或常要求对方提高音量时,应引起足够重视。
2.说话晚或吐词不清
大部分孩子的言语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新生儿1个月能哭,4个月可大声发笑,咿呀作语,5~6个月发出单调的音节,7~8个月以后可听见别人说话并模仿发声,9~10个月的孩子能懂几个较复杂的词义,如“再见”等,11~12个月的孩子能说出其中单音节词,1岁半能正确说出一些有意义的词如“饭”“袜袜”,2岁时见不同的人会区别称呼,如“阿姨”“叔叔”,3岁时会说短的歌谣,4岁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愿望。如果发现孩子明显的言语发育迟缓或吐词不清,家长不应偏信“贵人语迟”。除关心孩子智力发育和发音器官外,同时需注意孩子听力问题。
3.经常无故跌倒
3岁以下小儿不懂表达其眩晕的主观感受,如果您发现孩子常常无故跌倒,就需引起注意。在排除小脑肿瘤等疾病后,需请耳鼻喉医生协助诊治。内耳畸形、梅尼埃病等多种疾病可引起听力下降伴眩晕。
4.经常说“耳朵嗡嗡响”
“耳朵响”在医学上称为耳鸣。当孩子告诉您他的耳朵响,您应该注意了。往往很大一部分耳鸣患者都伴有或多或少的听力下降。而中耳炎、耳毒性药物中毒等很多原因可引起耳鸣,不容忽视。
还有,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听人讲话时喜欢盯着对方嘴巴看,看电视喜欢把音量调得很高,上课时回答问题经常答非所问,成绩下降等,这些都是听力障碍的危险信号。
当然,尽管家长十分关注,仍然会遗漏部分听力损失的患儿,特别是轻中度聋及单侧耳聋的患儿。因此,按期的听力筛查对早期发现儿童听力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各位家长引起重视。
婴儿听力障碍是要引起家长的关注的,一般情况下,婴儿听力障碍是很难被发现的,出现一些异常的情况,家长也是不知道的,所以就会导致很多严重的问题,所以大家需要知道婴儿听力障碍的一些症状,及时发现婴儿听力障碍。
新生儿听力筛查怎么做
新生儿听力筛查就是通过一种客观、简单和快速的方法,将可能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宝宝筛查出来,并进一步确诊和追踪观察。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方法有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两种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都是无创性的。我国大多数医院采用耳声发射进行听力筛查,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主要用于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的听力筛查。
正常耳蜗可以产生一种很轻柔的声音,经过听骨链和鼓膜传导到外耳道,并可以被检测到。如果婴儿有蜗性听力损失,就不会产生耳声发射,用耳声发射(OAE)检测就通不过。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可以反映外耳、中耳、耳蜗及蜗神经通路的功能,自动听性脑干反应通不过,说明听觉通路上可能有问题。
一般在宝宝睡眠安或静状态下,将大小合适的探头或耳罩放置在宝宝的一侧耳朵开始进行测试,做完一侧耳朵再做另外一侧耳朵。OAE或AABR通不过,都需要复筛或转诊。
新生儿听力筛查测试的项目包括:诊断性OAE,1kHz声导抗测试,短声及短纯音ABR,AERP,ASSR和骨导ABR、小儿行为测听(BOA、VRA、PA、PTA),言语检测及听觉言语发育评估等。
怎样发现新生儿听力异常?
