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莫让早教变成心理虐待

莫让早教变成心理虐待

近年来,早教渐渐流行开来,许多学前幼儿在两三岁时就开始了“求学生涯”,在父母的要求下训练写字、学习英语单词、背诵古诗等,如果对孩子早教不当,会对幼儿造成心理虐待,严重者甚至会酿成悲剧。

近日,医院儿科接诊了一名两岁左右的小男孩阳阳。阳阳原本活泼好动,爱玩爱笑,性格很开朗,见到陌生人也从不胆怯,可是最近半个月来,阳阳的脾气逐渐变得越来越暴躁,动不动又哭又闹,食欲也越来越不好,连妈妈喂到他嘴里的饭也给吐了出来。白天时,阳阳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夜里,他也常常半夜惊醒、做噩梦、哭闹等。

医生为阳阳做了多项检查,可结果显示身体状况并没有任何不适之处,医生向阳阳的妈妈仔细询问孩子的最近生活习惯等,也明白了阳阳的病因之所在:原来,从两个月之前,望子成龙的妈妈开始对阳阳实施早教,每天让阳阳看一个半小时的英语会话DVD,再做一个小时左右的智力开发游戏,这让生性好动的阳阳很不适应,可是爱子心切的妈妈好劝硬逼,坚持让阳阳每天完成学习任务,以达到把儿子培养成“天才”的目的……

主任医师阎晓琴推断,阳阳之所以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很可能是妈妈的早教惹的祸,因为对于幼儿来说,过多的强迫,太过突然的生活习惯转变,会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动自由,譬如违背孩子天性对幼儿实行过度的早期教育等,实质上无意中已形成了一种心理虐待。

在医生的建议下,妈妈不再强迫阳阳做任何他不愿意做的事儿,而是陪着他逛公园、玩玩具,让他随心所欲。半个月后,阳阳以前的症状已经完全消失,又恢复了活泼开朗的性格。

近年来,早教渐渐流行开来,许多学前幼儿在两三岁时就开始了“求学生涯”,在父母的要求下训练写字、学习英语单词、背诵古诗等,如果对孩子早教不当,会对幼儿造成心理虐待,严重者甚至会酿成悲剧。因此,阎晓琴不主张对幼儿早教,即便是实施早教,也一定要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最好是能在游玩中学,游戏中学,譬如领着孩子参观公园时,随时随地向孩子灌输知识,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让孩子增长知识等,这样的“早教”,远比让孩子一味地背书写字要科学得多 .

父母打孩子的10大危害

父母打孩子的危害

打孩子会使孩子认为打人是正确的,打人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解决冲突的方式。假如比利打了他的小妹妹,我们先是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紧接着就因为他打妹妹这事又打了他,这完全是一种不能自圆其说的虚伪做法。这样的话,就会让比利认为有理由使用武力解决冲突,而这种想法只会造成更多的打斗。

打孩子会损害其认知发展。在纳什维尔,范德比尔特大学儿童医院的儿科医生莎丽巴尔金进行了一个为期两年的研究,对二到九岁的孩子进行了认知测试,结果发现被打过的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要低于没有被打过的孩子。

疼痛的体验并不能提高孩子的道德观。虽然被打时的疼痛或者惊吓可能在当时让孩子停止不良行为,但长期而言,这种做法并不能起到任何正面作用。挨打只能使孩子害怕被打,并不能帮助他们在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建立自己的正误观来防止未来犯下同样的错误。在孩子由于从饼干桶里偷拿饼干而被打后,学到的可能并不是不能偷拿东西,而是尽量避免被发现。

打孩子无法教会孩子尊重父母,只会让孩子惧怕父母。只有在建立了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前提下,孩子才会有良好的表现。而打孩子这种行为明显和这个目标背道而驰。只有在不惧怕的前提下,孩子才可能尊重父母。

打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是通过她所察觉到的别人对她的看法,开始建立自我形象和自尊意识的。在孩子发展自我概念的时期,父母是孩子世界中最为重要的人。挨父母打的孩子会很自然地猜想,世界上原本应该最爱他们的人也不一定会爱他们,这就会阻碍孩子自尊心的健康发展。

