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小儿贫血应该怎么预防
常见的小儿贫血应该怎么预防
小儿营养性贫血,一是饮食中缺乏铁质引起的小细胞性贫血,二是机体内因缺乏叶酸、维生素B1:引起的大细胞性贫血。哺乳期4~6个月前能利用从母体内来的铁质造血,在4—6个月后即出现铁质的不足,所以在3—4个月时就应注意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蛋黄中含铁质较丰富,即应注意添加。动物肝脏含铁也较高,其他尚有鱼、豆类、豆制品均可逐步让小儿食用。新鲜绿叶蔬菜、水果等含铁质也较多亦可同时食用。当然在贫血严重时,尚须在医生指导不服用铁剂及维生素C、E等。服用这些药品,须注意不应与茶叶、咖啡等同时服用。
当小儿单纯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或偏食喂养、长期腹泻时,可发生大细胞性贫血。常表现为面色蜡黄、虚胖,表情呆滞,不哭不笑。并常有厌食、恶心、腹泻、舌炎及光滑舌等。此时可给予含维生素Bl2和叶酸较丰富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牛肝、黄豆等。重者在医生指导下可直接补给叶酸、维生素B12及维生素C等药品。
贫血预防
平时应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猪肝、蛋黄及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茹豆类等。要注意饮食的合理配合,如餐后适当吃些水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果酸,能促进铁的吸收。而餐后饮用浓茶,则因铁与茶中的鞣酸结合生成沉淀,影响铁的吸收。
另外,用铁锅烹调食物,对预防贫血大有益处。 叶酸和维生素B12也是造血必不可少的物质。新鲜的绿色蔬菜、水果、瓜类、豆类及肉食中,含有丰富的叶酸,肉类及肝、肾、心等内脏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 但经高温烹调后,可使50%以上的叶酸和10—30%的维生素B12遭到破坏。因此, 生活中既要注意饮食多样化,又要讲究烹饪技术,尽量避免过度蒸煮食物。
贫血预防
平时应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猪肝、蛋黄及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茹豆类等。要注意饮食的合理配合,如餐后适当吃些水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果酸,能促进铁的吸收。而餐后饮用浓茶,则因铁与茶中的鞣酸结合生成沉淀,影响铁的吸收。另外,用铁锅烹调食物,对预防贫血大有益处。
叶酸和维生素B12也是造血必不可少的物质。新鲜的绿色蔬菜、水果、瓜类、豆类及肉食中,含有丰富的叶酸,肉类及肝、肾、心等内脏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 但经高温烹调后,可使50%以上的叶酸和10—30%的维生素B12遭到破坏。
因此, 生活中既要注意饮食多样化,又要讲究烹饪技术,尽量避免过度蒸煮食物。
常见的小儿贫血应该怎么预防
据统计,我国近40%的学龄儿童和托幼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儿童期贫血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和缺乏维生素B12、叶酸引起的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常见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原因
缺铁是贫血的最常见的原因,造血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及铁。小孩出生后的饮食主要是奶类,所以蛋白质不会缺乏。而铁元素在奶类中含量很少,因而造成缺铁性贫血。刚出生的孩子由于有母体留下的储备铁,一般不会发生贫血,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这些铁储备一般半年左右就消耗净了,这个阶段的婴儿是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所以6个月以后的儿童易出现贫血。
另外还有一种较少见的缺乏维生素B12、叶酸引起的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乳汁中维生素B12及叶酸盐含量甚少,植物类食物中几乎不含维生素B12,维生素C缺乏等均可导致叶酸缺乏,如补充不足即可引起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另外,早产儿、双胞胎或母亲怀孕期间缺铁,均可引起婴儿体内先天储铁量不足,加之出生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量增多,或由于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腹泻、反复感染等,使得铁和维生素B12、叶酸的吸收障碍,均可引起营养性贫血。
小儿贫血常见症状
小儿贫血多发于6个月至3岁的孩子,贫血的宝宝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容易疲劳、毛发干枯、抵抗力降低等症状,需警惕宝宝是否存在贫血,尤其是出现反应迟钝、舌头震颤、微缺少微笑、智力行为发育落后或倒退(如原来会坐、会爬,现在反而不会)的现象,可能是患了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长期贫血可影响心脏功能及智力发育。因贫血可使大脑缺氧,进而影响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在言语、记忆、数概念、精细动作、视听能力等,都落后于不贫血的同龄儿童。贫血,使孩子的智商减分。
