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冬至是几月几号 什么是九九消寒
2017年冬至是几月几号 什么是九九消寒
冬至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习俗
1、九九消寒。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2、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3、宁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4、福建“冬至暝”搓丸“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5、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6、台湾吃九层糕。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
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7、广东吃冬至肉。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
2021过年是几九冷不冷 数九什么时候开始暖和
九九消寒,天气开始变得暖和,具体日期在2021年3月11日开始暖和。
梁代宗懍《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不过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与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相对应的只有我国部分地区,并非全国各地都如此,一些寒冷地区在春季尚未有春天气息。
冬至节气的习俗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清代,有的旗人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杀猪祭天。顺便祭“祖宗杆子”(系两、三丈高的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为“刁斗”,斗下悬旗,代表祖先)。祭罢,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谓之“神余”。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设筵祭祀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僚或挚友在一起聚餐、餐饮。燕俗则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无此举。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湿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九九消寒图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三九天什么时候最冷 2017-2018数九时间表
数九时间是在冬至后八十一日,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一九:2017年12月22日——2017年12月30日
二九:2017年12月31日——2018年1月8日
三九:2018年1月9日——2018年1月17日
四九:2018年1月18日——2018年1月26日
五九:2018年1月27日——2018年2月4日
六九:2018年2月5日——2018年2月13日
七九:2018年2月14日——2018年2月22日
八九:2018年2月23日——2018年3月3日
九九:2018年3月4日——2018年3月12日
冬至是不是最冷的一天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源自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是古人用土圭测定出来的节气,首次被命名是在西汉时期,盛行是在南宋时期。
冬至的时候人们会画九,主要就是计算春暖日期的图,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冬至之后天气会越来越冷,这时候还可以酿米酒,主要是由糯米或者黄米加桂花酿造成的。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这时候还可以进行祭祀活动。
过了什么节气就是冬天 冬至一般要干什么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汤圆、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冬至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四川,有冬至节吃羊肉等滋补食品“进补”的习惯,在晚上吃羊肉、喝羊肉汤来暖身驱寒,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吃冬至团、吃头脑、冬至暝搓丸、冬至祭祖、吃豆面团、吃羊肉。
提到冬至,不得不说吃饺子。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亦称“冬至丸”。汉族冬至节食品。流行于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阳历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意思。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风俗与节气、气候、农事有关,冬至过后即是数九寒天,每隔九天数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
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数九寒天的意思是什么 九九消寒图的作用
九九消寒图是“九九”期间所特有的日历,总共只有九九八十一天,所以称之为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主要分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每个人家中各不相同,根据屋主人的喜好和文化素养而定。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源自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是我国古人用土圭测定出来的节气,首次被命名是在西汉时期,盛行是在南宋时期。
画九
冬至的时候画九,主要就是计算春暖日期的图,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酿米酒
冬至之后天气会越来越冷,这时候还可以酿米酒,主要是由糯米或者黄米加桂花酿造成的。
祭祀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这时候还可以进行祭祀活动。
为什么冬至不是最冷的时候 冬至有什么传统
画就是指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用图或文字来记录“九九”的进程和天气变化的方法。在《帝京景物略》里,也提到了这种“九九消寒图”。
饺子是我国一种传统美食,冬至也有吃饺子的习俗,这样能起到驱寒保暖的作用,现在民间更有俗语说道“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
在民间,冬至这天还会举行贺冬、拜冬这样的活动,如从阴历十一月冬至节丛火、祀家庙、福祠、拜父母尊长等。
数九什么时候开始
冬至节气开始。
冬至,又做“交九”、“数九”。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每九天算做一九,连数九个九日,数九就过完了,也就是古人常说的“九九消寒”。先人就是以这种“连冬起九”的方式捱过漫长冬天的。
数九过完已是寒消暖至,冬去春来之际,也就是俗称的“九九艳阳天”了。此时已经到了惊蛰和春分之间了。
什么时候数九
冬至节气开始数九。
数九又叫冬九九,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开始广泛流传了,在冬至节气后有一段非常寒冷的天气,人们为了打发时间,将这段时间命名为“数九”,日期从冬至逢壬日开始计算,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数九期间有“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歌”的民俗传统。
冬至吃什么呢? 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每年冬至都是同一天吗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具体如下:
冬至节气来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足以表明古代人对冬至的重视,古时候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到了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
画九
冬至这天人们会画九,就是计算春暖日期的图,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吃汤圆
冬至这天南方地区的人们会吃汤圆,圆寓意着团员,冬至吃汤圆具有团员的说法,这要盛行与江南地区。
吃饺子
北方很多地区,冬至的时候会吃饺子,吃饺子不仅可以驱寒,还可以起到消寒的寓意。
冬至节气的习俗
1、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南北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
1、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2、南方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饺子。
3、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4、红豆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5、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6、苏州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7、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