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糖尿病人为何总感觉饿

糖尿病人为何总感觉饿

糖尿病人为何总感觉饿?多食是糖尿病常见症状之一,尤其表现在较重的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那么糖尿病为什么出现多食呢?我们请北京东四中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专家来介绍。

糖尿病老是饿什么原因?糖尿病专家介绍说,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多食的原因主要是糖利用得不好,虽然吃得多,但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不能被细胞利用,从而刺激大脑的饥饿中枢而多食,且进食后无饱腹感,造成进食次数和进食量都明显增多。

糖尿病病人摄入的食物(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是随着小便一起排也体外,热量来源不足,机体常处于饥饿难忍的状态,出现食欲亢进现象。吃得越多,血糖越高,尿中排出的糖也就越多,这时饥饿的感觉就越厉害。如果突然食欲下降,很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这要特别加以注意。约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多食,表现为饭量比以前增大,或者进食比同年龄、同性别、同劳动强度的人明显增大,但仍时有饥饿感。

糖尿病多食患者饮食上宜选择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养阴功能的食物。如菠菜、萝卜、苦瓜、冬瓜、粟米、山药、猕猴桃、荸荠、海参、鲤鱼、田螺、乌骨鸡、鸭肉、鹅肉、兔肉、牛奶等。慎食辛辣助热食物,如姜、椒、韭、酒等。提倡清淡饮食,避免“甘肥厚味”。伴有痰者,可常食一些化痰食物,如萝卜、梨、杏仁、丝瓜等,同时限制摄入猪肉等生痰食物。伴有血瘀者,可常食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紫茄子、红菜苔、藕、玫瑰花茶等。

糖尿病人为何总感觉饿?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希望大家对糖尿病患者出现的这种情况有所了解,同时在糖尿病的过程当中也要了解有关糖尿病的饮食方面的内容,这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是非常有帮助的。

糖尿病人需要知道的食物生熟比

糖尿病人需要控制主食的摄入量,医生总是告诉您每顿吃二两或三两,那医生说的主食到底是指的米还是饭呢?估计很多糖友都存在这样的纠结。

其实糖尿病人配餐中所指原料均是食物的生重,也就是没有烹饪之前的重量,这是不少糖友都存在的认识误区。一般来讲米、面煮熟后因吸水重量增加,如果把每顿的主食量理解成熟重,按照熟重来吃势必导致摄入量不足,吃得少也感觉饿。肉类等食材烹饪后会缩水变轻,如果也按照熟重来吃势必导致摄入蛋白质和油脂等过多,从而不利于病情控制。

糖尿病食谱和糖尿病患者配餐常用的食物交换份中如果没有特别标明的话,提到的均是食物的生重。糖尿病患者自己在家煮饭时首先要搞清楚二两米和三两米是多少,一般自家米桶的量杯都有一个刻度,上面标注的便是生重,您也可以用称先量一下,看看用什么样的容器刚好能将一次煮饭所需的米量出来,一般100克大米煮熟后重量为200~300克。

另外一张扑克牌大小,两厘米厚度的生肉即为二两肉,如果您把这块肉用水煮熟,它就会缩小,此时100克肉就大约只有70克了,但是采用油炒等烹饪方式肉的熟重将大于其生重或和生重相当。

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食材既有生的原料,也有煮熟的半成品或成品,最终都应该将其换算成食物生重来确定摄入量。

老是感觉饿,怎么回事

人的生理活动能量直接来源于血液的血糖,血糖来源于小肠等消化器官从食物中获取的营养物质。人饿的原因是血液里面的血糖浓度减少,进而会有的正常的生理反应。这个时候应该补充食物(也就是吃东西),如果这个时候不即时补充食物,稍微时间长点的话,生理反应会促使分解肝糖元(来自细胞脂肪分解物,由胆汁完成进程)。这个时候人会感觉饿过去了,反尔不饿了。

