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是什么
慢性乙型肝炎是什么
乙型肝炎或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超过六个月,现在乙肝表面抗原或者乙肝病毒DNA仍为阳性的病人,可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血清学、病毒学以及生化学结果可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乙肝携带者以及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标记五项的意义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的外壳部分,由蛋白质所组成。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2~6个月,谷丙转氨酶升高前2~4周出现。急性持续时间小于6个月,慢性持续时间大于6个月。临床多和酶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法检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由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属于HBV的外壳蛋白,不含病毒核酸成分,本身不具传染性,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过程、传染性强弱及预后倾向。所以,其临床意义需结合其它检查项目综合判断。阳性,见于慢性HBSAB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潜伏期、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
2、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是病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以后,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蛋白质所产生的一种免疫反应性抗体(保护性抗体),可持续数年。说明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具备了一定的免疫力。临床用酶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法检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乙型肝炎、既往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以及注射乙型肝炎疫苗、HBSAB免疫球蛋白后等。
3、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乙型病毒核心颗粒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为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之一,代表着传染性高低,阳性则说明传染性较强。与HBSAG同时或稍后出现,急性持续时间小于10周,慢性持续时间大于10周。临床用酶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法检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此外、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所生婴儿,有80%~100%将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4、乙型肝炎E抗体(HBEAB)出现于HBEAG阴转后,代表传染性下降,但仍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且表明病程较长。临床用酶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法检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慢性乙型肝炎(48。3%)、肝硬化(68。3%)、肝癌(80%)等。此外,HBEAB阳性的孕妇所生婴儿中可有20%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5、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是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刺激肝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免疫球蛋白,是乙肝病毒抗体系统中出现较早的抗体,常继HBSAG、HBEAG之后出现,对乙无保护作用,传染性强,持续于急、慢性感染期。临床用酶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法检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及有既往感染史者。
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可发生相应的免疫反应,形成相应的抗原、抗体。主要有乙型肝炎E抗原(HBC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由于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在血清中不易检出'故临床除核心抗原以外合称"乙型肝炎两对半"。其结果应综合判断。
急性肝炎的表现
急性肝炎是目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为常见的传染病。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急性乙型肝炎已远较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为少,临床初步诊断的急性乙型肝炎,大部分是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AsC)的急性活动。急性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急性黄疸型肝炎两型。
1.急性无黄疸型:近期内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肝区胀痛等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肝肿大伴有动态变化及叩、压痛,部分患者有轻度脾肿大。
2.急性黄疸型肝炎分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
(1)黄疸前期:起病急,伴畏寒及发热,乏力,纳差及消化道症状明显,部分患者有上呼吸道炎、关节痛、荨麻疹等表现,肝肿大不明显。本期持续数日至两周。
