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宝宝入睡的错误方法 亮睡--开打睡觉不利于儿童健康
哄宝宝入睡的错误方法 亮睡--开打睡觉不利于儿童健康
有些年轻妈妈为了方便夜间喂奶、换尿布,往往将卧室里的灯通宵开着,这对宝宝有不利影响。
医学研究表明,婴儿在通宵开灯的环境中睡眠,可导致睡眠不良,睡眠时间缩短,进而减慢发育速度。因为婴儿的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适应环境变化的调节机能差。卧室内通夜亮着灯,势必改变了人体适应的昼明夜暗的自然规律,从而影响宝宝正常的新陈代谢,危害生长发育。
警惕宝宝长得太快也是“病”
家有小宝宝,父母都会很关心其身高、体重的增长,妈妈们也都会互相比较同龄小宝宝的身高,发现孩子长得比别人快,父母总会很高兴。“你看我家宝宝长得多快,才两三个月个头就增加了这么多!”还有妈妈难耐兴奋将宝宝的长势在微博上与人分享。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专家提醒,0~6岁的孩子身高体重发育有一定的范围,低于或高于正常范围都不是好事。长得过快可能会导致青春期提前到来,到了成年时身高反而不理想。
让宝宝长得好,合理喂养、适当运动、充足睡眠必不可少。世界保健日刚刚过去,针对目前父母们在儿童保健上容易陷入的误区,儿童保健专家给出了指引。
生长:
长得太慢或太快都不好
家长误区:
过分追求宝宝长得快
宝宝长得怎么样,身高和体重是两大硬指标。现在绝大部分家长都很注意给孩子测量身高体重,但又很容易陷入“数字焦虑”中。带孩子到楼下玩耍时,妈妈们总忍不住互相比较小宝宝的长势,而且老爱用长得比较高和比较快的那个小宝宝作为比较对象,相形之下老觉得自家宝贝长得慢,压力很大。而那些看到宝宝体重和身高增长很快的父母,总觉得这是大好事,代表着宝宝发育情况好。
医生的话:
长得太快并非好事
“孩子身高和体重的增长,过慢和过快都不好,正常才是好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林穗方说,在孩子发育上太追求数字是不对的,身高和体重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不少家长错误地选择小区里那些长得比较高和比较快的宝宝作为参考对象,一比较之下自家孩子就矮了一截。”林穗方提醒,自己家孩子长得比邻居家小孩慢不一定是坏事,只要身高体重在正常的增长范围,都是没问题的。
与此同时,看到孩子身高体重增加很快,家长也不应该过于乐观,因为长得太快也是过犹不及。林穗方说,在体重上如果增长过快,就容易长成“小胖墩”,长大后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更大。
而如果是身高增长过快,同样也会有隐患。林穗方提出,有些孩子在早期个头长得太快,可能代表着营养过剩,会加快骨龄的增长,导致骨龄大于实际年龄,这样很可能匀速生长期会减少,青春期发育提前到来。“青春期发育提前的孩子可能在9~10岁就来月经,月经来了后身高发育就会明显放缓。”林穗方说,青春期提前到来的孩子到成年后身高反而会比同龄人矮。
林穗方建议,在孩子0~6岁时,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做健康检查。一般来说,在宝宝1岁前要进行四次健康评估,1~3岁半年一次,3~6岁每年一次。评估的标准要找准,应该结合身高体重指数加上骨龄来评估。
喂养:
要培养孩子的“饥饿感”
家长误区:
只关心吃什么,不关心怎么喂
不少家长只关注宝宝应该吃哪些有营养的食物,却往往忽略了应该怎么喂。林穗方介绍,家长们在喂养孩子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有:喂养习惯不好,让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玩耍,一顿饭要吃一两个小时;早期添加辅食的种类太局限,宝宝食物不均衡,易致日后偏食;不注意餐桌氛围,把吃饭当成任务,不管孩子爱不爱吃都硬塞,孩子不吃饭就训斥。
医生的话:
喂养孩子不该过度包办
