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障碍治疗
儿童抽动障碍治疗
(1)氟哌啶醇:开始剂量每日1~2mg,分2~3次口服,而后逐渐增量,每日总量范围为1.5~8mg,同时可服用抗震颤麻痹药(如安坦)以减少副反应。常见的副反应为嗜睡、乏力、头昏、便秘、排尿困难、锥体外系反应。可适当减少剂量和对症处理。
(2)哌迷清(pimozide):治疗作用与氟哌啶醇相似,但镇静作用轻,对心脏副作用较氟哌啶醇为多见。每日服药1次,开始剂量0.5~1mg/d,小量增加,儿童每日剂量为3~6mg。服药过程须监测心电图的变化。
(3)泰必利(tiapride):治疗抽动障碍有效,副反应较氟哌啶醇为轻,但见效稍慢,一般于服药后1~2周见效。剂量50~100mg,每日2~3次。主要副反应有头昏、无力、?睡。
(4)可乐定(clonidine):是一种α肾上腺素阻滞剂,并可直接作用于中枢多巴胺神经元,属于抗高血压药。临床用以治疗抽动障碍证明有效,同时可改善伴发行为症状。通常开始剂量为0.05mg/d,每日分2~3次口服。儿童每次剂量范围为0.0375~0.075mg,每日服2~3次。可乐定主要副反应为嗜睡、口干、头昏、血压降低、失眠。少数可产生心电图改变。服药时应定期测血压和心电图检查。其他药物包括肌苷、舒比利、氯硝基安定、五氟利多、左旋千金藤立啶、四氢小檗碱等治疗抽动障碍获得效果,但须待进一步对照探讨研究。关于针对抽动障碍伴发行为症状的治疗:
①伴发注射缺陷多动障碍可采用氟哌啶醇,三环类抗抑郁药,或以可乐定口服治疗;
②对于伴有强迫障碍者可口服氯丙咪嗪治疗有效。儿童剂量3mg/kg·d。通常为12.5~25mg,每日1~2次,近来,有报告用氟西汀(fluoxetin)可有效控制强迫症状。心理治疗:抽动障碍严重程度不同,对患儿自身、家庭带来干扰损害,抽动症状本身也是很多心理困扰的原因。因此,除药物治疗之外应配合心理治疗,并帮助其家长及老师理解患儿不自主抽动症状的特征和性质,取得他们合作、支持。此外,应适当安排日常活动,避免过度紧张疲劳,纠正营养的偏导,适当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等。抽动症一般预后良好。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于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病程迁延,服药大多数可以控制症状,但须较长时间维持服药治疗。同时须追踪观察。
孩子为什么容易患上抽动症
1、体质因素:某些神经精神类型的儿童易发生抽动症,比如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者。而且本症常伴有不明原因的头痛、腹痛及便秘、遗尿等,因此推测儿童抽动症与儿童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
2、精神因素:某些精神刺激可诱发抽动症,例如对学习要求过度、责备过多、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视或环境中某些紧张气氛等,这些因素均可使小儿产生矛盾心理,抽动行为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另外,过分限制儿童的活动也可成为抽动症的诱因。
3、遗传因素:短暂性抽动障碍可有家庭聚集性,抽动症患儿家庭成员中患抽动障碍着较为多见,分子遗传学研究提示抽动症与多巴胺—D4受体之间有一定相关性,额叶和基底神经节在调控运动活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脑部这些区域的机能障碍可使其抑制机能降低,从而可导致小儿抽动症,故认为儿童抽动症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孩子为什么容易患上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是一直以不自主的、反复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儿童或者青少年时期,对于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作为孩子的家长,在生活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引起抽动症的病因,从而避免疾病的出现。
孩子患上抽动症的病因如下:
1、体质因素:某些神经精神类型的儿童易发生抽动症,比如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者。而且本症常伴有不明原因的头痛、腹痛及便秘、遗尿等,因此推测儿童抽动症与儿童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
2、精神因素:某些精神刺激可诱发抽动症,例如对学习要求过度、责备过多、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视或环境中某些紧张气氛等,这些因素均可使小儿产生矛盾心理,抽动行为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另外,过分限制儿童的活动也可成为抽动症的诱因。
