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干的简介
鱼干的简介
鱼干是指将新鲜鱼类经充分晒干而成。脱脂鱼干是以优质鲜鱼为原料,经过高温蒸煮、烘干等程序精制而成,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晒鱼干,就是为了保存。但营养价值会保留一部分,也会损失一部分。在晾晒过程中,会有一些细菌侵入,建议在制作过程中,要高温消毒。凉拌的话,要开水浸泡后食用。
鱼子酱简介
鱼子酱(Caviar),又称鱼籽酱,在波斯语中意为鱼卵。很多人都会以为只要是鱼卵都叫做鱼子酱,严格来说,只有鲟鱼卵才可称为鱼子酱,其中以产于接壤伊朗和俄罗斯的里海的鱼子酱质量最佳。
并非所有鲟鱼卵都可制成鱼子酱,世界范围内共有超过20种的不同鲟鱼,其中只有Beluga、oscietra及Sevruga三品种的鱼卵制成鱼子酱。最高级的Beluga,一年产量不到一百尾,而且要超过六十岁的Beluga才可制作鱼子酱,在莫斯科市场售价超过每公斤850美元,而在英国伦敦,每公斤能卖到5000多美元。
所以只有Beluga、oscietra及Sevruga所产生的鱼卵才叫做正统的鱼子酱,也就是西方厨艺中所谓的鱼子酱,唯有这三种鲟鱼所产的卵,才有鱼子酱本身的那份珍贵与甘甜,鲜而不腥,咸而不腻。
鱼皮的简介
鱼皮,又叫鱼唇。是采用鲨鱼皮经过加工制成的素负盛名的海味干品。每年农 历3~12月均有生产。
鱼皮是由各种鲨鱼皮加工而成,以体厚身干,皮上无肉,洁净无虫伤者为好;分雌雄两种,具有胶质,营养和经济价值较高。我国沿海各地区均产,福建、浙江、山东为主要产区。要品种有:犁头鳐皮、虎鲨皮、公鱼皮、老鲨皮、青鲨皮和真鲨皮等。犁头鳐皮黄褐色,皮厚坚硬,质量最佳;虎鲨皮用豹纹鲨和狭文虎鲨的皮加工制成,皮厚坚硬,黄褐色;公鱼皮是用沙粒魟的皮加工制成的,灰褐色,皮面有颗粒状的骨鳞;老鲨皮较厚,有尖刺,灰黑色;青鲨皮为灰色或灰白色。
鱼干油的简介
鱼肝油(也称“肝油”)是一种从鳕鱼等海洋鱼类肝脏中提取的油,通常为黄色到橙红色的透明油状液体,带有鱼腥味。
1848年挪威开始用水蒸汽加热法制造鱼肝油。1880年日本采用水煮法制造鱼肝油。鱼肝油通常被加工为滴丸剂型,作为营养品或者药品用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但吃过多可能会发生维生素中毒的现象。
墨鱼的简介
墨鱼亦称乌贼鱼、墨斗鱼、目鱼等。干者叫明鱼。属软体动物中的头足类,产地分布很广,中国、朝鲜、日本及欧洲各沿海均有出产,我国舟山群岛出产最多。墨鱼肉、蛋、脊骨(中药名为海螵蛸)均可入药。李时珍称墨鱼为“血分药”,是妇女贫血、血虚经闭的佳珍。
在浩瀚的东海,生长着这样一种生物,它象鱼类一样遨游,但并不属于鱼类,人们习惯称它为“墨鱼”,也叫它为“乌贼”或“乌鱼则”。它是我国著名的海产品之一,在浙江,和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统称为“四大经济鱼类”,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墨鱼不但味感鲜脆爽口,蛋白质含量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富有药用价值。墨鱼干和绿豆干煨汤食用起到明目降火等保健作用;“乌贼板”学名叫“乌贼骨”,又是中医上常用的药材,称“海螵蛸”。然而,大名鼎鼎的“墨鱼”,似鱼非鱼,没有鱼类的基本特征(如骨骼、鳞、鳍等),为何又称其为“鱼”呢?它究竟归属于哪一类呢?让我们从生物分类学的角度去观察就自然明白。我们的生物学家、水产专家将其归属于贝类。讲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它也不象通常所见的贝类呀?如泥蚶、缢蛏、文蛤、贻贝、鲍鱼、螺丝等,外边都有或单或双的贝壳,这些贝类的外貌与它大相径庭,它应该属于“四不象”,无类可归。
