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脾虚是怎么回事

脾虚是怎么回事

所谓的脾虚是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西医认为,脾虚的原因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于这些生理的变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发生了上述的种种不适。

脾虚有什么坏处 脾虚是个啥

很多人连脾虚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怎么谈脾虚,更不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虚。所以我们要先知道脾虚是什么?中西医对脾虚的看法。在中医理论中脾虚泛指是脾气虚损造成的一系列身体脏器失调的多种生理现象。脾虚包含运化失常导致营养吸收出现障碍,水液失于布散导致体湿痰多,甚至是出现败血症。肾有先天之本的说法,而脾则是后天这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虚不宜小看。

脾虚是造成肥胖的真凶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其中的“运”是运水的意思。当脾的能力不足,也就是中医所说人体处于“脾虚”的状态时,人体运送废水的能力就不足。当脾脏的能力不足时,人体经络中的体液不易流动,心包容易产生积液,使得心脏的能力不足,心脏是人体血液的泵,当泵的扬程不足时,整个身体的活力都降低,自然废物就无法排出了。

造成脾虚最主要的原因,是身体的维修系统工作过于劳累,人体只有在受伤或受到细菌的侵入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人体最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的部位,当然是最脏的肠胃了。由于脾虚的体质多半角成于幼年时期,在我们的经验里,也发现许多疾病的根源都和幼年的生活习惯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当幼儿刚出生时,身体通常都是非常干净的,体内没有太多的细菌,而且防御体系也非常灵敏,当有外来的细菌侵入时,会立即做出反应,出现拉肚子或肠胃炎等症状。人们传统的观念总认为这是由于孩子抵抗力弱的缘故,其实洽洽相反,幼儿这时的反应才是真正健康的反应。

这种感染多半来自成人的唾液,成人唾液中的细菌种类很多,对幼儿是非常大的威胁。一两次的肠胃感染还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但是持续的感染,很快就消耗掉幼儿的血气能量,使幼儿失去对细菌的抵抗,脾脏的能力日渐低落,就形成了脾虚的体质。

从外表看,由于不再抵抗,因此也不再有肠胃炎或拉肚子的症状。传统的观念认为这时的幼儿抵抗力增强了,更健康了,其实这时是血气更低,身体没有能力抵抗。

这时的幼儿会出现逐渐发胖,而且容易流口水的“现象”,这些“现象”其实是脾虚的真正症状。从中医理论,脾虚时会出现“脾不束肌”的症状,嘴唇的肌肉没有力量,幼儿又不像成人会有意识的加以控制,就容易流口水了。

脾虚是造成的肥胖的“真凶”,多数发胖的人,都是脾虚的体质。肠胃的细菌感染是最主要的原因。

脾虚是怎么回事

在大众的心中,脾虚是经常能接触到的词语,但是具体说到含义则无从下手。高三德医师表示,要想了解“脾虚”是怎么回事,首先要明白“脾”是什么,“虚”又指的是什么。

高三德医师说,中医学所讲的脾,是人体的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为六腑)之一,与西医学所指的脾不同,西医学的脾是一个解剖器官,而中医的脾是一个功能概念,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和胃相为表里。两者均是主要的消化器官。人出生后其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中医认为,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后,须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依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从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各个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高三徳医师解释。

那么“脾虚”、“脾实”如何判断呢?高三德医师说,在中医学里,“虚”是与“实”相对应的概念,“虚”就是不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脾虚就是指脾的生理功能低于正常水平,达不到人体代谢需要。如脾失健运,则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消化不良,以至倦怠,消瘦等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

齿痕舌是脾气虚还是脾阳虚

都有可能。

虽然齿痕舌的成因多由脾虚导致,不过脾气虚和脾阳虚均可导致舌头表现出齿痕舌症状的,如果是脾气虚弱,可表现出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等症状,如果是脾阳虚,则可表现出舌质淡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等症状。

齿痕舌是脾气虚还是脾阳虚

都有可能。

齿痕舌是指舌体边缘有类似于牙齿的痕迹,所以又被叫做齿印舌,因为其舌体肥大,而引起齿痕舌既可能是脾气虚,也可能是脾阳虚,具体要根据症状来判断:

脾气虚导致的齿痕舌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舌体胖嫰、舌边有齿痕,同时伴有面色恍白或痿黄、气少懒言、身体水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恶心想吐、大便溏泻等症状。

脾阳虚导致的齿痕舌舌质淡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者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嫰,边缘伴有齿痕;同时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的症状。

脾虚的症状

脾虚是怎么回事?女人脾虚的症状有哪些? 所谓的脾虚是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

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脾虚主要分为两种,脾气虚和脾阳虚。

脾气虚症状为腹胀,大便溏薄,少气懒言,包括体倦乏力。

脾阳虚不仅具有脾气虚的症状,也有脾虚生寒的表现,比如说喜温喜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白不华等症状。

手出汗是什么原因 肾虚

肾虚是由于受寒邪较重,脾虚阳气不足,这也是导致手出汗的一个原因,而且大多是男性。

脾虚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连脾虚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怎么谈脾虚,更不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虚。所以我们要先知道脾虚是什么?中西医对脾虚的看法。

中医脾虚:在中医理论中脾虚泛指是脾气虚损造成的一系列身体脏器失调的多种生理现象。脾虚包含运化失常导致营养吸收出现障碍,水液失于布散导致体湿痰多,甚至是出现败血症。肾有先天之本的说法,而脾则是后天这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虚不宜小看。

西医脾:在西医中脾只是作为人体的一个脏器,属于免疫器官。脾脏占有全身的1/4的淋巴组织,脾脏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所以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免疫器官同时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由此看见脾对人体的重要性。

1.脾虚会肥胖

现在不管是男人、女人都在追求好身材,想瘦一点,因为瘦一些会更美,瘦一些会更健康。但是很多很会出现越减越肥,而且刚到夏季还没开始减肥就发胖了,这些其实都是脾虚造的。首先,脾虚导致运化能力下降,代谢困难,食物的能力过多的积存在体内出现肥胖。肥胖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增加心脏负担,人会因为肥胖引起的疾病早早衰亡。

其次,脾虚导致肌肉松软不再紧致,肺部就会出现“游泳圈”,突然发现自己肚子上肉越来越多也是脾虚的一种表现。

2.脾虚成为“黄脸婆”

脾虚不仅仅会导致肥胖,也会有很多“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这些人往往因为脾虚导致食物无法运化,出现体弱乏力,精神不振,血虚,面色蜡黄或苍白。往往这一类人不能负重,抵抗力差,因其他疾病导致死亡。

3.脾虚怕冷又怕热

中医中的虚分为阳虚和阴虚,阳虚则怕冷,阴虚则怕热。脾虚会导致气阴双虚,出现冬季即使是生病也还是手脚发热,喜冷。而夏季很容易中暑,常年处于低血压状态,每天精神不足,浑浑噩噩。

4.脾虚拉肚子、月经量多

拉肚子是脾虚最典型的的症状,主要由于脾阳虚,造成食物无法运化,湿气入侵,大便溏稀。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不统血,导致血液不安正常的血管运行,出现慢性出血,月经量过多和其他的一些脾虚症状。

相关推荐

出汗多肾虚吗

不一定。 多数时候出汗都正常情况,比如在温度高,精神紧张,吃了一些刺激性食物,大量运动之后都会大量出汗,但病理性的引起出汗过多的原因也有很多,肾虚其中一个,但脾虚,气虚也可导致出汗量大,所以不能断定出汗多就肾虚。

睡觉流口水脾虚脾虚吃什么好

高粱性温,能够很好的保健脾胃,所以具有很好的健脾和胃以及温中消积的作用,特别适合那些脾胃弱以及容易消化不良的人群服用。 另外,高粱之中含有比较多的尼克酸,这种物质处于游离型,所以更加容易被我们的身体所吸收,脾胃弱的人群可以适量的多吃一些高粱米粥。 猴头菇味甘、性平,入脾、胃、心经,具有养胃健脾、补虚、抗癌、益肾精的功效。 对食欲不振、腹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眩晕等病症,均有很好的食疗效果。老年人、体质虚弱的病人食用猴头菇,还有滋补强身作用。 鲫鱼有健脾利湿,和中开胃,活血通络、温中下气之功效,对

