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暑 中暑最易盯上这几类人
预防中暑 中暑最易盯上这几类人
水分补充不够,不利于身体排汗散热。需要提醒的是,喝冷饮并不能防止中暑,还会使体内温度骤降,暑热积聚在体内无法散发,使中暑的几率更高。
熬夜或睡眠不足7~8小时的人,通常心肺功能较差,会影响排汗功能,不利于散热。
肥胖者皮下脂肪厚,不容易散热,比瘦人更容易中暑。
运动会加速体内产生热量,运动量越大,产热越多,越容易中暑。此外,身体有大块肌肉的人,运动时产热的量比一般人多,是中暑高危人群。
压力大、有强迫性格、事事求胜者,夏季容易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晚上会中暑吗 预防中暑的要点
1、避免长时间待在酷热的环境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电扇、空调等降温措施,晚上亦然。
2、合理喝水,当小汗不断,大汗淋漓的时候,一定要喝水,小口喝含有矿物质的水,尤其要注意避免喝冰水。
3、注意通风,风可以快速带走水汽,加快汗液蒸发,降低体温,避免中暑。
如何用饮食调理中暑
1、中暑之后,不要急于吃生冷的食物,以免引起拉肚子。多补充水分,可适当喝一些淡盐水。比较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用绿豆熬水喝,绿豆性凉,可清热解毒,对治疗中暑效果非常好,当然这只是用于预防和缓解轻微的中暑。
2、在夏季,人们的肠胃功能会减弱,这个时候粥无疑就是保健佳品,像如绿豆粥、薄荷粥、莲子粥等,不仅能调理肠胃,还能预防中暑。中暑之后,还要多吃青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瓜果,特别是对于高温和户外工作人员,有很好的解暑清热作用。
3、中暑之后千万不要一次性喝太多水,以免引起肠胃功能紊乱,宜少喝多喝。不要吃油腻的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另外,生冷的瓜果也不要多吃,会引起腹泻等问题。更不要因为中暑生病而大补特补,正所谓虚不受补,这时候应特别注意。
发现中暑之后,不要想着扛过去,要寻求及时治疗。情况严重的话,不要侥幸的以为自己随便吃点药就能好,会加重中暑后续症状。要去医院找医生治疗,免得危机自己的生命。谁到底还是要做到治疗为辅,预防为主。出门的时候,要做好防暑工作。多喝点水,多吃有主意消暑的食物,带好防中暑的工具。
中暑怎么缓解 夏天怎么喝水预防中暑效果好
不只喝水量多寡,喝水时机也是非常重要,喝水时机正确,才能真正帮助预防中暑。如果一次就喝水500c.c.,可能这样就不太容易预防中暑。想预防中暑,必须身体有持续、稳定含水量。建议将一天所需要喝的水,以200c.c到300c.c为单位,每隔2到3小时分次、慢慢饮用,身体含水量才会足够。
李婉萍营养师解释,有时只要一个中午在外面,出门前后没有喝水,就可能中暑。因此除了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外出前、回家后,也都要补充水分,出门在外期间,也要记得适时补充水分,如此才能预防中暑。
小儿中暑发热的特点是什么
小儿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中暑,中暑发热的特点是什么,对小儿中暑应该怎样处理,这是每一位妈妈应该掌握的卫生常识。
小儿中暑的突出表现是高热,一般中暑时体温往往达到38℃-39℃,严重的中暑甚至体温可达41℃以上。病初患儿出汗较多,继而因出汗太多可能引起丘脑下部和汗腺功能失调,皮肤反而无汗,干而灼热,面部潮红,无汗时患儿体温往往会进一步迅速升高。同时伴有口渴,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有的患儿又出现惊厥和昏迷,严重时并发脑水肿、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和重要脏器功能损害。
对小儿中暑应注意预防,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直射。在炎热季节要做好室内通风。对体弱儿尤其要注意预防中暑。一旦发生中暑,要立即采取有力的降温措施,可采用物理降温,也可用药物降温,并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预防中暑有误区
预防中暑误区1:防晒霜太厚或涂满清凉油
很多人误以为,防晒霜能防晒,自然也能防中暑。其实,厚厚的防晒霜覆盖在皮肤上,会影响汗液排出,自然会导致散热慢。同样,在全身涂满清凉油,由于有一种凉凉的感觉,也会减少汗液的排出。
预防中暑误区2:在密封的室内泼水降温
很多人喜欢在室内泼水降温。但是,如果室内通风透气不好,在地面上泼水,蒸发的水汽难以向外散发而滞留在空气中,就会使室内空气湿度不断增大,而且,时间稍长,室内气温又会上升,从而引发中暑。
预防中暑误区3:夜晚在大树底下乘凉
在盛夏的夜晚到树下乘凉,其实是不可取的。太阳下山后,树下地面散热受到树冠的阻挡,散热的速度更慢,而且,二氧化碳较多。
预防中暑误区4:大量喝啤酒用以解暑
夏天时,人体出汗较多,消耗也较大。“如果这时再不断地喝啤酒,由酒精造成的‘热乎乎’的感觉会不断持续,口渴、出汗现象会更加厉害。”
预防中暑误区5:洗冷水澡“降温”
很多人认为用冷水“冲凉”让人更舒服,又能起到降温的作用。但事实上,大汗淋漓时用冷水“冲凉”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得体内的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从而易引起各种疾病。
预防中暑误区6:中暑后喝大量白开水