墨鱼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软体动物,之所以与普通的贝类不像,有其生存的演变过程。习见的贝类,由于背着重重的贝壳,或埋栖在滩涂里,或匍匐在岩礁上,或用足丝附着于固着物上,守株待兔式地滤食着细小的浮游动植物,活动范围很小,移动速度很慢;而墨鱼为了主动出击掠取高营养食物,需要更大的活动空间,因而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外型有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游泳,它的身体渐呈卵圆形、腹背扁;贝壳退化成一个石灰质的小舟板,被越来越发达的外套膜所包裹,形成胴部;作快速运动时,没有鱼类尾鳍的摆动功能,就利用液压原理,把吸进的水经嘴巴喷射出一道水柱,借以推动身体前进,瞬间游动速度可超过普通鱼类;特别是遇到敌害时,不但象火箭似地作反向逃离运动,还会施放“烟幕弹”,从墨囊里喷出“墨汁”,制造屏障,迷惑对方,然后逃之夭夭;并且,“墨汁”中含有毒素,可以用来麻痹敌害,起到较强的御敌效果。不过,这种“墨汁”需要储积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墨鱼非到万分危急时刻,是不肯轻易喷放“墨汁”的。平时,墨鱼在漫游时,一般靠两侧肉翼和头部腕足作正向运动,它既是“双向运动者”,又是“反向短跑健将”。
立鱼的简介
黄鳍鲷,又名黄墙,黄脚立,赤翅等。属鲈形目鲷科鱼类,广泛分布于红海、阿拉伯海沿岸、印度、印尼、日本、朝鲜、菲律宾和中国近海。是华南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黄鳍鲷营养丰富,肉质佳美,经济价值高,是颇受群众喜爱的食用鱼类,在海水及咸淡水养殖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黄鳍鲷 黄鳍鲷为浅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幼鱼的适温范围较成鱼窄,生存温度9.5~35℃,生长最适水温为24~28℃。成鱼则可抵御2℃的低温和35℃的高温,生长最适水温为26~30℃。适盐范围较广,在盐度为0.5‰~4.3‰之间的海水中均可生存。可以从海水中直接移入淡水,在半咸水中生长最佳。仔鱼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成鱼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主要为底栖硅藻,也食小型甲壳类。对饵料要求不严格。仔鱼期常因饥饿而相互残食。摄食强度以水温24℃以上最大。1龄鱼体长16.9厘米,重150克;2龄鱼体长21.8厘米,重325克;3龄鱼体长26.2厘米,重550克左右。黄鳍鲷有明显的生殖迁移活动,在产卵期来临之前约两个月,从近岸半咸水海区向高盐的深海区移动,产卵后又回到近岸。1龄鱼性腺开始发育,至2龄即发育成熟。在我国南方近岸产卵适温为17~24℃,10月下旬至翌年2月产卵,1~2月份可见鱼苗。
黄鳍鲷是一种海产暖水性浅海近岸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南海海域,也是一种较好的海水养殖种类。
鱼皮的简介
鱼皮,又叫鱼唇。是采用鲨鱼皮经过加工制成的素负盛名的海味干品。每年农历3~12月均有生产。
鱼皮是由各种鲨鱼皮加工而成,以体厚身干,皮上无肉,洁净无虫伤者为好;分雌雄两种,具有胶质,营养和经济价值较高。我国沿海各地区均产,福建、浙江、山东为主要产区。要品种有:犁头鳐皮、虎鲨皮、公鱼皮、老鲨皮、青鲨皮和真鲨皮等。犁头鳐皮黄褐色,皮厚坚硬,质量最佳;虎鲨皮用豹纹鲨和狭文虎鲨的皮加工制成,皮厚坚硬,黄褐色;公鱼皮是用沙粒魟的皮加工制成的,灰褐色,皮面有颗粒状的骨鳞;老鲨皮较厚,有尖刺,灰黑色;青鲨皮为灰色或灰白色。