皮肤呈现黄色怎么回事

黄色脾虚湿蕴的表现。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运化的物质一为水湿,二为身体摄人的水谷的精华部分。如果脾虚,运化功能减弱,就会导致水湿不化,或者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气血,致使肌肤没有了气血的营养,所以出现黄色。简单地说,皮肤黄色有湿证和虚证两种。面色淡黄憔悴,中医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由于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可见于有贫血、营养不良的患者。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面色黄而鲜明,好像橘皮那种颜色,称为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有些黄疸患者会有这种面色。面色黄而晦暗,好像烟熏过的一样

什么脾虚

脾虚,泛指脾之阴阳、气血不足的各种病证。多因饮食失调、寒温不适、忧思、劳倦过度或久病伤脾所致。症见消瘦面黄、四肢乏力、食不消化、腹痛、肠鸣、泄泻、浮肿、便血、崩漏等。专家提示:对于脾虚的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样才有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 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症候。 从临床现实分析,脾虚中又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每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

孩子脾虚父母惯出来的

第一,家长太纵容孩子 只要端到面前的菜不符合孩子心意,孩子就不吃了。有一次在一个饭店,我亲眼看到边上一个妈妈喂孩子,那真叹为观止。这个孩子大约四五岁,这么大的孩子,妈妈基本上每一口都要追着喂,从吃饭开始:“来,宝贝吃一口,给你讲一个故事。”孩子不吃,妈妈就一边求着一边满桌子追。然后这个孩子就躲…… 吃这一口饭要花上五六分钟,甚至十分钟的时间。最后稍微吃饱一点,孩子“蹭”地就跑去玩了。其实这个孩子根本没正常吃饭。 出现这样的情况完全妈妈娇惯造成的,就没有给孩子形成一个条件反射。所以,请妈妈们记住一个

到底脾大就脾虚

疲大的症状: 1.脾脏体积增大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脾脏肿大,多为正常的2~3倍,肿大明显者,脾脏下缘可达到平脐或脐下水平,一般脾肿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增大. 2.脾功能亢进:对血细胞产生破坏和隔离作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 症状不同引起肿大的原因不同: (1)感染性脾大。各种急,慢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晚期梅毒等。 (2)淤血性脾肿大。斑替氏综合征,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致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 脾虚的症状一:

晚上吃芒果好吗

气虚、脾虚的人在选择芒果这种冷性的水果时要特别谨慎,最好不要吃。气虚,一般指中气不足,力气弱的人或孩童,这些人一般脸色比较苍白、体格瘦小、吃不下饭;而脾虚,说消化系统比较差,肠蠕动慢。所以,越吃寒冷的水果,越会降低肠胃蠕动,使肌肉无力,吃多了会因为消化不良而导致腹胀。因此,肠胃功能不好的老人和孩子,不太适合吃寒凉水果,如果真的很想吃,可以在午饭后、晚饭前,少吃一点,不可过量。

脾虚什么引起的 脾不统血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慢性出血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为什么会脾虚呢 什么脾虚

脾虚脾脏虚弱,脾脏身体重要部位,起到运化水谷作用,脾脏作为后天之本,还能促进气血生化。一旦脾虚那就糟糕了,可能会引起气血不足,甚至会引起腹胀、便溏、溏稀的发生。就表现来说,脾虚的人还会气短乏力、容易消瘦、面部发黄等。 职场工作者为了工作赶进度,常常饥一餐、饱一顿,这样做可能会引起饥饿、饱腹失调。而当你饥饿时,会损伤脾胃;当你吃得太饱,则会造成脾胃运化受阻,加重了负担。 饮食时,还可能一味的追求口感,例如,生冷的食物你非常喜欢的。却不想,凉性的食物会损伤阳气,造成脾胃运化失调。 生气、焦虑、紧张、

中医如何对脾虚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

中医脏象学中的五脏之一,它与现代解剖学所指的“脾脏”不同一概念。中医诊断“脾虚”,以脾的生理功能减退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为依据。 1、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症候。《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一说“脾气……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2、邹澍《本草经疏》归纳“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