3、遗传因素:短暂性抽动障碍可有家庭聚集性,抽动症患儿家庭成员中患抽动障碍着较为多见,分子遗传学研究提示抽动症与多巴胺—D4受体之间有一定相关性,额叶和基底神经节在调控运动活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脑部这些区域的机能障碍可使其抑制机能降低,从而可导致小儿抽动症,故认为儿童抽动症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小儿抽动症与多动症的区别
儿童抽动症是因神经椎体外系功能缺陷引起的一种行为障碍综合征。春季万物复苏,人的大脑神经细胞相对比较活跃,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提高,在各种诱因下很容易诱发儿童抽动症和多动症。但是由于很多人对于儿童抽动症不了解,发现孩子挤眉弄眼就认为是多动症,以致不少患儿误诊。那么儿童抽动症与多动症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儿童抽动症患儿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刻板的动作,即快速、反复、单一、复合的肌群收缩。这种表现通常先从眼肌、面肌部开始,出现眨眼,摇头,挤眉,继则耸肩,甩胳膊,踢腿,鼓肚子,肢体、躯干扭动,喊叫声等,严重时出现污秽言语。这些动作反复发作,无法自控,若失治误治,呈渐进性加重,出现心理障碍,有的继发性精神异常、强迫症等,或有行凶、自杀行为。
儿童多动症又称为儿童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是一种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比儿童抽动症发病率要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性疾病,患儿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仅在学习和行为及性情方面有缺陷,多数患儿自婴幼儿期即出现症状,表现为易兴奋、夜睡不安、喂养不合作等。
随着患儿年龄逐渐增长,症状会逐渐明显,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专心,好走神,动作过多,上课好做小动作,好说话,任性冲动,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差,做事拖拉,缺乏时间和任务观念,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如穿针、扣纽扣等有困难,不服管教,我行我素,严重者有偷窃,说谎,打架行为。
其自愈率极低,且在所谓的自愈的人中 ,只是多动症状好转,多数人遗留有人格或行为障碍,如急躁、冲动、做事不顾后果等,犯罪率较高。一般不能自愈,只有极少数到青春期才有缓解。
综上可见,两种疾病是截然不同的。虽然一部分抽动症患者可能同时表现出一些多动症患者的症状,但是多动症的患者绝对不可能表现出抽动症患者的症状。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上症状还是不要盲目的下结论,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待医生确诊之后再做合理治疗,对症下药。
儿童抽动症挂什么科
儿童抽动症挂什么科
1、儿童抽动症挂什么科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常见小儿疑难杂症,您可以选择挂小儿神经内科或心理科,也可以到儿童专科医院进行检查。
小编建议有抽动症孩子的家长要帮助孩子排除紧张感和恐惧感,家长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孩子生活在平静和自信的气氛中。无论他的动作如何使人生气。
2、儿童抽动症的病因
孕产原因:母孕期高热、难产史、生后窒息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刨宫产等。这些都是因为母孕时间没处理好而致使的儿童患抽动症的原因。
感染原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
精神原因:惊吓心情激动、忧伤、看惊险电视、小说及刺激性的动画片等。这些都对正处于开展期的儿童有一定的影响,导致儿童不一样于其他小朋友的心理,长时间的影响可能会致使小孩发生反常反响。
家庭原因:爸爸妈妈关系紧张、离婚、怒斥或打骂孩子等。
3、儿童抽动症的症状体征
3.1、急性单纯性(或一过性)儿童抽动症 抽动症开始的症状大多数为简单性、不随意性的运动抽动,极少数为单纯发声抽动。常见的眼、面部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翻眼、咬唇、张口、点头、摇头、伸脖、耸肩等。少数单纯发声抽动表现为反复咳嗽、清嗓子、发出哼声。症状可在数周或数月内波动及转移部位。多在12岁前发病,最多见的是眨眼。症状持续2周~1年即可自然消失。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异常发现。
3.2、慢性单纯性儿童抽动症 15岁以前发病者多,成人少见。表现为一组或两组肌肉抽动,无过多的变化。持续时间很长,可终身存在。
3.3、亚急性或持续性的单纯或多发性抽动 可见于儿童期、青春期。单纯性者,一组或两组肌肉抽动持续1年以上,至青春期自然消失。多发性抽动有发声者,至青春期症状是否消失不一定,此要与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相鉴别。
儿童抽动症的鉴别诊断
