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腹泻需要到医院做哪些检查
得了腹泻需要到医院做哪些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 粪便性状呈糊状、稀便或水样,量多或具恶臭,粪便中不含黏液、脓血或仅含脂肪时,常提示为小肠性腹泻或肝、胆、胰腺功能低下性腹泻;如粪便量少,含黏液、脓血时则多提示为结肠性腹泻;粪便中发现原虫、寄生虫或虫卵,又能排除其他原因时,可提示为原虫、寄生虫性腹泻;
粪便培养可分离出多种致病菌,对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应强调粪便取材要新鲜,送检应及时,否则会影响诊断。此外,如一次培养阴性时,不能轻易否定感染性腹泻,还应多次送粪便培养,有时会获得阳性结果。
2.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 如怀疑腹泻是胰腺疾病所致时,应进行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如试餐试验(Lundh试验)、苯甲酰-酪氨酸-对氨基苯甲酸试验(PABA试验)及促胰泌素试验等。
3.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1)粪便中脂肪球、氮含量、肌纤维和糜蛋白酶含量测定:显微镜高倍视野下,脂肪球高达100个以上时(苏丹Ⅲ染色法),可考虑脂肪吸收不良;粪便中含氮量增加时,考虑系糖类吸收不良;粪便中肌纤维增多,糜蛋白酶含量降低时,都提示小肠吸收不良。
(2)右旋木糖试验:小肠吸收功能不良者,尿中D-木糖排出量常减少。
(3)放射性核素标记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小肠吸收功能障碍者,尿内放射性核素含量显著低于正常。
4.呼气试验 多为14C-三酰甘油呼气试验。脂肪吸收不良者口服14C标记的三酰甘油后,由肺内呼出的14C标记的CO2减少,而粪中14C标记的 CO2排出量增多。近年来开展较多的13C呼气试验可观察糖类的吸收情况,对乳糖吸收不良亦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此外还有14C甘氨酸呼气试验等方法。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可了解胃肠道的功能状态、蠕动情况等,对小肠吸收不良、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瘤、结肠癌等有重要诊断价值。
2.B超、CT或MRI检查 可观察肝脏、胆道及胰腺等脏器有无与腹泻有关的病变,对肠道肿瘤性病变也可提供依据。因此,B超、CT及MRI检查对消化吸收不良性腹泻及肿瘤性腹泻等均有辅助诊断价值。
3.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对回肠末端病变,如肠结核、克罗恩病,其他溃疡性病变以及大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息肉及癌肿、慢性血吸虫肠病等均有重要诊断价值。
4.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 对胆道及胰腺的病变有重要诊断价值。
5.小肠镜检查 虽然小肠镜检查未能普遍开展(新型小肠镜即将问世),但其对小肠吸收不良及Whipple病等有较重要诊断意义。小肠镜直视下可观察小肠黏膜的情况,活组织病理检查可判断微绒毛及腺体的变化等。
得了骨癌需要到医院做哪些检查
一、癌肿细胞对宿主骨的影响,癌肿细胞与宿主骨间边界有无浸润性等,都是确定病变性质的首要因素。边界清楚的患者,说明其癌肿细胞生长的较为缓慢,而且浸润性较弱。反之,边界模糊的患者,则说明其癌肿细胞的浸润性较强。
二、宿主对癌肿细胞的反应,宿主总是想把癌肿细胞消灭,将其包裹,从而形成纤维组织包膜。由于生长快速的癌肿细胞会浸润,以及破坏这种反应性骨包膜,因此,只在肿瘤的一端或两端能见到这种包膜的残余,通常表现为Codman三角。
三、肿瘤组织的密度也是骨癌的检查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骨组织显像中如有任何密度变化,均可怀疑该组织有病变。有些癌肿细胞为溶骨性病变,如骨巨细胞瘤,而有些为成骨性病变,成骨不规则或为雪花状,如骨肉瘤、软骨肉瘤。
得了淋病需要到医院做哪些检查
一、涂片检查
取患者尿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作革兰氏染色,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涂片对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的单纯淋菌性前尿道炎患者,此法阳性率在90%左右,可以初步诊断。
女性宫颈分泌物中杂菌多,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阳性率仅为50-60%,且有假阳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培养法检查女病人。慢性淋病由于分泌物中淋球菌较少,阳性率低,因此要取前列腺按摩液,以提高检出率。
咽部涂片发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不能诊断淋病,因为其他奈瑟菌属在咽部是正常的菌群。另外对症状不典型的涂片阳性应作进一步检查。
二、培养检查
淋球菌培养是诊断的重要佐证,培养法对症状很轻或无症状的男性、女性病人都是较敏感的方法,只要培养阳性就可确诊,在基因诊断问世以前,培养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筛选淋病的唯一方法。目前国外推荐选择培养基有改良的 Thayer-Martin(TM)培养基和New York City(NYC)培养基。