缺铁可使与杀菌有关的含铁酶活性下降,人体的免疫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贫血导致体弱,体弱多病又会加重贫血,形成恶性循环。
诊断贫血并不难,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查血常规,如血色素低于11g/分升就属于贫血,但还需要做一些其它检查以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贫血。
小儿贫血的预防
小儿营养性贫血,一是饮食中缺乏铁质引起的小细胞性贫血,二是机体内因缺乏叶酸、维生素B1:引起的大细胞性贫血。哺乳期4~6个月前能利用从母体内来的铁质造血,在4—6个月后即出现铁质的不足,所以在3—4个月时就应注意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蛋黄中含铁质较丰富,即应注意添加。动物肝脏含铁也较高,其他尚有鱼、豆类、豆制品均可逐步让小儿食用。新鲜绿叶蔬菜、水果等含铁质也较多亦可同时食用。当然在贫血严重时,尚须在医生指导不服用铁剂及维生素C、E等。服用这些药品,须注意不应与茶叶、咖啡等同时服用。
当小儿单纯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或偏食喂养、长期腹泻时,可发生大细胞性贫血。常表现为面色蜡黄、虚胖,表情呆滞,不哭不笑。并常有厌食、恶心、腹泻、舌炎及光滑舌等。此时可给予含维生素Bl2和叶酸较丰富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牛肝、黄豆等。重者在医生指导下可直接补给叶酸、维生素B12及维生素C等药品。
贫血预防
平时应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猪肝、蛋黄及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茹豆类等。
要注意饮食的合理配合,如餐后适当吃些水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果酸,能促进铁的吸收。而餐后饮用浓茶,则因铁与茶中的鞣酸结合生成沉淀,影响铁的吸收。
另外,用铁锅烹调食物,对预防贫血大有益处。 叶酸和维生素B12也是造血必不可少的物质。
新鲜的绿色蔬菜、水果、瓜类、豆类及肉食中,含有丰富的叶酸,肉类及肝、肾、心等内脏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 但经高温烹调后,可使50%以上的叶酸和10—30%的维生素B12遭到破坏。
因此, 生活中既要注意饮食多样化,又要讲究烹饪技术,尽量避免过度蒸煮食物。
常见的小儿贫血应该怎么预防
缺铁是贫血的最常见的原因,造血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及铁。小孩出生后的饮食主要是奶类,所以蛋白质不会缺乏。而铁元素在奶类中含量很少,因而造成缺铁性贫血。刚出生的孩子由于有母体留下的储备铁,一般不会发生贫血,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这些铁储备一般半年左右就消耗净了,这个阶段的婴儿是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所以6个月以后的儿童易出现贫血。
另外还有一种较少见的缺乏维生素B12、叶酸引起的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乳汁中维生素B12及叶酸盐含量甚少,植物类食物中几乎不含维生素B12,维生素C缺乏等均可导致叶酸缺乏,如补充不足即可引起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另外,早产儿、双胞胎或母亲怀孕期间缺铁,均可引起婴儿体内先天储铁量不足,加之出生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量增多,或由于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腹泻、反复感染等,使得铁和维生素B12、叶酸的吸收障碍,均可引起营养性贫血。
小儿贫血如何预防
主要是做好卫生宣教工作,使家长认识到本病对小儿的危害性及做好预防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应包括对孕母的卫生指导,小儿出生后的合理喂养,强调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助食品(如自生后3个月因不能进食肉类,可加蛋黄),早防、早治消化、营养紊乱及感染性疾病,对早产儿及双胎儿早期给予铁剂(元素铁0.8~1.5毫克/公斤/日),对疾病恢复期患儿注意营养素的供给等等。
铁是身体必须的矿物质,对补血和保障小儿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小儿身体可以有效地吸收铁,但可能无法从日常饮食中获得足够的这种矿物质。阿胶是我国传统的补血配方,乳酸亚铁是很好的二价补铁制剂,市场上很多补血产品将它们单独作为配方来用。
常见的小儿贫血应该怎么预防
事实上贫血的种类有很多,小儿贫血就是其中一种最常见的类型了,小儿贫血一般都是发生在新生儿的身上,因此各位妈妈们要警惕了,要多注意预防小儿贫血的发生,那么我们该怎样预防小儿贫血的发生呢。
1、新生儿——母乳中虽含铁较少,但人体吸收率高,新生儿出生后应以母乳为主,此外产妇在饮食中适当补充含铁质高的食物有助于增加母乳中铁含量。
2、第2个月——早产或双胞胎的宝宝从第2个月起,适量增加含维生素C高的鲜果汁,以促进铁的吸收。人工喂养的婴儿应尽量喂食铁强化牛奶和奶粉。
