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关于心脏病常见的几种误区

关于心脏病常见的几种误区

1 瘦人不会得心脏病

一般来说,胖人的血压、血糖和血脂都偏高,因此胖人患心脏病的几率就高,所以医生经常要求人们要减肥瘦身、保持适当的体重。但身体偏瘦的人绝对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能够引发心脏病的因素很多,如人体内高半胱氨酸过多、情绪长期抑郁或紧张、不爱运动等,这些因素与人的体形关系不大。另外,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疾病也不是胖人的“专利”,瘦人同样会得这些疾病。

2 预防心脏病

很多人为了预防心脏病而拒绝吃高脂肪的肉类食品,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实践证明,人如果长期坚持只食用蔬菜和水果等低脂肪食品,会导致糖类的摄入量过高,使人体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帮助消化糖类,从而会引起人体内一连串的变化,如可导致高密度脂蛋白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含量降低、甘油三酯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含量升高。这些变化会损害血管,其结果与患有高脂血症一样,都会引发心脏病。由此可见,人们只有在饮食中遵循荤素菜搭配、粗细粮结合的原则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心脏病。

3 心脏病预防时期

有人说,儿童的心脏病都是先天的,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得后天的心脏病。这话不全对。儿童的心脏病确实多是先天的,心脏病的许多表现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大都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但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许多心脏病患者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得了心脏病。研究证明,许多心脏病患者在儿童时期其动脉血管内壁上会出现一些紫色条纹,这些紫色条纹就是日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也就是说,心脏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发展了。因此,正常人应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注意饮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来预防心脏病。

以上文章内容为我们具体讲解了,有关于心脏病的一些知识,现在心脏病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它的预防方法,关于心脏病常见的几种误区主要有,瘦人不会得心脏病,预防心脏病,预防心脏病拒绝吃高脂肪的肉类食品叫做法是不对的,心脏病预防时期,希望你们能够正确的对待自己的疾病。

常见的肾脏病误区

1) 小便有泡泡或溷浊,肾脏不好?

A:有蛋白尿,尿液会有泡泡;但尿裡有泡泡,却不一定是蛋白尿。这和「人是动物,但动物不等于人」的道理相同。

尿中有泡泡,通常是因为尿液裡的有机溶质,最主要成分是尿素,改变了尿液的表面张力活性。解尿时由于膀胱内外压力的改变,加上尿液冲激到马桶而产生泡沫,当尿液的尿素浓度愈高,表面张力活性愈高时,产生的泡沫愈多。

这种情形最明显、也最常出现在早晨第一泡尿。因为经过一整晚睡眠没有喝水,尿液浓缩导致尿液浓度增加;另外因为肾脏是排除蛋白质代谢产物的主要器官,当摄取较多蛋白质的时候,尿液裡的尿素增加,小便也容易出现泡泡。

当尿液有泡泡时,如何分辨正常现象还是异常蛋白尿?

一般人不容易判断。但大致上以肉眼观察可区隔的是:若是蛋白尿,泡泡比较细且黏稠,不会马上化开;若因溶质较多造成的泡泡比较大、较容易化开。

若有疑问,建议最好至肾脏科门灾J询,临床检验只要检查单次尿液的蛋白质与肌酸酐浓度的比值,就能分辨。因为尿液浓缩或蛋白质摄取较多所产生的泡泡尿,其比值通常<0.15.0.20,而且尿液的渗透压或比重也比较高。

小便溷浊,俗称「下消」,台湾人常把这现象当成是「肾亏」而紧张不已。

其实,小便溷浊常见的原因有乳糜尿、细菌感染,以及尿液中磷酸盐及尿酸沉淀过多等。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因为摄取较多蛋白质,造成小便中的磷酸盐及尿酸排泄增加,特别会发生在早晨第一泡尿,因为尿液浓缩而更加明显。是否异常,只需做一般尿液常规检查即可分辨。

2) 「频尿」是肾脏病症状?

A:肾脏病早期确实会因肾脏浓缩能力下降,会需较多水分才能将溶质、也就是身体代谢废物排出,因此会有多尿、夜尿次数增加的状况。频尿代表解尿次数变多,的确可能是肾脏出问题,但亦有可能是下列因素所引起:

.喝水太多、紧张压力造成的心理性频尿;

.膀胱炎或尿道炎局部刺激导致频尿;

.压力性尿失禁(好发于女性)或男性摄护腺肥大,是因解尿时膀胱无法完全排空;

.糖尿病因血糖控制不良导致糖分排至尿液,造成渗透性利尿等。

心理性频尿大多数发生在白天,晚上入眠后会消失,应与肾脏病无关。若出现夜尿、多尿,应就医灾巍

秋季感冒的治疗误区有哪些

感冒治疗常见误区一:捂汗治疗。不少人认为伤风感冒是由于内积寒气而引起的,因此主张捂汗治疗,即让病人喝热生姜水,用被子捂着身体,直至捂出一身汗为止。专家表示,这种做法不一定适应病情,病人出汗过多,容易发生脱水症状,也可能因身体内部电解质失衡而加重病情或引起并发症状。