国内采用巧克力琼脂或血琼脂培养基,均含有抗生素,可选择地抑制许多其他细菌生长。在36℃,70%湿度,含5%- 10%CO2(烛缸)环境中培养,24-48小时观察结果。培养后还需进行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和糖发酵试验等鉴定。培养阳性率男性80%- 95%,女性80-90%。
三、抗原检测
1.固相酶免疫试验(EIA):可用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淋球菌抗原,在流行率很高的地区而又不能作培养或标本需长时间远送时使用,可以在妇女人群中用来诊断淋球菌感染。
2.直接免疫荧光试验:通过检测淋球菌外膜蛋白I的单克隆抗体作直接免
四、基因诊断
1.淋球菌的基因探针诊断
淋球菌的基因探针诊断,所用的探针有:质粒DNA探针,染色体基因探针和rRNA基因探针。
2、淋球菌的基因扩增检测
四、药敏试验:在培养阳性后进一步作药敏试验。用纸片扩散法做敏感试验,或用琼脂平皿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用以指导选用抗生素。
五、PPNG检测:β-内酰胺酶,用纸片酸度定量法,使用Whatman I号滤纸PP-NG菌株能使其颜色由蓝变黄,阳性为PPNG,阴性为N-PPNG。
得了甲流应该到医院做哪些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检查 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2)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少数病例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3)病原学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RT-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可呈阳性。病毒分离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清抗体检查动态检测双份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4 倍以上升高。
2.胸部影像学检查
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片状阴影。
得了便秘需要到医院做哪些检查
粪便检查,应观察便秘者排出粪便的形态及有无黏液或血液黏附。直肠性便秘为大块质硬的粪便,由于常伴直肠炎症及肛门损伤,粪便常有黏液及少量血液黏附。中老年患者经常出现少量血液时,应特别注意大肠癌。结肠痉挛性便秘者,粪便坚硬呈块粒状如羊粪。肠易激综合征者常排出多量的黏液,但黏液中极少有红细胞、白细胞。
影像学检查
1.直肠指检:
应仔细观察有无外痔、肛裂及肛瘘等病变,触诊时需注意有无内痔,肛门括约肌有无痉挛、直肠壁是否光滑,有无溃疡或新生物等。
2.X线钡剂灌肠检查及腹部平片:
X线钡剂灌肠检查对结肠、直肠肿瘤、结肠狭窄或痉挛、巨结肠等病变的诊断有较大帮助,对结肠的运动功能(蠕动)也可有较全面的了解。X线腹部平片如发现多个阶梯状液平,则对肠梗阻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3.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对引起便秘的各种结肠病变,如结肠、直肠癌,肠腔内息肉等器质性肠腔狭窄等病变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结合活组织病理检查,可获得确诊。
得了痛风需要到医院做哪些检查
(1)血尿酸测定:血尿酸升高是痛风患者重要的临床生化特点。通常采用尿酸酶法进行测定,男性正常值上限为416μmol/L左右,绝经期前女性较男性低约59.4μmol/L。
(2)尿尿酸测定:与饮食的结掏有密切关系,正常人低嘌呤饮食5日后,24小时尿尿酸排泻量小于3.57 mmol(600 mg)。若血尿酸明显升高,而24小时尿尿酸小于3.57 mmol(600 mg),提示肾脏尿酸排泄减少,占90%;大于4.76—5.95 mmol(800~l000mg),常提示体内尿酸生成过多,占10%。
(3)血常规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查:急性发作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通常为(10~20)x 10^9/L,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均可增高,关节炎消退后,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也都可随之下降至正常,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对于痛风的诊断无特异性意义。
(4)尿常规检查:病程早期一般无改变,累及肾脏者,可有蛋白尿、血尿、脓尿,偶见管型尿;并发肾结石者,可见明显血尿。
得了痔疮需要到医院做哪些检查
1.直肠指诊 内痔无血栓形成或纤维化时,不易扪出,较大内痔可在齿状线上方摸到纵形皱折和隆起的痔结节,血栓外痔在痔体中心可触及卵圆的血栓,质硬,可活动,有压痛,此外通过直肠指诊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特别是除外直肠癌及息肉。
