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面瘫分为4种证型辨证论治
中医将面瘫分为4种证型辨证论治
1、风痰阻络
证见:突然口眼歪斜,舌淡苔白。
治法:祛风化痰止痉,方用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水煎取汁口服。注意方中白附子、全蝎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本方适用于痰热及阴虚者,肝阳上亢者忌用,另孕妇慎用。
2、气血两虚
证见:神疲乏力,容易感冒,气短汗出,纳差便溏,苔薄,脉细软等。
治法:益气扶正,养血通络,方用益气养血汤:党参、黄芪、鸡血藤、熟地、白术、茯苓、当归、川芎、赤芍、桂枝、姜黄、黄精、防风、细辛、甘草,水煎取汁口服。
3、痰湿阻络
证见:头身困重,咯痰黄白,纳呆胸痞,苔腻,脉滑。
治法:化湿祛痰,健脾通络,方用化痰汤:丹参、瓜蒌、鸡血藤、茯苓、地龙、胆南星、白附子、天竺黄、半夏、陈皮、白术、泽泻、红花、僵蚕、全蝎、甘草,水煎取汁口服。
4、肝风内动
证见:面赤眩晕,急躁易怒,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息风,滋阴清热,方用天麻钩藤汤:钩藤、代赭石、磁石、珍珠母、生地、夏枯草、天麻、胆草、黄芩、苦参、丹皮、地龙、水蛭、蝉蜕、全蝎、琥珀、甘草,水煎取汁口服。
心慌的中医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
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2.心血不足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3.心阴亏虚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 朱砂安神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4.心阳不振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甘草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心脉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 血府逐瘀加减。
6.水饮凌心
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 苓桂术甘汤加减。
中暑中医辨证论治
暑入阳明致气阴两伤
症见壮热多汗,口渴引饮,面赤气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洪数,指纹深红,透达气关。
治宜清泻阳明,益气生津。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粳米9粒,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生地黄15克,水煎服。若烦躁明显者加麦冬15克;欲吐者加姜半夏6克;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10克,玄参15克。
中成药可选用益元散,每次6克,每日两次;或避瘟散,每次0.6克,凉开水送服或吸入鼻孔;或十滴水,每次2.5~5毫升,每日两次。
暑犯心包致热余气机
症见猝然昏倒或昏狂谵语,身热肢厥,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洪大而滑数,指纹紫暗,直达命关。
治宜清心开窍,凉血解毒。取清营汤加减: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去心)15克,丹参15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黄连12克,水煎服,加羚羊角(研细末)1.5克冲服。昏狂重者加郁金6克,石菖蒲10克;烦渴欲吐者加竹叶12克;瘀血重者加桃仁10克,红花6克。
中成药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每次一丸,每日两次;或紫雪丹3~6克,或无极丸,每次10~20粒,每日1~2次。
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药治疗尿血虽以止血为主,但要酌量加散瘀、宁血、养血之品。一般早期阶段除止血外,需要育阴宁血辅助药物,病久则宜温养摄血。以下是血尿的常见证型及治法。
肝经湿热
小便热赤,带血鲜红,伴随头痛,头晕,口黏,口苦,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病情会因情绪波动而加重。中医治法为清利湿热。
方剂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阴虚火旺
小便短赤带血,伴随头晕耳鸣,颧红潮热,心烦口乾,腰膝酸软,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中医治法为滋肾清热,佐以利湿。
方剂举例:知柏地黄丸加小蓟炭、车前子
心火亢盛
尿色鲜红,小便短黄,灼热疼痛。伴随心烦失眠,面赤口疮,口渴引饮,大便乾结,舌尖红赤,苔黄,脉数。中医治法为清心凉血,佐以利湿。
方剂举例:导赤散合小蓟饮子加茯苓
肾气不固
持续排泄淡红色小便,量多,便後滴沥。伴随头晕,耳鸣,倦怠易疲劳,腰脊酸痛,怕冷,阳痿滑精。舌质淡,脉沉弱。中医治法为温肾摄血。
方剂举例:鹿角胶丸(鹿角胶、熟地、血余炭、白茅根)
脾不统血
尿血反覆发作,或兼牙龈出血,皮下出血。伴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气短声怯,没胃口。舌质淡,脉细弱。中医治法为补脾摄血。