很多人中暑后会喝大量的白开水。但是,人在失水状态下,喝下太多的白开水,就会产生“排出去”的反应,结果反而又回到失水状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喝些淡盐水或者鲜果汁。”
预防中暑误区7:室内空调保持低恒温
很多人认为,高温天气,在室内把空调开得越低越舒服。事实上,空调开得过低,会使室内室外温差过大,容易使人中暑。
当心小宝宝秋老虎来了中暑
虽然眼下从节气上已经立秋,但是南京却迎来了今夏的第二波高温天气。酷暑下,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中暑,中暑发热时的特点是什么,孩子中暑时应该怎样处理,是爸爸妈妈们都应该掌握的卫生常识。
小儿中暑的突出表现是高热,一般中暑时体温往往达到38℃-39℃,严重的中暑甚至体温可达41℃以上。病初患儿出汗较多,继而因出汗太多可能引起丘脑下部和汗腺功能失调,皮肤反而无汗,干而灼热,面部潮红,无汗时患儿体温往往会进一步迅速升高。同时伴有口渴,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有的患儿又出现惊厥和昏迷,严重时并发脑水肿、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和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对小儿中暑应注意预防,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直射,多饮水。在炎热季节要做好室内通风。对体弱儿尤其要注意预防中暑。一旦发生中暑,要立即采取有力的降温措施,可采用物理降温,也可用药物降温,并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让孩子尽快摆脱中暑。
热射病是中暑吗
热射病属于重度中暑中的一种,而重度中暑大多数情况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此前常有头痛、麻木与刺痛、眩晕等症状,同时皮肤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
中暑的简介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颅脑疾患的病人,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差者,尤易发生中暑。中暑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诊病,若不给予迅速有力的治疗,可引起抽搐和死亡,永久性脑损害或肾脏衰竭。核心体温(coretemperature)达41℃是预后严重的体征;体温若再略为升高一点则常可致死。老年,衰弱和酒精中毒可加重预后。
中暑的诊断可根据在高温环境中劳动和生活时出现体温升高、肌肉痉挛和(或)晕厥,并应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诊断。与热射病特别需要鉴别的疾病有脑炎、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性肺炎、菌痢、疟疾;热衰竭应与消化道出血或宫外孕、低血糖等鉴别;热痉挛伴腹痛应与各种急腹症鉴别。
预防中暑应从根本上改善劳动和居住条件,隔离热源,降低车间温度,调整作息时间,供给含盐0.3%清凉饮料。宣传中暑的防治知识,特别是中暑的早期症状。对有心血管器质性疾病、高血压、中枢神经器质性疾病,明显的呼吸、消化或内分泌系统疾病和肝、肾疾病患者应列为高温车间就业禁忌症。
夏天防中暑喝什么 喝水时机也是预防中暑关键
不只喝水量多寡,喝水时机也是非常重要,喝水时机正确,才能真正帮助预防中暑。如果一次就喝水500c.c.,可能这样就不太容易预防中暑。想预防中暑,必须身体有持续、稳定含水量。建议将一天所需要喝的水,以200c.c到300c.c为单位,每隔2到3小时分次、慢慢饮用,身体含水量才会足够。
有时只要一个中午在外面,出门前后没有喝水,就可能中暑。因此除了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外出前、回家后,也都要补充水分,出门在外期间,也要记得适时补充水分,如此才能预防中暑。
怎么用藿香正气水给孩子防中暑
事实:藿香正气水不能预防中暑。
很多人误以为藿香正气水可以用来解暑也可以用来预防中暑,但实际上这种药物只能解暑,对提前预防中暑并没有作用,而且给孩子服用还可能造成以下危险因素。
黄麻叶的食疗作用
1、清热除火:味苦,能清心泻火,清热除烦,能够消除血液中的热毒。适宜于容易上火的人士食用。清热解暑,拔毒消肿。用于预防中暑,中暑发热,痢疾;外用治疮疖肿毒。理气止血,排脓生肌。治腹痛,痢疾,血崩,疮痈。《纲目拾遗》:“治气症,心疼,肚痛,痢疾,痞结。”
2、止血凉血:含有大量胶质,生成血小板,有止血功效。《现代实用中药》:“治子宫内出血。”
3、通便:可以润滑肠道,刺激排便。《本草图经》:黄麻叶如荏而狭尖,茎方,高四、五尺,黄花,生于成房如胡麻角而小。嫩叶可食,甚甘滑,利大肠。
4、通乳生乳:有开胃健脾、消除寒气、催生乳汁之功效。
5、其他功效:陆川本草》:“排脓,生肌。治疮痈,脓疱。”
初伏是什么时候开始 中伏需要注意什么
1、防中暑:中伏天的天气气温比较高,此时如果在太阳下呆的时间过长的话就会很容易出现中暑的情况,所以建议最好是少外出、多喝水,出去的话也要做好防晒工作。
2、防疫病:中伏的天气炎热、空气潮湿,很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因此在吃东西的时候需要彻底清洗干净,避免食用发霉变质的食物。
3、防熬夜:中伏的昼长夜短,因此建议最好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