感冒治疗常见误区二:运动治疗。一旦感冒,即刻意进行一些如跑步、打球等运动来缓解,这就是运动治疗法,此类方法多为年轻人采用。专家表示,这种做法有时会适得其反,加大运动量治疗感冒会增加体能消耗,使身体抗病能力减弱,存在病情加重的风险。

感冒治疗常见误区三:节食治疗。感冒期间没食欲应少食,这种观点欠妥。感冒时肠胃蠕动减慢,消化分泌减少,进食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容易引发消化不良。此时,病人应该食用类似稀饭和蔬菜等容易消化的食物,且应与平时食量相当,不能相差太多。

感冒治疗常见误区四:药物治疗。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一遇感冒便盲目吃药或多种药物同时服用。专家表示,这种做法有百害无一利。轻度感冒时,人体本身就拥有自愈的能力,长期吃药反而让病菌产生抗药性,降低人体抗病能力。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更可能会导致药力相互抵消,严重时引起毒副作用,产生药物过敏反应。

专家提醒,秋季预防感冒除了调理膳食、加强锻炼之外,讲究个人卫生、适当服用秋季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也可达到滋阴润肺的功效。

心脏病的保健常见误区分析

胸口常常痛,一定是心脏病么?未必,或许是心理病作祟。如今人们对心脏病的认识容易走极端,要么因过度紧张心脏,结果变成“心理病”,要么因对“警报”毫不在意,导致心脏病被延误。从临床上看,七种对心脏病的错误认识最为常见。

误区一:“胸痛就是心脏病”

常有病人一胸痛就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到医院做心电图及其他检查却一切正常。胸痛不是心脏病的唯一表现,肋间神经炎和肋软骨炎、胸椎病变、带状疱疹、食道反流和消化性溃疡等都会胸痛。典型心绞痛发作是突然发生的位于胸骨后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左上肢,往往迫使病人立即停止活动,还可伴出冷汗。

心绞痛可在活动和劳累后发生,或由情绪激动诱发。心绞痛一次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很少超过半个小时。

有些患者属于不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胸闷、牙痛和上腹部不适。值得注意的是,心脏病引发的牙痛是阵发性的,不会整日疼痛。胃病引发的疼痛一般和饮食因素相关且有泛酸、食道烧灼感觉,而心脏病患者症状与上述因素无关。

如今还有一个现象愈发突出:很多来看“心脏病”的人得的其实是“心病”。曾有一名刚升初中的少年胸口经常痛,家长担心他是“心脏病”,但他做了心电图、B超等多次检查却查不出问题。医生发现这个孩子因学业问题导致压力大、情绪比较焦虑。

反复突发胸痛、到医院检查却没事的患者,要考虑胸痛可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尤其是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大而又紧张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这种情况比较多见。可以到医院的双心门诊和心理咨询科就诊。

误区二:血脂正常不会得心脏病

血脂不是得心脏病的唯一风险因素。

有位30岁的商界人士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差点送命。他的血脂一向正常,不过平时一天吸两包烟,且因工作繁忙,精神压力比较大。医学界公认心脏病有四个主要危险因素,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次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肥胖、缺乏运动、精神紧张。

很多人不重视精神压力对心脏病的影响,当人在工作、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中遇到各种精神刺激因素而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容易发生功能紊乱,使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交感神经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这会促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心跳加快,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同时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大血液黏滞性和凝固性。因此,如果人们长期地、反复地、持久地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中,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极易触发冠心病的发生和使冠心病的病情加重。从预防角度来说,应该避免生活中的各种心血管高危因素。

误区三:女性不容易得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中男性偏多,但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是安全的。女性50岁以前因为有雌激素的保护,相对可以减少心血管损害,但绝经之后,得心脏病的机会和男性其实是一样多的。女性也要尽早注意呵护心脏。

误区四:心肌梗塞患者要减少运动

临床上发现,很多心梗和心衰患者不敢动,怕刺激病情再次发作或继续恶化。冠心病的运动康复治疗是早已被研究证实有效的,全国最新版心衰治疗指南也将适量运动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心脏病患者容易疲劳无力,自信心差,适度运动可提高病人外周肌肉的代偿能力,有助于控制其他危险因素,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一般心肌梗塞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病情可以逐渐采取有氧运动比如步行、慢跑、踩单车、游泳等,一周三五次,每次半小时左右,抗阻训练也是近年来推荐的运动,不过适量运动是针对每个个体而言,要征求医生意见,不要看别人运动多久自己也照搬,可到有关的科室(心脏康复指导的专业)获得运动评估和运动处方。不要看别人运动多久自己也照搬。

误区五:心脏病是老年病

心脏病虽然多在老年人身上发作,但病根可能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埋下。从青少年时期就要警惕动脉硬化,可能最开始时只是动脉内壁出现“脂纹”,经过几十年发展,就可能演变成斑块,乃至血管狭窄。现在很多小胖墩多,青少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增多,他们可能是将来的冠心病“候选人”。

家长应让孩子吃平衡和健康饮食,少吃油腻煎炸以及洋快餐,不抽烟,多运动。

误区六:速效救心丸代替硝酸甘油

有些人一感到胸口痛,就去吃一两粒速效救心丸,很快感觉“心脏不痛了”。郭兰指出,这些患者可能并非真正的心绞痛。

硝酸甘油是心绞痛患者发作时的急救药。医学证明,心绞痛发作时,硝酸甘油含片、喷雾等的缓解作用不可替代。对于其他因精神紧张焦虑、睡不好觉等导致的“心病”患者,最好还是看看双心门诊,从心理上解决问题。