(2)黄疸期:巩膜及皮肤黄染,发热渐退,但消化道症状加重,肝肿大、质软,有叩、压痛,5%~10%患者脾肿大、质软,有叩、压痛。此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及肝肿大逐步消失。本期持续约一个月。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怎么治疗
活动性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需要治疗的,其抗病毒治疗是治愈慢性乙型肝炎最根本的方法。常用的治疗药物有两大类,一类是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酯,恩替卡韦等,另一类是干扰素。如果需要抗病毒治疗,患者需要在医生的帮助下,根据具体应答情况选择合适每一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1)凡确诊为急性乙型肝炎的患者,于病发后六个月,HBsAg血症不减退,抗-HBc效价不降落,抗-HBs不阳转者(尽大年夜部分),可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2)凡慢性肝炎HBV传染指标不较着或只有抗-HBc一项指标阳性,应进行肝穿刺,用荧光抗体手艺、ELISA染色手艺进行肝内HBsAg、HBsAg检测,此中一项阳性者仍可诊断为乙型肝炎。
2、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1)急性期初期大年夜便抗-HAV免疫电镜看到有抗体桥保持的HAV颗粒凝集体者。
(2)凡急性期肝炎患者血清抗-HAVIgM阳性者。
(3)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效价呈4倍以上降落者。
3、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1)凡呈水源、食品爆发流行特点,又分歧适甲型肝炎病原学诊断标准者,可诊为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
(2)凡分歧适急性甲、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指标,并解除大小胞病毒、EB病毒传染者(无特异性IgM抗体)可诊为急性非甲非乙型肝炎。
(3)凡慢性肝炎患者HBV传染指标全数阴性,并解除本身免疫性肝炎、荮物中毒或过敏者,可诊为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推荐阅读:病毒性肝炎治疗流程图
4、HBsAg诊断标准
凡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血症延续阳性六个月以上,并经肝穿证实肝脏无肝炎病理改变者,可诊为HBsAg健康携带者。
乙肝是一种什么病
乙肝全称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常见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 发病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肝大、肝功能损害等等。 多数的急性乙肝患者在6个月内恢复,急性乙肝容易发展为慢性,如果慢性乙肝长期不愈,反复发作,少数可以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进展,慢性乙肝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急性肝炎痊愈会否传染
急性肝炎痊愈会否传染呢?北京京军肝病医院专家指出,急性肝炎引是由于感染肝炎病毒而引起的肝脏疾病,病程不超过6个月。在我国,最常见的急性肝炎是急性乙型肝炎。在急性肝炎期,一般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很强。
急性肝炎毕竟是血液传染疾病,如果身上没有伤口、皮肤黏膜破损,病毒无法进入血液,就不会造成传染。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 (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传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HAV和HEV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如通过日常生活接触、饮水和食物传播引。
急性肝炎HBV、HCV和HDV主要通过体液传播如输血及血制品、预防接种、药物注射、针刺等,生活密切接触是次要途径。婴幼儿的乙型肝炎可通过胎盘、分娩、哺乳、喂养造成母婴传播。HCV主要通过输血传染。HBV、HCV可通过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而导致性传播。
急性肝炎痊愈会否传染呢?急性肝炎是由于感染肝炎病毒而引起的肝脏疾病,病程不超过6个月。在我国,最常见的急性肝炎是急性乙型肝炎。在急性肝炎期,一般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很强。但急性肝炎毕竟是血液传染疾病,如果身上没有伤口、皮肤黏膜破损,病毒无法进入血液,就不会造成传染。
急性肝炎初期的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医学界一般认为,急性肝炎在经过治疗半年之后,如果还不能痊愈,那么患者便会转为慢性乙肝,需接受抗病毒治疗。急性肝炎在治愈之后,不再具有传染性,而且被治愈的肝炎患者还可以终生得到免疫。
小儿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一、急性乙型肝炎
无黄疸型乙型肝炎:无黄疸者远较黄疸者为多,但不易发现。常是仅有轻度血清转氨酶增高的亚临床疾病;或有食欲不振、恶心,低热、不适等非肝病特异症状;即使有较明显的症状,因无黄疸,也可能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
黄疸型乙型肝炎:临床过程也比甲型肝炎缓和。黄疸前期大多有发热,少数小儿可有高热,大多仅持续1—3日,少数可1周。可有鼻塞、流涕、咳嗽、咽充血等呼吸道症状。肠胃道症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婴儿常有腹泻,与胆汁中胆酸减少、消化功能减弱有关。有的小儿有与肝区无关的腹痛,剧烈者可被误诊为胆道蛔虫症或急性阑尾炎。约有10%的病儿有肝外表现,关节炎或皮疹较常见。还可有丘疹性肢皮炎,表现发热;面部和四肢的红斑—丘疹性皮炎,不痒,非复发性;淋巴结肿大;肝大。黄疸期尿色加深,可较早被细心的家长发现;继而出现巩膜和皮肤黄染,大都较轻。绝大多数病儿肝脏肿大,年龄愈小愈明显;脾脏也常有一过性肿大。有些小儿出现颜面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和肝掌,因小儿肝脏的解毒灭活功能较低下,这些表现不说明病情慢性化。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恤(ALT)显著增高。
