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压的六大误区
降血压的六大误区
患者不是专业医生,往往在降血压治疗过程中难免会陷入以下误区:
1、灵丹妙药根治高血压
2、降压药物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
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降压药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趁现在症状不重就不要用药,这种想法非常危险。血压升高后,心、脑、肾等多个器官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血压控制得越早,越能预防靶器官受到伤害,其远期的预后越好。如果等到并发症出现,就已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后悔莫及了。
3、降压药物影响肝肾功能
有些人由于担心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不敢应用。实际上,有的人服用降压药物可能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但相比高血压的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而言,服用降压药物的获益更大。
4、保健品有降压作用
高血压病人千万不要被某些鼓吹能根除高血压的伪科学所蒙蔽,不遵医嘱而采取一些不科学的治疗方法,从而导致中风、心肌梗塞的发生。
5、去医院复查时停止服用降压药物
一些高血压患者去医院复查前停服用降压药物,认为停药后血压测量的更真实,这是错误的做法。降压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医生更关注服药后血压水平,因此,无论是否去医院就诊,均应按时服药。
6、长期用药可产生耐药性
目前没有证据显示长期服用同一种降压药会出现耐受性而导致疗效下降,所以在血压控制良好的情况下,不要自行换药,以免因血压波动导致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利尿剂降压的四个误区
利尿剂的直接作用就是利尿——排尿次数和量增加,由此可以起到脱水、降血压的作用。近几十年来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已明确了利尿剂在降压治疗中的地位,尤其对老年和肥胖的高血压患者疗效更为显著。
利尿剂的种类很多,各自利尿的原理和作用部位也不尽相同,只有充分了解利尿剂的特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总的来说,利尿剂应当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服药期间还要定期检测血液电解质水平;选择复方制剂的时候,还要注意血糖、血脂和血尿酸的变化。
虽然利尿剂是临床经常用到的一类降压药,但仍然有不少患者的用药理念、习惯和方法存在问题,不乏因用药不当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病例。笔者在这里列举几个利尿剂使用中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利尿剂的作用可用多喝水来代替。
有些人只盯住利尿剂利尿的特点,认为只要多排尿就可以达到降压的目的,所以想通过多喝水来增加尿量。很明显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利尿剂的降压机制除了利尿,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利钠。利尿剂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和水的再吸收而减少人体的血容量,使心排血量降低而达到降压目的。单纯地多喝水,反倒使得更多的水迅速进入血液循环而升高血压,严重时或可引发“水中毒”。
误区二:利尿的同时不注意血钾。
大部分利尿剂在利尿的同时,也会引起钾离子的丢失。而低钾血症容易导致心律不齐,严重者甚至发生阵发性房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因此,医生一般会给患者直接使用保钾利尿剂或加用钾补充剂。此外,患者在饮食上也应多加注意,平时多吃一些富含钾的食物,如菌类、紫菜、银耳、黄豆和桂圆等。
误区三:谁都可以服用利尿剂。
一般来说,腹泻患者不建议服用利尿剂。因为腹泻本身已经丢失了大量体液,致使血液黏稠度升高,此时如果再利尿,会进一步加剧血液浓缩,容易形成血栓。另外,考虑到利尿剂可能引起尿潴留或尿失禁,前列腺增生和子宫脱垂的患者还是要谨慎服用。过敏体质的患者选择利尿剂时,要注意其成分。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宜长时间服用大剂量利尿剂,以免加剧肾功能的恶化。
误区四:任何时间都可以服用利尿剂。
其实,利尿剂有严格的服用时间要求,像夜晚睡觉之前就不宜服用利尿剂。一方面,睡眠状态中的血液本来就流动缓慢,利尿过度会使血液黏稠度更高;另外一方面,晚上利尿会增加患者起夜的次数,不利于其睡眠。
盘点吃降压药6误区
