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进补首选五大类肉食
秋季进补首选五大类肉食
一、羊肉,最滋补的肉
羊肉有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之功效,对气喘、气管炎、肺病及虚寒的病人相当有益。还能益肾壮阳,补虚抗寒,强健身体,是冬令的滋养食疗珍品。但需注意的是,羊肉毕竟性偏温热,并非人人皆宜。阴虚火旺、咳嗽痰多、消化不良、关节炎、湿疹及发热者应忌食。
二、猪肉,最补铁的肉
猪肉肥瘦差别较大,肥肉中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含量少,多吃容易导致高血脂和肥胖等疾病;蛋白质大部分集中在瘦肉中,而且瘦肉中还含有血红蛋白,可以起到补铁的作用,能够预防贫血。肉中的血红蛋白比植物中的更好吸收,因此,吃瘦肉补铁的效果要比吃蔬菜好。
由于猪肉的纤维组织比较柔软,还含有大量的肌间脂肪,因此比牛肉更好消化吸收。中医上认为,多吃猪肉中的瘦肉有滋阴润燥的作用,对热病伤津、燥咳、便秘等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三、鸡肉,脂肪最少的肉
这里说的鸡肉,是指去皮的鸡肉,因为鸡的脂肪几乎都在鸡皮。每100克去皮鸡肉中含有24克蛋白质,却只有0、7克脂肪。鸡肉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月经不调、贫血、虚弱等症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四、鱼虾,微量元素最多的肉
鱼虾中的微量元素极为丰富,含钙、铝、铁、锰、铜、钴、镍、锌、碘、氯、硫等,都是人体所必需的。水产品虽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是不宜多吃。受海洋污染的影响,水产品内往往含有毒素和有害物质,过量食用易导致脾胃受损,引发胃肠道疾病。
五、牛肉,最强壮的肉
凡身体虚弱而智力衰退者,吃牛肉最为相宜。牛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手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
进补的最好时机是秋季 秋季进补最好
秋季进补最好,但是一定要避开初秋,一般寒露节气过后再进补为宜。晚秋进补宜以益气散寒为主,既要加强身体营养的补充,增加事物热量的摄入,又要注意润肺祛燥,这样能够帮助预防冬季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秋季进补可以多吃:百合、红枣、山药、扁豆、鹅肉、香蕉、葵花子等等。
芡实米介绍
古药书中说芡实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粮菜佳品,它具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特点,是秋季进补的首选食物。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teroxSalish.的成熟种仁,主产于江苏、山东、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区,其他地区亦有产。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洗净,再除去硬壳(外种皮),晒干,生用或麸炒用。
秋季进补应该注意什么
1、立秋后气温通常还较高,空气湿度也还很大,人们不但感觉不到秋凉和秋燥,反而到处都是闷热潮湿的感觉。加上夏季常因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此时应大量进补。
2、但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否则,营养物质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利用,甚至还会引起疾病。如鱼、各种动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药、莲子。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量食用。药食兼优的芡实也是调理脾胃的上等佳品,它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物质,且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养精等功能。
3、随着秋季气候一天比一天凉爽,空气也越来越变得干燥,对肺的侵害也一天比一天严重。中医认为:“秋伤干燥,上逆而咳多为痿厥。”故仲秋以后进补以滋阴润肺为上。元代勿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其中“麻”即芝麻,具有滋阴润燥之功,而“润其燥”正是秋天进补之大法。
秋季进补需谨慎,应以清补平补为主。怎样才能做到清补平补呢?