财神鱼简介
财神鱼,是一种头部呈现出椭圆形、嘴型较大的、全身金黄色,拥有一定观赏价值的鱼类,因为财神鱼的头部略似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财神,所以被称为财神鱼。
财神鱼的原产地是南美,现在遍布东南亚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财神鱼的体积较大,一般拥有20-69厘米左右,因为其全身金黄色,同时又叫财神鱼,中国人则认为这种鱼比较吉祥,能够起到招财进宝的作用。同时加上财神鱼的性情温和,生长速度较快,是现在非常好养活的一种风水鱼。
财神鱼的习性
喜光照和水草,适应大空间,处于中上层。体质好,性情温和,认人。生长速度快,小鱼经一年饲养可重达一公斤左右,最大可长至20公斤。雄鱼体色鲜黄,背鳍、臀鳍末梢尖长,雌鱼体色略淡。亲鱼自择配偶,以大理石板或平滑的岩石作产巢。性成熟多在8月以上。自寻配偶。繁殖期水温27-29℃,第一次产卵后隔5-20天产第二次。每年产卵500-1000粒。繁殖的时候用嘴清巢。
鱼鳔的简介
硬骨鱼类,大多数都有鳔。鱼鳔的体积约占身体的5%左右。其形状有卵圆形、圆锥形、心脏形、马蹄形等等。鱼鳔里充填的气体主要是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氧气的含量最多。所以,在缺氧的环境中,鱼鳔可以作为辅助呼吸器官,为鱼提供氧气。
内含空气,通过鱼鳔肌调节鱼鳔的收缩和膨胀可以使鱼调节身体的密度,在水中上升或下沉(解释来自于《现代汉语词典》。
大多数硬骨鱼类有鳔,位于体腔背方的长形薄囊,鳔一般分为两室,内含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鳔有一根鳔管与食道相通,称为喉鳔,属较低等的硬骨鱼类的鳔,如鲤鱼。无鳔管的鳔,称为闭鳔,属高等硬骨鱼类的鳔,如鲈鱼。
从功能上看,除少数鱼(如肺鱼、总鳍鱼)的鳔有呼吸作用外,对大多数的鱼类来说,鳔是一个身体比重的调节器官,借鳔内气体的改变以帮助调节身体的浮沉。
旗鱼的简介
旗鱼,又称芭蕉鱼。属洄游性的鱼类,外形略扁,呈流线型,肌肉发达,最大的旗鱼可长达数米,重达上百千克,是海洋中游速最快的鱼类之一。旗鱼肉嫩肥美,其肌肉的颜色不同,有白色、淡红色、鲜红色等,营养价值极高,是高级鱼类食材。鲈形目(Perciformes)旗鱼科(Istiophoridae)旗鱼属(Istiophorus)的重要食用鱼和游钓鱼,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热带、亚热带海域,中国产于南海诸岛、台湾海域、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一般体长200~300厘米,最长可达348厘米,重约90公斤(200磅)或更重,体重可达100多千克。旗鱼呈圆筒形,稍侧扁;背、腹缘钝圆,较平直。吻尖长,呈枪状。眼小,侧位。眼间隔宽平。口裂大,近于平直;前颌骨与鼻骨向前延长形成枪状吻部,长于下颌,上颌骨向后伸达眼后缘下方。体被针状鳞。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渐向下弯曲后作直线延伸至尾部。尾鳍分叉较深,背鳍有长又宽,有时借助风势,也可加快游泳速度。头及体背侧青蓝色,背侧有横排列的灰白色圆斑,腹部银白色,除臀鳍灰色外各鳍为蓝黑色,第一背鳍鳍膜上密布黑色圆斑。吻延伸为长圆形,矛状,与近缘种类如枪鱼的区别是体较细长,腹鳍长,特别是背鳍宽大如帆。体深蓝色,腹侧银白,背鳍亮蓝而有斑点。主要吃鱼,甲壳动物与头足类动物。旗鱼的分类尚无定论,可视为一个种I.platypterus或几个种。
桂鱼的简介
