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防治三大误区
慢性肾病防治三大误区
误区1 体检无需查肾功
肾脏病的发生并不是突然的,只是患者没有发现而已,因此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肾脏疾病。
以下情况可能是早期肾病的信号,应及时就医:小便泡沫多,长久不消失,说明尿液中排泄的蛋白质较多;尿变色,呈浓茶色、洗肉水样、酱油色或浑浊如淘米 水,说明里面可能有红细胞或白细胞;尿量过多或过少;夜尿增多,正常人在60岁以内一般不应该有夜尿,如果年轻人夜尿增加,很可能是肾脏功能不良的早期表 现;早晨起床后眼皮或脸部水肿;无明确原因的腰背酸痛等。
误区2 肾病就是肾虚
很多人将慢性肾脏病与中医的肾虚相混淆。中医的肾与西医肾脏的概念内涵差别巨大,许多非肾脏疾病也可划入中医的肾虚范围,而许多中医的肾虚患者并没有慢性肾脏疾病。这可以说是我国公众对慢性肾病认识的一个误区。
误区3 肾病是不治之症
肾病绝对不是不治之症,尤其是早期肾病,完全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积极防治相关疾病,使病情很好地得到控制。一般来说,如果每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速度控制在4毫升/分钟/1.73平方米以内,即可获得满意的生活质量。
但许多病人发现肾功能下降后就特别害怕,总是在想“我还能活多久”,“我还能工作、运动吗”?有的人病急乱投医,结果导致肾功能出现不可挽回的进行性损害。
其实,即使得了肾病,经过恰当的治疗,肾功能恶化也是可以避免的,有些病人的肾功能甚至可以逆转。肾病通常是一辈子的疾病,患者要学会与疾病共存,要避免高血糖、高血压、感染、高蛋白饮食、乱用药等危险因素。
慢性肾脏病发病隐匿,多数患者发病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来说,当肾脏功能的破坏大于75%时,患者才会出现贫血、乏力、恶心、血压升高、口中有尿味 等症状。这时人们才会去看病,但又不知道该去看哪科。往往胃口不好的看消化科,贫血的去血液科,很少有人想到是肾脏出了毛病。
小知识
预防肾病有办法
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预防肾病。具体措施包括坚持低盐、清淡饮食;平衡膳食,不暴饮暴食增加肾脏负担;适当多饮水,不憋尿;坚持体育锻炼,控制体重;避免感冒,喉部、扁桃腺等有炎症时,要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抗生素彻底治疗;戒烟,避免酗酒;避免滥用药物。
哮喘的防治误区
误区一:哮喘有症状再治,不喘不治
许多家长只在患儿哮喘发作时,才来医院看一下,吃点药,不重视日常的预防控制。这样对孩子的哮喘常常反复不愈,加重了病情。很多家长因经济因素和担心药物副作用,所以只要不发作就给孩子停药,但不久可能复发,反而加重负担,还可能使哮喘迁延不愈。已经确定为哮喘的儿童,必须以预防为主,及时、主动预防哮喘发作,不能等到孩子有哮喘或咳嗽是才去治疗。
误区二:害怕激素副作用,不能坚持长期吸入
哮喘是一种慢性的气道过敏性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在气候变化、吸入尘螨、花粉、刺激性气体、接触或食入过敏的物质,诱发咳嗽或哮喘。激素吸入疗法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之一,吸入激素可以控制气道过敏性炎症,降低气道的敏感性。但往往害怕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激素吸入。其实,激素的摄入量是很少的,并且只针对支气管,一般副作用是很小的,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相反,在哮喘发作治疗时需要全身应用激素,反而增加副作用。
慢性肾炎中晚期有哪些发病特点?