常言道,“十聋九哑”。据统计,听力障碍在正常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而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其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可高达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四。如何预防听损儿童因聋致哑?听损儿童能否恢复听力呢?3月3日是第十一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为此,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广东优生优育协会听力筛查专业委员会主委麦飞。
“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耳聋的重要手段。”麦飞说,“以前,因为太小的孩子不会表达,患儿在襁褓期不易发现,等长到两三岁时才发现,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现在,新生儿听力筛选检查的技术和设备都在不断更新,如利用听力筛查仪,可在孩子出生后48小时检测听力是否正常。”
国际上对听力损失儿童一贯执行三早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去年6月1日起,卫生部颁发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在全国正式施行,其中规定:诊疗科目中设有产科或者儿科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如不具备条件者,应告知监护人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血片采集及听力筛查。可见,新生儿听力筛查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家长也能发现孩子听力异常
“在临床中常常遇到一些令医生扼腕叹息的憾事,不少家长因为孩子到了两三岁还不会说话,或者五六岁口齿还不清楚,这才慌了手脚,往往延误了诊疗的最佳时机。”麦飞说,虽然从专业角度来说,新生儿听力筛查需要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设备,但对于普通家长来说,除了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还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的听力是否异常———
孩子刚一出生就能听到声音,虽然他们不会做出主动的反应,但他们却能在声音的刺激下产生下意识的反射活动,比如避开他的视觉在他耳旁敲击物品产生声音,他会做出眨眼、身体抖动等动作;四个月之后,孩子就有了主动寻找声源的能力,听到强的声音刺激后会用眼神或转动头去寻找。一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话,按照语言命令做出一些简单的动作;两周岁时能听懂简单的语言。如果在哪个年龄段发现孩子的反应不相符,就应该对孩子是否有听力障碍产生怀疑了。
“一旦发现孩子听力异常,应及早到正规医院确诊治疗。”麦飞说。
新生儿2-7天时可做听力筛查
卫生部规定,新生儿2-7天可做听力筛查。麦飞介绍,常用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有两种,一种称为耳声发射法,就是将很小的耳塞插入新生儿外耳道,然后播放一定强度和频率的卡嗒音。正常的听觉器官(耳蜗)能对这种声音产生回音,后者能被耳塞内的接收器捕获和记录,经过仪器内的微电脑分析并作出判断。只要孩子安静,整个检查过程可在1-2分钟内完成。另一种方法为自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基本方法是:将多个小电极置于孩子的头部和颈部,并通过耳塞播放经过特殊设计的卡嗒音,然后利用计算机记录耳蜗后听觉通路(脑干及邻近区域)的电位变化(对声音的反应),经过计算机分析后得出结论。其中前者更为常用。
一旦自己的宝宝不能通过听力筛查,父母往往会产生焦虑和不安。“家长需要对听力筛查结果有个正确的认识。”麦飞说。一般来说,不能通过听力筛查仅仅表示听力学意义上可能存在异常,可能存在耳蜗的异常,也可能由于耳道狭小或堵塞影响了声音的传导(如在新生儿早期,羊水或胎粪等可能堵塞耳道),还可能是环境噪音过大或孩子配合不佳(活动或哭吵)所致。另外,检查人员缺乏经验有时也可能对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听力筛查只是筛查,并不是详细的听力学评估,筛查报告单上一般也不会写上正常或异常,而是表达为“阴性”或“阳性”,“通过”或“未通过”等。如果首次筛查不能通过,父母不必过分担心,但必须进一步复查。若经过2-3次复查仍无法通过,则应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争取在出生后3个月内作出明确诊断。
有听力障碍1岁前干预最好
3岁以前特别是1岁之前,是孩子语言中枢发育的关键时期。如在此前出现听力损伤,将不能获得正常的语言能力,甚至一辈子都不会说话。麦飞说,只有少数患儿可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恢复或提高听力,大部分患儿只能靠佩戴助听器来进行听力补偿。而重度聋和全聋患者即使佩戴助听器也无济于事,可以通过植入人工耳蜗,并配合听功能训练、语音治疗以及语言训练等,能使患儿逐渐认识声音,避免聋哑残疾的产生。开始干预的时间最好在出生6个月甚至更早,具体步骤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完成。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在出生时就发现有听力损伤,经康复语言训练,到3岁时可以掌握300个到700个单词;如果到两岁时才发现有听力损伤,即使进行康复训练,到3岁时也仅能掌握不到100个单词。
“对于不能治疗的听损儿童,可教孩子做早期发音练习,并及时佩戴助听器,尽早开始听觉语言训练,时间越早效果越好。”麦飞说,经过语言训练,能使患儿正常地与人交流,做到聋而不哑、残而不废。
Tips:
宝宝的听力障碍如何预防?
