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狭症的临床表现 短头畸形
颅狭症的临床表现 短头畸形
两侧冠状缝过早闭合致头颅前后径短,横泾增长,前额和枕骨变平,鼻根宽广,眼眶受压变浅,眼眶间距增加。可有眼球突出如同“金鱼眼”。因鼻咽部狭小,常反复出现上呼吸道感染。
颅狭症的表现 舟状头畸形
矢状缝过早闭合致头颅前后径长,横径短,前额和枕部突出,外形如舟状。此为颅狭症最常见的一种头颅形。
脑积水的病因有哪些
先天畸形(25%):
如中脑导水管狭窄,膈膜形成或闭锁,室间孔闭锁畸形(第四脑室正中孔或侧空闭锁),脑血管畸形,脊柱裂,小脑扁桃体下疝等。
感染(20%):
胎儿宫内感染如各种病毒,原虫和梅毒螺旋体感染性脑膜炎未能及早控制,增生的纤维组织阻塞了脑脊液的循环孔道,或胎儿颅内炎症也可使脑池,蛛网膜下腔和蛛网膜粒粘连闭塞。
出血、肿瘤和其他(35%):
颅内出血后引起的纤维增生,产伤颅内出血吸收不良等。可阻塞脑脊液循环的任何一部分,较多见于第四脑室附近,或脉络丛乳头状瘤。某些遗传性代谢病,围产期及新生儿窒息,严重的维生素A缺乏等。
颅狭症的表现 特殊类型
少数颅狭症有特殊的临床症状,具体表现为尖头畸形伴手足并指、趾、面部畸形。面部畸形在出生时期即很明显,表现为上颌后缩,鼻根深陷在眉弓下,牙颌张开,上唇中部牵向后方。突眼不明显,常有眼外斜视。
幼儿颅内压增高的明确病因
一、确定有无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之分。一般病程缓慢的疾病多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初步诊断颅内压增高不难。而急性、亚急性脑疾病由于病程短,病情发展较快,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且无明显视乳头水肿,此时确诊有无颅内压增高常较困难,需要进行下列检查予以确定。
(一)眼底检查。在典型的视乳头水肿出现之前,常有眼底静脉充盈扩张、搏动消失,眼底微血管出血,视乳头上下缘可见灰白色放射状线条等改变。
(二)婴幼儿颅内压增高早期可发现前囟的张力增高,颅缝分离,叩诊如破水壶声音。
(三)脱水试验治疗。20%甘露醇250毫升快速静脉滴注或速尿40毫克静脉推注后,若头痛,呕吐等症状减轻,则颅内压增高的可能性较大。
(四)影像学检查。头颅平片可发现颅骨内板压迹增市或/和鞍背吸收某些原发病的征象。脑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多数颅内占位性病变有相当大的诊断价值。有条件可行头颅CT扫描和MRI(磁共振)检查,它对急性,亚急生颅内压增高而无明显视乳头水肿者,是安全可靠的显示颅内病变的检测手段。
对疑有严重颅内压增高,特别是急性,亚急性起病有局限性脑损害症状的患者,切忌盲目腰穿检查。只有在诊断为脑炎或脑膜炎和无局限性脑损害之蛛网膜下腔出血症,方可在充分准备后行腰穿检查。
二、明确病因
根据病史和起病的缓急,内科系统和神经系统检查的发现,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初步确定颅内压增高的病变和病因是完全可能的。常见的病因如下几种。
(一)颅脑外伤。脑内血肿和脑挫裂伤等。
(二)颅内肿瘤和颅内转移瘤等。
(三)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塞等。
(四)颅内炎症和脑寄生虫病。各种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豕囊虫病、脑肺吸虫病、脑包虫病等。
(五)颅脑畸形。如颅底凹陷、狭颅症、导水管发育畸形、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
(六)良性颅内压增高。
(七)脑缺氧。心搏骤停、肺性脑病、癫痫连续状态等。
(八)其它。肝、肾机能衷竭、血液病、高血压脑病、各种中毒、过敏性休克等。
颅狭症的症状 三角头畸形
颅骨骨缝早期骨化致前额狭窄,从头上观呈三角形状。在额中部可触及骨脊。患儿智力障碍的发生率高于其它类型,多无颅压增高表现。
头痛是什么原因
头痛是由于颅内的血管、脑神经、硬脑膜及颅外的颈神经分支受刺激所致,因此各种病因如炎症、肿瘤、外伤、血管病或颅内压等均可引起头痛。
颅内病变引起的头痛。疼痛多较剧烈,多为深部的胀痛、炸裂样痛,常不同程度地伴有呕吐、神经系统损害体征、抽搐、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以至生命体征的改变。
