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是怎么回事
脾虚是怎么回事
所谓的脾虚是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西医认为,脾虚的原因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于这些生理的变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发生了上述的种种不适。
脾虚有什么坏处 脾虚是个啥
很多人连脾虚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怎么谈脾虚,更不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虚。所以我们要先知道脾虚是什么?中西医对脾虚的看法。在中医理论中脾虚泛指是脾气虚损造成的一系列身体脏器失调的多种生理现象。脾虚包含运化失常导致营养吸收出现障碍,水液失于布散导致体湿痰多,甚至是出现败血症。肾有先天之本的说法,而脾则是后天这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虚不宜小看。
脾虚是造成肥胖的真凶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其中的“运”是运水的意思。当脾的能力不足,也就是中医所说人体处于“脾虚”的状态时,人体运送废水的能力就不足。当脾脏的能力不足时,人体经络中的体液不易流动,心包容易产生积液,使得心脏的能力不足,心脏是人体血液的泵,当泵的扬程不足时,整个身体的活力都降低,自然废物就无法排出了。
造成脾虚最主要的原因,是身体的维修系统工作过于劳累,人体只有在受伤或受到细菌的侵入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人体最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的部位,当然是最脏的肠胃了。由于脾虚的体质多半角成于幼年时期,在我们的经验里,也发现许多疾病的根源都和幼年的生活习惯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当幼儿刚出生时,身体通常都是非常干净的,体内没有太多的细菌,而且防御体系也非常灵敏,当有外来的细菌侵入时,会立即做出反应,出现拉肚子或肠胃炎等症状。人们传统的观念总认为这是由于孩子抵抗力弱的缘故,其实洽洽相反,幼儿这时的反应才是真正健康的反应。
这种感染多半来自成人的唾液,成人唾液中的细菌种类很多,对幼儿是非常大的威胁。一两次的肠胃感染还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但是持续的感染,很快就消耗掉幼儿的血气能量,使幼儿失去对细菌的抵抗,脾脏的能力日渐低落,就形成了脾虚的体质。
从外表看,由于不再抵抗,因此也不再有肠胃炎或拉肚子的症状。传统的观念认为这时的幼儿抵抗力增强了,更健康了,其实这时是血气更低,身体没有能力抵抗。
这时的幼儿会出现逐渐发胖,而且容易流口水的“现象”,这些“现象”其实是脾虚的真正症状。从中医理论,脾虚时会出现“脾不束肌”的症状,嘴唇的肌肉没有力量,幼儿又不像成人会有意识的加以控制,就容易流口水了。
脾虚是造成的肥胖的“真凶”,多数发胖的人,都是脾虚的体质。肠胃的细菌感染是最主要的原因。
脾虚是怎么回事
在大众的心中,脾虚是经常能接触到的词语,但是具体说到含义则无从下手。高三德医师表示,要想了解“脾虚”是怎么回事,首先要明白“脾”是什么,“虚”又指的是什么。
高三德医师说,中医学所讲的脾,是人体的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为六腑)之一,与西医学所指的脾不同,西医学的脾是一个解剖器官,而中医的脾是一个功能概念,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和胃相为表里。两者均是主要的消化器官。人出生后其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中医认为,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后,须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依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从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各个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高三徳医师解释。
那么“脾虚”、“脾实”如何判断呢?高三德医师说,在中医学里,“虚”是与“实”相对应的概念,“虚”就是不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脾虚就是指脾的生理功能低于正常水平,达不到人体代谢需要。如脾失健运,则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消化不良,以至倦怠,消瘦等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
齿痕舌是脾气虚还是脾阳虚
都有可能。
虽然齿痕舌的成因多由脾虚导致,不过脾气虚和脾阳虚均可导致舌头表现出齿痕舌症状的,如果是脾气虚弱,可表现出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等症状,如果是脾阳虚,则可表现出舌质淡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等症状。
齿痕舌是脾气虚还是脾阳虚
都有可能。
齿痕舌是指舌体边缘有类似于牙齿的痕迹,所以又被叫做齿印舌,因为其舌体肥大,而引起齿痕舌既可能是脾气虚,也可能是脾阳虚,具体要根据症状来判断:
脾气虚导致的齿痕舌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舌体胖嫰、舌边有齿痕,同时伴有面色恍白或痿黄、气少懒言、身体水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恶心想吐、大便溏泻等症状。
脾阳虚导致的齿痕舌舌质淡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者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嫰,边缘伴有齿痕;同时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的症状。
脾虚的症状
脾虚是怎么回事?女人脾虚的症状有哪些? 所谓的脾虚是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
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脾虚主要分为两种,脾气虚和脾阳虚。
脾气虚症状为腹胀,大便溏薄,少气懒言,包括体倦乏力。
脾阳虚不仅具有脾气虚的症状,也有脾虚生寒的表现,比如说喜温喜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白不华等症状。
手出汗是什么原因 肾虚
肾虚是由于受寒邪较重,脾虚阳气不足,这也是导致手出汗的一个原因,而且大多是男性。
脾虚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连脾虚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怎么谈脾虚,更不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虚。所以我们要先知道脾虚是什么?中西医对脾虚的看法。
中医脾虚:在中医理论中脾虚泛指是脾气虚损造成的一系列身体脏器失调的多种生理现象。脾虚包含运化失常导致营养吸收出现障碍,水液失于布散导致体湿痰多,甚至是出现败血症。肾有先天之本的说法,而脾则是后天这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虚不宜小看。
西医脾:在西医中脾只是作为人体的一个脏器,属于免疫器官。脾脏占有全身的1/4的淋巴组织,脾脏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所以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免疫器官同时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由此看见脾对人体的重要性。
1.脾虚会肥胖
现在不管是男人、女人都在追求好身材,想瘦一点,因为瘦一些会更美,瘦一些会更健康。但是很多很会出现越减越肥,而且刚到夏季还没开始减肥就发胖了,这些其实都是脾虚造的。首先,脾虚导致运化能力下降,代谢困难,食物的能力过多的积存在体内出现肥胖。肥胖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增加心脏负担,人会因为肥胖引起的疾病早早衰亡。
其次,脾虚导致肌肉松软不再紧致,肺部就会出现“游泳圈”,突然发现自己肚子上肉越来越多也是脾虚的一种表现。
2.脾虚成为“黄脸婆”
脾虚不仅仅会导致肥胖,也会有很多“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这些人往往因为脾虚导致食物无法运化,出现体弱乏力,精神不振,血虚,面色蜡黄或苍白。往往这一类人不能负重,抵抗力差,因其他疾病导致死亡。
3.脾虚怕冷又怕热
中医中的虚分为阳虚和阴虚,阳虚则怕冷,阴虚则怕热。脾虚会导致气阴双虚,出现冬季即使是生病也还是手脚发热,喜冷。而夏季很容易中暑,常年处于低血压状态,每天精神不足,浑浑噩噩。
4.脾虚拉肚子、月经量多
拉肚子是脾虚最典型的的症状,主要由于脾阳虚,造成食物无法运化,湿气入侵,大便溏稀。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不统血,导致血液不安正常的血管运行,出现慢性出血,月经量过多和其他的一些脾虚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