打孩子会让孩子认为打他们所爱的人是对的。这种认知会对孩子未来的亲密关系造成潜在影响,并且会增大孩子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或施暴者的可能性。研究发现,从小遭受殴打和家庭暴力的孩子更有可能去攻击他们的父母,在长大以后,有这样遭遇的男孩子更有可能去殴打自己的女朋友。

打孩子是一种具攻击性和反社会性的行为。在关于打孩子这个问题的研究分析中,伊丽莎白?格肖夫用极具说服力的证据表明,打孩子会导致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出现违法或者反社会性的行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攻击性及反社会性的刑事犯罪行为会不断升级,最终在长大成人后极有可能虐待他们的配偶和儿女。此外,这个研究还同时指出,打孩子会增加校园打架事件的概率。

打孩子会让孩子更容易焦虑和恐惧。2003年,一项关于打孩子会如何改变大脑化学物质的研究发现,一岁以下曾经被施以体罚的孩子在遇到新情况,比如妈妈离开房间后立刻进来一个陌生人时,大脑会频繁地出现使人精神紧张的荷尔蒙皮质醇压力峰值。研究者的结论是,挨过打的孩子普遍都更为胆小,也更容易受到惊吓。

打孩子会使孩子在成年之后,更容易进行无保护及危险性行为。一项关于体罚研究的分析发现,从小遭受殴打或者其他体罚的孩子,在长大后更可能出现以下问题:以语言或体力强制对方进行危险性行为(如在婚前性行为中不使用避孕套)和自虐性的性行为(如性交时进行击打)。

打孩子更有可能导致家长对儿童的虐待行为。预防伤害研究中心的一项报告指出:在不打孩子的母亲中,只有2%被举报有虐待儿童的行为,而在曾经打过孩子的母亲中,发生过虐待儿童行为的则有6%。打孩子会使虐待儿童的发生率提高12%。

下面就来教你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吧。

焦虑有什么特征

1、迫在眉睫:病者自己感到危险迫在眉睫,不幸即将来临,故惶惶不可终日。

2、迫不及待:不确定意味着不安全,病者感到身处险境,迫不及待地追求安全确定。

3、自我失控:感到自我失去控制,好象就要发疯,或即将会死去,或即将失去理智,伴有强烈的恐惧感。

4、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什么都拿不准,难以把握,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常犹豫不决、无所适从。

5、自我虐待:有明显的自我折磨、自我虐待倾向,病者往往要求家人或医生重视自己,自己却在不断地虐待自己。

6、高度警戒:好象面临紧急处境高度警戒,心跳加快,肌肉紧张,或战或逃随时准备抉择,对外界信息输入特别敏感,尤其怕噪声,普通强度的谈话声或脚步声都会令他难以忍受。

7、高度关注:对自身的身体变化高度关注容易产生疑病观念。对外人的表情态度高度专注容易产生敌对和攻击的解释,两者均可导致过分的冥想,产生内向性思维。

8、高度疲乏:因长时间高度戒备,精神及躯体均严重耗竭,很多病人会感到高度的疲乏。

9、无能为力:感到自己在处理个人事务上无能为力,对自己躯体与精神上的痛苦体验无力改变,凡事穷思竭虑无力摆脱。

10、无力回避:自觉危险与不幸即将降临,无力回避。想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又逃不出生天,好象天罗地网无处藏身。

11、无法自拔:陷于自我怀疑,沉溺于内心活动或身体感受之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能自拔,凡事总向坏处想,胡思乱想,不能自制。

12、“无病呻吟”:病者没有相关的躯体疾病证据而有诸多内感不适,各项检查阴性的躯体化症状使家人百思不得其解,容易引起家人误会,以为是诈病,无中生有,从而减少对病人的支持与关爱。

父母有权打骂孩子吗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就该打,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再说孩子是我的,我有权打骂,别人管不着。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我们国家,家庭成员之间,其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未成年子女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父母和监护人不得虐待和遗弃未成年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0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既然法律都倡导家长要循循善诱、耐心教导,那打骂教育还是不可取的。