3、第4-6个月——4-6个月宝宝除母乳或奶粉,可依据体质循序渐进的添加泥糊状食品,如富含铁质的蛋黄,富含维生素C的果泥、菜泥等。
4、6个月后——宝宝6个月后可逐渐增加辅食,如肉泥、鱼肉末、肝泥、鱼片粥、瘦肉粥、动物血、豆腐、面包片及饼干等,以提供丰富的血红素铁。
除了积极控制饮食,还应注意预防婴儿出现各种疾病,尤其是呼吸道和肠道疾病的发生,如出现各种慢性失血性疾病,应进行彻底治疗。
上面就是预防小儿贫血的常见方法,希望妈妈们要牢记这些方法,其实妈妈们除了要积极预防小儿贫血的发生,还应该注意预防新生儿出现的各种疾病,在这里我祝愿患有小儿贫血的孩子们能够早日康复,快乐成长。
宝宝轻度贫血吃什么呢
小儿贫血是经常发生在儿童有小时期的一种常见综合症,对于贫血的宝宝,家长不必太过担心。小儿贫血是因为儿童体内的红细胞数量以及血红蛋白血量低于正常值。小儿贫血的分度也分为四个程度,分别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把贫血的原因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两种,分别为:失血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就是指一般的外伤引起的出血。溶血性贫血指身体里内在的红细胞的缺陷。一般来说,体内缺少铁元素会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一般来说,小儿中最常见的一种贫血类型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这种病因一般容易发生在六个月-2岁的婴幼儿身上
胎儿从母体大量吸收铁元素的时期为出产前的三个月。胎儿贫血很有可能是因为母亲先天就贫血,所以无法及时为胎儿输送大量的铁元素导致胎儿也贫血。铁摄入量不足会导致小儿贫血:在为小儿准备的饮食中铁元素供给不足也会造成小儿贫血,人的乳汁喝牛奶中铁物质都相对比别的食物要低,而小儿的主要食物就是母乳和牛乳,所以小儿贫血是经常发生的一种现象。小儿长期腹泻或者肠道吸收功能不好的也会导致贫血。一般情况下,贫血的小儿的皮肤经常发黄或者呈现出一种苍白的面庞。小儿容易感到疲惫不堪,爱哭闹或者精神提不起来。还有的小二的口腔内会出现口腔黏膜。消化系统也会随之有所改变,小儿的食欲不如以前那样好,并且经常呕吐腹泻等。这一系列的现象都是小儿贫血的表现。建议家长给贫血的小儿进行一些适当的食补,在平时的饮食中多为孩子准备一些含有大量铁物质的食物,比如血豆腐红枣和牛肉等食物。虽然蔬菜中的铁物质不多,但是蔬菜中的叶酸也是人体制造铁元素时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一般经过一个半月左右的护理后,贫血的现象会治愈。
常见的小儿贫血应该怎么预防
常见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原因
缺铁是贫血的最常见的原因,造血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及铁。小孩出生后的饮食主要是奶类,所以蛋白质不会缺乏。而铁元素在奶类中含量很少,因而造成缺铁性贫血。刚出生的孩子由于有母体留下的储备铁,一般不会发生贫血,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这些铁储备一般半年左右就消耗净了,这个阶段的婴儿是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所以6个月以后的儿童易出现贫血。
另外还有一种较少见的缺乏维生素B12、叶酸引起的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乳汁中维生素B12及叶酸盐含量甚少,植物类食物中几乎不含维生素B12,维生素C缺乏等均可导致叶酸缺乏,如补充不足即可引起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另外,早产儿、双胞胎或母亲怀孕期间缺铁,均可引起婴儿体内先天储铁量不足,加之出生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量增多,或由于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腹泻、反复感染等,使得铁和维生素B12、叶酸的吸收障碍,均可引起营养性贫血。
小儿贫血常见症状
小儿贫血多发于6个月至3岁的孩子,贫血的宝宝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容易疲劳、毛发干枯、抵抗力降低等症状,需警惕宝宝是否存在贫血,尤其是出现反应迟钝、舌头震颤、微缺少微笑、智力行为发育落后或倒退(如原来会坐、会爬,现在反而不会)的现象,可能是患了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长期贫血可影响心脏功能及智力发育。因贫血可使大脑缺氧,进而影响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在言语、记忆、数概念、精细动作、视听能力等,都落后于不贫血的同龄儿童。贫血,使孩子的智商减分。
缺铁可使与杀菌有关的含铁酶活性下降,人体的免疫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贫血导致体弱,体弱多病又会加重贫血,形成恶性循环。
诊断贫血并不难,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查血常规,如血色素低于11g/分升就属于贫血,但还需要做一些其它检查以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贫血。
小儿贫血的预防