目前,对新生儿先天性耳聋的因素尚未完全认识,但发现与以下高危因素关系较密切:耳聋家族史,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弓形虫、梅毒等),颅面部畸形,早产或极低体重儿(体重小于1500克),多胎,母亲滥用药物(如庆大霉素)和酒精,母亲糖尿病,染色体异常,以及一些与感觉神经性或传导性耳聋有关的综合征等。
有些新生儿在出生时并无听力丧失,但可由于各种后天因素而导致听力障碍,如脑膜炎,使用耳毒性药物,严重黄疸,严重窒息,以及其他严重疾病而长时间住新生儿监护病房,均为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
麦飞强调,孕妇加强个人卫生保健意识,使胎儿避免不良接触,加强妊娠期和围产期保健,做好胎儿和新生儿疾病防治,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听力障碍的发生,但由于病因复杂,完全预防该病的发生尚不可能。因此,加强新生儿听力筛查,及时发现听力障碍并早期医疗干预,是小儿聋哑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为什么要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我国每200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单耳或双耳听力损失者,每500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双耳听力损失影响正常生活者。婴幼儿听力损失直接影响其语言的形成,严重者甚至可以导致聋哑。同时,语言发育的滞后还可影响儿童心理、智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对患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和治疗,使这些儿童可以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和学习,帮助孩子建立必要的语言刺激环境,减免对语言发育的损害,以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
新生儿听力筛查什么时间做
卫生部规定在2-7天内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在医院生产的宝宝,一般在出生后72小时就进行筛查,及时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如果新生儿听力筛查没有通过的话,出院前可以再做一次。还是没有通过的话要进行复筛,即在宝宝42天时到医院进行复查。
如何预防宝宝耳聋
宝宝耳聋的病因很多,但耳聋病因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聋儿康复效果。首先要绝对禁止近亲结婚,孕妈在怀孕期间要避免感染某些病原微生物,如风疹病毒、麻疹病毒等,都可以导致胎儿听觉器官的发育异常。另外,孕妈要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这都有可能导致耳聋的。
1、避免意外伤害。家长应避免细小物品如豆类、小珠子滚入耳道,引起外耳道黏膜的损伤和感染。同理,应避免用发卡,耳勺等工具给小孩子挖耳,防止鼓膜外伤穿孔,引起耳聋。
2、防止中耳感染。当婴儿吐奶或呛奶时,细菌便很容易从咽鼓管进入到中耳。给婴儿哺乳时应把婴儿抱起来,取半卧位,避免婴儿来不及吞咽致奶水误入咽鼓管;用奶瓶喂奶时,奶瓶不宜举得太高,奶嘴孔也不宜太大。此外,在给孩子淋浴、洗头或带孩子游泳时,千万不要让污水进入耳内。
3、积极防治传染病。麻疹、流脑、乙脑等传染病都可能损伤听觉器官,造成听力障碍。要按时接种传染病疫苗,小儿患急、慢性中耳炎时,更要及时、彻底治疗,以免留下后患。
4、避免噪声污染。婴儿听觉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太大的声音刺激会损伤稚嫩的听觉器官。应尽量少带儿童到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家庭影院中的音响音量也应适当控制。
5、警惕药物致聋。感音性耳聋很多是药物中毒造成的,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时要慎重。
6、优生优育,防范先天性耳聋。要避免近亲结婚,有耳聋家族病史的家庭成员在婚配和产前应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查。
7、对婴幼儿听力发育程度细心观察。婴幼儿期弱听或听力障碍的早期表现可从以下迹象中辨别:对突然巨响无反应;不会寻找声源;不会看讲话中的人物等。学龄期儿童的听力障碍表现为说话经常要人重复,学习新事物较慢等等。
新生儿出生后最好做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时间
有研究数据表示,大约每65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问题。在过去,宝宝听力筛查一般在出生后3个月到6个月。但是现在新生儿听力筛查在出生后3-5天内。研究表明,对听力障碍的宝宝,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除了新生儿出生后3-5天要进行听力筛查,还要进行第二次复筛。第二次复筛主要对象是出生42天婴儿听力初筛节没通过或者有可疑,有些初筛即使通过了也需要复筛。听力损失高危儿更需要进行听力复筛。
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
做听力筛查有很多方法。有一种就是在婴儿耳朵里置入耳塞,耳塞里会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耳塞另一端连接的传感器会检测到婴儿的耳朵对滴答声的反应。还有一种听力筛查方法就是在宝宝头皮上贴上传感器,从婴儿的脑波对声音的反应来判断婴儿的听力情况。