孩子有这五类表现说明需要心理辅导

1.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喜欢咬指甲 生活中不难发现,有部分孩子,甚至年龄已经不小了,还总是喜欢咬指甲,这种坏习惯不仅对身体有伤害,而且还是在反映着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喜欢咬指甲,甚至是撕烂自己的手皮,可能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欠缺关心,或者家庭关系不和谐,导致孩子的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压力太大就会使得孩子喜欢咬指甲。

2.坏脾气容易爆发

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暴躁的,喜欢小题大做,一点小事情就喜欢暴跳如雷,这种性格不仅可能是因为先天神经系统反应过于冲动,还可能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所致的。对待这种坏脾气容易爆发的孩子,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正确教育引导孩子的性格发展,并教会孩子如何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变化。

3.过于依赖父母

有部分的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因此,当孩子单独处于陌生环境中,或者去到人太多的地方,就会藏在父母的身后,怕生的心理特别严重,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难免会有所伤害。

4.经常恐惧或容易退缩

孩子经常产生恐惧心理,或者面对困难的时候容易退缩,这种行为特点反映了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引起指导和纠正,才可能慢慢得以改正。当然家长平时要多带孩子接触外界,多开拓视野,这才有利于孩子恢复正常的心理行为。

5.心情不好就自虐

孩子每次心情不好就开始开展自虐,比如爱滚地、爱撞头、爱打头、爱抓头发等等,这些行为都属于一种怪癖,也是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做法。但是家长应该及早纠正孩子的这种心理行为,以免对孩子的成长健康造成影响。

6.如何使孩子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首先,家长就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正确的言行举止习惯去正面影响孩子;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必须正确,只有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最后,多关心陪伴孩子成长,多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这才能使得孩子变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为什么女人在高潮会咬人

一位丈夫反映,他妻子在每次性生活 快进入高潮时,喜欢抓咬自己……

他很不理解,因为他的妻子是位教师,平时文静温和,对他也很体贴,按理说她不该在那个时候对自己“ 痛下毒手”。他也曾经看过一些关于性心理的书籍,发现他妻子很像书上所说的性虐待狂,更让他不理解的是自己好象对妻子虐待并不反感,甚至很兴奋。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人说虐待狂会愈演愈烈,要趁早治,所以他就写信咨询。

真正的爱是畸形的吗要回答上面这位朋友的疑问,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中西方是如何看待爱的表达方式。西方有一句格言说“真正的爱是畸形的” 。尽管我们中国没有这样的格言,但却有一条民谚叫做“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 。这二者虽然出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反映的现象都是一个:爱可以用非爱的方式表达出来。

夫妻间在性生活中有一些粗暴行为,不仅不反常,而且很正常。国外有人调查,在美国有 5%-10% 的夫妻过性生活时出现过抓、打、掐、挠等行为,并能从中得到很大乐趣。如果说这些行为与性虐待有些类似,也只能说是 “ 戏近 ” ,双方都很有理智,掌握着分寸,不像性变态者那样追求不堪忍受的境遇,所以也就不会像性变态者那样给对方带来真正的伤害。

所以上文的那位朋友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但他们的困惑却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恩爱夫妻为什么不能用温柔的方式来做爱,而是要用近乎暴力的手段来过性生活?

为什么用暴力而不是温柔的确,这正是问题的实质所在。在日常生活中,感情深厚的夫妇是不会用粗暴手段对待对方的,甚至说一句粗话都怕伤了对方的心。

但到了过性生活的时候,事情往往就变得不一样了。为了追求强烈的快感,就必然要求性行为要有一定的力度,比如很多男人像上文那位女青年的丈夫一样喜欢变换多种姿势,将阴茎 更深地插入阴道,不一定是因为这个动作就能带来更大的快感,而是因为通过有力而剧烈的动作,能加剧快感的升级。

在性健康咨询中,我们发现,在粗暴的性行为中,“ 咬” 这个动作是比改普遍的。有人说,不管是男咬女还是女咬男,都是想给对方留下印记,这种解释很多人都觉得不妥。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亲吻是最普通的爱恋动作,在性生活的准备阶段中也。经常使用。随着性快感的升级,这个温柔的动作显然就变得缺乏力度了。当人们爱的感情加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会自然地把亲吻升级为咬啮。