误区一:难受了才吃药。有些病人把降压药当成止疼药、止咳药这样的“对症药”,出现头晕、头痛才会吃药,这种做法很危险。临床上,很多病人没有明显症状,但高血压对健康的威胁并不会就此消除,因此,一旦被确诊为高血压,即使没有症状也要吃药。此外,吃吃停停会导致血压忽高忽低,不但不利于血压稳定,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误区二:跟风吃药。我曾遇到一个有支气管哮喘病史的高血压患者,听朋友说β受体阻滞剂降压好,就自己买了吃,结果引起哮喘发作。患者本身心率就慢,吃药后心率只有每分钟40来次,非常危险。还有些患者不去看医生,自己到药店买药吃,或是看身边人吃什么自己也吃,还有些人喜欢打听偏方、买降压帽、戴降压皮带,这些做法都会延误病情。高血压是种“有个性”的病,每个人血压水平、危险因素、伴随的其他疾病都不一样,治疗方案也不相同。因此,选什么药、怎么吃都需要医生具体指导,不能自己擅自做主。
误区三:来回换药。有一些患者不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而是自作主张换来换去,结果导致血压波动,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其实任何药治病都有一个过程,降压太快的并不一定是好药。有的降压药作用比较温和,从服药到理想平稳控制血压一般需1周时间,在此期间不要来回换药。
误区四:老盯着副作用。很多老年朋友对说明书上的副作用特别上心,并会因此排斥吃降压药,或改服其他所谓“没有副作用”的中药。其实,副作用只是对一些特殊患者或特殊情况做出的“特别提示”,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有时候药用得好,副作用也能成为治疗作用。比如以硝苯地平为代表的二氢吡啶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可能会使心率增快,引起心悸等副作用。但如果患者用药前心率过缓,则副作用可能转化为有利作用。
误区五:用药时间不对。血压会根据时间不停波动,因此,吃降压药要讲究“天时”。很多人早上起床后血压容易出现高峰,诱发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这类患者,晨起第一件事就是把降压药吃上,但很多人偏偏喜欢晨练完,或者吃完早饭再吃药,很容易导致意外。建患者每年春夏、秋冬季节交替时做两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只有量体裁衣,才能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
误区六:服药不测血压。测试降压药有没有效果、药量是否合适,不仅要观察症状是否减轻,更科学的方法就是每天测量血压。高血压病人每天要至少测量一次血压,每天早晨起床后测量比较准确。
降压药应该什么时间吃
一般来说,我们每天的血压水平是规律波动的:24h有两个血压高峰时间,即上午6~10时,下午4~8时(所谓的“勺型曲线”)。那么在这两个高峰前半小时服药,降压作用就会比较好。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些患者凌晨血压升高,那么就需要在睡前加服药一次。但话又说回来了,大部分人夜间入睡时血压比白天下降20%左右,故睡前服用降压药,容易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造成心、脑、肾等的器官供血不足,所以是否睡前用药一定要在血压监测的基础上咨询您的医生。
高血压的误区
误区一:高血压没有办法预防
很多人会觉得,如果家人或近亲属患有高血压,不管我做什么,早晚都会得高血压。
这种认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在生活当中还是要注意饮食,要知道很多疾病都是不注意饮食而吃出来的。
确实,高血压有遗传倾向,如果父母或近亲属患有过高血压,那么与其他人相比,你患有高血压的可能性更大,但只是风险大,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得高血压。其实高血压的解决方法是非常简单的。只要把血管疏通,清除血管中的垃圾,把血液净化,血压自己就会恢复正常。建议服用至善大豆肽蛋白片,清除血管垃圾,溶解血栓。把心血管疾病的根源清除掉,身体自己恢复正常。如果你不从源头上解决,否则就是终生吃药来控制血压。
误区二:低盐饮食就是炒菜少放盐
炒菜少放盐只是低盐饮食的一个方面。
除了这个,在其他方面,我们也要注意。
比如:
注意其他高盐的调味品,比如酱油、蚝油等;
少吃腌制食品;
在买零食的时候也要注意其中的钠含量。
降血压八大误区
一、第一次服药出现不适后停药。有些患者第一次使用某种降压药物时,由于机体一时不适应,可能会产生心慌、晕厥等不良反应,甚至感到服药后症状加重,又叫首剂综合征。
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为此,高血压患者开始服用降压药物时剂量宜小,一般主张是常用量的1/3,之后逐渐增加至治疗量。
二、药价越贵效果不一定越好。有人在选用降压药物时,片面认为药价越贵降压效果越好,看价吃药。其实,药品的价格和效果不成正比,一些廉价的大众降压药同样有不错的疗效,服用得当才是关键。