方剂举例:归脾汤加熟地、阿胶、仙鹤草
页首
2.尿血的针刺治疗
针灸疗法能活血行气,促进身体自癒力。中医认为出血症跟气虚与火热关系密切,用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气血功能,有助改善身体状况,从而舒缓尿血及兼症。
痛风的中医治疗
痛风的中医治疗是在辨证的前提下,采用中药内服和外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内治就是通过中医的辨证进行论治。
中医将痛风大致分为五个证型,每一种证型对应一种治疗方法。首先,湿热蕴结型,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可选择中医的四妙丸,四妙汤来加减治疗,如果是在舌质不红,舌苔不腻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竹叶石膏汤来加减治疗。第二种证型是寒湿痹阻型,寒湿痹阻型患者主要是遇冷加重,热象不明显,治疗原则为散寒除湿,通络止痛,那么可以选择乌头汤来加减,也可以选择黄芪桂枝五物汤来加减。第三种证型为寒热错杂型,治疗原则为寒热并治,清热散寒共用,可以选择桂枝芍药知母汤来进行治疗。第四种证型为肝肾阴虚型,治疗原则为补益肝肾,补益肝肾可选择独活寄生汤来加减治疗。最后一种证型为痰瘀痹阻型,患者的疼痛是固定的,疼痛的时间比较长,疼痛部位比较多,有刺痛,这种情况治疗原则为化痰通络止痛,那可以选择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来进行治疗。以上就是中药的辨证论治。
现在内治也包括一些中成药,例如四妙丸,可以来治湿热型的,还有顽痹片这些可以用来治寒湿痹证的。除了内服药以外,中药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外治法,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杂合以治,就是把内外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内服药的同时可以给患者外敷,外洗。
外敷的药物治疗痛风的效果非常好,外敷应用于痛风病人最多的证型就是湿热蕴结型,主要是清热解毒,除湿通络,那选择方药也是清热解毒为主的,清热解毒,除湿通络,临床上可以选用大黄,黄柏,土茯苓,乳香,没药,苏木,桃仁,红花这些活血化瘀的药物都可以进行选择,还可以在方子里边加上草乌,通络止痛的效果更佳。
此外,火针放血疗法也可以治疗痛风。对于病人局部的红肿热痛,火针可以针刺放血,放出来以后它局部的炎症可以很快消下去。
中医治疗痛风的优势是杂合以治即综合治疗,西医可能就是单纯开一些止痛药,而中医除了内服药物的同时,外用的也可以一起来,也就是内外合治,寒热分消。中医可以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来选择它所需要的治疗手段。
尽管中医治疗痛风效果显著,但是目前研究表明痛风还无法完全治愈。痛风现在只能被称为临床治愈,单次的发病可以完全控制病情,但是要把痛风彻底治愈现在还有困难,因为痛风是一个反复发作的疾病。痛风的发作和血尿酸的多少密切相关,目前血尿酸的治疗像降血压、降血糖一样,要长期的坚持调控,否则它还是会升高,升高以后再因为其他原因的影响,比如说受寒受热,或者是剧烈的运动,或者是过度的喝酒,大鱼大肉,病情又会再次发作,所以一次治愈痛风目前还做不到。
面瘫的中医辨证治疗
面瘫是临床上比较难治的疾病之一,临床医生对面瘫的研究也较多。中医针灸在治疗面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在取穴、手法和针法方面都有相应的治疗法则,正确应用能够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针灸的穴位有地仓、承泣、颊车、太阳、阳白、鱼腰、患侧合谷、风池,以及头针等,针刺可采取透穴疗法。一般在针刺过程中不用电针,当患者有酸麻胀痛等得气的表现后,留针大约20~30分钟。
手法也就是推拿,其取穴与针刺的穴位基本相同。手法上一般会在双侧面部轻柔地按摩与推拿,重点按摩的部位是患侧,推拿时手法不宜过重,同时还可向患侧施以牵正推拿,主要采取的手法为掌揉、拇指推拿及点揉穴位,包括上下眼眶等。
痛风中医辨证论治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三妙散合当归拈痛汤加减。
中成药:新癀片、四妙丸等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络
推荐方药:黄芪防己汤加减。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等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推荐方药:乌头汤加减。
中成药:寒湿痹颗粒、益肾蠲痹丸
治法:活血化淤,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当归拈痛汤加减
中成药:淤血痹颗粒、益肾蠲痹丸
脱发的几大治疗误区伤害大
误区一,脱发就是肾虚,只要补肾就行了。
改错:肾虚脱发只是中医分型的其中一种证型,如不符合这一证型,盲目补肾只会加重脱发,还会影响身体。
误区二,脱发不痛不痒,不用上医院买点“防脱洗发水”、“防脱”外搽药就行了。
改错:脱发是身体内分沁失调的一种外在表现,没有一种洗发水或外搽药能调整体内内分沁紊乱的,所以单独使用是无效的。
误区三,找偏方、单方、秘方。
改错:中医治疗脱发是辩证论治,每一种证型处方都不一样,不要盲目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