有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在性生活中来用抓、咬、掐等动作的人,女性明及多于男性。因为男性作为性生活的主动者,具体操作是由他来完成的,如果他觉得有必要加重刺激,完全可以把力气使在性交动作上。女性则没有这个便利条件,她们虽然可以用主动精神来参与性生活,但一到具体行为上就只能接受与等待。当她们觉得需要表达强烈感情时,就会另辟蹊径,抓、咬等动作就在所难免。

父母绝对不能打6种孩子

打孩子行为侧面反映父母修养高低

教育孩子并没有公认的一定之规,这要看家庭传承的文化与习惯,当下的社会风气,父母自身的修养,孩子的个性与家庭亲密度等等。从统计学来看,在父母文化不高、经济状况不良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挨打要多一些,因为父母的嘴不太善于说理,手就自动来帮忙。父母文化高、经济状况好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挨打要少一些,被管束和教育的程度却要高得多。他们父母的智商一般都比较高,能想出很多有效的办法来制服淘气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打其实提示一种关系的亲密性,中国历来有“打是爱”之说。

亲情融洽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反而随意一些,有时也会有敲敲打打或批评得过火,孩子不会计较,也明白父母的用心。亲情不融洽的家庭,敲打孩子或批评过火可能引发逆反,得不偿失。严重时,甚至产生家庭内的敌意,父母与子女形同陌路。能不能打孩子,要看你和孩子关系铁不铁,常识中“亲妈打得,后娘打不得”就是这个道理。

打孩子从小挫伤孩子自尊

在我的临床咨询中,的确有不少的成人把一生的不快、不幸福归结于父母的粗暴态度,使他从小就没有尊严与自信心,这样的事要两说。许多人成年后不愿意接受现实,以为如果小时候父母不如何如何,自己现在就会怎样。其实,这是一种对责任的逃避。持这种想法的人,甘愿扮演一个社会的弱者,沉浸在对过去事物的抱怨中,以“我无能为力”来放弃他该有的努力。

家庭暴力摧残宝宝未来

另一种情况就是家庭暴力,父母有性格的问题,或酗酒,或婚姻危机,或社会失意,拿孩子当出气筒。这种打一般比较凶,有皮肤的损伤,严重时可能还会有躯体器官的损伤。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的身心都会遗留很大的创伤,使孩子的灵魂扭曲,成年后两极分化,要不怯弱胆小,要不就胡作非为。西方社会非常重视父母对孩子的虐待行为,其中包括性虐待,躯体虐待(体罚、忽视),精神虐待(骂、指责、冷漠)。专门有个儿童权益保障委员会来督促父母行使好监护权,如有证实的虐待行为,可能会取消父母对子女的监护资格。

打孩子,你选择“传统”还是“人性”?

中国古代主张对孩子要严教,“黄荆棍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才”、“家严出孝子”这类至理名言仍旧活跃在国人的潜意识中。当然,从人性的角度,打孩子毕竟是非人性的。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个性的独立与自由的决策能力,社会的价值取向不再重视你是否是好人,是否是温良恭俭让的人,而是看你是否有能力,是否有竞争力和创造力。打孩子可能会让孩子变成好人,变成听话的人,甚至是愿意好好学习的人,但不能打出有创造力的人。过度的打骂反会损伤他成长的动力,挫败他的信心并淹没他天赋的创造力。

对孩子冷漠不亚于“打骂教育”的危害

绝对地不打骂孩子是不是就对呢?其实不然,对孩子冷漠与忽视比打骂还要伤人。在我们的临床中,有两种疾病与童年遭受父母冷落忽视,甚至遗弃有关。一是边缘性人格,这样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有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感,不安全感,缺乏自我边界,内心非常苦痛。另一类是创伤后适应障碍(PTSD),童年长期处在被忽视与否定的环境中,人格退缩,依赖,常有分离样情感色彩与躯体障碍。所以,能不能打孩子,该不该打孩子,不能很简单地用YES或NO来回答,我们需要引入新的观察系统。那就是要看打这个行为对解决某个问题是否有效,有效则“响鼓不用重锤”,孩子后来会感激你。没效势必“矫枉过正”,打会打出更大的麻烦。

