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饥饿小心糖尿病
清晨饥饿小心糖尿病
①起床后好大口气,可能有幽门螺旋菌感染?
早晨你在为口气不清新而烦恼?口臭多与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有关,或是由于龋齿、牙周疾病导致,刷牙、洗牙及针对性的口腔治疗大多能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口气很顽固,则往往预示着疾病。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口腔附近器官的疾病,如扁桃体结石、鼻窦炎、鼻息肉等是导致口臭的常见原因。
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口气很可能表示肠胃出了问题。比如,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持续性口臭,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饥饿感和胃痛。一旦吃饱喝足,口臭会随之减轻,而随着幽门螺杆菌的根治,口臭也会自动消失。
怎么办?
当清晨的口臭十分顽固,且时常感到胃部不适,如胃返酸、胃痛、胃涨等时,有必要去医院做一个幽门螺旋菌检查,以确定自己是否感染了这种病菌。这个检查可以通过呼气试验以及血液测试得到结果,一点也不麻烦。
②早晨刷牙时总出血,可能有血液病或者肝病瘾患?
牙刷刚刚碰到牙龈就出血,很多人马上想到的是牙周病。没错,牙周病患者经常在刷牙、吃东西时牙龈会出血,根治口腔病患是止血的关键。但如果你的口腔非常健康,那可以试着补充维生素C 并多吃水果蔬菜。如果这些还不能解决问题,且每天早晨刷牙时都出血,那么,你需要考虑患肝病的可能性。
原因是:当肝细胞损伤后,肝脏产生的凝血因子的功能会下降,继而凝血机制发生障碍,不仅会发生牙龈出血,同时还会有鼻子流血、月经过多等现象。也许,你仔细观察一下,还会发现伴随有脸色发黄、乏力、皮肤上有青紫斑点等症状。
怎么办?
在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K 的同时,建议你每天早晨早饭后喝一杯黑咖啡。中医认为咖啡的酸苦味入肝经,每天喝一杯咖啡对调理肝脏功能有帮助。 确有研究认为西方人更少患肝脏疾病与喝咖啡的习惯有关。
③清晨饥饿来袭,小心糖尿病!
如果你在清晨4~5 点醒来后感到饥饿难忍、心慌不适,吃东西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仍可有口干舌燥,想喝水的念头,那么可能是在提示你患上了糖尿病。早餐前测的血糖叫做空腹血糖,既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参考,也能最好地反映患者自身胰岛素的分泌水平。
另外,如果你已经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却出现了夜间血糖控制平稳、清晨3~9时血糖升高的“黎明现象”,说明服药方法和用药剂量不妥,要及时到医院和医生沟通,以便调整药量,更科学地控制好血糖。
怎么办?
有了上述症状,最好及时查查血糖。血糖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体重、血压、血脂等指标存在着联动关系。除了检测血糖,还要密切关注以上几个指标。因为糖尿病如果能做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短期内不会太大。
④突发性视物模糊,小心脑卒中!
清晨血压升高是促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却最容易被人忽视。眼前突然出现昏黑一片,数秒钟后便可恢复正常;或者出现短暂性视力障碍,例如突然的视物模糊,呈阵发性发作,多在一小时内自行恢复……这些都有可能是患脑卒中的前兆。这是因为大脑内血流量减少,而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心动脉对大脑缺血最为敏感,所以最先出现了报警信号。
脑卒中之所以爱在早晨发作,可能是因为血小板在这个时段最多,它们更容易在血管内形成凝块。此外,血压的波动也是另外一个风险因素,起床时,血压从很低的水平猛增到较高的水平,剧烈波动会对脑卒中发作起到影响作用。
怎么办?