三、服药出见效即停药。高血压患者一般需要终身服药,即使血压降至正常值也不能停药,否则容易回到治疗前的水平,甚至诱发更加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正确的做法是,待血压有效控制在正常水平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减少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力争用最少的药量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四、忽视血压升高。有人体检发现血压高于正常值,但自觉没有什么不适症状,也就不当回事。事实上,高血压的程度与症状并不成正比,没有症状,并不表明血压不高。所以说,即使没有头晕、失眠等高血压症状,如果发现血压高于正常范围,也一定要上正规医院检查,并遵照医嘱吃药。
五、一味追求降压速度。降压讲究的是平稳、有效,尤其是平稳更为重要,因为血压的波动往往是引发卒中的诱因。“欲速则不达”,如一味地追求降压效果,而忽视血压的平稳,有可能导致心、脑、肾供血不足而产生严重后果。
六、服药越多越好。有人错误地认为药吃得越多,血压就会降得越快,甚至自作主张增加剂量和增加降压药的种类,其结果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反而会危及生命安全。
七、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即停药。“是药三分毒”,降压药也同样存在一些毒副作用。如服用甲基多巴,可出现嗜睡、眩晕、腹胀等不良反应。有的患者在服用降压药过程中容易走向极端,一旦遇到不良反应,即对服药降压失去信心,转而停止服药,导致血压不能有效控制。
八防睡前服药。人的血压在一天中,午夜最低,入睡后的血压比白天平均下降20%左右。因而睡前服用降压药,会导致血压较大幅度下降,再加上夜间血流量减少,血流供应量不足,容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出现失眠、失明、偏瘫等症状,所以高血压患者切忌在临睡前服药,以防夜间发生意外。
高血压患者要走出四大降压误区
1凭感觉服药
许多高血压患者平时不测血压,仅凭自我感觉服药,平时感觉舒适的时候就减量服用或不服降压药物。一旦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就加大药量。殊不知,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为了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每天24小时内血压稳定于目标范围内。血压忽高忽低或下降过快,不仅不能控制血压稳定,还会诱发患者其他心脑血管疾患。
2间断服药
有些患者在应用降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有所好转,血压降至正常,就自认为已“治愈”,便自行停药,结果没过多久血压再次升高。如此这般,造成血压反复波动,对人体危害很大,不仅加重病情,还容易使机体产生耐药性,甚至引起“高血压危象”等急症。
3无症状不服药
一些高血压患者血压虽然很高,却无任何自觉症状。这类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病情缺乏认识,很少服药或从不服药。但是药师提醒,无症状高血压长期不服药,会使病情加重,还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药师建议,定期体检,并留意血压波动是指导高血压用药的重要途径之一。
4自行选择用药时间
有些高血压患者喜欢睡前服用降压药,认为这种治疗效果会好些,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人在睡眠后,全身神经、肌肉、血管和心脏后处于放松状态,血压比白天下降20%左右。如果睡前服药,两小时后血药浓度到达峰值,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心、脏、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从而使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在血管内积聚成块,阻塞脑血管,易引发缺血性脑中风。
降血压的误区是什么
1.凭感觉用药,根据症状估计血压高低有的人认为,只要没有不适症状,高血压就不用治疗,这是非常错误的。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不一定有关系。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有些人血压明显升高,但因为患病时间长,已经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直到发生了脑出血才有“感觉”。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不能“跟着感觉走”。
2.不愿意过早服药很多年轻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愿意服药,担心降压药会产生“抗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趁现在症状不重就不用药。这都是非常错误,而且十分危险的观念。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除非早期的轻度高血压,通过严格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降压达标者不需要用药外,其他患者都是越早服药治疗获益越大。
