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会穴怎么针刺
百会穴怎么针刺
百会针刺方法
简易取穴:正坐或仰卧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取穴;或在头顶部正中凹陷处取穴。
进针方向:沿皮下向后斜刺,与头皮成45°。
进针深度:针0.1-0.3寸,或针刺0.5-0.8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9壮,或温和灸5-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一般有胀,重,痛感,痛在附近。
作用主治
百会位居巅顶,为诸阳之会,有清热开窍,健脑宁神,平肝熄风,回阳固脱,升阳举陷的作用,以升为主,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中风,心烦,惊悸,健忘,失眠,癫狂,脏躁,破伤风,急惊风,脱肛,阴挺,崩漏等症。
注意事项
1.施针者进针时手法要轻重适度,针尖可向前,后,左,右平刺。
2.得气后不宜用力提插和捻转。
3.因本穴皮下组织中有丰富的纤维束和血管,针尖进入此层时有一定的组里,并且易伤及血管而致出血,因此退针后应该用干棉球按片刻,以防出血。
4.对高血压且血压不稳定有动脉硬化的病人,特别是有中风史者,可暂勿针刺,待血压平稳后,再施针灸疗,以免发生严重的意外事故。
百会针刺方法 百会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脂肪-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
"百会穴”在人体哪部位
1.生理特点 穴居颠顶,联系脑部:百会穴位居颠顶部,其深处即为脑之所在;且百会为督脉经穴,督脉又归属与脑。此外,根据“气街”理论,“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即经气到头部的(手、足三阳)都联系于脑。根据“四海”理论,“脑为髓海”。杨上善注说“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头中最多,故为海也。是肾所生,其气上输脑盖百会穴,下输风府也”。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者重要的作用。
2.证治范围 醒脑开窍:治尸厥、卒暴中风等证。现代常与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相伍, 治疗高血压、眩晕、血管性头痛等。 安神定志:治心悸、失眠、健忘等证。现代常与风池、内关、神门、三阴交等穴相伍,治疗神经衰弱、心律失常等疾病。 升阳举陷:治脱肛、泄泻等证。现代常与长强等穴相伍治脱肛;与气海、关元等穴相伍治阴挺;与脾俞、肾俞等穴相伍治久泻;与印堂、三阴交等穴相伍治遗尿。 通督定痫:治癫狂、痫症。现代多与大椎、人中、神庭、神门等穴相伍,治疗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3.现代研究 针刺百会透曲鬓、前神聪、悬厘等穴,能够使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得到改善, 使脑组织细胞有一定恢复。刺激百会、前顶、四神聪等穴,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大脑皮层中枢生物电活动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头痛患者脑组织含氧及血流量明显降低,针刺后改善了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从而起到通络止痛的效果。
失眠针灸哪里最好
照海穴益水生阴
定位:足内踝尖正下方凹陷中。
刺法: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以28号亳针刺入穴位,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五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
点评:照海为足少阴肾经止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针刺该穴可益水生阴,阴气盛就会引起睡眠,从而改善失眠症状。
申脉穴降阳滋阴
定位: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刺法: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以28号亳针刺入穴位,用泻法,不留针,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中间休息5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
点评: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又为八脉交会穴,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在夜晚当阴气盛阳气衰时方可入睡,阳气太盛则无法入睡,故泻足太阳经穴以降阳滋阴,达到”阴气盛则目暝“的效果。
百会穴调和阴阳