1、抽动-秽语综合征:本症常为多组肌肉抽动,在同一时间内的不自主性动作多种多样,并伴有不自主的喉呜或骂语(秽语),故抽动的多发性及其伴随的秽语为本症的特征。
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与抽动症的肌肉抽动完全不同,且伴有注意缺陷和冲动性,鉴别不难。
3、癫痫:某些类型的癫痫如颞叶癫痫可出现咂嘴等动作;肌阵挛性癫痫有局部肌肉抽搐发作的表现,但癫痫时往往呈发作性,而抽动症则抽动的现象较频繁,癫痫发作一般不受意志控制,而抽动症可用意志控制短暂的时间,癫痫多有意识障碍,脑电图有特殊改变,而抽动症无这种改变。
4、舞蹈病:此为风湿病变累及锥体外系所致,可有四肢和面部的不自主的无意识运动,除此之外,可有体温,血沉,C反应蛋白及ASO等的变化,发病前有链球菌的感染,这些有助于与抽动症的鉴别。
儿童抽动症的注意事项
当孩子被确诊为本病后,家长要冷静。虽然此病治疗比较麻烦,但大部分预后尚好。特别是不要在患儿面前讲此病的难治性。患儿多动及重复抚摩动作为病症表现,并非患儿品质问题,家长见此不要认为是孩子故意捣乱而大声斥责。要知道,孩子对症状无控制能力,正如感冒的患者不能使自己不发烧一样,大声斥责会加重其精神负担,只能使病情更加严重。
另外,夫妻吵架、激烈刺激的动画片及电影、紧张惊险小说等均对孩子不利,家长要尽量避免此类因素对患儿的影响。个别患儿有自残及伤害他人的行为,家长要把利器、木棒等放孩子不能轻易拿到的地方。另外,也不要认为孩子有病就过分溺爱,顺从,此类患儿多任性、固执,如不注意纠正,易产生不良后果。对于伴有睡眠障碍的患儿,要注意保证其足够的睡眠。
让孩子养成按时睡眠的习惯,睡前不要吃东西、喝茶,更不能吃巧克力等使大脑兴奋的东西。其次要养成睡前用热水烫脚的习惯也有利于睡眠。
小孩眨眼睛属于什么病
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患上抽动症后比较的疑惑,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因为什么原因患上的疾病,所以就不知道从哪下手开始为孩子进行治疗。为了解开大家的疑惑,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导致孩子患上抽动症的各种病因。
1、母体因素
母亲在怀孕期间受到一些应激事件刺激,比如过度惊吓、家庭暴力、突发精神刺激及剧烈的妊娠反应等,尤其是在妊娠前三个月严重的妊娠反应为致使子代出现抽动障碍的高危因素。
2、生产因素
为主要的儿童抽动症疾病原因,婴儿生产过程中出现产伤、窒息,或在出生后受到过度惊吓、高烧发热、抽搐等因素都可致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出现。
3、生活因素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精神创伤,长期精神高度紧张,意外突发事件刺激,脑部外伤等均为儿童抽动症疾病原因,都可引发病症出现或加重患儿抽动症状。
4、饮食方面
平时饮食营养不能达到大脑功能需求,摄入氨基酸、肪酸、卵磷脂及铁、锌微量元素等含量较少,营养不均衡对大脑功能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导致儿童出现抽动症状。
了解了导致孩子患上抽动症的各种因素之后,家长就应该学会应该怎样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如何安排孩子的日常饮食,保证均衡吸收各种影响且能够预防抽动症的发生。
小儿抽动症该怎么预防
1、孩子的不良生活方式,如爱吃快餐、喝可乐、看电视、玩电脑,都对脑神经发育会产生不良影响,这都是抽动症的病因。
2、由于大多数孩子缺少玩伴,只好看电视、玩电脑,而医学研究已经表明,长时间看电视和电脑会使孩子的大脑神经发育产生畸形,使儿童抽动症发病的可能大大增加。
3、短暂性抽动症可有家庭聚集性,患儿家庭成员中患抽动障碍着较为多见,故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4、小儿抽动症的病因还包括家庭因素,儿童由于家庭生活事件如家庭不和、父母离婚、亲人死亡、学习负担过重等影响,抽动成为心理应激的一种表现。
5、生活中孩子得抽动症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某些药物如中枢神经兴奋剂、抗精神病药等,长期服用可能产生抽动副作用。
6、某些突发的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及脑部的轻微损伤也可成为诱因之一。有人认为抽动症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过性不良习惯。
7、某些神经精神类型的儿童易发生本病,比如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者。而且本症常伴有不明原因的头痛、腹痛及便秘、遗尿等,因此推测儿童抽动症与儿童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
小儿抽动症的四种表现
好多家长都了解抽动症,儿童的抽动症是一类比较常见的运动障碍,据估计有15%的儿童在某一阶段会出现这种问题。临床上称为“抽动障碍”,起病于儿童与青少年,男性发病较多。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哪几种不同的小儿抽动症表现的认识。