3.降压治疗,血压正常了就停药有些患者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就认为高血压已治愈而自行停药。这是非常有害的做法。和伤风感冒不同,高血压不能治愈,只能通过综合治疗被控制,这就需要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降压药。“坚持服药是高血压患者的长寿之路”。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更严重。正确的做法是,在长期的血压控制达标后,小心地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一般只对那些能够严格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可以减药量。在减药过程中,必须监测血压变化。
4.单纯依靠药物,忽视生活方式改善部分患者认为,得了高血压后只要坚持长期、规律地服药就行了。其实药物治疗应该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两者缺一不可。单纯靠吃药,药物再好也难有良效,很多人服用2、3种降压药而血压仍难达标正是这个原因。
5. 只服药不看效果有些人以为只要服药就万事大吉,再也不用担心了,不关注自己的血压值,不定期测量血压,这样不能保证血压长期平稳达标。另外,降压原则强调个体化用药,其中一项便是坚持定期对血压进行监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联合用药才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
6.自行购药服用有些患者不按医嘱服药,而是按药店的推荐用药,或者偏信广告中的“好药”,认为药“越贵越好”,有些人看别人服用什么降压药有效就自行购药服用,这些都是盲目而有害的,也不安全。目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药物选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7.靠输液治疗高血压有的患者想依靠输几天液降压。除了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脑病、主动脉夹层等需要静脉点滴降压药以快速降压外,一般的高血压不需要输液治疗。有的患者认为输液能活血化淤,改善循环,预防血栓。其实平常输液对预防血栓是没有作用的。
走出降压治疗的误区
降压不可期望保健品
我国高血压患者发生卒中和心梗的比例明显高于欧美人群,这与我们的血压不达标有很大的关系。如何才算达标呢?吴焕林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降压目标为:<140/90mmHg;而在一些冠心病、既往心肌梗死、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或等价的冠心病风险(颈动脉疾病、PAD、腹主动脉瘤)患者需要把血压降得更低,<130/80mmHg才是合适的。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高血压患者在降压过程中,最不喜欢的就是服药,也无法坚持服药,常常出现一些降压的误区:
不愿意服药:宁用保健品、降压帽、降压鞋、降压手表、用食疗或理疗仪器,而不服用降压药。
不难受不服药:凭感觉用药,头晕吃药,头不晕就停药。
不按医嘱服药:认为是药三分毒,不愿意长期用降压药,或者跟着广告走,频繁更换降压药。
吴焕林指出,高血压病一经确诊,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终生坚持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不少广告宣称,某种药物、高科技产品、保健食品或保健仪器能根治高血压,不必再吃降压药,这些都是夸大其词,对于想用保健品来降压的话,首先要弄清其来路,是正规的产品,而不是假冒伪劣的产品。其次,保健品降压的作用充其量也只能是辅助作用,但是药还是不能停,因此不要把降压的完全希望寄托在这些保健品上。
不吃药降压很难
降压从心静开始
很多高血压患者觉得西药副作用大,不愿意吃降压药。所以,他们寻求各种不吃药而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吴焕林指出,不吃药就能降压,这是有可能做到的。但是要达到什么状态下才能不吃降压药呢?唯一的做法就是完全能掌控自己的情绪,避免其波动。因为血管的收缩变化与情绪状态密切关,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起床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养家糊口,劳累了大半辈子,不能升职加薪,你不可以不开心;儿女婚姻不幸福,你不能焦虑;中了500万元,你也不能高兴。所谓“宠辱不惊、岁月静好”。如果你能修炼到这个境界,那么大部分高血压患者不吃药血压也是可以降下来的,可是你做得到吗?