清晨起床时动作要缓,避免做剧烈运动。起床后不妨先喝杯白开水。发现状况及时到医院做脑血管健康检查。
工作压力大小心糖尿病
现在年轻人患糖尿病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了,很多年轻人之所以会得上糖尿病,与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尤其是上班一族来说,如果长时间久坐的话,非常容易得上糖尿病。对于这个糖尿病的病因,年轻人一定要重视起来。
根据资料显示,工作与糖尿病的很大关系,工作的负荷和压力过大的人,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84%;在发生腿部血栓的患者中,有34%属于长期坐在电脑旁工作的办公室“白领”人群。京、沪、穗、深等地的“白领”阶层中,有53%的人患不同程度的腰部、颈部、背部疼痛,出现头晕、头痛症状的人也占43.4%。在人们日常的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是职业活动。比如工作性质决定,就是要坐着办公,不可能拿出更多的时间去运动。由此产生的后果,可能包括肥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血脂紊乱等慢性病,甚至肿瘤。
那么,上班族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呢?应该从运动入手。比如每工作1~2小时,就拿出3~5分钟时间,做一下肢体的伸展活动。有可能的话,起来倒一杯水,去走廊转一转。另外,充分利用就餐的时间,尽量自己步行去餐厅。即使叫外卖,也可以利用吃饭之前的几分钟活动一下,饭后半小时再活动一下。只要有健身意识,办公室的运动方式还是挺多的。最简单的,就是在屋子里走来走去。
由此可见,久坐一族非常容易得上糖尿病,对于这个糖尿病的病因,预防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要适当的给自己减压,并且在工作的间歇一定要学会自我放松,经常在办公室里活动一下,时间不需要很多,但是效果不错。
晨起头晕头痛是怎么回事
早醒失眠
凌晨三四点,别人睡梦正酣,你却早早醒来,并郁郁寡欢,难以再次入眠。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表示你可能有比较严重的神经衰弱,需要从生活习惯上做调整。包括系统的健身活动,旅游疗养,调整过于紧张紧凑的学习、工作方式,养成午睡的习惯等。有些抑郁症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病人也会出现早醒失眠的毛病,建议及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改善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同时,也可使肌肉放松,消除一些躯体不适感。
清晨浮肿
浮肿是机体细胞外液中水分积聚导致的局部或全身肿胀,与身体很多器官的病变有关。正常人睡前喝水较多或晚上吃得过咸,会引起脸部水肿,注意饮食后,多会改善。但其他部位浮肿要重视,例如眼睑等疏松部位、身体下垂部位浮肿分别代表肾脏和心脏功能出现问题,若从面部浮肿扩大到全身时,患肾脏疾病的可能性很高,应尽快到医院检查,以确定病因。
关节僵硬
晨僵的原因是由于在睡眠或活动减少时,使受累关节周围组织渗液或充血水肿,引起关节周围肌肉组织紧张,而使关节肿痛或僵硬不适。随着肌肉的收缩,水肿液被淋巴管和小静脉所吸收,晨僵随之缓解。可能导致晨僵的疾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风湿性多肌痛、软组织损伤、椎管狭窄等。此外,一些过敏性病症,如多形性红斑、皮肌炎、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也会出现明显的晨僵现象。因此在出现晨僵症状后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并及时治疗。
凌晨饥饿
有些人清晨4~5点醒来后感到饥饿难忍、心慌不适,同时伴有疲乏无力,吃些食物后症状有所缓解,这种情况可能是患有糖尿病。不合时宜的胰岛素分泌可以引起饥饿感或低血糖反应,当进食碳水化合物越多时,下一餐前越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因此,为了搞清楚凌晨饥饿的原因,建议随时监测血糖的变化。
耳屎多小心糖尿病