一、儿童抽动症的表现在语言上:儿童抽动症秽语的特点是在最不适宜的场合和地点,以罕见的、高亢的语调,毫无道理地大声表达淫秽词语。秽语多见在交谈的初始或结尾时,内容涉及排泄、亵渎性词语。国外有人用计算机模拟儿童抽动症中秽语的形式,分析发现,秽语概率发生最多的原因设想可能与“脑功能短环路”有关,使类似秽语的相关文字高概率系列出现,产生多量秽语汇。
二、儿童抽动症的表现在发音上:儿童抽动症里的发音抽动即表现为异常发音。可单独出现或与其他肌肉抽动同时出现,发生率为 79%~98.5% 。引起发音抽动的最多见部位为喉部肌肉,抽动时发出爆破声、呼噜声、干咳声或清嗓子声;其次是舌肌抽动则则为咂舌声、嘘声、吱声、嘎声,鼻部抽动则为喷鼻声、气喘声、嗤之以鼻声状的发声动作或哽咽声。表现在说话时则为口齿不清、含混、异音及语音延迟、音调强弱不匀等。
三、儿童抽动症的表现在感觉上:个别儿童抽动症患者抽动发作之前表现有感觉性抽动,包括嗓子痒,眼不舒服,脖子痒,脖子痛,头晕,头疼,胸闷,有东西压肩膀急说不出的不适感。其中嗓子痒较常见,占26%。
四、儿童抽动症的表现在之出现模仿现象:在儿童抽动症患者中,有部分患者出现模仿现象。最常见的模仿形式是模仿人类的语言现象,还有模仿动物的鼻音、叫声、电视中特殊的声响等。还有的是重复叫唤会话的整个句子或重复叫唤自己的名字。也有人反复执行愚昧诙谐的动作如致意性接吻。呱呱叫,自发地反复出现象征胜利的 "V" 形手势等。故此又导致抽动症的行为紊乱问题。
以上和大家分享了四种小儿抽动症的表现 ,在了解了以上问题后如果还有更多关于抽动症方面的问题,可以咨询相关医生,对于儿童抽动症,家长要予以重视,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治疗,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环境,美好的人生。
抽动症多动症的区别
儿童多动症比儿童抽动症的发病率高,所以人们对多动症的认识较深刻。又因两者名字类似,故易于混淆。但两者发病原因、症状体征均不相同,是绝然不同的两种疾病,必须加以区别。以下是北京金童阳光抽动症研究所专家对这两种病症的介绍。
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其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和性情方面有缺陷。多数患儿从婴幼儿期即表现为易兴奋、睡眠差、喂养困难等,年龄渐大,活动明显增加,且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如穿针、扣钮扣等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冲动,缺乏控制能力;平时好与人争吵,容易激动;不听话,不讲道理,无礼貌,不避危险等。
儿童抽动症则是以肌群抽动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合并有多动症状。但儿童多动症绝无抽动的表现,这是两者鉴别的关键。儿童抽动症的病程可呈短暂的或慢性,有的甚至持续终生。短暂性的抽动一般不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及,慢性的抽动可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及导致适应障碍。
一般来说,儿童抽动症具有连续性。暂时性抽动障碍可因病程持续而发展为慢性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约有半数患者首发症状为简单运动抽动,经过数日或数月后呈现抽动秽语综合征。另外,暂时性抽动障碍可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服用兴奋剂之后易出现抽动秽语综合征并可影响儿童学习成绩。
抽搐的诊断治疗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由 Itard(1825) 首先描述,随后由 Gilles de la Tourette(1885)首次报道,多在青少年时期起病,以运动抽动(motor tics)和(或)发声抽动(vocal tics)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与儿童多动症常伴发,其共患病发生率有报道在50%以上。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可伴有诸多行为问题,如咬指甲,挖鼻孔,多动等。起病年龄为 2~21 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 3~5 : 1,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以 5~10 岁最为多见。患者的病情通常在 10~12 岁最严重。抽动症状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抽动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抽动的频度和强度在病程中呈现出波动性特征,新的抽动症状可以代替旧的抽动症状,或在原有抽动症状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抽动症状,常因紧张,疲劳,情绪波动或身体不适生病等诱因而使抽动症状加重或减轻,也可以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大约半数抽动障碍伴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心理行为障碍,如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以及品行障碍等,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及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抽动障碍的临床分型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长短的不同,抽动障碍 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和Tourette 综合征(TS)三种类型,其患病率分别为 5%~7%、1%~2%和 0.1%~0.5%。