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疗月经不来
中医怎么治疗月经不来
针灸疗法
(1)毫针
虚证闭经取穴:脾俞、气海、血海、足三里。
方法:行补法,针刺并灸。
实证闭经取穴:次髎、中极、三阴交、行间、合谷。
方法:针刺行泻法,不灸。
(2)电针
取穴:关元配三阴交,归来配足三里,中极配血海。
方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
(3)皮内针
取穴:血海、足三里。
方法:7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日。皮内针的埋藏处要保持干燥、清洁,不能着水。
(4)皮肤针
取穴:腰骶部膀胱经第一侧线,脐下任、冲脉循行路线,归来,血海,足三里。
方法: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5)耳针
取穴:内分泌、卵巢、子宫、皮质下、肝、肾、神门。
(6)灸法
隔药灸
取穴:关元。
方法:在关元穴上放置胡椒饼加丁香粉、肉桂粉,取艾炷灸6壮,或用艾条灸,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适用于实寒型、虚寒型闭经。
隔姜灸
取穴:中脘、关元、气海、归来、命门、肾俞、三阴交。
方法:每次选取3~4穴,取0.2cm厚鲜姜片,用针穿刺数个小孔,放在施灸的穴位上,然后放置艾炷(黄豆大小)于姜片上点燃。以施灸处皮肤红晕、湿润为宜,可以连续灸4~5壮,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日。
中西医哪些疗法可治愈月经不调
一、西医治疗月经不调
1、腹腔镜疗法
月经不调治疗中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较常见的。子宫内膜会随著月经周期剥落,因此异位的内膜剥落时会使患者出现周期性、持续加重的腹痛。子宫内膜异症因患者自身的情况不同,表现也不尽相同,给月经不调治疗造成的困难非常大。腹腔镜技术的出现达到了治疗月经不调有效的目的。
2、物理疗法
中西医哪些疗法可治愈月经不调?采用身体外的外辐射物理疗法治疗月经不调,高能量的输出可对病变组织进行接触或非接触同时治疗,产生热效应和生物效应,随即病变组织的蛋白质在高温作用下坏死、脱落,使子宫内膜止血、脱落,从而达到对治疗月经不调有效的目的。
二、中医治疗月经不调
1、月经周期紊乱,颜色或浅或深。腰膝酸软小腹冷,足跟痛,头晕耳鸣,夜尿多属脾肾亏虚型月经不调。此类月经不调治疗主要以补肾调经为主。口服温经汤。吴茱萸、川芎、芍药、人参、当归、桂枝、阿胶、、甘草、半夏、牡丹皮、生姜等煎服有效。
2、经期提前,颜色鲜红、血块呈紫色或深红色且粘稠,红色潮红,易口干烦躁,小便颜色偏黄常伴有便秘,舌红苔黄属血热型月经不调。此类月经不调治疗主要以清热凉血为主。口服知柏六味地黄丸加味。山茱萸、山药、熟地黄、牡丹皮、黄柏、知母白茯苓、泽泻等煎服有效。
3、月经周期紊乱,颜色深带有血块,量或多或少。常胸胁、乳房和小腹胀痛属气滞血瘀型月经不调。此类月经不调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口服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枳壳、赤芍、柴胡、当归、桃仁、红花、柴胡、合欢皮、茯苓、佛手、合欢皮、茯苓、元胡、川芎煎服有效。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
1、月经不调属血热型的,其症状表现为经血色红或有紫块或深红,质粘而稠,心胸烦闷,面红口干,咽干口燥,颜面潮红,尿黄便结,舌红苔黄。治宜清热凉血,可服固经丸、清经散胶囊等。
2、月经不调属血虚型的,症见经期错后,量少色谈,质清稀,头晕眼花,心悸怔肿,少寐多梦,面色萎黄无华,舌淡少苔。治宜补血益气,可服妇科调经片、妇宁丸、八珍益母丸、当归补血膏、八宝坤顺丸、十珍香附丸、宁坤至宝丹、加味益母草膏、妇科十味片、安坤赞育丸、参茸白凤丸等。
3、月经不调属血寒型的,症见经期延后,色暗量少,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薄白。治宜温经祛寒,可服女青春、十二温经丸、女金丹、女宝、艾附暖宫丸、调经丸、温经丸等。
女性的这4种妇科病最好看中医
一、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血量、血色、经质等某一方面超过正常范围所出现的症候,表现为月经提前、月经延迟、月经不准、月经过多或过少等。西医治疗月经不调。如果症状严重,单纯止血效果不佳时,一般选择激素疗法,做人工周期或激素替代来缓解或改善症状。目前来说,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相关妇科疾病,有些女性不能接受,因为惧怕性激素用多了,人会发胖,另外还有长斑的可能等等。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往往先采用周期疗法,减少出血量,再调节卵巢的功能,根据女性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的气血阴阳情况来调节,如果能够坚持,用中医治疗效果更好。
二、慢性盆腔炎(西医称谓)
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主要症状是下腹隐隐作痛,并有坠胀感,腰酸痛,月经期加剧,经量多,经期延长等。一般的消炎镇痛药难以奏效,而用中医治疗,能收到较好效果。
三、乳腺增生(西医称谓)
乳腺增生、乳腺囊肿等疾病跟卵巢功能好坏有一些关系,但总体来说,这个病是个外科玻如果是比较平和的增生,外科医生不建议手术的情况下,可以用中医调理。增生的患者一般还伴有月经不调,中医可以通过改善月经来改善增生的情况,至少可以做到不疼痛,抑制肿块生长。