糖尿病人如何解决饥饿感 选择含低糖食物

糖尿病患者开始控制饮食,会有一段不适应期,餐后2-3个小时就会感到饥饿,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一些糖分含量低的蔬菜如青菜,白菜,芥菜,茼蒿,莴笋以及瓜类蔬菜等,可以吃1-2片低糖饼干和几粒花生,一旦血糖控制好了,就不会有饥饿感了。

总感觉尿不尽要警惕糖尿病

有些人排尿时老是感觉尿不尽,刚上完厕所过一会儿又想去,但是经过多方诊治,效果并不好,这时就要警惕了,有可能是糖尿病在“捣乱”。

有些人患了糖尿病后,并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而首先表现为皮肤瘙痒、肢体麻木等症状,殊不知排尿不尽也是其中症状之一。

糖尿病患者,可因神经病变造成膀胱的收缩功能出现问题,使膀胱中的尿液潴留不能完全排出,因此病人有尿不尽的感觉。由于残余尿的存在,病人容易反复发生尿路感染,可出现尿急、尿频、尿痛等症状。

当出现排尿障碍时,要警惕是否患有糖尿病,而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出现排尿障碍往往提示高血糖已经持续很长时间,并且已经出现了神经损伤的慢性并发症。为了早期发现糖尿病,当出现尿不尽症状时,在排除前列腺炎、尿路感染等疾病后,应及时去医院查血糖。

哮喘病人感觉胸闷气短

(1)胸闷

患者常感觉有压迫感,窒息感,呼吸困难。哮喘发作时,患者常感觉吸入的空气充足,就是呼不出去,因此不自主的撅起嘴,呈“鱼口样呼吸”。胸闷可以与喘息同时出现,也可以单独存在。

(2)喘息

绝大部分哮喘患者有典型的反复发作性喘息,伴有广泛而高调的喘鸣音,症状往往在数分钟内出现,持续数分钟或数天,而后自行缓解或经药物治疗后缓解,部分患者缓解数小时后可再次发作,偶有危重的急性发作期患者死亡。但重度发作时也可能是致命的。哮喘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春秋季高发,有夜间或凌晨发作或加重的特点。

(3)咳嗽

咳嗽经常是哮喘患者最主要的体验,也是就诊原因之一。咳嗽本身是一种防御机制,有利于机体清除气道异物和分泌物。哮喘咳嗽为刺激性干咳,或咳白色泡沫痰。哮喘占儿童咳嗽病因的首位,占成年人咳嗽病因的第二位,占老年人咳嗽病因的第三位。

(4)其他

哮喘发作是一个典型的由炎症细胞及介质介导的变态反应过程,因此,患者常常同时伴发身体其他系统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常见的有过敏性鼻炎、皮肤湿疹等。

总觉得饿是什么原因 总是饿可能是疾病

总是感觉饿还可能是大麻中毒,糖尿病失去控制,双极性疾病,血糖过低或低血糖,甲状腺亢进和绦虫导致的结果。应看医生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确诊潜在疾病原因有助于找出最佳疗法。

糖尿病不典型征兆

1、疲乏无力:这一症状主要是因为糖尿病人的胰岛素缺乏,血糖不能进入细胞,使得细胞缺乏能量。据报告2/3糖尿病患者有无力的症状,甚至超过消瘦的人数。

2、容易感染:糖尿病人由于营养不良,长期的饮食较少,影响免疫功能,以致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皮肤疥肿,呼吸、泌尿胆道系统的各种炎症,且治疗困难。

3、皮肤感觉异常:这一症状的出现是因为糖尿病人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引起。病人感觉神经障碍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肤感觉异常,如蚁走感,麻木,瘙痒,尤其女性外阴瘙痒可为首发症状。

4、性功能障:糖尿病引起血管、神经系统病变以及心理障碍等引发男性阳痿,女性性冷漠、月经失调等性功能障碍。

5、X综合征:2型糖尿病因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的情况,可同时或先后出现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冠心病、高血液粘稠度等,这虽不属于糖尿病症状,但有这些情况时,应注意血糖是否升高。