短暂性 TD 是 TD 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也是最轻的一型,是指表现有一种或多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病程在一年之内。慢性 TD 是指仅表现有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二者不兼有,病程在一年以上。TS 又称多发性抽动症(multiple tics),是抽动障碍中病情相对较重的一型,指既表现有运动抽动,也兼有发声抽动,但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不一定同时出现,病程在一年以上。近年来文献报道显示TD的发病率有增多趋势。最近的一项对学龄期儿童的调查显示 18%的儿童患有抽动障碍,其中 3%符合 TS 的诊断标准。
抽动障碍的药物治疗
目前认为抽动障碍可能是由于神经递质异常,如多巴胺能神经递质亢进、5-羟色胺(serotonin,5-HT)功能失调,或是由于脑内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抑制功能降低所致,故治疗抽动障碍的药物通常是作用在脑神经递质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抗精神病药物、肾上腺受体激动剂、抗癫痫药物等。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α-肾上腺受体激动剂,是可乐定(Clonidine)透皮贴,由于其安全性高,疗效明显,使用方便,已作为治疗儿童青少年中等程度抽动障碍的一线药物。可乐定也常常用于治疗共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的患儿。可乐定可有效地减少抽动症状,对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抽动均有显著的疗效,同时对合并的冲动、多动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硫必利及一些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如阿立哌唑,利培酮等也广泛用于临床,其疗效显著,治疗效果好,但由于一些不良反应及个体差异,许多家长对服用西药的恐惧也制约了其在临床的使用。抗癫痫药物不作为一线药物推广使用。
儿童抽动障碍是不是精神病
儿童抽动障碍是多发于儿童期的运动性或发声性肌肉痉挛,主要表现为突然、快速、反复、非节律性、不自主和刻板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以及伴随的某些心理及行为障碍,患儿大都有一组或多组肌肉无意识的反复抽动(如手脚抽动,耸肩摇头,皱眉眨眼,口角抽动等)及各种发声障碍(如怪叫、重复语言或模仿语言等),并且有慢性病程,来渐去缓,易于波动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小儿癫痫别和小儿抽动症的区别
小儿癫痫非常常见,是一种大脑异常放电的脑部疾病。因为孩子属于未成年的特殊时期,很多反应会造成家长忽视,把小儿癫痫和儿童抽动症混淆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区分小儿癫痫和儿童抽动症。
在我们的周围,甚至在街上行走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小孩,他们反复地甩手、耸肩、眨眼、扭脖子、歪嘴,或者不断地咳嗽、喉鸣、发出吠叫声,甚至是说出一些毫无意义的词语及脏痞话。上述这些情况实际上是一种“抽动”症状,在医学上称作“抽动障碍”,也俗称“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与癫痫病如何区别:当发现小孩有类似于抽动症的症状时,家长不要过分着急,要带到医院详细诊察清楚,排除一些其他情况后再采用适当的方法治疗,千万不要自购药品服用,以免对病人产生不良影响。癫痫和抽动症不一样,癫痫的发病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俗话说是抽羊角疯,可以说大抽动,也可以表现在一些小抽。
抽动症和癫痫需要通过脑电图进行鉴别,判断是否是小儿癫痫。如果是小儿癫痫,脑电图会发生异常情况。还有一个是视频监测的脑电图,就是这边做脑电图,那边视频录像,如果抽动的时候出现癫痫波就说明他是癫痫,如果没有癫痫波有可能就不是癫痫,而是抽动症。做到这些都要到医院进行检查,所以父母遇到孩子类似情况的时候,建议到儿童医院进行脑电图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