这两种方法都不会让宝宝感觉到疼痛,不过需要让仪器在宝宝身上待得久一点。
有一些宝宝第一次听力筛查的结果并不好,但是这不能说明他们听力有障碍。一般医生会过几天再来对他们进行测试,如果结果依然不理想,则需要几周后让听力专家来给宝宝做详细的听力评估。
所以假如你的孩子没有通过第一次的听力筛查,不要太担心,大多数宝宝第一次没通过第二次就会通过。如果你的孩子未通过复筛,那么应在3月龄接受听力学和医学评估,确保在6月龄内确定是否存在先天性或永久性听力损失,以便实施干预。如果如果你的孩子被明确诊断为永久性听力损失,也不要太担心,一般出生6个月内可以进行科学干预和康复训练,绝大多数可以康复或者适应社会。
新生儿听力障碍怎么办
对于已经发现的听力障碍患儿,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医学干预措施,医学干预即医生提出医学诊断,和针对听损伤及相关疾病的医学和外科学治疗的方向。治疗方案包括由耵聍取出,处理渗出性中耳炎,听力重建手术和人工耳蜗植入等。
听力学康复是又一重要措施,通过针对个人的声放大设备和感觉装置,即助听器的选配,一达到种补偿性或替代性治疗。其目的是使配戴助听器的婴幼儿最大可能地获得言语声的特征,而且其所听到的言语声强度应当在安全舒适的可听范围。
交往能力的评价和干预,是目前对聋儿全面干预的新要求,目的在于促进并形成适应发育水平的言语能力,增强家庭对其子女能力和需求的理解。需要早期干预工作人员和患儿家庭的共同合作,在其语言发育的敏感阶段给予学习语言的前期信号,同时使其获得与其年龄相符的语音能力,视觉、空间、运动能力,形态学辨识能力,语义理解能力,语法组织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听力障碍有那些危害
听力障碍可导致儿童在接受语言和语言表达技能上的终身损害。障碍的严重程度由几个因素决定:①发生听力丧失的年龄;②听力丧失的性质,即它的持续时间、受损的频率;③听力的精确评价,即丧失的程度;④每个儿童的易感度,包括共同存在的病毒损害、智力发育迟滞、基本语言缺陷。
对有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的儿童,传导性听力丧失的额外负担可严重降低其对说话的鉴别能力。听力丧失对另有感觉、语言和认知缺陷儿童的影响,比其他健全儿童更为严重。
听觉障碍常见的临床症候有耳鸣、听觉过敏、耳聋、幻听及听觉失认。
儿童脑瘫后遗症有哪些
1、智力低下:就是说小儿脑瘫患儿的智力较正常孩子的智力低。痉挛型四肢瘫及强直型脑瘫者智力可能会更差,手足徐动型患儿智力严重低下的患儿很少。这是小儿脑瘫的后遗症之智力低下。
2、听力障碍:部分患儿听力减退甚至会变聋,多以新生儿患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常见。这是小儿脑瘫的后遗症之听力障碍。
3、视力障碍:大约一半以上的患儿会伴视力障碍,最常见的为眼球内斜视和屈光不正,如近视、弱视等,少数有眼震,但也有全盲的,偏瘫患儿可有同侧偏盲。视觉缺陷可影响眼、手的协调功能。这是小儿脑瘫的后遗症之视力障碍。
4、其他感觉和认知异常:脑瘫患儿常有触觉、位置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缺失。患儿往往缺乏正确的视觉空间和立体感觉,其认知功能缺陷较为突出。因而,在康复医疗训练中,对学习新的运动技巧和学习各种知识和活动,常常会发生某些困难。这是小儿脑瘫的后遗症之其他感觉和认知异常。
5、口面、牙功能障碍:有些脑瘫患儿吸吮无力,吞咽、咀嚼困难,口唇闭合不佳,经常流口水,有些患龋齿或牙齿发育不全,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多见。这是小儿脑瘫的后遗症之口面牙功能障碍。
引起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原因
引起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遗传
如果听力障碍是先天性的,可能宝宝还伴有其他畸形存在,听力障碍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称为症候群性听力障碍。 它也可以单独存在,没有其他畸形的称为非症候群性听力障碍。先天性遗传性听力障碍中大概有80%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8%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为X伴性遗传。
2、非遗传性
(1)胎儿期:如果准妈妈在孕2个月时发生风疹病毒感染,会造成新生儿视力障碍、先天性心脏病和耳聋等综合征。在怀孕后期及没有什么症状的风疹病毒感染也会使新生儿听力出现障碍。孕期有过出疹的准妈妈,要慎重风疹病毒感染。孕期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是造成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另一种原因,准妈妈巨细胞病毒感染后大概30-60%的新生儿可能发生听力障碍。孕期母亲弓形虫感染也是较常见原因之一,其中大概有14-26%的患儿可能会发生听力异常。
(2)围生期:围生期有一些严重疾病,使这些患儿存活后遗症中也包括听力障碍。比如严重窒息、宫内窘迫、碱中毒、长期机械通气、出生体重小于1500g、高胆红素血症等,
(3)产后:产后引起新生儿听力损害的因素很多,比如急慢性中耳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应用耳毒性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听觉传导通路肿瘤等等,对新生儿来说前几种为主要因素。
宝宝听力障碍的表现