小儿营养性贫血,一是饮食中缺乏铁质引起的小细胞性贫血,二是机体内因缺乏叶酸、维生素B1:引起的大细胞性贫血。哺乳期4~6个月前能利用从母体内来的铁质造血,在4—6个月后即出现铁质的不足,所以在3—4个月时就应注意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蛋黄中含铁质较丰富,即应注意添加。动物肝脏含铁也较高,其他尚有鱼、豆类、豆制品均可逐步让小儿食用。新鲜绿叶蔬菜、水果等含铁质也较多亦可同时食用。当然在贫血严重时,尚须在医生指导不服用铁剂及维生素C、E等。服用这些药品,须注意不应与茶叶、咖啡等同时服用。
当小儿单纯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或偏食喂养、长期腹泻时,可发生大细胞性贫血。常表现为面色蜡黄、虚胖,表情呆滞,不哭不笑。并常有厌食、恶心、腹泻、舌炎及光滑舌等。此时可给予含维生素Bl2和叶酸较丰富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牛肝、黄豆等。重者在医生指导下可直接补给叶酸、维生素B12及维生素C等药品。
小孩贫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几种常见小儿贫血的病因: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常见于6个月到2岁的小儿。
(1)体内贮铁不足胎儿期从母体所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三个月为最多。正常足月新生儿体内贮铁量约为250~300mg(平均60~70mg/kg)。贮存铁及出生后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铁足够出生后3~4个月内造血之需。如贮铁不足,则婴儿期易较早发生缺铁性贫血。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早产或双胎致婴儿出生体重过低,以及从胎儿循环中失血(如胎儿输血至母体或输血至另一孪生胎儿),都是造成新生儿贮铁减少的原因。出生后延迟结扎脐带,可使新生儿多得35mg铁。
(2)铁摄入量不足饮食中铁的供给不足为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人奶和牛奶含铁量均低,不足婴儿所需,如单用奶类喂养又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则易发生缺铁性贫血。由于长期腹泻、消化道畸形、肠吸收不良等引起铁的吸收障碍时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3)生长发育快随体重增长血容量相应增加,生长速度愈快,铁的需要量相,对愈大,愈易发生缺铁。婴儿至一岁时体重增至初生时的3倍,早产儿可增至5~6倍,故婴儿期尤其是早产儿最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4)铁的丢失或消耗过多食物过敏、肠息肉、美克尔憩室、钩虫病等也可引起肠道失血。失血1ml就相当于失铁0.5mg,长期小量失血都是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长期反复患感染性疾病,可因消耗增多而引起贫血。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缺乏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临床特点为贫血、神经精神症状、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用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治疗有效。
维生素B12和叶酸都是细胞DNA合成所必须的物质,是重要的造血原料,缺乏这两种物质可引起贫血,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故常见于素食乳母喂养或胃肠道吸收障碍的小儿。叶酸广泛存在于各种蔬菜水果中,羊奶中缺乏叶酸,故叶酸缺乏常见于仅以羊奶喂养或严重营养不良、肠道吸收障碍者。
3.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指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骨髓造血增强但不足以代偿红细胞的损耗所致的一类贫血,特点为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网织红细胞高及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婴儿贫血判断指标
婴儿贫血怎样判断?婴儿血色素水平低于多少是贫血?婴儿贫血吃什么好?这是很多家有宝贝的妈咪们想要知道的问题。
网友妈妈:我家宝宝十个月了,查过几次血常规都说贫血,平日里看他嘴唇也没有其他孩子的嘴唇红,医生也开了些补血的口服液…请问宝宝贫血怎么判断,宝宝贫血怎么办呢?
血色素水平是判断贫血的主要依据,最好取静脉血。对于婴儿,血色素小于120g/L即可考虑贫血。
判断婴儿贫血的指标
单位容积血液内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数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关于小儿贫血的国内诊断标准是:出生后10天内的新生儿血红蛋白(Hb)《145g/L;10天~3月的婴儿因“生理性贫血”等因素影响,贫血的标准很难确定,建议暂以Hb 《100g/L;3月~不足6岁Hb《110og/L;6~14岁Hb《120g/L为贫血。小儿各种贫血疾病中,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
宝宝贫血的原因 造血原料不足
儿童营养不良,身体中铁、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缺乏,导致制造红细胞的原料不足,同样也可引起红细胞生成不足而发生贫血。其中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