林穗方指出,正确的喂养方式是让孩子吃饭时专心致志,吃完后才玩,而不该让其一边玩一边吃。家长更不应该犯的错误是,为怕孩子饿着,不断地给孩子吃东西,孩子饱也喂,不饱也喂。这样一来孩子就没有饥饿感了,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吃饭,不知道饿了的话一次该吃多少,对食物的控制度变差,以后吃东西会没有度,容易不是吃得太多就是没有吃够。
“家长在喂养孩子时,不该过度包办,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林穗方提醒,孩子不爱吃了无需追着喂,饿一两顿完全没问题,等孩子实在太饿了自然会主动找东西吃。她还建议,在喂养孩子上要注意良好的氛围,不要把进食当成硬性任务总是“逼迫”孩子完成,更不应因孩子不肯吃饭而打骂。
睡眠:
绝对不能日夜颠倒
家长误区:
不忍心让宝宝独自睡
孩子吃得好个头才能长得好,这一点很多家长都有关注,但他们却可能忽略了孩子长高的另一关键——睡眠。一些家长不知道,孩子的睡眠绝对不能日夜颠倒,夜间和白天的睡眠总数加起来足够,不代表睡够了。另外,在哄小宝宝入睡时,不少父母都是将宝宝抱在怀里,哄到其入睡了才将宝宝放到床上睡。夜间宝宝一哭醒,父母就焦急地抱起哄一番。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医生的话:
应培养宝宝的睡眠规律
生长激素的分泌在夜间的深睡眠时才进入高峰,所以夜间有足够的深睡眠才能保证良好生长。“有些家长说,孩子晚上睡不够没关系啊,白天补睡回来就行了,这是不对的。”林穗方介绍,生长激素分泌有三个高峰:晚上11时~凌晨2时;晚上入睡后5小时左右;晚上入睡后7~8小时。在这三个高峰,必须保证孩子处于睡眠状态。为此,应该在孩子满月后就训练其形成睡眠规律,最好晚上9时后就睡觉,保持足够的持续睡眠。
怎么样哄孩子入睡和孩子睡眠质量也很有关系。林穗方建议,要尽量让孩子养成自我入睡的习惯。有些家长喜欢把孩子抱在怀里,由父母拍抚和哼唱到孩子睡着。这样做的坏处是,孩子是在这样的睡眠条件下入睡的,等半夜自动转醒时,也一样要同样的条件才能入睡,如果得不到满足就哭闹。但如果孩子一哭闹父母就去干预,会导致孩子持续睡眠的时间减少。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自己躺在床上,家长可在一旁安抚一下助其入睡。在孩子睡着前,父母最好离场。孩子在夜间可能会醒来,此时父母不能一听到孩子醒来就马上过去哄,尽量静待宝宝自己安静下来自然睡去。
温馨提示:
孩子是否缺钙 不能只查微量元素钙
孩子缺钙就长不好,这是很多家长的共识。但该不该给小宝宝补钙呢?林穗方认为,正常情况下,婴儿期的宝宝只要保证足够的奶量和每天两小时户外暴露四肢的活动即可,不需要额外补钙。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缺钙,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但林穗方提出,如果只检查血清里的微量元素钙,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血清中的微量元素钙不够的话,身体会自动调节,将其他的钙调动过来补充。所以微量元素钙不缺,并不说明身体不缺钙。
如何才能准确检查出孩子是否缺钙?林穗方说,可以抽血做骨碱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碱性钙血磷、血活性维生素D、血钙、血磷的检测,再结合临床症状来确诊。
纠正宝宝睡觉三大错误观念
儿童睡眠不但要有数量的保证,还要有质量的保证。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孩子将终生受益。现在,有许多年轻父母怕孩子哭闹,竟把孩子搂在自己怀抱中睡觉、或者放在摇篮里摇晃、或者开着灯睡觉,专家指出,其实,这是不仅影响孩子的睡眠,还会对身体带来了伤害。