误区七:心脏病检查只需做心电图

对于心脏病患者,除了做心电图,最好也做一下“活动平板”检查运动后心肌是否有缺血。“很多病人普通心电图无异常,单做心电图,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病情。”上述两种检查是最常见的,活动平板做一次花费在目前要200元左右。

对冠心病进一步的诊断,还可以做CT冠脉造影、同位素心肌动静态扫描。这几种检查相对贵一些。确诊冠心病目前还是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此方法被称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喝汤要注意的7个误区

常见误区一:汤的精华在汤,纯喝汤就好

营养师解析:一般人认为汤经过炖煮后,营养精华都在汤内,所以喝汤就好!其实,不管是煮鸡汤、牛肉汤、鱼汤等,就算是熬煮数小时,汤很浓郁,汤的蛋白质也只有约6%~15%,85%以上的蛋白质营养仍是在肉的本身,仅喝汤不吃肉很可惜。

常见误区二:用餐最后才喝汤

营养师解析:西餐的出菜顺序是先喝汤,再用主菜及副餐;中国菜则是把汤放在用餐最后。由于此时多已吃饱了,再喝汤容易导致营养过剩,造成肥胖;并且汤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先喝汤比最后喝汤,健康且有减重效果。

常见误区三:喝汤要喝滚烫的汤

营养师解析:人体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能忍受的温度,在摄氏60度左右,超过此温度容易造成黏膜损伤,爱喝热汤会增加罹患食道癌风险。建议等汤稍凉再喝汤,较健康。

常见误区四:喝汤速度快

营养师解析:快速喝汤,等到意识吃饱了,可能已吃过量,容易导致肥胖。应该慢速喝汤,不但可充分享受汤的味道,也给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充裕的时间,并且提前产生饱腹感,不容易发胖。

常见误区五:爱喝汤,一餐可喝好几碗

营养师解析:如果汤的种类是高热量、高盐份、高普林,则不能多饮,尤其是患有痛风、肾脏病及高血压的人,应避开喝这些汤。一般人吃饭时可缓慢少量喝汤,以胃部舒适为原则。

常见误区六:用汤泡饭吃

营养师解析:用汤泡饭,由于米饭泡软易吞,往往懒得咀嚼就快速吞咽,增加胃的消化负担,长期下来将引发胃病。所以,吃汤泡饭是不利健康的。

常见误区七:晚餐时刻用餐最轻松,晚餐喝汤是三餐最佳时刻

营养师解析:汤的营养价值较高,若是晚餐爱喝汤,距离睡觉时间近,非常容易导致发胖。午餐时喝汤,吸收的热量最少。因此,为了防止发胖,不妨选择中午喝汤,而晚餐则不宜喝太多的汤。

心脏病常见误区知多少

误区一:女性不容易得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中男性偏多,但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是安全的。“女性50岁以前因为有雌激素的保护,相对可以减少心血管损害,但绝经之后,得心脏病的机会和男性其实是一样多的。”医生表示,女性也要尽早注意呵护心脏。

误区二:血脂正常不会得心脏病

血脂不是得心脏病的唯一风险因素。

有位30岁的商界人士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差点送命。他的血脂一向正常,不过平时一天吸两包烟,且因工作繁忙,精神压力比较大。“医学界公认心脏病有四个主要危险因素,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医生说,次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肥胖、缺乏运动、精神紧张。

很多人不重视精神压力对心脏病的影响,当人在工作、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中遇到各种精神刺激因素而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容易发生功能紊乱,使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交感神经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这会促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心跳加快,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同时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大血液黏滞性和凝固性。因此,如果人们长期地、反复地、持久地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中,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极易触发冠心病的发生和使冠心病的病情加重。从预防角度来说,应该避免生活中的各种心血管高危因素。

误区三:“胸痛就是心脏病”

常有病人一胸痛就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到医院做心电图及其他检查却一切正常。医生说,胸痛不是心脏病的唯一表现,肋间神经炎和肋软骨炎、胸椎病变、带状疱疹、食道反流和消化性溃疡等都会胸痛。典型心绞痛发作是突然发生的位于胸骨后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左上肢,往往迫使病人立即停止活动,还可伴出冷汗。

“心绞痛可在活动和劳累后发生,或由情绪激动诱发。”她说,心绞痛一次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很少超过半个小时。

有些患者属于不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胸闷、牙痛和上腹部不适。值得注意的是,心脏病引发的牙痛是阵发性的,不会整日疼痛。胃病引发的疼痛一般和饮食因素相关且有泛酸、食道烧灼感觉,而心脏病患者症状与上述因素无关。

医生说,如今还有一个现象愈发突出:很多来看“心脏病”的人得的其实是“心病”。曾有一名刚升初中的少年胸口经常痛,家长担心他是“心脏病”,但他做了心电图、B超等多次检查却查不出问题。医生发现这个孩子因学业问题导致压力大、情绪比较焦虑。