3个月以下时,对于突然而来的巨大声响丝毫没有反应。
3-6个月时,对出现的声音不会寻找声源。
9-12个月时,不会跟随大人的指示去做。
12-15个月时,不会叫“爸爸”、“妈妈”。
15-18个月时,对于爸爸妈妈讲的话无法理解,叫不出“爸爸、妈妈”。
18-24个月时,不能说出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儿歌。
24个月后,语言障碍及反应迟钝明显,如听不见小鸟叫,对电话铃声、门铃声无反应等。
贴心提示:
1.当小儿2岁时还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也不能理解大人的话,很可能存在着听力问题。
2.有听力障碍的小儿如能被及早确认,便可早日得到治疗和训练,并在治疗上也比较简单。可使一些小儿的听力完全恢复,即或利用残余听力学习语言,也不至于日后不会说话。
为什么要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
听力障碍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新生儿中听力障碍发生率为0.1-0.2%,其中重度至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的为0.1%。听力正常的新生儿到四个月的婴儿,在安静的环境中听到较大的声音会发出惊跳反射的动作,即身体四肢的瞬间抖动。在3~4个月时对言语声已非常感兴趣,已开始把眼球或头转向声源方向。一般在4-9个月,最迟不超过11个月呀呀学语,这是语言发育的重要阶段性标志。由于听力障碍的儿童生活环境中缺少语言的刺激,不能在11个月前进入学语期,在语言发育最重要和关键的2-3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婴幼儿听力损失直接影响其语言的形成,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音不清,严重者甚至可以导致聋哑,由于儿童心理、智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延缓,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果能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及时发现听力障碍,可使用助听器等方式对听力障碍患儿进行干预和治疗,帮助其建立必要的语言刺激环境,使语言发育不受或少受损害。
请问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意义是什么
婴儿在出生后3天已具备较好的听觉功能,这是婴儿学习语言和促进言语正常发育必不可少的条件。听力正常的婴儿一般在4-9个月,最迟不超过11个月牙牙学语,这是语言发育的重要阶段。然而不幸的是有某些先天性或后天性不利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少部分婴儿的听力损伤或丧失出现严重的听力障碍,由于缺乏语言刺激环境,不能在11个月进人牙牙学语阶段,使其在语言发育的最关键和最重要的2-3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即失去了言语发育的最好时期,严重者最终导致聋哑,轻者导致语言和言语障碍,学习困难,注意力缺陷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等问题。若在新生儿或小婴儿时期就能及时发现听力障碍的患儿,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如佩戴助听器和语言康复训练等,帮助其建立必要的语言刺激环境,避免或减少语言发育的损害,使他们获得同正常人一样的言语发育,防止聋哑残疾的发生。听力障碍是较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国外文献报道,正常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0.1%-0.3%,其中重度和极重度的发生率0.2%。国内有报道,正常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0.3%,其中,中重度发生率0...
听力障碍要注意什么
听力障碍影响语言的发育,也影响智力、心理和精神神经方面的发育,它给机体到来的障碍是多元性的——既有生理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因此,我们不但要有相对规范的治疗康复手段,更要有相对完善的预防措施。
优生优育
优生优育是避免遗传性听力障碍的有效途径。对于有遗传性疾病家族史的患者要进行遗传学检查和评价,避免近亲结婚,强调婚前医学检查都是必不可少的。
孕期检查.妇女在怀孕期间,尤其是在前三个月以内,往往是胎儿内耳发育阶段,要注意避免接触耳毒性药物、物理射线的照射、病毒感染、一氧化碳中毒等易引起胎儿内耳发育畸形的因素。
婴幼儿期听力障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
4岁以前的婴儿听力能力对于言语的习得非常重要,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可以导致小儿语言发育迟滞、构音障碍以及不能获得语言。早期发现儿童的听力障碍,早期进行介入干预,可以避免因听力障碍带来的社会沟通能力障碍,具有现实意义。
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
临床上要合理用药,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尤其对于婴幼儿、家族成员易感者、以往应用过类似药物的以及听力轻度异常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