显然,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活在真空中,均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因此,得了高血压,除了听医生话,规规矩矩服用药物外,更是要避免情绪的激动。古人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若情志条畅,气机疏达,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病安从来?所以,当你的精神安静下来,真的心静下来之后,你的血压自然也会回归到正常。
吃降压药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难受了才吃药
有些病人把降压药当成止疼药、止咳药这样的“对症药”,出现头晕、头痛才会吃药,这种做法很危险。临床上,很多病人没有明显症状,但高血压对健康的威胁并不会就此消除,因此,一旦被确诊为高血压,即使没有症状也要吃药。此外,吃吃停停会导致血压忽高忽低,不但不利于血压稳定,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误区二:跟风吃药
我曾遇到一个有支气管哮喘病史的高血压患者,听朋友说β受体阻滞剂降压好,就自己买了吃,结果引起哮喘发作。患者本身心率就慢,吃药后心率只有每分钟40来次,非常危险。还有些患者不去看医生,自己到药店买药吃,或是看身边人吃什么自己也吃,还有些人喜欢打听偏方、买降压帽、戴降压皮带,这些做法都会延误病情。高血压是种“有个性”的病,每个人血压水平、危险因素、伴随的其他疾病都不一样,治疗方案也不相同。因此,选什么药、怎么吃都需要医生具体指导,不能自己擅自做主。
误区三:来回换药
有一些患者不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而是自作主张换来换去,结果导致血压波动,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其实任何药治病都有一个过程,降压太快的并不一定是好药。有的降压药作用比较温和,从服药到理想平稳控制血压一般需1周时间,在此期间不要来回换药。
误区四:老盯着副作用
很多老年朋友对说明书上的副作用特别上心,并会因此排斥吃降压药,或改服其他所谓“没有副作用”的中药。其实,副作用只是对一些特殊患者或特殊情况做出的“特别提示”,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有时候药用得好,副作用也能成为治疗作用。比如以硝苯地平为代表的二氢吡啶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可能会使心率增快,引起心悸等副作用。但如果患者用药前心率过缓,则副作用可能转化为有利作用。
误区五:用药时间不对
血压会根据时间不停波动,因此,吃降压药要讲究“天时”。很多人早上起床后血压容易出现高峰,诱发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这类患者,晨起第一件事就是把降压药吃上,但很多人偏偏喜欢晨练完,或者吃完早饭再吃药,很容易导致意外。建患者每年春夏、秋冬季节交替时做两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只有量体裁衣,才能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
误区六:服药不测血压
测试降压药有没有效果、药量是否合适,不仅要观察症状是否减轻,更科学的方法就是每天测量血压。高血压病人每天要至少测量一次血压,每天早晨起床后测量比较准确。
降压药用药七误区
误区一:难受了才吃药吃吃停停会导致血压忽高忽低,不但不利于血压稳定,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误区二:宁可相信广告不肯相信医生高血压患者应该咨询医生的意见,避免延误病情的同时也蒙受金钱损失。
误区三:来回换药其实任何药治病都有一个过程,降压太快的并不一定是好药。
误区四:老盯着副作用其实,副作用只是对一些特殊患者或特殊情况做出的“特别提示”,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有时候药用得好,副作用也能成为治疗作用。比如以硝苯地平为代表的二氢吡啶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可能会使心率增快,引起心悸 等副作用。误
区五:用药时间不对血压会根据时间不停波动,因此,吃降压药要讲究“天时”。很多人早上起床后血压容易出现高峰,诱发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这类患者,晨起第一件事就是把降压药吃上,但很多人偏偏喜欢晨练完,或者吃完早饭再吃药,很容易导致意外。建患者每年春夏、秋冬季节交替时做两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只有量体裁衣,才能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
误区六:服药不测血压测试降压药有没有效果、药量是否合适,不仅要观察症状是否减轻,更科学的方法就是每天测量血压。高血压病人每天要至少测量一次血压,每天早晨起床后测量比较准确。
误区七:跟风吃药有些患者不去看医生,自己到药店买药吃,或是看身边人吃什么自己也吃,还有些人喜欢打听偏方、买降压帽、戴降压皮带,这些做法都会延误病情。高血压是种“有个性”的病,每个人血压水平、危险因素、伴随的其他疾病都不一样,治疗方案也不相同。因此,选什么药、怎么吃都需要医生具体指导,不能自己擅自做主。
高血压治疗误区
1.血压降下来后不一定再用药。
2.忽视血压监测和记录。目前的降压原则中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化”,其中一项便是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血压的监测并记录。
3.治病心切,喜欢作用快的降压药。
4.不用药亦可降压。
5.新药、贵药就是好药。
6.担心血压降得过低。受传统高血压防治观念的影响,对目前提出的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即135/85mmHg以下有所顾虑,担心血压会因此降得过低,对心、脑、肾供血不利,引起这些器官供血不足而诱发相应并发症。这种认识是个误区。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血压在理想范围内越低越好,只要平稳地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以下,既可减轻症状,也可减轻各种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7.对有并发症时应将血压降得更低认识不足。
8.对非药物疗法重视不够。
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因此对于高血压治疗方式方法一定要足够的重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降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