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尾刺破手指身亡 海洋创伤弧菌到底是什么病菌
虾尾刺破手指身亡 海洋创伤弧菌到底是什么病菌
“海洋创伤弧菌”被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这种病菌相对罕见但十分凶险,感染后致死率极高,一旦感染上发病很快,48小时内死亡率可超过50%。
虾尾刺破手指身亡 虾尾刺破手指身亡时间始末
近日,60多岁的王大妈在家里做饭时,在清洗海虾过程中,右手中指不小心被虾子尾巴刺了一下,当时她只感觉手指隐隐痛了一下,因为天天做饭,手指被切伤和刺破都是家常便饭,她根本没当一回事,简单的用水冲了一下伤口,就继续做饭了。不料,第二天,王大妈的右手中指开始肿胀疼痛,此时,她依然没太在意。两天后,王大妈开始发烧,双下肢肿胀伴大面积血性大疱,家人发现情况严重后,立即将她送到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据接诊医生介绍,到急诊时,王大妈的情况已经很严重,已经出现了乳酸酸中毒、软组织感染、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症状,病情十分危急,随后,王大妈被立即转入EICU(急诊重症医学科)治疗。
急诊科主任王言理带领科室医生立即邀请全院10多个科室骨干和国内知名重症专家前来联合会诊,经过会诊讨论,王大妈疑似感染上比较罕见的“海洋创伤弧菌”细菌。不幸的是,虽然医护人员用尽各种办法尽最大努力日夜监护抢救,但最终,还是没能挽救回王大妈的性命。
2017年1月10日傍晚,妻子买回一条太阳鱼,朱俊杰在处理鱼的时候,右手不慎被鱼刺扎了一下。一家人并没有重视及时处理伤口,以为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没想到,第二天朱俊杰就突发高烧、右手发肿发黑。
12日晚,朱俊杰在医院确诊感染了海洋创伤弧菌,并于次日凌晨进行了紧急截肢手术。
朱俊杰本身患有心脏病和肝炎。
医生表示,不能因为王大妈的个案,就对海鲜等食品产生恐惧,只要在制作和食用这类食品时,多注意点就好了。
日常生活中为避免感染“海洋创伤弧菌”,应尽量将水产煮熟;避免受伤或将皮肤伤口暴露在海水中;从事海边工作或在海边游玩挖螺的市民和游客,要做好防护工作,戴手套、穿套靴;在挑选或者食用海鲜时,要注意不要被尖刺部位扎伤,尽量戴上手套进行操作。
皮肤发红局部出现水泡,又有吃生海鲜、皮肤被海鲜剌破或海边作业的病史,要尽早到医院诊治,不要等到皮肤小疱出现紫癜才去就诊,后者往往皮下已大片坏死,抢救非常困难。
非霍乱弧菌感染的治疗
经过15~24小时的潜伏期后,疾病开始急性发作,出现痉挛性腹痛,水泻(大便可为血性并含有多形核白细胞),里急后重,乏力,有时有低热.24~48小时后症状自行消退.非凝集性弧菌可引起霍乱样疾病,并在伤口和血液可分离得到该菌.通过温暖的海水感染的伤口可演化为蜂窝织炎,有些病例可迅速恶化为伴有典型出血和大泡性病变的坏死性筋膜炎.创伤弧菌被受损宿主(常为有肝病或免疫缺陷者)摄入后,可通过肠粘膜而不引起肠炎,但可产生具有高死亡率的败血症。
常规培养很易确诊伤口和血流的感染.若拟诊肠道感染,则可将粪便用硫代硫酸盐-枸橼酸盐-胆汁-蔗糖培基培养,分离出致病的弧菌.污染的海鲜作培养也可取得阳性结果。
治疗:
有皮肤伤口的高危病人应避免操作未烧过的海鲜和接触海水.非霍乱弧菌感染可用环丙沙星1g或强力霉素300mg单剂口服治疗.腹泻时应密切注意补充血容量和丧失的电解质.对坏死性筋膜炎的病人,除给抗生素外,还应作外科清创处理。
副溶血性弧菌是什么 副溶血性弧菌是什么?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菌,呈弧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形状,广泛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和海产品中。鱼虾蟹贝都是常见的可能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的海产品,特别是牡蛎、毛蚶、蛏子等滤食性贝壳类,更容易在体内富集这种细菌。
副溶血性弧菌具有嗜盐特性,所生长的环境需要有一定浓度的盐分,盐浓度太低或太高的情况下都不能生长,在自来水、河水、湖水中一两天内就会死亡,这正是这种小细菌偏爱海水和海产品的原因。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特别是在沿海地区,是引起急性肠胃炎的主要致病菌。随着生鲜配送服务的快速发展,内陆地区也常有病例报道。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一般有一到两天的潜伏期,之后急性起病,表现为肠胃炎。常见症状就是腹痛、腹泻,呈喷射性水样便,可能混有粘液或脓血,一天大便5-6次,多的可达10多次,伴有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表现,还可能出现头疼、发烧等症状。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通常具有自限性,病程比较短,2-3天后可自愈,不留后遗症,也不大可能危及生命。治疗方面以对症处理为主,除非特别严重,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夏秋季节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发时间,海鲜爱好者们要当心!