3、所谓“清补”主要是指补而不腻,适当食用一些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此时不妨适当多喝点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红枣莲子粥、山药粥等食物。
4、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而言,此时一定要与滋腻的养阴之品如鹿角胶、阿胶等“划清界限”,否则,易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脾胃虚弱者可适当多喝点健脾利湿的薏米粥、扁豆粥。
5、初秋也常有“秋老虎”光临。中秋时节若出现高温、天晴少雨、持续干旱、空气干燥时,“温燥”便不请自来,常损伤人体津液,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等症状。晚秋时节,凉燥伤肺使人咳嗽痰稀、咽干唇燥、鼻塞不通。但无论温燥还是凉燥,总以皮肤干燥、津液缺乏为特征。
6、预防秋燥,中、晚秋应食用一些性质平和且具有滋阴润燥、养肺生津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如用白木耳或黑木耳炖冰糖服用;用玉竹、沙参与鸭一起煲汤服用;黑芝麻炒熟、研末,用蜂蜜调服。还可适当多吃一些水果,其中以梨、甘蔗为首选,其次,像荸荠、香蕉、枇杷等也是良好的润燥之物。但凡脾虚湿重而泄泻者,肺寒咳嗽而痰粘者,则不宜多吃。
7、秋季进补应以清补、平补为主。除了阳虚体质者外,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此外,秋季进补还应因人而异,因此,身体虚弱、患有慢性疾病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进补。
秋季进补何时开始 秋季进补的禁忌
进补应该以身体需要为前提,盲目胡乱进补容易加重身体负担,反而增加身体患病的风险。
进补应该以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出发因人而补,如果是补品一顿乱吃进补,很容易影响到身体健康。
人类是靠众多食材生存延续下来的,稀罕之物必有针对,就不是常规用途。所以常态养生食材,只有适宜或不适宜,没有贵、贱之分。
有“进”,相应就要有“出”,吃进再好的补品,滞留不畅通,脾胃不运化,也就谈不上“补益”了,所以进补先排毒。或者说,当脾胃消化和肠道排泄都正常时,才考虑进补,才能补出“益”来。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保胃牢记三原则
专家提醒市民,冬季进补,首先要呵护好我们的肠胃。除了改善用餐习惯、进行针对性的饮食调理外,合理用药调理也很重要。防治肠胃病,遵循“防、养、治”的原则,就能让胃肠平安过冬。
冬季保胃牢记三原则:
一、防:首先注意胃部保暖,北京妇科医院及时增添衣物;其次避免吃生冷食物,防止肠胃受凉不适。
二、养:肠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对于有肠胃病史的人更要注意养护肠胃。比如,早餐喝小米粥,就特别养胃;晚餐,注意适当减少豆类、糯米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的摄入,减轻肠胃负担。
什么是四季进补
(一) 春季进补原则
春季,冰雪消融,群蛰皆苏,草木萌芽,古人称为“春三月,此为发陈”。人体也有相应变化,此时进补的原则,首先要考虑协助人体正气的生发,采用平补之剂。平补时以补益元气为主,参类以白参为主,可选用生晒参、白糖参、白干参、掐皮参等,或者与山药、莲子、芡实、扁豆等食物配伍而成药膳,服用1~2个月。成药中的人参蜂王浆、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等,大多有益气补虚,培健脾胃的功效,性味平和,用之较为稳妥。
(二) 夏季进补原则
夏季,酷日当空,炎热逼人,植物枝叶茂盛,欣欣向荣。古人称“夏三月,此为蕃秀”。暑多夹湿,影响人的消化功能,故不宜于滋腻补益或进食油荤过重的食物。而且,炎热袭人,酷暑迫汗,人体易于消耗津液,所以进补时应以清补为原则。西洋参功专滋阴益气,为清补的上乘之品,但价格昂贵,用种洋参代之,功效不在其下。更为实惠的做法是以偏于平性的白参,与麦冬、,五味子、菊花、乌梅等,或制作药茶,或煮为药粥,养阴益气清热以进补调摄。人参叶能生胃津、祛暑气、降虚火,为夏令泡茶饮用进补的佳品。成药中的生脉饮、参参口服液、西洋参王浆、清暑益气丸等,多有益气清暑、生津止渴的作用,对于暑热伤津耗气,颇多裨益。
(三) 秋季进补原则
秋季,天高气爽,风干物燥,植物的果实大多已经成熟。古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说明在此季节人体的生理又趋于平常。这时,应本着“补而不峻”,“不燥不腻”的原则,润补之剂最为适宜。润补时,可以白参为主,配合梨、柿、杏、桑椹、百合、银杏、银耳、枇杷、荸荠、花生、龙眼等果蔬,以清燥濡润,滋养调理,使人免受秋令燥气而染疾。至于中成药,有琼玉膏、参杞膏、参参口服液、人参固本丸等,都是秋季调补良药。
(四) 冬季进补原则