6、原因不明的下肢水肿:这一症状出现的原因于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类似。都是因为人体的能量缺乏,蛋白质补充不充足,导致人体的蛋白含量下降,出现低蛋白性的水肿。这种水肿易出现在身体的低垂部位,例如足部或是下肢。

7、排尿困难:排尿意识低下,排尿间隔时间延长,乃至排尿困难,膀胱内余尿增多,膀胱扩张等症,都是糖尿病的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尿路感染、尿液逆流、肾功能衰竭等合并症,有的还引起菌血症,难以医治,预后很差。中老年男性出现排尿困难,只考虑前列腺肥大是不全面的,还应联系到是否患有糖尿病。

8、女性上身肥胖:肥胖易患糖尿病。而上半身肥胖的女性,腰围/臀围大于0.7的人,不论体重如何,糖耐量试验异常要占60%以上。当腰围/臀围大于0.85时,必须做糖耐量试验检查,因为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患上了糖尿病。女性上半身肥胖体征,可做为诊断糖尿病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半身肥胖女性不易出现上述病变。

冬天热水泡脚 五种人不适合

1.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人发生神经与血管病变后手脚对温度、痛、震动的感觉会日渐不灵。正常人感觉很烫的水温,他们却感觉不出来,因此容易以过热的水泡脚造成烫伤。而且糖尿病足患者一旦被烫伤,若没处理好可能导致足部感染、溃烂,严重的可能会造成截肢。

2.静脉曲张或血栓患者

脚部静脉曲张的人以热水泡脚,脚部温度升高使得血管更扩张,会加速血管恶化,双脚泡热水后会有腿部肿胀、沉重的感觉。因此静脉曲张患者在泡脚时感到腿部肿胀应暂停,把双腿抬高以助血液回流,等到舒缓后再继续泡。

3.太饿太饱

太饿不适宜泡脚,热水加快全身血液循环会让人感觉头晕,饭后半小时内也勿泡脚以免影响胃部血液供给而造成消化不良。

4.心脏病低血压患者

本身有心脏病或低血压患者平时即可能有头晕现象,以热水泡脚太久,可能导致心脏与大脑缺血缺氧而增加发病危险。

5.7岁前儿童

上学前的孩子表达能力或对热水承受力不如大人,可能大人觉得温度适宜但可能会烫伤小孩,但他们却无法清楚表达,所以7岁前孩子还是不适宜泡脚。

相关推荐

红薯不能和什么食物一起吃 5、辅助降糖

红薯中有硒元素,能够调节血糖。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服用了红薯后,胰岛素敏感性有了很大的改善。并且能够延缓餐后血糖的升高。 红薯有什么禁忌人群 1.糖尿病人不宜吃红薯:红薯含糖量高,吃多了会加重糖尿病病情。 2.结肠炎患者千万别吃:红薯富含纤维,有滑肠功效。但对于慢性结肠炎患者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3.脾胃虚弱的人不能吃红薯:红薯含糖量高,吃多了可产生大量胃酸,使人感到“烧心”。

孕妇总是感觉饿怎么办

1、进食减速化 孕妈妈进食时要细嚼慢咽。据统计,吃饭超过15分钟的人,比进食快的人的总进食量要小,而且不易发胖,同时更容易吃饱,孕妈妈不妨试试。 2、生活多彩化 孕期不要把注意力全放在饮食上,要坚持进行适当的运动,还可以多关注胎教,学习新生儿的喂养知识等等。其实,精神上的充实也是胎宝贝不可缺少的营养。 3、时间灵活化 除了三顿正餐外,加餐时间不必拘泥,按需补充,及时解馋,少吃多餐,免得一顿吃得过多。加餐的种类要灵活多变,可以是水果、坚果类食物、芝麻糊、燕麦片粥、饼干、黄瓜、西红柿、酸奶、瓜子等。这样,既可