纠正宝宝睡觉三大错误观念 “摇睡”影响大脑。宝宝又哭又闹,妈妈心疼地抱起来摇一摇,晃一晃,或者把他放在摇篮里摇晃,哄宝宝入睡。这种办法对10个月内的小宝宝尤其危险。由于宝宝的大脑没有发育完善,摇晃宝宝时会使婴儿的大脑在颅骨腔内也不断晃荡,致使大脑与颅骨相撞,造成脑部的小血管破裂,轻者发生智力低下、肢体瘫痪,严重者出现脑水肿、脑疝而死亡。如果眼睛里的视网膜受到影响,还可导致弱视或失明。从另外的角度来讲,宝宝形成这种没有摇晃就不睡的睡眠习惯,将会给妈妈带来麻烦。
“搂睡”阻碍循环。搂着宝宝睡觉时,宝宝更多吸入了妈妈呼出的废气和被子里的污秽气体,对身体不利。搂着宝宝限制了宝宝睡眠时的自由活动,难以舒展身体,会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如果妈妈睡得过熟,不小心堵塞了宝宝的鼻孔,还可能造成窒息等严重后果。
“亮睡”破坏规律。有的妈妈为了方便,往往将灯通宵开得很亮,这对宝宝很不利。由于宝宝的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适应环境变化的调节机能差,夜间光亮会改变人体适应白昼黑夜的自然规律,导致睡眠时间缩短,影响宝宝生长发育。同时睡觉开强光灯,孩子将来患近视眼的几率要比正常孩子高。
常见的哄宝宝入睡的误区有哪些的
1、不在床上哄睡:很多妈妈从宝宝出生就抱着哄睡,甚至一些月嫂也是这么教新妈妈的。这样的哄睡方式有很大隐患,后续会出现宝宝一放就醒、一直要抱着等情况。这些错误的哄睡方式改善起来比较困难。
2、抱睡:虽然一些刚出生的婴儿似乎很喜欢抱睡,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假象,他们只是因为身体紧张或触觉敏感而喜欢被包裹的环境。父母应尽快帮助他们放松身体或改善触觉敏感,而不是整天抱着他们睡觉。随着他们感官和身体的发展,三四个月后他们觉得被抱着时浑身不舒服。
3、喂奶哄睡:新生儿因为体力较弱、大脑模式的影响,他们在前几周经常吃着吃着就睡着了。但随着他们的体力迅速发展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父母应引导宝宝吃睡分开,在吃和睡之间增加活动时间。长期奶睡可能会影响宝宝的口腔、牙齿等发育,还会令妈妈们疲惫不堪。但当妈妈们意识到奶睡的危害时,似乎已经没有办法改变了。
4、摇睡:因为胎儿在子宫里经常处于晃动的状态,新生儿基本都喜欢轻轻的摇晃。但长期这样摇晃会影响婴儿的感官发育,而且很多妈妈因为要抱着十几斤二十几斤的宝宝摇晃几个小时而患肩周炎等疾病。当妈妈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她们尝试停止摇晃,但是宝宝们似乎都很难接受不再摇晃。
5、从哄睡开始就多种方式齐上阵:很多妈妈抱着宝宝边走边摇,唱着儿歌、拍着背,甚至还放着流水的声音。其实同时使用太多的哄睡刺激反而会干扰宝宝入睡,一些不当刺激可能令宝宝兴奋或过累,出现越哄越精神或越哄越闹的情况。
6、每天都用相同的方式哄睡:其实每天宝宝接受到的感官刺激和运动量可能都不同,由于过累会导致宝宝难以入睡,因此根据宝宝的疲惫状态选择合适的哄睡方式非常重要。如宝宝今天去了很吵闹的地方,听觉刺激可能过多了,那哄睡时就尽量不要用声音哄睡,以免过度刺激导致宝宝疲劳过度而难以入睡。
7、其实如果超过15分钟宝宝还没有进入入睡状态,应该暂停哄睡,认真分析宝宝为什么无法入睡,找到原因才能有解决办法。
8、长期哄睡:哄睡的模式随着宝宝睡眠能力的发展,会逐步从依赖看护人哄睡发展到自我哄睡,最后不需要哄睡。因此我们的哄睡应遵循递减式原则,这样才不会阻碍宝宝入睡能力的发展。
哄宝宝入睡的八种错误做法
为给宝宝保暖,相当多的家庭购买了电热毯。殊不知电热毯加热速度较快,温度也较高,会增加宝宝不显性失水量,引起轻度脱水而影响健康。
因此,宝宝不宜使用电热毯。若要用须正确掌握方法,即睡前通电预热,待宝宝上床后及时切断电源,切忌通宵不断电。使用过程中,如果宝宝出现了哭声嘶哑、烦躁不安等表现,说明身体可能脱水,马上给宝宝多喝些白开水,通常就会平静下来,很快恢复正常。
宝宝睡眠障碍或因在父母
1、同床睡
很多爸爸妈妈为了夜里方便照看宝宝而与宝宝同床而眠,黄为民认为这种习惯不可取。“除了容易发生窒息和压伤的危险外,宝宝与父母同床常会因为大人的一些小动静而睡不好。建议把宝宝放在单独的婴儿床,可以把婴儿床放在父母大床旁边,便于照顾。”
2、整天抱着