耳朵异常发痒,耳屎突然增多,的确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有家族史、肥胖的人,在出现耳朵不适后,首先要想到是糖尿病导致的,可以去医院做个检测耳屎葡萄糖含量的化验。
糖尿病肾病患者耳部耵聍腺及皮脂腺分泌旺盛,形成耳屎较多,且与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俄罗斯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经过对1200名疑似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耳屎进行葡萄糖含量检测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耳屎中葡萄糖含量多在0.1微克以上,而健康人的耳屎中不含葡萄糖或含量甚微。
糖尿病患者小心糖尿病毁了你的视力
据统计,在2型糖尿病的成年患者中,20%-40%会出现视网膜病变,8%有严重的视力缺失。作为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眼病会在不知不觉中“侵蚀”患者的视力,甚至导致失明。此外,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血压、血脂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还可能引起眼底的微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静脉串珠样改变。若这些情况没有得到及时扼制,就可能发展为严重的白内障、青光眼。所以,糖尿病人平时要留意糖尿病早期视力损伤的几个症状,比如视力下降、近视加深、视野缩小等。一旦发现,及时确诊并接受正规治疗。
1. 一段时间内视力下降。由于视神经损伤或眼底血管病变,导致视力下降,特别是夜间视力下降最明显,或近视程度加重,病变后期视力严重损害,甚至失明。
2. 突然近视加深。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大量的糖和盐会随尿液排除,血液渗透压降低,房水的渗透压也会降低,使晶状体膨胀、变厚变凸,屈光度增加,导致近视的发生,患者会随血糖升降而出现视力的波动。
3. 视野范围缩小。眼睛能看到的范围较以前明显缩小,并且眼前常有发黑的物体漂浮,如小球、蝌蚪或蜘蛛网。
4. 瞳孔变小。糖尿病会导致植物神经损害,从而影响患者瞳孔的收缩功能,一般会出现瞳孔变小的情况。
5. 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糖尿病会破坏控制眼外肌的颅神经,引起眼肌麻痹,表现出复视、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等。
一旦确诊糖尿病,病人就要遵医治疗,严格控制各项指标,特别是血糖、血压和血脂。此外,每年都要定期筛查各种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眼病可以做眼底检查,眼底微血管病变可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糖尿病患者饥饿怎么办
有的糖尿病病人在听了糖尿病医师或者营养师的课程捷,感到饮食控制很重要,便发誓要控制饮食了,可没有几天就不能坚持了,他们说:“实在受不了这个罪了,太饿了”。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我认为有三件事可做:
第一是再审查一下控制饮食的计划是否适宜,有些人虎头蛇尾,恨不得控制饮食的第二天就达到减肥和降低血糖的目的,限制得太狠了,反而不能持之以恒,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对原来食量很大的病人可以采取逐步限制饮食的方法,这样病人比较容易适应。
第二是采用少量多餐的进食方法,每顿少吃点儿,省得对胰岛素的分泌产生太强的刺激作用,多吃几顿,没到饥饿难忍之时就已经加上餐了。如果加餐时食用的是牛奶、鸡蛋、蔬菜或豆制品等比较耐饿的食品,那就更好了。
第三,如果饮食控制计划适宜,就必须坚持到底。要知道糖尿病病人吃多了,吃进去的东西倒是也消化、吸收了,但却无法被充分利用,只是产生了高血糖,破坏一下身体后就从尿排出去了,所以越感到饿。只要坚持控制饮食,以后身体逐渐适应了,肚子“饿小了”,也就不那么觉得饥饿难忍了。