2.肛门镜检查 先观察直肠黏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肿块等,排除其他直肠疾患后,再观察齿状线上部有无痔,若有,则可见内痔向肛门镜内突出,呈暗红色结节,此时应注意其部位,大小,数目和形态,原发内痔一般有右前,右后与左中,继发内痔的位置常有变异。
以往认为原发性内痔好发于右前,右后,左中与直肠上动脉主要分支,与直肠右前,右后和左中部有关,现代研究认为主要是肛垫呈“Y”字型裂沟分为3块,位于右前,右后和左外的原因。
3.吸引器检查对中,晚期有痔脱出史者,可用吸引器将痔体吸引于肛门外观察,也可嘱病人排便后不要复位进行观察。
得了脑瘤需要到医院做哪些检查
1、颅骨平片 颅内高压、松果体钙化及移位、异常钙化、骨质破坏、内听道扩大、蝶鞍扩大等。
2、脑血管造影 不作为脑肿瘤的常规检查,但可用于术前肿瘤与重要血管的解剖关系和肿瘤血供,及术前栓塞等。
3、CT检查
CT检查密度分辨率高,并易于显示颅内肿瘤含有的钙、骨骼、脂肪及液体;CT可显示脑室、脑池、硬脑膜和颅骨,利于肿瘤与毗邻的解剖关系。CT对比增强扫描可了解肿瘤血供及对血-脑脊液屏障的破坏情况,利于肿瘤的显示和定性。螺旋CT使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图像的分辨力同轴位重建图像相同,三维成像、分割成像和CT血管造影提高了CT对颅内肿瘤诊断的正确率。
4、MRI
MRI具有优良的软组织分辨力,多平面成像使病变定位更准确、血管流空效应及多种成像方法与脉冲序列技术促进了颅内肿瘤的定性诊断,为颅内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MRI对骨质和该坏不明显,检查时间长,急诊病人不易配合。MRI增强扫描扫描可以提高肿瘤的检出率,发现MRI平扫上阴性或易被忽视的病变。磁共振弥散成像、灌注成像和磁共振波普对颅内肿瘤的定性诊断也有帮助。
5、神经核医学检查(PET与SPECT)可区分良恶性肿瘤、术后残余肿瘤与瘢痕。
6、活检术
立体定向活检术是颅内肿瘤标准的活检术,应从不同部位获取多个标本进行系列活检,尽量避免肿瘤的不均一性造成的诊断误差;7、其他 如腰穿脑脊液化验。
得了脑癌需要到医院做哪些检查
1、眼底检查:观察有否视神经乳头水肿b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体征,与头痛、呕吐并称为颅内压增高的“三证”,但仅见于四分之一患者,所以不能简单地以眼检查阴性而排除脑瘤的可能。
2、头颅X线摄片:有助于了解有无颅内压增高,颅骨的局部破坏或增生,蝶鞍有无扩大,松果体钙化的移位及脑瘤内病理性钙化等,对定位、定性诊断都有帮助,但x线摄片的阳性率不足三分之一,故不能因摄片阴性而排除脑瘤。
3、脑电图检查:对大脑半球生长快的脑瘤具有定位价值,可看到病侧的波幅降低,频率减慢,但对中线的、半球深部和幕下的脑瘤诊断帮助不大。70年代后发展的脑电地形图可以图形的方式显示颅内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对脑瘤的诊断比常规脑电图敏感,其主要表现为肿瘤区及肿瘤区周围的慢波功率异常,不失为CT检查前的一种有效的筛选方法。
4、脑部CT检查:对脑瘤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对病变大小、形态、数目、位置、密度和性质易于显示,且解剖关系明确,是目前脑瘤的主要诊断方法。
5、磁共振显像(MRI): 显示出绝大多数的颅内肿瘤及瘤周水肿,可精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它是CT的一个重要附加检查手段,特别是对紧靠骨的颅底、脑干的肿瘤,如天幕上良性星形细胞瘤可显示自质异常,弥补了CT无异常发现的漏诊,因此,MRI更适于早期诊断。
6、生化测定;对垂体瘤病人,尤其是垂体前叶激素分泌过多的病人,可通过血生化检查而予以证实。可分别检测泌乳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以明确垂体病性质,其中以泌乳素瘤最常见,约占50%,其次是生长激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
得了咳嗽需要到医院做哪些检查
(1)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常提示上呼吸道或肺部可能有细菌感染;白细胞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相对降低,常提示病毒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感染。
(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增高,提示有变态反应存在,如支气管哮喘等。
(3)免疫球蛋白E(IgE)测定:哮喘时,血清免疫球蛋白E值可升高。
(4)痰涂片找结核菌:阳性,提示患肺结核病的可能。
(5)旧结核菌素(0T)或结核菌素的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阳性,提示患结核病的可能。
(6)痰培养:可发现引起本症的致病菌
(7)血沉(ESR):上呼吸道及肺的一般感染、结核、肺肿瘤等疾病,均有可能使血沉加快。
(8)自身抗体测定:部分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类风湿因子(RF)为阳性,大多数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抗核抗体(ANA)呈阳性,干燥综合征病人,抗可溶性核抗原抗体(抗ENA 抗体)中的SS-A抗体和SS-B抗体可呈阳性。以上疾病均可有咳嗽、咳痰等肺部症状,故检查上述血清学指标,有助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