慢性肾病发病特点有“三高”、“三低”:发病率高、伴发的心血管病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全社会对慢性肾病的知晓率低、防治率低、伴发心血关病的知晓率低。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性肾病的患病率大于10%,知晓率却不足5%。
在我国,发生于肾小球肾炎的慢性肾病患者最多,占40%。随我国人群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其他的继发性慢性肾病正不断增多。加上我国现有医疗水平尚有限,导致我国慢性肾病的防治工作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慢性肾病的隐形杀手
首先说水肿,肾炎的水肿一般是眼睑水肿,以清晨起床后最为常见。但正常人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清晨起床后也会出现眼睑水肿,起来活动后就会消退。这样的日
常生活经验很容易使患者及其家属警惕性降低,笔者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我起床后有时也出现眼睑水肿,但一般都是在工作或学习紧张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而在睡眠充足时,很少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也没有放在心上。这种情况在后来治疗的过程中询问许多病友,他们当中许多人也有相似的体会。
慢性肾病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知晓率不高的疾病,但它的危害却是巨大的。长期患有慢性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眼睛水肿的现象,对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对肾的保护,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同时我们还要坚持定期去医院检查肾脏情况。
足口病的防治误区
误区1——儿童才会得手足口病,成人不会感染。
这是最为常见的一个认识误区。由于临床上发现的手足口病患绝大多数为幼儿,相关医疗机构和媒体也侧重于普及儿童预防手足口病的防控措施,因此让不少人误会只有儿童才会感染手足口病,但事实上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手足口病一般在学龄前高发,其中5岁以下尤其是3岁以下的小孩最容易得此病。成人由于免疫系统较完善,一般很少感染,但并不代表成人不会感染。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发现成人感染者因为免疫力较强,多为隐性感染,既感染后既不发病,也没有任何症状。但这样的隐性感染者虽然不易发病,却仍然携带病菌,会传播病毒。相当部分儿童正是被成年人传染的。因此成人也应高度重视手足口病的预防,谨防感染病毒之余,也避免自身成为传染源。
误区2——手足口病通过手、口接触传染,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不少人认为只要加强手、口的清洁卫生,不用手接触不干净的东西,不吃不洁的食物和水,就能预防手足口病,但这样还远远不够。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除了手、口的直接接触会造成感染,呼吸道的间接接触也会造成感染。
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患者的咽喉分泌物及唾液在空气中传播,也就是说患者说话或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飞沫也是危险传染源。因此患者确诊后应及时隔离,以免传染他人。个人也应尽量避免与患者的近距离接触,少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与患者接触或在人多拥挤、空气不畅的场所出入时,可戴上口罩预防。
误区3——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播,所以目前不宜频繁地通风透气。
有人不知道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播,有人却因为知道而矫枉过正。因为目前正处手足口病高发季节,部分人害怕通风换气会把病毒吹进家门,因此拒绝勤开门窗,即使开门窗换气,时间也非常短。
事实上,通风透气有利人体健康,也有利预防手足口病,减少换气频率,反而不好。门窗紧闭,空气无法流通,将为各种病菌提供滋生、繁殖的温床,也将增大感染手足口病的风险。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流通,既能有效地利用阳光紫外线杀死病菌,又能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通风的过程中,即使有少量的病毒漂浮,也会在大量的新鲜空气中稀释,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无论家庭、教室或宿舍等场所都应保持良好通风,有条件的家庭或学校、幼儿园还可以在每天通风时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误区4——酒精、来苏水可以消灭手足口病病毒,家庭应常备使用。
在当前疫情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很多家庭都加强了清洁卫生工作,其中不少人将酒精、来苏水等当做消毒剂来使用。但酒精、来苏水并不能有效杀死手足口病病毒这类肠道病毒,只有紫外线、干燥和高温(大于50摄氏度),以及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才能消灭它们。
家庭可使用84消毒液、漂白粉等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等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等可煮沸消毒;对衣物、被褥可进行晾晒或清洗消毒,也可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84消毒液或漂白粉消毒。
误区5——手足口病非常可怕,儿童感染后死亡率较高。
目前的手足口病疫情让不少家长忧心忡忡,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更担心孩子的生命安全,一旦孩子出现疑似症状,就非常紧张。专家表示,家长应该对手足口病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不必过分担心手足口病的危害。手足口病多以轻型病例为主,患儿如无合并症,只要及时治疗,多在一周内便可痊愈。
慢性肾炎症状
一旦患有慢性肾病,是很难根治的。但是,不是说患有了慢性肾病,就不可避免的发生尿毒症。早期对慢性肾病进行干预控制,阻止其恶化进展完全做的到。因此,对慢性肾病做好防治工作是慢性肾病患者身体康复的关键所在。
对慢性肾病的防治工作主要包含有以下三点:
首先,鉴于慢性肾病的发病特点——知晓率低,则需要动员全社会所有人引起对慢性肾病的重视,每个人应该积极主动的防治慢性肾病。
其次,要加强早期防治工作,防止慢性肾病的发生。这就需要,对自身已有的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及其危险因素(如蛋白尿、高血压)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还要对可能引起肾脏继发损害的疾病(如糖尿病、通风、高血压等)和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两方面共同作用,防止慢性肾病的发生和恶化进展。
最后,延缓甚至逆转慢性肾病的恶化进展。具体就是,不仅要对已有的慢性肾病就其进展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蛋白尿、血尿、贫血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且对慢性肾病中晚期阶段患者全身各个系统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并发症进行防止,从而降低肾衰、尿毒症的病死率,达到提高慢性肾病患者长期存活率的目的。从对慢性肾病的防治临床实践看,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最显著。在以上防治慢性肾病的基础上,应用西医对并发症、肾病症状对症处理的同时,结合中医药进行对慢性肾病患者病损肾脏的功能修复,如此,方能达到慢性肾病真正的有效治疗,才能有望延缓甚至逆转慢性肾病的恶化进程。