副溶血性弧菌还是比较脆弱的,怕热也怕酸,加热到80-90℃时一分钟就能把它们杀死,在食醋中数分钟就会死亡。所以,吃海鲜时只要蒸熟煮透,就不用担心副溶血性弧菌了。
有人就是喜欢吃生海鲜,认为既然这些小家伙怕醋,那吃生海鲜的时候蘸点醋就行了。这还真不行,副溶血性弧菌怕酸没错,但你得把它们泡在酸里,吃海鲜的时候在表面蘸那点醋,根本不足以杀死藏在海鲜里的细菌,还是老老实实吃熟的才安全。
防止厨房内交叉污染也很重要,避免生鲜海产品及其盛放、处理的器具污染其他食品。我国报道的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食品除了海产品外,还有凉拌菜、咸菜和熟食制品,多是因不规范操作导致交叉污染所致
生活水平的提高让越来越多人重视食物的营养与安全,不少人选择肉类时会优先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海鲜,但如何聪明又安全的选择也很重要。
深海鱼选食草的。深海鱼是公认的营养高手,但最好选择含汞量低的食草鱼。平日常见的黄花鱼、秋刀鱼、带鱼、鲅鱼、鲷鱼等都是食草海鱼,二十二碳六烯酸(又称DHA、脑黄金)含量也不低,特别是秋刀鱼。银鳕鱼也被很多人喜爱,但它的含汞量虽未超过国家许可的残留标准,但比带鱼、黄花鱼高,偶尔吃一次无需担心,建议每周不超过一次。
淡水鱼营养也不低。淡水鱼脑黄金含量也不少,其中鲈鱼就不逊色于海鱼,脂肪多的鳗鱼也不错。
贝类偶尔少量吃。贝类的脑黄金含量高,但易富集重金属,大量吃较危险,偶尔少量吃为佳。
正确烹调保营养。烹饪方式对保留营养至关重要。烤制或清蒸是保留脑黄金的最佳方式。脂肪含量高的秋刀鱼、银鳕鱼等即使油煎也不用放油;或者油煎时尽量少放油或使用不粘锅。否则脑黄金比例会大幅下降。
同时,吃海鲜时最好搭配点蔬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各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是清除污染的能手,奶类和豆类中的蛋白质也有利于减少汞的伤害、排出重金属,宜常吃。▲
生吃生蚝里面的汁水能喝吗
生活在天然无污染环境下的生蚝汁水能直接喝。
生蚝是双壳贝类,属于滤食性动物,也就是像过筛子一样,把海水里的藻类和浮游动物收集起来吃掉,这带来的一个问题时,它也会把海水中的脏东西富集起来,比如泥沙和微塑料,如果是水质不洁净的话,生吃生蚝的汁水可能会把海水里的致病微生物吸进去,比如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创伤弧菌等,另外在运输、制作过程中,也可能被沙门氏菌等其它致病菌污染,因此生吃生蚝首先要保证生蚝的卫生和品质过关。
如果品质好的生蚝汁水则是可以连同生蚝肉一起喝的,因为生蚝汁水还带有淡淡的海水的盐度,若海水盐度越高,生蚝的味道也就越鲜,会非常好吃。
醋泡生鱼片可杀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它导致的食物中毒,在经盐腌后生食的梭子蟹、盐水虾、咸泥螺等,食用时用调味品蘸食的蚶子、牡蛎、虾、生鱼片等中比较常见。中毒的患者会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多数患者在腹泻后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腹泻多为水样便,重者为黏液便和黏血便。失水过多者可引起虚脱并伴有血压下降。大部分病人发病后2—3天逐渐恢复,病程约 1周左右。少数严重病人由于休克、昏迷而死亡。在病愈后的一段时间,患者的免疫力仍较弱,可重复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对温度敏感,56摄氏度时5—10分钟即可死亡;对酸较敏感,在普通食醋中1—3分钟即死亡。王兴国提醒,海产品一定要煮熟炒透,尽量不吃生的海产品。生鱼片之类的处理可以先用醋浸泡,或者在烹调过程中加一些醋也可以有效杀灭副溶血性弧菌。
虾尾刺破手指身亡 虾刺到手指有海洋创伤弧菌怎么办
就医治疗。
海洋创伤弧菌虽然凶险,但健康人并不容易感染,酒精性肝硬化、原发有肝病、慢性疾病者才是高危人群,如被刺伤的患者有上述疾病史的,要及时就医治疗,一般使用抗生素治疗创伤弧菌,用点滴方式注入,若是短时间内没有效果,就必须将其溃烂部分切除。
虾尾刺破手指身亡 如何避免感染海洋创伤弧菌
很多人喜欢生吃海鲜,但进食生的或未经加工熟的贝甲类海产品(尤其是牡蛎),很容易感染海洋创伤弧菌,其危害不在于其引起胃肠炎,而在于其引起的蜂窝组织炎和败血症,死亡率高达50%以上。建议海产类食物绝对要煮熟再吃,因高温可以杀死创伤弧菌。
注意:一些深海鱼如虎鳗、石斑鱼(老虎斑、东星斑)、剥皮鱼等,体内含有神经性毒素雪卡毒素,蒸煮、冷藏甚至加热至120℃也不能降低其毒性。
人们到海边戏水时、或生吃海鲜时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特别是肝功能不良者或身体有伤口时,以免被此菌侵袭导致感染;处理海鲜时、应戴手套,以防止扎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