医生说,“反复突发胸痛、到医院检查却没事的患者,要考虑胸痛可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尤其是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大而又紧张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这种情况比较多见。”可以到医院的双心门诊和心理咨询科就诊。

误区四:心脏病是老年病

心脏病虽然多在老年人身上发作,但病根可能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埋下。从青少年时期就要警惕动脉硬化,可能最开始时只是动脉内壁出现“脂纹”,经过几十年发展,就可能演变成斑块,乃至血管狭窄。现在很多小胖墩多,青少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增多,他们可能是将来的冠心病“候选人”。

郭兰建议,家长应让孩子吃平衡和健康饮食,少吃油腻煎炸以及洋快餐,不抽烟,多运动。

误区五:速效救心丸代替硝酸甘油

有些人一感到胸口痛,就去吃一两粒速效救心丸,很快感觉“心脏不痛了”。郭兰指出,这些患者可能并非真正的心绞痛。

“硝酸甘油是心绞痛患者发作时的急救药。”她说,医学证明,心绞痛发作时,硝酸甘油含片、喷雾等的缓解作用不可替代。对于其他因精神紧张焦虑、睡不好觉等导致的“心病”患者,最好还是看看双心门诊,从心理上解决问题。

误区六:心肌梗塞患者要减少运动

临床上发现,很多心梗和心衰患者不敢动,怕刺激病情再次发作或继续恶化。冠心病的运动康复治疗是早已被研究证实有效的,全国最新版心衰治疗指南也将适量运动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心脏病患者容易疲劳无力,自信心差,适度运动可提高病人外周肌肉的代偿能力,有助于控制其他危险因素,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一般心肌梗塞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病情可以逐渐采取有氧运动比如步行、慢跑、踩单车、游泳等,一周三五次,每次半小时左右,抗阻训练也是近年来推荐的运动,不过适量运动是针对每个个体而言,要征求医生意见,不要看别人运动多久自己也照搬,可到有关的科室(心脏康复指导的专业)获得运动评估和运动处方。不要看别人运动多久自己也照搬。

误区七:心脏病检查只需做心电图

对于心脏病患者,除了做心电图,最好也做一下“活动平板”检查运动后心肌是否有缺血。“很多病人普通心电图无异常,单做心电图,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病情。” 医生说,上述两种检查是最常见的,活动平板做一次花费在目前要200元左右。

对冠心病进一步的诊断,还可以做CT冠脉造影、同位素心肌动静态扫描。这几种检查相对贵一些。确诊冠心病目前还是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此方法被称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误区八、瘦人不会得心脏病

一般来说,胖人的血压、血糖和血脂都偏高,因此胖人患心脏病的几率就高,所以医生经常要求人们要减肥瘦身、保持适当的体重。但身体偏瘦的人绝对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能够引发心脏病的因素很多,如人体内高半胱氨酸过多、情绪长期抑郁或紧张、不爱运动等,这些因素与人的体形关系不大。另外,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疾病也不是胖人的“专利”,瘦人同样会得这些疾病。

误区九、不吃肉就不会得心脏病

很多人为了预防心脏病而拒绝吃高脂肪的肉类食品,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实践证明,人如果长期坚持只食用蔬菜和水果等低脂肪食品,会导致糖类的摄入量过高,使人体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帮助消化糖类,从而会引起人体内一连串的变化,如可导致高密度脂蛋白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含量降低、甘油三酯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含量升高。这些变化会损害血管,其结果与患有高脂血症一样,都会引发心脏病。由此可见,人们只有在饮食中遵循荤素菜搭配、粗细粮结合的原则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心脏病。

秋季感冒治疗误区有哪些呢

核心提示: 秋季感冒治疗误区有:误区一:捂汗治疗。误区二:运动治疗。误区三:节食治疗。 误区四:药物治疗,盲目吃药这种做法有百害无一利。

每到了深秋的时候,气温变化无常,所以我们要注意及时的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好多人都不把感冒当回事,甚至不用药物治疗,这是由于他们根本不知道如果控制不好感冒的话会有什么后果,甚至对感冒的治疗存在误区,下面我就给大家总结一下感冒的治疗误区。

感冒治疗常见误区一:捂汗治疗。不少人认为伤风感冒是由于内积寒气而引起的,因此主张捂汗治疗,即让病人喝热生姜水,用被子捂着身体,直至捂出一身汗为止。专家表示,这种做法不一定适应病情,病人出汗过多,容易发生脱水症状,也可能因身体内部电解质失衡而加重病情或引起并发症状。

感冒治疗常见误区二:运动治疗。一旦感冒,即刻意进行一些如跑步、打球等运动来缓解,这就是运动治疗法,此类方法多为年轻人采用。专家表示,这种做法有时会适得其反,加大运动量治疗感冒会增加体能消耗,使身体抗病能力减弱,存在病情加重的风险。

感冒治疗常见误区三:节食治疗。感冒期间没食欲应少食,这种观点欠妥。感冒时肠胃蠕动减慢,消化分泌减少,进食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容易引发消化不良。此时,病人应该食用类似稀饭和蔬菜等容易消化的食物,且应与平时食量相当,不能相差太多。