冬季,天寒地冻,冰野雪厚,越冬植物的根已吸足营养,许多动物都贮存了肥厚的脂肪,人亦当如此。所以古人说“冬三月,此为封藏”。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储备足够的能量过冬,进补时当以温补为原则。冬令进补选用的大多为脂膏滋腻的药物,或者是脂多味厚的食物。特别是被中医称为“血肉有情”的动物类药食两用之品,滋补力最佳。鹿茸峻补肾阳,血肉有情,而且温而不燥,确为冬令进补首选之品。病轻症缓者,不妨选用鹿角片、鹿角胶、鹿血等,女性患者还可选用鹿胎、鹿胎膏等。红参性味甘温,为冬令益气补虚的佳品。红参和鹿茸,还可以配合药食两用的核桃仁、龙眼肉、山药、莲肉、枸杞子,以及海参、鲍鱼、鳝鱼、鲫鱼、燕窝,或各种动物的肉和内脏等,做成汤饭粥膳,均有良好的补益作用。此外,还可以选服以鹿茸为主制成的各种成药,如参茸片、鹿茸精口服液、全鹿丸、龟龄集、参茸卫生丸等。膏滋剂中的参芪膏、十全大补膏、参茸补膏、龟鹿二仙膏等,都可服用。酒剂,具有散寒活血的功效,而那些参茸类滋补药酒,诸如十全大补酒、琼浆药酒、龟龄集酒、参茸药酒等,更是冬令进补的上好琼浆玉液。
赶紧get闽南冬至饮食文化 客家喝米酒、制腊味
客家人称冬至为“冬节”、“亚节”。宁化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冬至至长长也短,夏至至短短也长。”所以冬至他们会进补和酿米酒、制腊味等,而乡民们进补首选的是狗肉,那天他们大都买小狗宰杀,用狗肉配一些如当归、党参、熟地、黄芪、人参等补血补气的中药煨或清炖后食用,且须早晨起来服用。也有一些乡民取猪蹄、公鸡等配补药炖食。
素食进补身体好
秋季进补人们往往以肉食为主,但专家指出,这种传统的进补方式与早先人们生活水平较低的原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肉的摄入。而现在则完全烦了过来,生活好了人们吃的肉也就越来越多,而蔬菜等素食反而越吃越少。所以现在秋季进补应该提倡的是用素食进补,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会更加有益。
秋季正是进补的时节
秋季正是进补的时节
专家指出,秋天时节的几种素食有萝卜、竽头、莲藕、红薯等素食营养价值一点也不比肉食低,而且,它们口感清淡,不会伤到脾胃,对于人们秋季补虚能起到更好的进补效果。
在这些素食中,专家认为,萝卜是秋季最好的进补食材,古语有“秋后萝卜赛人参”之说。中医认为,萝卜调理脾胃的作用很强,在临床上萝卜常用来治疗食积胀满和小便不利等症,对秋季常见的风热型感冒和消化不良、扁桃体炎和咳喘多痰以及咽喉痛等疾病的辅助治疗都有很好的效果。
秋季进补吃芋头
秋季进补吃芋头
其次是芋头。它富含淀粉、钙、磷和铁以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尤其是芋头中所富含的乳聚糖,质地软滑、容易消化,有健胃作用,特别适宜脾胃虚弱以及患肠道疾病和结核病还有恢复期的病人食用,也是老年人和婴幼儿的最佳保健食品。
第三是莲藕。莲藕生食能够凉血散淤,而熟食则能补心益胃,对滋阴养血和治疗脾胃虚弱有非常好的效果。
莲藕滋阴养血
莲藕滋阴养血
另外,土豆、红薯和板栗同样能健胃益肺、增强食欲,适合秋天进补。特别是红薯,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但是,专家提醒,这些食物一次千万不能吃的过量,否则不宜消化,容易出现胃胀气、打嗝等症状。
温馨提示:秋季进补可以在主食上多做一些文章,可以多选择如大米、糯米等谷物,这些食材在中医上都属于甘润食品,润燥和滋补的效果非常好。
秋季进补必须知道的三大原则
1、秋季进补之先调理好脾胃
夏季,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等的问题,人的脾胃受到了程度的伤害,如果这时候大量的食用进补的食物,人的肠胃无法承受,会导致消化功能絮乱。而消化功能的絮乱则会出现摄入的食物营养无法得到吸收和利用,换句话说就是“白吃了这些补品”。所以秋季要进补首先就要先着手调理好自己的脾胃。
促进脾胃恢复的食物有: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中医认为,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煮粥喝的话,效果会更加的明显有效。
2、秋季进补之养肺滋阴润燥
就像我们上面所说的,秋季是一个干燥的季节,所以养肺润燥滋阴就是进补的一个原则,所以秋季进补可以适当的多食用一些滋阴润燥养肺的食物,蔬菜水果很重要,但也不要忽视了其他食物的功效。附注:上面有讲到。
3、秋季进补之分清症状,对症进补
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不一样,所以在滋补的时候选择的食物药材也是有所区分的,对于气虚的人来说,滋补的食材有:人参,西洋参、野山参、红参等药材;而血虚贫血的人来说就如有:阿胶、当归等补血的药材;阳虚的滋补药材有:鹿茸,肉桂等药材;阴虚的人滋补药材则有银耳、熟地黄等药材。所以秋季在选择中药材进补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体质,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药材进补,这样才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科学的进补既可以延年益寿又可以防病强身,因此掌握科学的进补之法,显得特别重要,这才是养生领域里所强调的“食疗”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