视力下降要小心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在眼部主要并发症,是我国四大致盲眼病之一。而近年来发病率及致盲率有明显增高趋势。据统计,有10年糖尿病史者,7%有视网膜病变,15年者约25%,20年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其发生率为60%,注射胰岛素者为84%。目前,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在逐年增加,患病人群也越来越年轻化,青少年人眼睛一旦出现视力问题,第一次配镜,最好先查查眼底。
别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当成近视
糖尿病专家解释,糖尿病是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多系统疾病,易导致视网膜组织代谢紊乱,致使视网膜血管功能及结构异常。生活中许多糖尿病人病情隐藏得很深,典型表现越来越不明显。患者要想在患病早期从身体上自己有所察觉是非常不易的。而眼睛则是观察糖尿病进程的窗口。
当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眼睛的视网膜血管就会发生病理改变,病人会感到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飘动,眼科医生可以通过眼底检查早期发现这些病变。不少病人,就是在检查眼底时发现患糖尿病的。
糖尿病所导致的眼部病变,有时让人误以为近视或花眼。其实,这种视力改变有以下特点:
一、中心视力下降,就是看正前方的东西特别不清楚,看东西中间变暗。
二、看东西像隔层薄纱,模糊费劲。这些症状通过配眼镜都无法得到矫正。
三、患者可能眼前会出现黑影飘动,或者有“飞蚊”出现。
四、最严重的就是眼前突然全盲,视力降到只能看出在近处晃动的手指。
当心糖尿病
饭量猛增要留神 糖尿病患者有时会出现一些频繁口渴的现象,有时还会夜间起床来喝水。孩子饭量忽增要警惕。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容易造成儿童内分泌代谢功能的紊乱。儿童I型糖尿病很容易因酮症酸中毒导致昏迷,家长往往等到孩子严重昏迷时才查出患了糖尿病。
小便变频是信号 儿童突然在一段时期内小便比较频繁,而且常年不尿床的孩子出现尿床的现象,这时候家长不要只是责怪孩子,应及时带孩子去进行糖尿病的检查。在生长发育阶段,儿童大多数都比较爱动,如果突然生活规律发生变化,很喜欢待在家里,不太喜欢进行户外活动,总是疲乏无力,这时候可能就是糖尿病的前兆了。
反复感染别大意 糖尿病影响免疫功能,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皮肤疥肿,呼吸、泌尿胆道系统的各种炎症。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一些不易愈合的伤口,而且很容易出现感染;或者发现内裤不干净,有很多分泌物时;反复口腔感染、龋齿时应想到查查血糖。
皮肤变黑抓紧查 小黑脖怎么也洗不干净?要当心了,不是脏,是糖尿病早期征兆。小糖友常会在颈部、腋窝、大腿根等皮肤皱褶处发现皮肤增厚、发黑,甚至在黑绒绒的皮肤上还有皮赘,这是假性黑棘皮病,即体内胰岛素过多的一种表现。假性黑棘皮病患儿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必须高度重视。
儿童糖尿病在确诊前一般会出现上述几种前兆,家长不要忽视,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定期监测空腹血糖以及餐后两小时血糖。
吃饱了犯困小心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将糖尿病分为4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0%以上,1型糖尿病约占5.0%。
吃饱了犯困小心糖尿病
吃饱了就困的人很多,但程度有别,如果饭后困得严重,最好去查查血糖。因为血糖高的时候,会抑制“食欲素”的分泌,直接引起困倦。
饭后困的原因,人们一直以为是因为吃了东西之后,血液从大脑跑到胃里去消化食物了,大脑缺血而困。事实上,饭后的困和下丘脑分泌的“食欲素”有关。“食欲素”的高低,与人的饥饿感及睡眠有着直接的关系。“食欲素”水平低时,人就会觉得昏昏欲睡和不想运动;“食欲素”水平高时,人就会变得清醒且活跃。血糖高时会抑制“食欲素”的分泌,导致“食欲素”水平下降,进食之后,特别是进食的食物比较容易消化,淀粉类食物比较多时,血糖的升高更快,这个时候人就更容易犯困了。