四、更年期综合征(西医称谓)
妇女在45~55岁这段时间,有些人会出现经期不准、经量改变、潮热盗汗、头昏心悸、失眠烦躁等症状,这种表现称为更年期综合征。西医治疗往往疗效欠佳,而中医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对症下药,常常收到满意的效果。汤药疗效更好。
中医专治月经不调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应对症施治,中医治疗月经不调,首先要查明病因,对症治疗,中医治疗月经不调,是要从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开始着手的,通过调理,使肾气充足,精血旺盛,月经就会自然通畅了,补肾法是以填补精血为主,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的,所以补脾胃是可以让身体的血源充足的,扶脾法是以健脾升阳为主的,而疏肝理气是调畅气机,疏通气血的,疏肝法是需要掌握郁结之主症的。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是分为很细的,这样对于月经不调的治疗效果才会更佳有效,气滞血淤型的患者,在平时的时候如果心情郁闷,时间长了就会造成了气滞血淤的的结果,或者是女性在行经期的时候,生产后就会感受到寒邪,寒邪就会阻碍了气血的运行,从而引起了淤血的现象,因为淤血阻滞胞脉,新血是不能够归经的,最终导致了经血延期不绝。还有就是阴虚内热型的患者,女性的身体是属阴的,所以阴虚的体质,或者是因为病程长了耗伤阴液,生产过多,房事过度,都会导致体内的阴血亏耗的现象,导致了月经不调的发生。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
很多的人对于月经不调这个疾病不清楚,我们在做治疗的时候也是需要针对性的做治疗,针对性不同的类型,做不同的治疗,这样可以取得最好的成绩。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
1脾肾气虚型主证:月经周期紊乱,或先期而至,或后期未来,或先后无定,经期延长,经量多,经色淡,质稀薄,面色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耳鸣,小腹冷坠,纳呆便溏,夜尿多。舌质淡胖有齿印,脉细无力,尺脉弱。治法:健脾补肾,益气调经。
2肝肾阴虚型。主证:月经周期多提前,或先后无定,经期延长,经色鲜红,量或多或少,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于口燥,失眠多梦,小便黄少,大便于结。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养肝肾,清热调经。
3气血虚弱型。主证:月经周期多延后,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小腹空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治法:益气养血调经。
4肝郁气滞型。主证:月经周期紊乱,或先期而至,或后期未来,或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经行不畅,经色紫红,夹血块,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暖气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5血寒型。主证: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夹血块,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质淡黯,苔白,脉沉迟。治法:温经散寒调经。
月经不调怎么治疗
1.西医治疗:一般而言,中医药效果更好。
2.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月经不调效果不错,但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所以患者应该找正宗的中医师,不应该一味听信所谓偏方。
月经不调看中医有用吗
月经不调看中医有用吗?
月经不调看中医有用吗?当然有用,中医治疗月经不调,往往先采用周期疗法,减少出血量,再调节卵巢的功能,根据女性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的气血阴阳情况来调节,如果能够坚持,用中医治疗效果更好。以下为大家介绍了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
1、宫寒型
这种体质常发生于爱吃冰冷食物的女性。经量较少或颜色较暗,有些在月经来前或来潮时小腹冷痛,剧烈时甚至脸色发青,四肢冰冷,热敷则疼痛可稍微减轻。诊察时,常可发现舌质颜色较淡,舌苔白,脉沈紧。
治宜温经散寒,并应忌吃生冷的食品。用生姜15克,艾叶10克。水1碗煎至半碗去渣,鸡蛋1个去壳搅拌,放入汤内煮熟服食,每日1~2次(艾叶用量不宜太多,每次60克即可,若食用太多会有恶心、呕吐的副作用)。
2、血瘀型
经量过少或有血块,经血颜色紫或暗黑,月经来潮时小腹疼痛,血块排出后疼痛稍微减轻,严重者甚至不孕,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治疗时宜活血化瘀,取益母草15克,鸡蛋1个。加水同煮。熟鸡蛋去壳,吃蛋饮汤。治月经延后或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