有些孩子是不能挨打的:

1.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好,越打越疏远,越打越逆反,这种无效行为宁可不做。

2.孩子已经受到很大的挫折和委屈,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有限,雪上加霜的事千万别干。

3.过于内向的孩子,这种孩子天性敏感,处理应激能力有限,什么事都掖在心里,外表看不出来,打会加重孩子的压抑。

4.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打,如爱好、社交、友情,尊重孩子的权利,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

5.青春期前后的女孩子不能打,女孩需要更强的自尊心,她们长成后遇到的社会压力会比男孩子大。女孩被打容易形成一种受虐倾向,以为打是一种被爱和被关怀,结果会无意识地鼓励丈夫的暴力。

6.打后还要让孩子自我检讨的事不要做,孩子被打以后相当一段时间一般都很窝火,可以让孩子表达他的不满,让他有个心理的缓冲。这个时候强迫他认错,等于逼迫他撒谎做假,加重他的心理创伤。

当然,最后要提醒的是,打不要真打,打只是一种策略,对孩子起到威慑的作用也就够了。

小儿多动症频发,家庭和社会该担多少责任?

(1)家庭因素:多动症儿童与家庭环境不佳或家长的不合理教养有一定关系:

①做父母的经验有限,对待孩子观点不一致或存在严重的分歧;

②家长工作忙,对子女关心不够,忽视儿童的物质和心理要求或只顾自己玩乐,无心多管子女;

③家长文化水平低,教育子女简单粗暴甚至对子女躯体虐待和心理虐待等;

④对孩子期望太高,严加看管,使孩子失去“自由”,产生极大心理压力或者对孩子过度溺爱、百依百顺、养成娇生惯养的自私心理;

⑤父母关系紧张或家庭不良事件,如父母关系不好、离异或亲人亡故等;

⑥其他:如家长的个性特点等。

(2)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如学校学习观点不明确、过分强调分数而忽视心理健康、学校气氛活泼不足,加上老师教育方法不当等会导致儿童丧失学习兴趣、学习压力过重。

另外,城市化和现代化步伐增快、电影电视内容的影响、电脑游戏的引诱、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变、社会道德规范的削弱等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关推荐

弱智的预防

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遗传代谢检查及咨询,避免近亲婚姻、发现携带者应进行遗传咨询,做到优生优育; 2.适龄生育,要做好产前和围产期的保健工作,羊水检查,包括染色体病、神经管畸形、代谢疾病等疾病的检查,高危妊娠管理、新生儿重症监护、劝阻孕妇饮酒吸烟、避免或停用对胎儿发育有不利影响的药物等措施;科学方法接生。 3.普及卫生教育和营养指导; 4.做好传染病、病毒、细菌、原虫的免疫接种; 5.预防各种感染及意外事故的发生,减少颅脑外伤及意外事故,正确治疗脑部疾病、控制癫痫发作; 6.加强学前教育和

囤积症的调查数据

2014年5月号的《动物福利》(Animal Welfare),刊载了西班牙首篇关于动物囤积行为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囤积者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63%;24起案例中,有21起是独自居住;正如过去的研究,绝大多数的囤积者属于社会孤立者,且所有人均表示自己经济困顿;囤积者基本不认为囤积动物的行为有何问题,无法理解这种不当照料等同虐待,承认自己漠视动物福利的只有1起。 美国的研究者指出:动物囤积者强调说他们对动物给予了全身心的爱,“从不怀疑,绝不批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宠物当成人来看待,而自己则摇身一变,变成

父母打孩子的10大危害

1.打孩子会使孩子认为打人是正确的,打人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解决冲突的方式。 假如比利打了他的小妹妹,我们先是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紧接着就因为他打妹妹这事又打了他,这完全是一种不能自圆其说的虚伪做法。这样的话,就会比利认为有理由使用武力解决冲突,而这种想法只会造成更多的打斗。 2.打孩子会损害其认知发展。 在纳什维尔,范德比尔特大学儿童医院的儿科医生莎丽?巴尔金进行了一个为期两年的研究,对二到九岁的孩子进行了认知测试,结果发现被打过的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要低于没有被打过的孩子。 3.疼痛的体验并不能提高孩子的