定位:偷听正中线与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刺法:大灸百会,先予针法开通腧穴,取百会穴,四神聪,局部严格消毒后,用26号40毫米亳针,和头顶皮肤成15°-20°角快速刺入,百会穴针尖向后,四神聪穴针尖指向百会,深度均为15毫米,快速捻针使患者得气,然后用灸架固定于百会穴上,将一根长150毫米,底径25毫米点燃的清艾条插入艾架,紧靠百会穴,时时去会推进熏灸,以“外生内熟”为度,百会穴有热胀感为佳,1次留针和熏灸50-60分钟。
点评:百会穴位于头顶,络属督脉,又称三阳五会,为百脉聚会处,熏灸此穴可温补百脉之经气,使气血上荣,补益脑髓,使阴和阳平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按摩中脘的作用与好处 中脘穴的配伍功效
1、中脘穴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
2、中脘穴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
3、中脘穴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
4、中脘穴配阳池穴、胞门、子宫穴(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
5、中脘穴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失眠针灸哪里最好 百会穴调和阴阳
定位:偷听正中线与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刺法:大灸百会,先予针法开通腧穴,取百会穴,四神聪,局部严格消毒后,用26号40毫米亳针,和头顶皮肤成15°-20°角快速刺入,百会穴针尖向后,四神聪穴针尖指向百会,深度均为15毫米,快速捻针使患者得气,然后用灸架固定于百会穴上,将一根长150毫米,底径25毫米点燃的清艾条插入艾架,紧靠百会穴,时时去会推进熏灸,以“外生内熟”为度,百会穴有热胀感为佳,1次留针和熏灸50-60分钟。
点评:百会穴位于头顶,络属督脉,又称三阳五会,为百脉聚会处,熏灸此穴可温补百脉之经气,使气血上荣,补益脑髓,使阴和阳平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推荐3个针灸治疗孤独症的方法
主穴及部位
基本腧穴取“自闭十项”:
1、四神针: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共4针),针向前后左右各平刺;
2、智三针:神庭为第1针,左右本神为第2、第3针,针向后平刺;
3、脑三针:脑户为第1针,左右脑空为第2、第3针,针均向下平刺;
4、颞三针:耳尖直上2寸为第1针,在第1针水平前后各旁开1寸为第2、第3针,针均向下平刺;
左颞上三针
左侧颞三针上1寸,针均向下平刺;
6、定神针:印堂、阳白各上5分;
7、醒神针:人中针斜刺、少商、隐白针直刺;
8、手智针:劳宫、神门、内关,针直刺;
9、足智针:涌泉斜刺、足趾关节与足跟连线中点之泉中、泉中向内旁开8分之泉中内,隐白针直刺;
10、舌三针:拇指间横纹平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1针,其左右各旁开1寸处为第2、第3针,针直刺。
随症配穴
肝郁气滞型加合谷、太冲;心肝火旺型加少府、行间;痰迷心窍型加丰隆、大陵;肾精亏虚型加太溪。
得气后采用捻转手法进行平补平泻。合谷、太冲、少府、行间、丰隆、大陵穴针用泻法;太溪穴针用补法。留针45min,每5~10min捻针1次,统一在每天上午针刺1次,每周6次,星期天休息,120次为1个疗程。主穴每次均使用,并按不同证型取相应配穴,1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对比。
失眠针灸哪里最好 照海穴益水生阴
定位:足内踝尖正下方凹陷中。
刺法: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以28号亳针刺入穴位,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五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
点评:照海为足少阴肾经止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针刺该穴可益水生阴,阴气盛就会引起睡眠,从而改善失眠症状。
治疗出血热的偏方有哪些
1.治则:清泄腑热
2.取穴:曲池、大椎、足三里、百会、少商。
3.方义:里实热症多为阳明腑热,故取手、足阳明经之合穴曲池、足三里以泻其实热取合治腑病之意。大椎系手、足三阳与督脉交会之处,为古今泄热之要穴。百会亦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穴,为历代医家治疗发热之要穴。据文献分析,古人治里实热症多用上肢未端阴经穴,少商为肺经之井穴,是是泻热之要穴。
4.治法:曲池、足三里、大椎均直剌后用提插泻法,百会平剌。留针至热退。少商用三棱针点剌出血。
针灸治疗出血热的发热症状可依据古方辑录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少商——以三棱针剌之,微出血,泄诸脏热凑。《神应经》:大热:曲池、三里、复溜。《针灸集成》:欲泻诸阳之气,先剌百会,次引诸阳热气,使之下行。