感冒治疗常见误区四:药物治疗。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一遇感冒便盲目吃药或多种药物同时服用。专家表示,这种做法有百害无一利。轻度感冒时,人体本身就拥有自愈的能力,长期吃药反而让病菌产生抗药性,降低人体抗病能力。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更可能会导致药力相互抵消,严重时引起毒副作用,产生药物过敏反应。

专家提醒,秋季预防感冒除了调理膳食、加强锻炼之外,讲究个人卫生、适当服用秋季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也可达到滋阴润肺的功效。

感冒的治疗误区就是以上这几种,希望大家要引起注意,在感冒之后要及时的、正规的进行治疗,不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预防感冒,大家还要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增强抵抗力,远离疾病。

心脏病常用药

心脏病常用药物小常识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泰嘉) 主要作用: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适用人群: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架术后。 用法、用量:阿司匹林(1片日一次)波立维(一片日一次) 注意事项:1、饭后服药或与饭同服。

2、饮酒后勿服药,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 3、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得自行调节药量。

4、学会观察自身用药反应,是否有牙龈、鼻腔出血,紫癜,黑便,血尿 5、药片潮解后不得服用,会造成不良反应。 6、术前一周要停药。

7、长期服药者需定期到医院复查凝血指标。 硝酸甘油片

主要作用:扩张全身的动脉、静脉。、 适用人群: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不全。 用法、用量:舌下含服一次一片,可以重复含服。

注意事项:1、硝酸甘油只有舌下含服有效,口服无效,2—5分钟见效

2、心绞痛发作时舍下含服一片,五分钟后可重复含服,如果连续含服三片疼痛仍持续应立刻就医。

3、心绞痛发作频繁者在活动或大便前5—10分钟可以舍下含服一片,预防心绞痛的发作。

4、服药后若有头晕、面色潮红等表现不要惊慌,属于药物正常反应。 5、服药后不得随意改变体位,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6、硝酸甘油需避光保存,见光则效果不佳。

7、硝酸甘油有效期为半年,超过效期应弃掉,舍下含服硝酸甘油时若无麻涨烧灼感亦说明硝酸甘油已失效。

温馨提示:有心绞痛发作史或老年人家中常备硝酸甘油片,并将硝酸甘油放置触手可及之地。硝酸甘油只能缓解症状,为患者赢得就医时间,并不能彻底治愈疾病。 另外,速效救心丸、消心痛、复方丹参滴丸等也可用作院前急救。

心脏病常见的几个早期症状

耳鸣

近些年来,有关研究人员发现,心脏病人,特别是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出现耳鸣,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变化比较敏感,心血管动力学上出现异常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耳内可以得到先兆信息。因此,45岁以上的中年人如果一周内频繁出现耳鸣,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打鼾

胖人打鼾多。自然,他们当中不乏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人。英国医学家曾于20世纪80年代末对4388名40-69岁的男子进行3年跟踪调查,将他们分成长期持续打鼾者、打鼾偶发者和不打鼾者三类。结果表明,长期持续打鼾者患心脏病、中风的人数远比其他两类的多,比例高。因此,从事这项研究的专家库姆·柯斯肯夫教授认为:睡眠打鼾是心脏仍处于工作状态的表示,是心脏病的警报信号,应作为诊断心脏病的依据之一。因此,如果一个人长期持续打鼾,就要留心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肩痛

肩膀疼痛,严重时连穿衣都困难者,如果是中老年人,多为肩周炎。然而,有不少心脏病人也常有肩痛的现象,特别是左肩、左手臂酸痛,为阵发性,并与气候无关。据有关资料表明,冠心病人肩痛者约占病人总数的65%左右,这是与血液流动动力学及神经走向有关。故中老年人发生肩痛,特别是左肩疼痛尤烈者,切莫简单地贴上块风湿膏就算了事,应经常注意自己的心脏情况。

胸痛

心脏病患者表现的胸痛,多在劳动或者运动之后,多发于胸骨后,常放射至左肩、左臂。疼痛时有一种胸部紧缩样感觉,持续2—3分钟,一般停止活动或舌下含硝酸甘油可终止。有些心脏神经官能症者也有胸痛,多数位于左前胸乳部或乳下,部位可经常变化,刺痛较短暂,隐痛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与活动无关,心前区多有压痛点。必须区别于心脏病人。

心脏病常见的八种类型

1.风湿性心脏病

也称风湿性心瓣膜病,是指急性风湿性心脏炎后所遗留下来的以心脏各瓣膜病变为主的一种心脏病。轻者出现心悸气短,活动后喘促、疲劳、乏力、咯血等左心功能不全症状;重者出现头昏、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晕厥、猝死症状;晚期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左心功能不全症状,体征为主动瓣区听到响亮粗糙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并伴有收缩期震颤等

2.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约占各种先天畸形的28%,指在胚胎发育时期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引起的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在胎儿属正常)的情形。

3.冠心病

抽烟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导致血管硬化狭窄,使血流受阻,易使心肌缺氧而受损。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或紧缩样疼痛;体力活动出现胸闷、心悸、气短;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饱餐、寒冷或看惊险片时胸痛、心悸;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性生活或排便困难时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