“初生宝宝柔弱可爱,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家里老人都对其爱不惜手,整天抱着不愿放下。”黄为民表示,用陪伴、拍抱摇晃或喂奶中入睡等方式哄孩子 睡觉,不仅会延长婴儿的入睡潜伏期,也会导致婴儿夜醒后再次入睡困难。“若婴儿是在完全睡着的状态下被放到床上,其夜醒次数要比那些在犯困但未睡着或是完 全清醒时放到床上睡眠的婴儿多,而且连续睡眠的时间短,整体连续睡眠能力差。”
3、过多关注
黄为民介绍,宝宝生来就有某种感应能力,在似醒非醒的时候能感知他人注视的目光。如果有人看着,他可能就醒来,如果没有人注视,宝宝就会继续 睡。新手爸妈总觉得宝宝怎么看也看不够,往往站在床头良久不离开。有些妈妈害怕宝宝得尿布疹,夜里频繁地查看尿湿情况,也会打断宝宝的正常睡眠过程。另 外,一些爸妈总是担心宝宝会怕黑,往往整夜不关灯,其实这也是错误的做法。由于宝宝的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适应环境变化的调节机能差,夜间光亮会改变 人体适应白昼黑夜的自然规律,导致睡眠时间缩短。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宝宝建立一个比较正常的睡眠节律。
宝宝安心睡觉避免4个错误
错误1
一有动静就哄
宝宝晚上一有动静,轻轻抽泣或活动,有些妈妈就会紧张,急着去拍他、抱他或者给他喂奶。其实,宝宝的睡眠分为深睡眠和浅睡眠两种状态。小婴儿特别是刚出生的宝宝,深睡眠和浅睡眠基本各占50%,而且是不断交替的。深睡眠时,宝宝处于完全休息状态,除了偶尔的惊跳和极轻微的嘴动外,没有其他活动;浅睡眠时,宝宝的手臂、腿和整个身体经常会有些活动,脸上还可能会做怪相、皱眉、微笑等等,这些都是正常表现。
这样做才对:
宝宝睡觉时有动静,妈妈先不要着急哄,可以先在床边观察一下:
①宝宝是不是饿了
②冷了或热了
③小屁屁是不是湿了
解决完这些问题后,再继续按照程序慢慢哄。
错误2
奶睡
新生儿因为体力较弱、大脑模式的影响,他们在出生后几周内经常吃着吃着就睡着了。长期奶睡可能会影响宝宝的口腔、牙齿等发育,还会令妈妈们疲惫不堪。
这样做才对:
?随着宝宝的体力迅速发展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父母应引导宝宝吃睡分开,在吃和睡之间增加活动时间。
错误3
抱睡
很多妈妈常常抱到孩子睡熟后才把他放在床上,这样的哄睡方式有很大隐患,后续会出现宝宝一放就醒、一直要抱着等情况。
这样做才对:
?父母应尽快帮助他们放松身体或改善触觉敏感,而不是整天抱着他们睡觉。
错误4
摇睡
当宝宝哭闹或睡不安时,有些妈妈会将宝宝放入摇篮中不停地摇晃,直到宝宝入睡为止。这样做会使宝宝未成熟的大脑与坚硬的颅骨相撞,造成小血管破裂,颅内出血,造成摇晃婴儿综合征,宝宝表现为癫病、智力受损、肢体瘫痪、弱视或失明,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脑疝而死亡。这种情况多发生于3岁以下的宝宝。
新生儿睡觉八大错
新生宝宝爱睡觉是因为充足的睡眠可以促进他们的体内调节食欲和葡萄糖代谢的激素的分泌,让宝宝更健康的发育。而在新生儿睡觉方式中,许多妈妈们也有不少错误的作法,那么你有以下的错误吗?
错误做法一:俯睡——俯睡会增加婴儿猝死的危险
国外专家已发现婴儿猝死综合症与睡眠姿势有关,特别是颜面朝下的俯睡最具危险性。原因在于小婴儿一般不会自己翻身,并且不能主动避开口鼻前的障碍物,因 而呼吸道在受阻时,只能吸收到很少的空气而缺氧;加上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善,当胃蠕动、胃内压增高时,食物就会反流,阻塞本已十分狭窄的呼吸道,造成婴儿猝 死。
专家调查,宝宝最安全的睡姿是仰睡,此种睡姿可使其呼吸道畅通无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婴儿猝死。据统计,在美国自从推广了仰睡法后,曾居高不下的婴儿猝死综合症的发生率随之大幅度下降,从每年约死亡5000人下降到不足3000人,值得妈妈借鉴。
错误做法二:陪睡——玩具陪睡?不宜提倡!