鳜鱼又名熬花鱼;在鱼类分类学上属鲈形目。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鳜鱼是“三花五罗”中最名贵的鱼,即使在过去一般百姓也很难消费得起。那时每斤鳜鱼的售价几乎是鲤鱼的两倍。鳜鱼身体侧扁,背部隆起,身体较厚;尖头,是黑龙江中最美丽的一种鱼。[1] 它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中的一种。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实为鱼中之佳品。
鳌花鱼 其中以翘嘴镢生长最快。鳜鱼肉质丰厚坚实,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肉刺少,可补五脏、益脾胃、充气胃、疗虚损,适用于气血虚弱体质,可治虚劳体弱、肠风下血等症。鳜鱼是世界上一种名贵淡水鱼类。身长扁圆,尖头,大嘴,大眼,体青果绿色带金属光泽,体侧有不规则的花黑斑点,小细鳞,尾鳍截形,背鳍前半部为硬棘且有毒素,后半部为软条。鳜鱼肉质细嫩丰满,肥厚鲜美,内部无胆,少刺而著称,故为鱼种之上品。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将鳜鱼誉为“水豚”,意指其味鲜美如河豚。另有人将其比成天上的龙肉,说明鳜鱼的风味的确不凡。鳜鱼与黄河鲤鱼、松江四鳃鲈鱼、兴凯湖大白鱼齐名,同被誉为中国“四大淡水名鱼”。它肉多刺少,肉洁白细嫩,呈蒜瓣状,肉实而味鲜美,是淡水鱼中的上等食用鱼。鳜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主要吃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小虾和小甲壳动物。它的背鳍很发达,几乎占居整个背部,前部有12个锋利的硬刺,臀鳍有3个硬刺;鱼体色为较鲜艳的黄色,并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纹;鳞细小,圆形。它利用身上的花纹为保护色,常常栖息于缓流并有水草丛生的沿岸水域的下层,有时潜伏于泥穴中,窥视摄取食物,一旦发现目标,便悄悄游近,瞅准时机,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袭击。鳜鱼到冬季多在深水中越冬。
鳌花鱼 东平湖鳌花鱼(即鳜鱼)一般长到3年,体长达到25厘米时即性成熟,繁殖期在6月份。产卵期间,在稳缓的水流中,可看到雄鱼追逐着雌鱼,雌鱼将卵产于水中,雄鱼也随着排出精子,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相遇而受精。鳌花鱼的卵为浮性卵,但稍重于水,所以可保持在流动的水层中,随波逐流,并继续它的发育生长。当水温在23~25℃时,只需50多个小时,小鱼即可破膜而出。鳜鱼的生长速度较快,吃的又是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其本身又是水中珍品,很受消费者欢迎。1965年以前,东平湖里鳌花鱼产量较高,是鱼市上的常见鱼。以后由于过度捕获,资源显著减少。今后有待于保护发展,恢复这一名贵鱼种的群量。
我国常见的鳜鱼有翘嘴鳜和大眼鳜等 。体侧扁 , 背部隆起,色黄或淡绿 , 有黑色垂直条斑和小斑块 。口大而能伸缩 , 下颌突向前上方 ,两颌和口盖骨上生有绒毛状细齿 , 并有发达的犬齿 。背鳍由根根利刺组成 。 性情凶猛 , 肉食性 , 刚开始摄食的小鳜鱼就可以吞食与其身体几乎等大的其他鱼类 。鳜鱼大多栖息于水中的石洞里或水闸 、乱石丛中 , 吞食过往的其他鱼类 。一般可用手竿钓 、放线钓 、 手线钓等多种技法 。粗线 、 大钩 、 荤饵 , 以小 活饵和泥鳅为宜 , 路亚拟饵钩拖钓亦可 , 鳜鱼一般不食素饵 , 钓点应选择在清水沙石底的流水处或树洞 、 石洞 、 石溪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