4.高血压心脏病

动脉性高血压会导致左心室肥大;肺高压症会导致右心室肥大。由于血压长期升高,心脏的左心室泵血阻力上升,左心室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因代偿而逐渐肥厚、扩张,心肌耗氧增加,心肌重量增加,但无相应的供血增加。同时高血压损害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使供应心肌的血液减少。两者联合作用,会导致心律紊乱、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

5.肺源性心脏病

简称肺心病,是由于各种胸肺及支气管病变而继发的肺动脉高压,最后导致以右室肥大为特点的心脏病。大多数肺心病是从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发展而来,少部分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有关。肺源性心脏病常年存在,多于冬春季节并发呼吸道感染而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病死率较高。

6.心肌病

新陈代谢或荷尔蒙异常的心肌变化等,有时酗酒、药物亦可导致心肌变化。

7.心脏肿瘤

大多为良性肿瘤,以黏液瘤为最常见。临床上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很少见。

8.血管病变

血管病变包括高血压引起之动脉瘤以及其他免疫机能异常引起之血管病变等,多见于老年性心脏病。

心脏疾病有很多,由于发生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分为各式各样的类型。同时不同心脏病之间症状与起因也各不相同。患者应根据自己的类型进行治疗。

心脏病常见的几种症状

1、头晕/目眩

在没有进行类似高强度锻炼或是有脱水前提下的无故头昏症状就是心脏供血不足的表现,这种时候如果伴随着呼吸短促和冒冷汗的症状一定要注意。

2、胸部和背部的不适/灼烧感

女性发生心脏病时常有挤压感、沉重感之类的感觉,这些感觉不一定会很严重或是突然出现,有些女性出现这些心脏病发作前兆时可能误认为是消化不良造成的烧心,让症状持续几周而延误治疗时间。如果烧心的感觉不是在饭后出现的,或是你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症状,并且在烧心感出现时还带有恶心想吐的感觉一定要迅速就医。

3、呼吸困难

心脏病人胸闷,呼吸困难多与肺郁血有关,故常发生在夜间、卧位时,坐位时减轻,为阵发性。活动与上楼也可发生。

4、打鼾

胖人打鼾多。自然,他们当中不乏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人。长期持续打鼾者患心脏病、中风的人数远比其他两类的多,比例高。从事这项研究的专家库姆·柯斯肯夫教授认为:睡眠打鼾是心脏仍处于工作状态的表示,是心脏病的警报信号,应作为诊断心脏病的依据之一。因此,如果一个人长期持续打鼾,就要留心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5、手脚刺痛麻木

虽然这种症状很可能由于神经受到压迫或是颈椎问题而产生,不过这也是心脏问题的特征之一,医学中心专家提醒,出现四肢无故刺痛麻木症状时一定要咨询一下医生。

6、下巴疼痛

心脏病发作也会引起下巴疼痛。因为连接下巴的神经和由心脏出发的神经位置很靠近,如果下巴疼痛的症状是由来已久的,可能是因为牙齿问题,不过如果下巴疼痛间歇性的发生,并且越来越严重,就很有可能是心脏问题了。

7、呼吸短浅/心跳加速

有时候恐慌症发作和心脏病发作是很难区分的,它们引起的症状非常的相似,具体的区别在于:恐慌症发作可能是压力事件引起,有可能伴随发抖、强烈恐惧和慌 张,这些症状一般是突如其来的,持续时间在5分钟左右;而女性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发展则相对较慢,持续的时间也更长,所以在出现类似症状时最保险的做法是立 刻上医院进行检查。

心脏病常用药

一、硝酸甘油

利:硝酸甘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是一种心脏病的急救药物,也被人们称之为心脏病当中的救命药,当心脏病的患者的疾病发作的时候,只要舌下含一类的硝酸甘油,就能够在1-2分钟之内迅速扩张血管,改善供氧,进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弊:长期服用硝酸甘油的,容易产生耐药性,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没有效果,必须加大剂量。不建议长期服用。

二、他汀

利:他汀这类治疗心脏病药物可以降血脂,此外,它还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以避免血管被脱落的斑块堵塞。

弊: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他汀的副作用比较大,其副作用主要是对肝功能的影响,不建议长期的服用他汀。

三、阿司匹林

利:阿司匹林能够作用于血小板,控制其聚集形成斑块。

弊端:过敏、胃肠溃疡或出血、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的不能服用,另外,一旦开始服用阿司匹林,不要停药,停药后也会使心血管病的发生危险反弹。

四、速效救心丸

利:本品具有镇静止痛,改善微循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具有服用剂量小,起效快;疗效高的特点。

弊端:长期服用可产生一定的耐药性。速效救心丸经过20年临床应用不仅未见有耐药性,而且随着服用时间延长,其心功能、血流变等不断得到改善,治疗效果也不断增加。大量临床报道,服用消心痛第4周开始疗效下降。

以上介绍了心脏病常用药有哪些,相信大家对心脏病的常用药有所认识了,如果对心脏病的常用药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建议心脏病患者可以咨询相关专家,让专家告诉你心脏病如何选择常用药。

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见治疗误区

先心病无症状不要紧

由于人的心脏有很强的代偿能力,所以即使患者有先心病,有些人平时无明显感觉,只是心脏能听到杂音。像上述提到的无明显症状,只是能听到杂音绝不代表没事,等到症状明显时,有的原来能治的,现在不能治了;有的甚至引发了并发症并引起生命危险。