帮老人走出糖尿病防治误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现代化以及人口老龄化,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逐渐增加。1980年以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增加了5倍,保守的估计,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逾4000万。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尿毒症、失明和截肢远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然而,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60%的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有更多的糖尿患者还未被发现。
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关键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严格控制血糖,开展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它将伴随患者一生,国内外医学专家一致认为:患者对糖尿病的知识掌握越多,自我保健越好,寿命就越长,除医生以外,治疗的效果取决于患者对该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要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态度,既不能无所谓,也没有理由恐惧,糖尿病虽然是终身疾病,目前还不能“根治”,但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而且是完全可治和完全可以控制的。广大患者要了解影响其健康和寿命的是因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而且控制好糖尿病就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现在认为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来源于高血糖,只要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就可以减少甚至防止其并发症发生,从而延长患者生命。由于大多数患者缺乏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所以要想深入了解糖尿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地参加有关糖尿病的讲座、阅读患者教育手册,并且与主诊医生及病友交流,加深对糖尿病的认识。要改变不良习惯,保持乐观情绪。健康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也许这些习惯对他们的健康危害不明显,但糖尿病患者必须尽可能地更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如暴饮暴食、抽烟喝酒、生活不规律,因为平稳的血糖水平来源于平时的饮食控制、坚持运动、按时服药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患者掌握一些具体的治疗技术,如饮食的调配、运动量的掌握、用药方法和血糖的自我监测等比较容易了。在饮食上,患者要灵活应变,既要按医生要求控制饮食,又要灵活搭配,尽可能可口丰富。一般要求“甜食不吃,水果少吃,主食限量,少吃多餐,远荤近素,戒烟忌酒。”在运动中应掌握适量,即低强度、长时间活动,最重要的是坚持运动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一般每天活动不少于一次,每次半小时以上,每次运动量以自己感觉到微微出汗为止。对用胰岛素的患者,还要学会计算胰岛素的用量,选择注射部位,掌握注射的方法。患者还要学会发生低血糖时处理的方法,并重视血糖的监测,了解血糖水平,从而全面实现血糖的平衡控制。
通过糖尿病教育,患者可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糖尿病,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由此给患者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无量的社会效益,当然这种糖尿病教育还应是对全社会公众的防病宣传。“高质量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取决于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
肾病患者如何过伏天
有病不可拖,早一天治疗对于肾脏的保护意义是不一样的,而肾病患者忽略的正是治疗慢性肾病的最佳时机。那么,为什么此时是治疗慢性肾病的最佳时机呢?中医认为,夏天尤其是三伏天,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抵抗力相对较高;同时,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机能、自我修复能力也处于一年中最好的水平。此时,慢性肾病患者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各种肾病的外在症状也表现得相对较轻。所以,有些患者也常常在伏天对自己的病情产生轻敌的想法,他们不急于在此时进行治疗,甚至误认为自己的病情稳定了、开始恢复了,更加放松了继续治疗的念头。岂不知,很多慢性肾病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都属于虚实错杂、本虚标实之证。患者如果能够利用三伏天这一有利时机,采用规范手段治疗某些寒性肾病、虚性肾病,就能最大限度地祛寒补虚健体,综合调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慢性肾病患者受损的肾脏固有细胞自我修复能力达到最高,肾脏纤维化进展相对缓慢。如果患者能抓住炎热暑季这个治疗慢性肾病的有利时机,规范治疗自己的慢性肾病,必能收到花钱少、见效快、病情稳定后不易复发的治疗效果。所以,慢性肾病治疗要抓住有利时机,尽早干预。等到秋冬来临、天气变凉、人体阳气潜伏,抵抗力相对较低时,再来治疗慢性肾病,那时候治疗难度势必大大增强!而且由于天气的缘故,患者极易感冒,给慢性肾病的治疗以及病情的稳定、恢复带来很大的变数。
中医治疗肾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辨证论治,整体调理;②专方专药,证病合参;③中西结合,提高疗效;④药食针浴,多途并举等。总的来说,传统中医药在肾脏病的治疗中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随着现代科技、分子生物学等积极引入中医药的研究,相信中医药在防治肾脏病方面,尤其是防治疑难病症肾炎和肾衰方面将起到更大的作用。
慢性肾炎的预防方式
首先,鉴于慢性肾病的发病特点——知晓率低,则需要动员全社会所有人引起对慢性肾病的重视,每个人应该积极主动的防治慢性肾病。
其次,要加强早期防治工作,防止慢性肾病的发生。这就需要,对自身已有的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及其危险因素(如蛋白尿、高血压)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还要对可能引起肾脏继发损害的疾病(如糖尿病、通风、高血压等)和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两方面共同作用,防止慢性肾病的发生和恶化进展。
最后,延缓甚至逆转慢性肾病的恶化进展。具体就是,不仅要对已有的慢性肾病就其进展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蛋白尿、血尿、贫血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且对慢性肾病中晚期阶段患者全身各个系统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并发症进行防止,从而降低肾衰、尿毒症的病死率,达到提高慢性肾病患者长期存活率的目的。从对慢性肾病的防治临床实践看,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最显著。在以上防治慢性肾病的基础上,应用西医对并发症、肾病症状对症处理的同时,结合中医药进行对慢性肾病患者病损肾脏的功能修复,如此,方能达到慢性肾病真正的有效治疗,才能有望延缓甚至逆转慢性肾病的恶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