(1)脑膜脑炎。属脑膜刺激性头痛,颈项部也多疼痛,有脑膜刺激征。起病多较急骤,并有发热和脑脊液的阳性所见。
(2)脑血管病。
①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多有剧烈头痛,但不以头痛就诊。以头痛为主诉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因无偏瘫等神经系统局限体征,而被漏诊。本病多在用力或情绪激动后突发剧烈头痛、呕吐,也具有脑膜刺激性头痛特点。病因多为先天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脑动脉硬化。血性陈旧出血性脑脊液可以确诊。
②缺血陛脑血管病。脑血栓一般甚少头痛,但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性头痛并不少见。以下诸症可作为诊断依据:头痛可因头位转动或直立位时诱发。头痛前后或同时多伴有其他脑干短暂性缺血症状,以眩晕最多见,其他可有闪辉暗点、黑蒙、复视、口面麻木、耳内疼痛、视物变形等。可有轻微的脑干损害体征,如眼球震颤(患者头后仰转颈,使一侧椎动脉受压后更易出现),一侧角膜反射或(和)咽反射的迟钝或消失、平衡障碍或阳性病理反射等。有明确病因,如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以及颈椎的增生、外伤或畸形等。脑血流图(头后仰转颈原来波幅下降达30%以上)、颅外段椎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管径狭窄或/和血流量降低)、眼震电图(转颈后出现眼震)等实验室检查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产生头痛的机制,可能囚颅内供血不足,颅外血管代偿性扩张所致,因此,也具有血管性头痛特点。
颅底凹陷症病因
(一)发病原因
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的主要发病原因为先天性骨质发育不良所致,由于在胚胎发生学上,神经管在寰枕部闭合最晚,所以先天性畸形容易发生在此区,少数可继发于其他疾病。
Hadley将本病分为2型,即:
①先天型:又称原发性颅底凹陷症,伴有寰枕融合,枕骨变扁,枕骨大孔变形,齿状突向上移位甚至进入枕骨大孔内,致使枕骨大孔前后径缩小,在胚胎发育2~3周时,由于胚胎分节的局部缺陷,寰椎不同程度地进入枕骨大孔内,有时与之融合等,近年来有人发现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即同一家族兄弟姐妹中可有数人发病。
②继发型:又称获得型颅底凹陷症,较少见,常继发于骨炎,成骨不全,佝偻病,骨软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导致颅底骨质变软,变软的颅底骨质受到颈椎压迫而内陷,枕大孔升高,有时可达岩骨尖,且变为漏斗状,同时颈椎也套入颅底,为了适应寰椎后弓,在枕大孔后方可能出现隐窝,而寰椎后弓并不与枕骨相融合。
(二)发病机制
颅底凹陷症导致枕骨大孔狭窄,后颅窝变小,压迫延髓,小脑及牵拉神经根产生一系列症状,合并有椎动脉受压出现供血不足表现。
病理改变如下:枕骨大孔畸形包括枕骨基底部,外侧部及髁部三部分的发育异常,致使颅底向内凹陷,寰椎和枕骨距离变短,寰枕融合,寰椎枕化等,有时还合并寰枢椎畸形,椎板裂缝或缺如,颅颈移行处曲度异常等。
颅底凹陷是枕骨大孔区最常见的畸形,90%以上颅底凹陷症是枕骨和寰枢椎的畸形,枕骨的基部,髁部及鳞部以枕骨大孔为中心向颅腔内陷入,枕骨大孔边缘有寰椎距离变短,甚至与寰椎后弓融合,枕骨髁发育不良,不对称,枕骨基底部变短,变直,高低不平,颅底呈漏斗状,寰椎突入颅内,枢椎的齿状突高出正常水平而进入枕骨大孔,枕骨大孔前后缩短,而使颅后窝缩小,从而压迫延髓,小脑和牵拉神经根,产生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除上述骨质改变外,局部软组织还可产生增厚和紧缩,枕骨大孔附近的筋膜韧带,硬脑膜,蛛网膜的粘连,增厚,呈束带状,从而压迫小脑,延髓,脑神经,上颈髓,颈神经和椎动脉等,而产生症状,晚期常出现脑脊液循环障碍而导致梗阻性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
颅底凹陷常合并脑脊髓和其他软组织畸形,如小脑扁桃体疝,脊髓空洞症及蛛网膜粘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