大椎针刺注意事项 大椎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门,列缺,支正,合谷,外关,风池,针刺泻法,散寒解表,治疗风寒外袭之感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哮喘等。
2.配尺泽,鱼际,曲池,内庭,合谷,针刺泻法,解表清热,治疗风热外袭之感冒,头痛,咽喉肿痛,咳嗽,肺炎喘嗽等。
3.配合谷,肺俞,针刺补法,益气姑表,治疗表卫不固之感冒,自汗。
4.本穴清热泻火,解毒祛暑。配曲池,商阳,内庭,关冲,商阳,关冲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热病邪入气分;配曲池,曲泽,井穴,井穴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热邪蒙蔽心包之神昏谵语;配水沟,百会,十宣,曲池,委中,委中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中暑;配至阳,腕骨,阳陵泉,太冲,针刺泻法,治疗湿热蕴结肝胆之阳黄;配外关,合谷,内庭,三阴交,针刺泻法,治疗湿热呕吐;配合谷,太冲,阳陵泉,井穴,井穴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小儿高热惊风。
5.配劳宫,水沟,大钟,本神,太冲,鸠尾,丰隆,筋缩,针刺泻法,熄风化痰,定惊宁神,治疗风痰阻窍,痰热扰心之癫狂,痫证,项强肢搐等。
6.配后溪或间使,针刺泻法,宣阳解表,祛邪止疟,治疗正疟;配内庭或合谷,针刺泻法,疏表清热,祛邪止疟,治疗热疟;配太溪或复溜,针刺补法,扶阳祛邪止疟,治疗寒疟;配合谷,足三里,针刺补法,益气健中,扶正止疟,治疗劳疟;配曲泽,委中放血,针刺泻法,清心解热,镇痉止疟,治疗脑型疟疾。
7.本穴振奋一身之阳气,鼓动,调动全身之气血,具有强壮补虚培元穴性。配关元,气海,足三里,脾俞,肾俞,针刺补法,治疗五劳七伤;配肾俞,太溪,涌泉,肺俞,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骨蒸潮热;配合谷,足三里,脾俞,针刺补法,治疗放疗或化疗引起的虚损。
8.配风池,天柱,大杼,肩髃,肩外俞,列缺,后溪,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湿,通经络,治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筋脉拘急之痉病,颈项痛,肩背痛等。
针刺风府注意事项 风府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疏风清热。配大椎,曲池,尺泽,鱼际,针刺泻法,治疗风热感冒;配少商,尺泽,合谷,曲池,少商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风热咽喉肿痛;配风池,迎香,合谷,少商,少商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风热鼻衄。
2.本穴安神定志,熄风止痉,化痰定惊。配神门,太冲,大陵,丰隆,膻中,针刺泻法,治疗痰火癫狂;配身柱,本神,鸠尾,丰隆,太冲,针刺泻法,治疗风痰痫证;配水沟,井穴,太冲,丰隆,劳宫,风池,针刺泻法,治疗中风昏迷不语;配水沟,太冲,针刺泻法,治疗肝风内动之惊风。
3.配中脘,行间,水泉,印堂,针刺泻法,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
4.配百会,风池,太冲,针刺泻法,理气行滞,通络止痛,治疗经脉痹阻,经气不利之项强,头痛等。
印堂在什么位置 印堂的配伍疗法
1.目痛: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简易针灸疗法》)。
2.鼻塞: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针灸学简编》)。
3.鼻渊: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类经图翼》)。
4.鼻衄不止:配合谷穴、上星穴、百劳穴、风府穴、迎香穴、人中穴、京骨穴(《针灸大成》)。
5.头痛:配太阳穴、风池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6.头重:配攒竹穴(《医学纲目》)。
7.眩晕:配丝竹空穴、头维穴(《针灸医案集要》)。
8.两眉角痛不已:配后溪穴、攒竹穴、阳白穴、合谷穴、头维穴(《针灸大全》)。
舌尖生疔:配中指尖穴、颈百劳穴、承浆穴、少冲穴、少府穴(《刺疗捷法》)。
9.中风不省人事:配中冲穴、百会穴、大敦穴、合谷穴(《针灸便用》)。
10.角弓反张痧:配百会穴、天庭穴、唇中央穴、中脘穴、天拜骨穴(《痧惊合璧》)。
11.产后血晕:配支沟穴、足三里穴(《简易针灸学》)。
按摩百会穴位的作用
百会穴是身体中一个重要的穴位,它位于我们的头部,属于督脉,位置在头顶的正中间,也就是两只耳朵耳尖连线的交点。百会穴对于我们的身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经常对这个穴位进行按摩能够很好的治疗头痛、头晕、高血压以及休克还有脑贫血等情况,如果身体出现了失眠还有神经衰弱的情况,按摩百会穴也具有很好的作用。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说说百会穴位的作用,来了解下吧!