糖尿病的易感人群

1、有糖尿病家庭史者,如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人,应定期检查。 2、超重或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者。 3、有妊娠糖尿病或曾分娩巨大胎儿(出生时体重大于或等于4kg)的妇女。 4、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 5、血脂异常,包括甘油三脂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或两者兼具者。 6、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多食少动、吸烟、饮酒、作息不规律的人群。 7、曾经发现血糖偏高或尿糖阳性者,如单位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化验时发现血糖异常,应进一步检查。 8、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利尿剂、抗精神分

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状 刚吃完就觉得饿

吃了很多食物却仍觉得饿,这是因为体内的胰岛素机能失常,导致脂肪、肌肉及其他组织器官的机能低下。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胰腺分泌过高的胰岛素,就会促使大脑产生空腹感,这也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之一。

糖尿病人食谱

食谱1 早餐:豆腐脑250克、杂粮馒头50克、水煮鸡蛋一个50克 早点:苏打饼干25克 午餐:盐水河虾100克、木耳炒白菜190克、虾皮冬瓜汤100克、荞麦面条100克 午点:黄瓜汁150克 晚餐:青椒肉丝130克、丝瓜鸡蛋汤100克、芹菜拌海米110克、二米饭(稻米和小米)100克 晚点:牛奶220克 食谱2 早餐:牛奶220克、蒸鸡蛋羹50克、杂粮馒头50克 早点:咸切片面包 午餐:炒苋菜150克、冬瓜肉片汤125克、莴笋炒肉片125克、二米饭100克 午点:黄瓜150克 晚餐:红烧豆腐50克、清蒸鱼

打嗝憋气会引发糖尿

打鼾憋气可诱发糖尿病打鼾憋气可并发多种器官损害,并由此易引发各种疾病,其中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在打鼾憋气的病人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打鼾憋气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睡眠呼吸暂停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密切,国外医学研究发现打鼾憋气病人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2.5倍以上,20%的打鼾憋气病人有糖耐量下降,30.1%病人合并2型糖尿病,而单纯肥胖的病人发生糖尿病的患病率只有13.9%。另一项研究则发现糖尿病人中23%合并打鼾憋气,而且,打鼾憋气及夜间间歇低氧程度越严重,患糖尿病的概率越大。

胃疼感觉饿是怎么回事

当我们身体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总会有一些症状表现出来,这个时候就应该意识到是患上了某种疾病。像胃疼就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病症,很多人出现胃疼的时候,还会伴随有饥饿的感觉,让很多人比较紧张。那么,胃疼感觉饿是怎么回事?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胃疼的异常情况。 有些人肚子一饿就会感到胃部疼痛或灼热,此时若吃些饼干、馒头等,胃痛等不适就会马上缓解。因此,有些人就把这种饥饿性胃部不适称为“馋病”,其实,这种饥饿性胃痛往往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典型临床表现,应予以高度重视。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溃疡

糖尿病的三种治疗手段

一般治疗 教育: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自我监测血糖: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 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

糖尿病足的危害

糖尿病足是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其患病率正在逐年升高,且并发症发生率高,可侵犯全身多器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约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肺结核并发症为一般人的 3-5倍;中风为一般人的2-4倍;下肢截除为一般人的 10-15倍。因此在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策略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是最关键和最重要的。 糖尿病足病是发病率比较高但尚未引起糖尿病患者重视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足病的基本措施之一,血压控制和戒烟及注意足部清洁,鞋子

糖尿病的主要原因都是哪些呢

遗传因素: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已被公认。国内外许多统计资料表明,糖尿病人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人中遗传因素更为明显。Ⅱ型糖尿病基因的遗传占主要地位,其遗传方式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且是多基因遗传(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致病基因)。把异常基因遗传下去,使后代具有糖尿病易感性,在遇有外因如肥胖等情况下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病毒感染也是造成糖尿病的一个原因之一,不容忽视。病毒感染是Ⅰ型糖尿病的重要环境因素。当具有糖尿病易感性的人感染了脑炎、心肌炎及柯萨奇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