腿肚子酸疼小心糖尿病足
众所周知,保持健康的双脚需要有良好的脚部血液循环、良好的感觉、良好的形态和功能。如果有了外周神经病变,脚的汗液分泌不出,又丧失了保护性痛觉,病人对热、外伤、硬物等刺激都没反应,那么热水洗脚、洗澡时或用热水袋捂脚时就容易造成烫伤或烧伤;或穿硬底鞋等新鞋时容易磨破皮却不自知;同时由于下肢血管硬化、斑块性狭窄引起表皮营养差,冬季皮肤干燥,易开裂,加之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弱,容易造成局部细菌感染,皮肤破后常常难以愈合,继发感染后变成溃疡、坏疽,这就是糖尿病足,俗称“老烂脚”。
许多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在发病1~3年前出现每当走一段路,腿肚子酸疼,停下来站一会就好转,这是糖尿病患者合并了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如果高龄,合并高血压、肾病的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一侧下肢走一段路腿肚子酸痛,休息一会就好转的症状,应该到医院就诊。
糖尿病足患者发现趾甲变厚要处理得当,最好先少剪一些,再用专门甲锉,避免用力过大剪破皮肤造成甲沟炎、皮肤感染等。干燥脱屑易裂口,可用温水洗后擦一些凡士林油,保护。脚垫,是脚底的硬茧,医学上称胼胝,处理要小心,不要造成创口,有的大胼胝长时间走路会在胼胝底下形成溃疡,需要到医院处理。
糖尿病足的“保健口诀”
一天查一次 即无病防病,重视足损伤。每天晚上洗脚时,先检查一遍自己的脚,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重点检查足底、趾缝间及足部变形部位。检查内容包括有无各种损伤、擦伤、水疱;皮肤有无干燥、皲裂;足趾足底有无鸡眼和胼胝(老茧);皮肤温度、颜色;趾甲异常足及小腿皮肤有无肿胀、溃疡、感染;有无湿疹,有无霉菌感染等。
穿鞋要舒适 适合糖尿病患者穿的鞋有以下特点:1)厚底平跟;2)鞋头宽敞:一般是圆头鞋;3)深度足够:如运功鞋、休闲皮鞋;4)透气良好:面料为棉布或软牛皮为佳;5)鞋里平整:不要花样复杂、接缝多的拼皮鞋;6)穿脱方便:一脚蹬的无带款或搭袢式;鞋带不要太长,以免绊倒。鞋要经常更换,最好两三双软鞋换着穿,避免出汗后鞋里潮湿。穿鞋前,要检查鞋里是否存在粗糙的接缝或异物,不要赤脚穿鞋。
穿袜要松软 袜子的面料要天然,如棉袜、羊毛袜,不要穿不透气的丝袜和尼龙袜。大小要合适,上口不能紧,否则会影响脚的血液循环。接缝不粗糙,最好无接缝。每天更换袜子。
泡脚要适度 睡前热水泡脚可改善足底血液循环,也利于夜眠。但是,泡脚要注意以下原则:1)洗脚水温要合适:洗脚前要用手或温度计试一下水温,宜低于37℃,太烫易造成烫伤;2)泡脚时间要适度:一般泡10分钟,不要超过15分钟,而不是一般人常泡的半小时以上;3)洗好要擦干:用浅色毛巾擦脚,这样容易发现破损后的出血或脓水,不但要擦脚底脚背,脚趾缝也要擦干;4)去足浴店享受足浴时,要特别关照服务员泡脚的水温不要过高。
护肤要仔细 冬季汗液分泌少,皮肤易干裂,所以洗脚后建议使用润肤霜/油,均匀涂在足底、足背、小腿皮肤上,但不要涂抹于足趾间或溃疡伤口;涂后适当按摩足部和足底;严重的足跟皲裂,可以使用水杨酸乳膏、尿素酯等特殊润肤霜,超市有售,好多医院也可以配药。
剪趾甲要小心 每周应剪一次趾甲;剪时确保能看得很清楚(如眼花可让家人帮助修剪);要沿甲缘直着修剪,剪成光滑的弧度,避免边上剪得过深;剪去尖锐的部分;万一剪破皮肤了及时找医生处理。
糖尿病饥饿怎么办 经常检查血糖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饥饿感的时候,因当随时警惕有否发生低血糖,一旦发现,随时处理。
清晨哪些事儿透露你的健康
凌晨饥饿:有些人经常清晨4~5点醒来后感到饥饿难忍、心慌不适,同时伴有疲乏无力,吃些食物后症状有所缓解,这种情况是提醒你需要关注血糖情况,并筛查是否患有糖尿病。不合时宜的胰岛素分泌可以引起饥饿感或低血糖反应,当进食碳水化合物越多时,下一餐前越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因此,为了搞清楚凌晨饥饿的原因,建议随时监测血糖的变化。
手脚麻木:糖尿病、痛风、老年人大脑缺血等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晨起手脚发麻,这类人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但如果年龄尚轻就出现手脚发麻的情况,就要考虑下列可能:
①长时间睡眠姿势不正确;
②颈椎病;
③缺乏维生素B1。
醒来全身虚汗:这可能是由于阳气虚弱,汗液自行溢出。这类人通常很容易感冒,因此要多注意保暖,以免受风寒,平时可以多吃鸡、鸭、鱼、蛋、山药、羊肉、桂圆等,不宜吃生冷的蔬果,少吃凉拌菜。
嗓子干、痒、疼: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开空调时间过长、排湿过度等,导致室内空气过于干燥,这种情况最好在睡前关闭空调,开一会儿加湿器。如果口干的同时,还觉得嘴里有苦味、小便短黄,可能是肝胆湿热,可以服用车前草、金钱草等清热利湿的中药,症状很快就会得到改善。
清晨头昏或头痛:如果早晨醒来头脑不清醒、昏沉沉的,或者有头晕症状,提示可能患有颈椎骨质增生、血脂增高等疾病。建议尽快到医院做头部、颈部CT检查或者检测血脂等各种血液指标。
大病之前的先兆
早晨篇:头晕、头昏:早晨醒来后头晕、头昏,可能出现了颈椎骨质增生或血黏度高等疾病。
强烈的心慌饥饿感:凌晨4-5点钟醒来有强烈的心慌饥饿感,且疲乏无力,直到吃早餐后不舒适的感觉才逐渐消失,提示可能有糖尿病倾向。
清晨浮肿:如果在起床活动20分钟之后还不彻底消失,则提示可能有肾病或心脏病。棕色尿液:提示肝脏可能出现问题。
口臭:可能是胃或肝出现了问题,或是牙周病引起。口中有氨味:要格外注意肾脏的健康。眼睑苍白:提示可能患了缺铁性贫血。
眼角膜出现一圈模糊的灰环:说明心脏可能有问题,如果是30-50岁的男性应马上与医生联系。脸色潮红:可能与心脏病或高血压有关。
孩子夜尿增多要小心糖尿病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快速增加,并存在着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等问题。在北京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糖尿病日纪念活动上,专家呼吁要特别关注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预防控制。
据预测在未来1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的人数还将大大增加。出现这一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国郊区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饮食结构、生活方式越来越城市化,但健康意识还尚未增强。与此同时,儿童青少年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攀升,这也与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减少等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控制糖尿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而预防儿童青少年发展成为糖尿病患者是重中之重。现在孩子课业负担很重,缺乏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即使是休息时也会长时间沉溺于玩游戏之中。另外,饮食不够合理,很多人摄入了过多的蛋白质、脂肪和热量。有调查显示,10年来北京市少年儿童肥胖的发病增加了100%。肥胖的儿童越多,未来的糖尿病患者就越多。要特别关注有高危因素的儿童青少年,如有糖尿病家族史者、肥胖者、平时不注意饮食和缺乏运动者、缺乏睡眠者等。睡眠不好会使人的精神压力增大,导致内分泌紊乱。孩子若出现以下问题,可能就捕捉到了糖尿病的蛛丝马迹,一定要尽快带孩子就医:孩子突然不爱动、没有精神;无缘由体重下降;多尿,特别是夜尿增加,甚至多年不尿床的大孩子又反复出现尿床的现象;尿发黏;多饮;视力模糊;皮肤瘙痒;反复泌尿系统感染,伤口不易愈合等。
预防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主要措施,一是要向儿童青少年灌输合理的健康理念,二是要让他们多运动,三是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四是保证充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