盲目相信先心病可以自愈

很多患儿家长听说先心病可以自己愈合长好,因此盲目认为自己的孩子也能自愈一直没有手术,直到在入学体检时被查出来,耽误了孩子上学。李小波主任提醒,只有极少数缺损小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在3岁以内有一定自愈的可能,大部分先心病需要手术治疗。

孩子太小无法承手术风险

很多家长认为患儿年龄小,抵抗能力差,想等小孩长大再治疗,这是临床上先心病延误治疗的常见原因。很多患儿在等待中丧失最佳治疗机会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易留下后遗症,有的甚至因此引起心力衰竭、细菌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

其实,为获得最佳治疗效果,任何疾病的治疗都有一个最佳时机,先心病也不例外。及时的诊治能减少先天性心脏病的并发症,并能降低死亡率,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年龄因素不再是先天性心脏病的绝对禁忌症,在医疗水平高超的医院即使小婴儿也可以成功手术。早期进行先心病手术可减小患儿的心功能损害,而且年龄小无心理影响,不致有人格障碍,也没有美容问题。

医生会根据患儿先天性心脏病类型、患儿全身功能状态、心脏病发展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综合评估后决定最佳手术时机。先心病可以采取常规手术、介入手术、小切口手术、胸腔镜手术、杂交手术等方式治疗。

先心病吃药可以治好

有一些患儿家长认为先心病做手术风险大,费用高,寄希望于药物治疗,四处寻找特效药,因此耽误最佳治疗时间。李主任介绍说,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在胚胎发育时期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引起的解剖结构异常,因而必须通过手术矫正畸形,药物只能用于预防并发症等辅助治疗。

先心病治疗效果差

很多患儿家长会有这种悲观的看法,尤其是在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一般是当地的医疗条件落后或是没有及时治疗导致病情恶化。李小波主任强调,随着医疗设备和技术的提高,目前大多数先心病均可以得到有效治疗,总的成功率在95%以上,简单先心病如单纯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成功率几乎达100%,术后可恢复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复杂先心病在手术时机恰当、技术保证的前提下,也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可以胜任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

心脏病常见的几种检查方法

1、心肌酶学检查(抽血化验):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可诊断出急性心梗。

2、多排CT(256层极速螺旋CT)检查:用于冠心病早期诊断以及可疑患者的筛查等,可大体上了解冠脉血管病变情况,但对较细小的血管不敏感。

4、运动平板心电图:就是让受测者在平板上运动以增加心脏负荷。在此过程中测试者若胸痛发作,且监护的心电图出现明显改变并达到相应的诊断标准,就可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5、常规心电图:即静息心电图,是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这种检查方式在患者症状发生时检出率比较高,如果错过发作期进行检查,可能显示为正常心电图。

6、心脏超声:可以对心脏形态、心室功能等进行检查。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的诊断具有独到之处。

7、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需通过介入技术,从患者的股动脉或桡动脉到冠状动脉建立一个通路, 向冠状动脉内注射造影剂,使心脏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显影,以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是有创检查,有一定危险性但发生概率很低。

8、动态心电图:可连续记录心电的信号,提高了非持续性心律失常、一过性心律失常、短暂的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扩大了心电图运用的范围。

相关推荐

股骨头坏死的3个常见误区

股骨头坏死常见误区一:自以为是,不及时就诊。 不少股骨头坏死患者已经发生髋部疼痛,却自以为患了“风湿”,盲目自行服药,结果得不到及时确诊。建议对于以往髋关节无疾病史、如有明确的激素治疗史或酗酒嗜好者,突然感觉髋部或膝部疼痛,应及时到关节专科咨询,以免延误诊断。 股骨头坏死常见误区二:即使晚期、髋关节功能严重障碍,也不接受人工关节置换。 不少患者由于种种原因,病情已经到了晚期,症状也很严重,经济条件也允许,但由于担心人工关节置换后的并发症,而长期拖着。其实当股骨头坏死一旦发生严重塌,因此当股骨头坏死到了晚期

预防心脏病常见的措施有哪些

1、心脏病的预防需少吃蛋黄。一个普通大小的蛋黄约含胆固醇200毫克。老年胆固醇较高的话,一周最多只能吃两个蛋黄,以免引发心脏病的出现。 2、减肥是属于心脏病的预防方式之一,肥胖者患心脏病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体重的人,特别是“苹果形”身材(腰臀肥胖)的人更危险。只要老年减肥3—5公斤,心脏状况就会有很大改善。 3、吸烟者患心脏病的比例是不吸烟者的两倍。研究发现,戒烟2—3年后,患心脏病的风险就会降至与不吸烟者一样的水平。 4、拋开遗传因素无法控制外,要远离心脏病威胁,说穿了就是改变生活形态而已。不要太胖、不抽