从宝宝一出生,就应积极鼓励他独自入睡,并养成习惯。即使是新生儿,也不应与妈妈同睡一个被窝。妈妈熟睡后稍不注意就可能压在小宝宝身上,造成窒息死亡。美国一项调查资料证实了这一点,即让婴儿独自睡觉可降低60%的突然死亡率。
另外,妈妈长期陪睡,宝宝会出现一种“恋母”心理,到了幼儿园甚至上小学的年龄,与妈妈分离还会很困难,由此宝宝日后容易患学校恐怖症、考试紧张症,对宝宝的身心发展不利。
培养孩子独睡习惯一般从1岁开始,此年龄段的宝宝入睡较快,并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意识。利用这些特点鼓励宝宝独睡,宝宝较易接受。
错误做法三:摇睡——孩子为什么夜里爱哭闹
婴儿哭闹请试试心理治疗当宝宝哭闹或睡眠不安时,一些年轻妈妈便将宝宝抱在怀中或放入摇篮里摇晃,宝宝越哭越凶,妈妈摇晃得也就越猛烈,直到宝宝入睡为止。
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宝宝十分有害,因为摇晃动作使婴儿的大脑在颅骨腔内不断晃荡,未发育成熟的大脑会与较硬的颅骨相撞,造成脑小血管破裂,引起“脑轻微震伤综合症”,发生脑震荡、颅内出血。
轻者发生癫病、智力低下、肢体瘫痪、严重者出现脑水肿,脑疝而死亡。如果眼睛里的视网膜受到影响,还可导致弱视或失明,由此铸成大错,尤其是10个月内的小宝宝更危险。
错误做法之四:搂从宝宝的睡眠中看健康
不少妈妈担心宝宝在睡眠中发生意外,常常搂着睡觉。其实,这样做恰恰增加了发生意外的机会;
搂睡使宝宝难以呼吸新鲜空气,吸入的多是被子里的污秽空气,容易生病;
可能使宝宝养成醒来就吃奶的坏习惯,不易形成定时喂养,从而妨碍宝宝的食欲与消化功能;
限制了宝宝睡眠时的自由活动,难以舒展身体,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如果妈妈睡得过熟,不小心奶头堵塞了宝宝的鼻孔,还可能造成窒息等严重后果。
错误做法五:蒙睡——宝宝出汗多,原因何在?
主要见于冬春气温较低的季节,妈妈为让宝宝暖和,常将宝宝头部蒙在棉被下,这样做有两大危害:
被窝湿度较高,加上宝宝代谢旺盛,容易诱发“闷热综合症”,可致宝宝大汗淋漓,甚至发生虚脱。
可能引起呼吸困难,或者窒息。宝宝睡觉时都应将头部露在被子外面,以防发生不测。
错误做法六:裸睡
夏天气温高,一些妈妈便将宝宝衣裤脱光,让宝宝光着小身子躺在床上,以求凉爽。然而小宝宝体温调节功能差,容易使身体受凉,特别是腹部一旦受凉,可使肠蠕动增强,导致腹泻发生。为防止这一点,即使炎夏也不可裸睡,胸腹部最好盖一层薄薄的衣被,或带上小肚兜。
初为人母,满心欢喜,接踵而来的便是看护孩子的手忙脚乱。当孩子不舒服和生病时更是焦急万分。所以,了解些护理知识,显得格外重要。
错误做法之七:亮睡——开灯睡觉不利于儿童健康
有些年轻妈妈为了方便夜间喂奶、换尿布,往往将卧室里的灯通宵开着,这对宝宝有不利影响。
医学研究表明,婴儿在通宵开灯的环境中睡眠,可导致睡眠不良,睡眠时间缩短,进而减慢发育速度。因为婴儿的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适应环境变化的调节机能差,卧室内通夜亮着灯,势必改变了人体适应的昼明夜暗的自然规律,从而影响宝宝正常的新陈代谢,危害生长发育。
以视力发育为例,据英国学者报告:睡觉时居室内开着小灯的孩子有30%成了近视眼,而灯火通明的孩子近视眼的发生率则高达55%。
错误做法之八:热睡——新生儿为啥不能睡电褥子
为给宝宝保暖,相当多的家庭购买了电热毯。殊不知电热毯加热速度较快,温度也较高,会增加宝宝不显性失水量,引起轻度脱水而影响健康。
因此,宝宝不宜使用电热毯。若要用须正确掌握方法,即睡前通电预热,待宝宝上床后及时切断电源,切忌通宵不断电。使用过程中,如果宝宝出现了哭声嘶哑、烦躁不安等表现,说明身体可能脱水,马上给宝宝多喝些白开水,通常就会平静下来,很快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