百会穴位的作用
中医方面认为,百会穴属于督脉,是手脚三阳还有督脉交汇的地方,如果这个位置被击中了,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倒地并且不省人事的情况。医生告诉我们,百会穴的作用有很多,不仅能够治疗身体的不适情况,同时还有保健身体的作用。如果身体出现了头重脚轻、高血压、低血压、头晕、宿醉还有失眠、焦躁等等一系列问题,那么按摩百会穴能够很好的缓解不适情况。除此之外,百会穴还具有升阳同脱的效果,也就是说如果出现了脱肛还有子宫脱垂的问题,作用百会穴也具有很好的治病效果。
百会穴的位置其实很好找,首先我们保持正坐的姿势,那么百会穴就在我们头顶的正中间。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那么也可以将两只耳朵的耳尖位置连接起来,这样他们交汇的地点就是百会穴了。
经常按摩百会穴不仅能够提神醒脑,同时对于高血压、休克还有脑贫血等等疾病有着很好的疗效。具体的百会穴位的作用如下:
第一:醒脑开窍
百会穴位置我们的大脑上面,并且膀胱经也是要在百会穴进行交汇的。所以说,在我国的中医名著中也有记载,百会穴是调节脑功能的一个重要部位,所以经常按摩百会穴具有提神醒脑以及开窍的作用,对于中风还有脑膜炎等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于百会穴的按摩治疗,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就有详细的记载,第一个使用的就是著名的扁鹊了。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百会穴上方进行艾灸,能够很好的令大脑中的动脉血液流量加速,这样就导致脑血流量加快,很好的促进大脑健康。除此之外,如果在百会穴上进行针灸,能够很好的改善急性脑出血的出血量,有效的促进神经功能还有四肢功能恢复健康。
第二:安神益智
在中医方面都是将大脑的生理以及病理疾病都是归于五脏方面的,而百会穴通过各种穴位,所以百会穴和背俞穴以及五脏六腑中的经气都是属于相同的。所以说,经常按摩百会穴具有安抚五脏六腑、安定心神以及提神醒脑还有益智等作用,同时对于失眠多梦以及健忘等毛病还有治疗的作用。
临床试验发现,对百会穴这个位置进行针灸,能够很好的改善老年性痴呆以及血管性痴呆的问题,令患者智能衰退的情况得到明显的好转,例如神情淡漠、反应迟缓、理解错误、嗜睡以及健忘等等毛病。对这个穴位进行针灸,能够有效的扩张大脑内部的血管,并且对于脑部的血管弹性进行改善,令血管的紧张度获得更好的降低,这样血液流量就会增加,并且血液循环就会加快,大脑反应自然而然就会加快了。
第三:导气止痛
如果身体出现了头痛的情况,那么按摩百会穴能够很好的缓解身体不适的情况。因为百会穴和身体中诸多穴位都是相通的,所以按摩这个位置具有很好的疏导经气的作用,这样经络疏通了,自然就具有止痛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由于经络阻滞所引起的头痛情况,效果更佳。
另外,如果是对百会穴进行针灸,你们一定要注意针刺的方向。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采取针灸患者问题比较严重的那一边,同时搭配多种辩证方法,这样获得的效果更佳。
第四:平肝熄风
中医方面认为人体是分为两部分的,上半部分属于阳性,而下半部分则是属于阴性,而风性主动,所以容易侵袭阳,这也就是为什么头部容易出现风病的原因。百会穴位置人体的最高位置,所以出现风病的可能性更高。百会穴个督脉以及三焦经等的会穴,所以具有很好的平肝潜阳的作用,对于各种和风相关的疾病都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常见的就与高血压、颈椎病、帕金森等疾病,治疗效果非常的不错。
巧妙保健百会穴
穴位名称:百会穴
具体位置: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取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别名“三阳五会”。《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
保健功效:百会穴既是长寿穴又是保健穴,可以激发和增加体内的阳气,调节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部是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是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所以能够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头痛患者脑组织含氧及血流量明显降低,针刺和按摩百会穴能改善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从而起到通络止痛的效果,具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升阳举陷的作用,能治疗头痛、眩晕、脱肛、低血压、失眠、神经衰弱、中风失语等症。
适合人群:中风、头痛、眩晕、低血压、脱发、耳鸣、失眠、鼻炎患者等
保健方法:
头痛、眩晕——(1)按摩法:睡前端坐,用掌指来回摩擦百会至发热,每次100下;(2)叩击法:用右空心掌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10下;(3)按压法:将两手的中指置于其上,缓缓吐气,强力按压6秒钟,如此反复5次,血液循环会变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