恢复期在2—4周内黄疽消退、ALT下降正常;肝脏可在2—3个月内恢复原状。绝大部分小儿急性乙型肝炎完全恢复,6个月内清除HBsAg,近80%抗HBs血清转换,1年内几乎均有抗HBs转换。与成人比较,小儿急性乙型肝炎发病较急,全身症状较明显。前驱期的上呼吸道和胃肠道症状较突出。黄疸较轻微而肝肿大较明显。病期较短,一般2—4周。
二、暴发性乙型肝炎:不到1%的小儿急性乙型肝炎发展为暴发性乙型肝炎,围生期感染的多发生在2—6个月的新生儿期。抗HBe(+)携带者母亲可能传播前C变异病毒,感染小儿缺乏免疫耐受因子HBeAg,可能发生暴发性乙型肝炎。
三、慢性乙型肝炎:小儿慢性HBV感染大多是AsC,肝组织学正常,或仅是炎症轻微的反应炎,因出现症状就诊的也多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病儿症状轻微、肝脏较正常时稍见肿大,肝酶轻度异常或间歇出现异常。少数小儿患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病程长,患儿营养状况较差,生长发育受影响。小儿肝脏代谢能力较低,肝细胞损害时,白蛋白和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常见低白蛋白血症和出血倾向。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小儿只要Hbe血清转换并出现血清转氨酶持续正常,肝组织学会继续好转,虽仍有低水平的病毒血症,这一病情缓解状态可以相当稳定。在6岁前自发HBe血清转换的慢性乙型肝炎小儿,很少发生前C/A83和C基因启动子变异,HBeAg阴转是病毒复制静息的结果。6岁后病毒变异的发生情况逐渐与成人相近,病情的发展也受病毒变异的影响。
四、小儿乙型肝炎合并症和非肝疾病:小儿急性乙型肝炎可合并溶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性肾炎是小儿HBV感染的另一非肝疾病,常发生在无肝炎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抗病毒治疗后病情多可缓解。
五、小儿乙型肝炎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虽极大多数HBV相关慢性肝病在成年期表现,在高地方流行区HBV感染常开始于婴幼儿期。围生期获得感染的婴幼/L,儿童期有发展为慢性侵袭性肝病的高危性,可进展至肝硬化,甚至进而发展为HCC。在肝硬化和HCC中男性倾向十分明显。
性生活一定传染肝炎吗
近年来对于病毒性肝炎之致病机转渐渐了解,加上生物科技快速进步,因应肝细胞受损之原理而产生的治疗药物,包括α干扰素可说是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治疗上之一大突破。
临床研究发现,α干扰素在慢性乙型肝炎之成功率为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在慢性丙型肝炎则仅约百分之二十。一些其他的抗病毒药物陆续被应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另有关肝炎患者性生活部分,国外医学研究也证实,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人,其唾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都可能含有HBsAg,夫妻同房时,也很可能相互传染。有人做过试验,把含有HBsAg的精液注入长臂猿的阴道中,结果这个长臂猿感染了乙型肝炎。这就表示,性交可能是感染的途径。
同时国内医学界现已证实,性生活确实可能传播乙型肝炎,国外甚至有人把乙型肝炎列为“性行为传播疾病”之中。有鉴于此,肝炎带原者应当做到:注意性生活卫生,讲究性道德;把检查HBsAg列为婚前健康检查必检项目。同时女方HBsAg阳性,虽然可以结婚,但最好采取避孕措施。若夫妻间有一HBsAg阳性,另一方可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加以预防。
医师也提醒,慢性肝炎的患者,可以正常受孕,且怀孕过程不受影响,但慢性乙型肝炎的孕妇,应再进一步检查乙型肝炎病毒之e抗原,若血液中乙型肝炎e抗原呈阳性反应,表示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仍在旺盛繁殖,病毒数目较多且具高传染性,很有可能会把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给胎儿。
因此,孕妇若为e抗原阳性之乙型肝炎带原者,新生儿务必于出生二十四小时内,先接受一剂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再按时接受三剂乙型肝炎疫苗注射,便可预防婴儿被感染。
另外对于肝炎患者的寿命,至今并没有报告能证实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带原者的寿命比一般人短,但有研究估计,男性乙型肝炎带原者,约有一半的机会死于肝脏相关疾病;而女性乙型肝炎带原者,约有百分之十五的机会因肝脏相关疾病而死亡。但若为“健康带原者”,则演变成肝硬化或肝癌的机会应较低。故一旦知道是乙型或丙型肝炎带原后,务必要配合医师,作定期追踪检查,才能掌握病程。
肝硬化是什么引起的 病毒性肝炎
目前在中国乙肝、丙肝患者数量庞大,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是引起门静脉性肝硬化的主要因素。
如何确诊慢性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是指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慢性肝脏炎症,因此确诊主要两方面,一个肝脏炎症损伤,这个主要查肝功能,有肝脏酶学升高,胆红素升高等可以诊断,第二个乙肝病毒感染,主要有两个方法第一个乙肝病毒全套,如果第一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可以诊断,还一个是乙肝病毒DNA定量,如果抽血检查乙肝病毒DNA定量高,也可以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什么是大三阳
疾病介绍
在新版的《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大三阳”的规范医学名称应该有两个,分别是慢性HBV携带者和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HBV携带者
多为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sAg、HBeAg和HBV DNA阳性者,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均显示血清ALT和AST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异常。
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HBeAg阳性,抗-HBe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的发病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