豆浆常见误区

豆浆与鸡蛋真的不能同吃吗? 关于两者相克的理由,流传最广的说法是,鸡蛋中的蛋白质消化吸收需要胰蛋白酶帮忙,而豆浆中含有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肠道中的胰蛋白酶活性,从而影响鸡蛋中的蛋白质消化吸收,降低其营养价值。 这个理由用了一些医学和营养学名词,听起来很“科学”,很有迷惑性,但实际上,这是对营养知识一知半解造成的误区。 大豆(包括黄豆和黑豆)中确实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它可以抑制人体胰蛋白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但胰蛋白酶抑制剂遇热不稳定,加工成豆浆过程中,经煮沸加热8分钟即可被破坏85%

治疗痤疮的四大误区

痤疮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青春痘,在青年学生中是一种特别常见的皮肤疾病。青春痘给爱美的青年朋友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因此很多人都积极的寻求各种治疗方法。在这期间,如果治疗不当的话会适得其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治疗痤疮时的一些常见误区吧。 1、痤疮的发生与内分泌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皮脂腺的发育和分泌功能直接受雄激素支配,另一方面,体内一些特定的酶活性增高,可促进睾酮转化为活性更强的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分泌增多,往往很多女性患者在经期前痤疮加重,这是体内雄激素正常波动的结果,并不是说女性存在月经失调。 2

警惕心脏病误区

1.抗流感疫苗能预防心肌梗死,是吗? 是的。科学家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对动脉不利。在休斯敦的得克萨斯大学医学系的一项调查显示,接种抗流感疫苗的心脏病病人梗死复发的危险性比没有接种的减少67%。另一项调查证实,患有病毒性寒热的老年人,梗死或死于心脏病的危险性是没有感染这种病毒的两倍。意大利科学家认为,慢性感染,例如窦炎、支气管炎甚至尿路感染,都会引起动脉变得不那么有弹性。 2、对待生活严肃的人们,较少患有心脏病,是吗? 否。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在一项调查过程中询问了150名男女心脏病患者和150名健康人,“在各

心血管病患者常见误区

误区1:冠心病和高血压是老年人才得的病 不少年轻人认为,冠心病和高血压是老年人才得的病,与自己无关。其实不然,就高血压而言,仅在我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就已经达到约8%,当然这其中部分是继发于其它疾病而出现的高血压,但是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还是应定期测量血压,尤其是30岁以后,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并且纠正诱发血压增高的饮酒、口味过咸等不良习惯。那么,冠心病怎么样呢?其实,冠心病就是心脏血管的动脉硬化了,这种过程其实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当然,由于遗传、饮食、生活

关于红血丝的治疗误区

红血丝治疗常见误区一:使用外部机器可以吸走红血丝 形成红血丝的真正原因是角质层受损,毛细血管扩张性能下降引起的。使用机器虽然可以吸取红血丝,但同时又破坏了角质层,并且不能增加毛细血管弹性,所以一段时间后红血丝会更严重,使角质层的修复更加困难。 红血丝治疗常见误区二:使用外用化妆品、产品可以清除红血丝 外用产品只能遮挡面部皮肤问题,一些外用产品虽然可以抑制红血丝,但同时在皮肤又遗留一些有害毒素,致使出现斑点,皮肤变质,而且不能从根本清除红血丝。 值得一题的是目前很多的所谓祛斑霜实际上就是化学剥脱制剂,或者本

宝宝添加辅食常见误区

宝宝添加辅食常见误区1:加辅食早些便于培养习惯,先吃鸡蛋 家里老人催着给5个月大的宝宝加辅食,说这样能培养吃饭习惯,又主张可以先做鸡蛋羹,有营养又不会噎着宝宝。这种说法正确吗? 事实上,加辅食应该考虑宝宝的实际情况,只有在宝宝准备好的情况才能添加辅食,而且,半岁前最好不要加蛋清,以免造成过敏反应。 宝宝添加辅食常见误区2:多种辅食搭配,认为营养更丰富 准备给宝宝添加辅食,微信里看了一些文章,发现不少“营养餐”,各种食材搭配在一起。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并不好。为宝宝添加辅食要注意避免过敏反应,那些有可能引起过

银屑病的常见误区

银屑病的误区比较多,第一,患者想尽快的把银屑病根治。事实上,因为银屑病的病因不清楚,它就不可能根治。 第二个是患者要求医生使用一些峻猛的药物,例如狼毒、水银、汞,当然这些药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能够加快病情的缓解,但是不能根治银屑病,缓解了一段时间后它会再次复发,其次,这些有毒的药物通过皮肤吸收从而引起中毒。还有很多西药的系统用药,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果反复使用的话对人体的损害非常大。 第三个是在经济方面,有些病人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经费去治病,临床发现反而患者的复发会加重,这可能与精神,药物都有关

避孕常见误区

误区一:安全期避孕法很安全:一些女性月经周期较准,认为通过计算安全期即可达到避孕的作用。大多数妇女的月经周期时间为24-32天,排卵发生在第12-18天。排卵后24小时如果卵子未能受精,卵细胞会自行死亡。精子在排出后,一般来说在3天以内能使卵子受精,但也有报道说性生活一星期后精子仍保留受精能力。专家指出,所谓的“安全期”时间非常短,对于月经周期为28天的女性而言,这段“安全”的时间仅为1周左右。而且由于气候、饮食、情绪、环境等的变化,排卵时间也会发生波动,甚至发生额外排卵,因此安全期避孕的方法一点都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