产后抑郁是怎么样

1、忧心忡忡 第一次当妈妈,第一次接触婴儿,难免会对育儿生活缺乏信心。杞人忧天成为常态。 2、有虐待倾向 面对哭闹不止的宝宝,面对孤独、缺乏经验的育儿生活,有时会新手妈妈陷入虐待婴儿的倾向之中 。 3、爱哭 没有特别悲伤的事,就不自觉地泪流满面。有时是因为过于疲惫,有时只为了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言, 就会觉得伤心掉泪。

黑色素瘤如何进行预防

1、常的生活中,要尽量避免日晒,使用遮阳屏进行遮阳,是重要的、最有效的一级预防措施,尤其是对高危人群的防护措施。 2、注重对一般群众和专业人员的教育,提高三早的实行率,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疾病。 3、点掉痣不可以防癌:人体上的色素痣可以激光、冷冻治疗,这样的治疗手段满足人群的美容需求但对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没直接作用。与此相反,要注意少用物理或化学的刺激物来刺激痣,更不能用刀割、盐腌以及激光和冷冻等局部刺激来“虐待”它,因为长期而反复的不良刺激是正常色素痣恶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早教机的好处

1.培养良好习惯 2.孩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将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到睡觉时间就自觉上床自然而然养成爱看书的习惯[1]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自尊 -感性 -理性 -美德-互助协作-创造力-想象力 5.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6.快乐幸福地接触学习中英双语 对父母来说:小朋友们围在一起看爱特乐影像童话书!在工作忙碌时早教儿童故事机陪伴孩子。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舒服的躺在床上 ,一边视听爱特乐一边进行亲子交流。

恋爱也可能会引发抑郁症

恋爱本来是一件十分甜蜜的事情,然而也有一定比例的人会发生恋爱抑郁症。由恋爱引发的抑郁症患者自觉非常痛苦,情绪极端低落,经常莫名地伤心哭泣,失眠,烦躁易怒,日夜思念恋爱对象,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或工作,自信心下降,不听别人的劝解,对爱情的未来没有信心,内心充满挫折感,反复去找恋人谈心。 恋爱抑郁症的常见原因:①患者常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以致影响到恋爱的情绪。②患者童年时代受到不良的家庭教育,如单亲家庭;家庭教育过分严厉,家长不注意和孩子的沟通;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一味读书,很少接触社会。③患者有心理方面的创

上班族别把麻木当做成熟

现代人都认为处变不惊,喜怒不言于表是成熟、沉稳的表现,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得冷淡、平静,但是时间久了,就会变得麻木不仁,可这些在心理医生眼里可未必是好事,反而是一种情感障碍的表现。 其实,现在有很多职场人喜欢看惊险恐怖片,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事刺激不起他们的情绪。 他们喜欢看伤口出血,来刺激自己的神经,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兴奋,得到心理上的短暂平衡。 还有的人喜欢虐待自己或者虐待动物,从中发泄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他们有的自残到宁愿自己折断手脚,也不愿在社会中去努力寻找自己的天空。 这些事例都属于情感障碍的心理疾病。那

心理素质差

虽然引发儿童抑郁症的病因有多种,但最重要的还是精神压力。不少患者幼年时期心理素质较差,自尊心很强,但又很脆弱,心理不稳定,遇到困难就容易产生精神压力。如果儿童长期处在这样的重压之下,那么一个微小的挫折就有可能摧毁其精神,他们患上抑郁症。 1、学习方面的压力 大体上说,每一种学习障碍都会导致情绪问题,都会使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使自己的信心发生动摇,并感到沮丧和忧愁。而这些情绪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有些学习成绩一贯很好的儿童,由于某一次考试成绩不好,也可能发生抑郁症。 2、父

儿童多动症的病因 家庭和心理社会因素

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破裂,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性格不良,母亲患抑郁症,父亲有冲动、反社会行为或物质成瘾,家庭经济困难,住房拥挤,童年与父母分离、受虐待,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等不良因素均可能作为发病诱因或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