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硬化检查诊断
皮肤硬化检查诊断
1、病史
应注意询问家族史。如成人早老症、硬化性萎缩综合征,前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后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系统性硬度病患者也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常见有父与子或母与女儿、或姊妹同患病的现象。个人史应注意籍贯,如生活在黄河以南地区坝传染丝虫病的机会多。在既往史中若有切除局部淋巴结手术史,则可引起局部淋巴管淤积产生淋巴水肿。若有过放射线治疗皮肤阳,则可引起放射性皮炎硬化。
2、体格检查
要注意皮肤硬化是系统性对称性,还是限局性非对称性;前者多为系统性病因,而后者多为局部因素。如系统性硬皮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可波及皮肤及内脏全身;而下腿反复发作丹毒感染,则只引起下腿淋巴管堵塞而局部淋巴水肿。硬皮病又可分为肿胀性发硬,而无色素沉着、皮肤表面平滑而有一定弹性感,如淋巴水肿、血管淤积、代谢性部蛋白沉积等;而另一种硬度病硬如木板、伴有色素沉着或萎缩系统性硬度病、放性皮炎、静脉曲张综合征。
3、实验检查及病理
诊断丝虫病可在晚上10时后取鲜血涂片可查到尾丝蝴。系统性硬皮病及综合征查血清抗体5 cm.对阳性及着丝点抗体阳性,为此两种病的特异性抗体5cm-70阳性意味着系统性硬皮病肺部受侵犯、病情较严重。系统性硬皮病组织病理变化:早期真皮胶原纤维肿胀、血管周淋巴细胞浸润。晚期炎症不明显,胶原束增厚有鹤样透明变性,血管壁纤维增生变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管腔变窄,甚至于栓塞、皮肤硬化,表皮萎缩色素增加。放射性皮炎则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及萎缩、棘层细胞排列紊乱、可见角化不良细胞、及明显小血管扩张、胶原纤维均质化。也可见核异型性,可导致癌变。
皮肤硬化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应与下面的症状相鉴别诊断:
局部皮肤变紧 局部皮肤变紧,最常见于硬皮病。硬皮病又称系统性硬化症。顾名思义,就是皮肤变硬的疾病。皮肤的改变是系统性硬化症的标志性症状。但病变程度差别很大,轻者仅有局部皮肤的硬化和钙化,严重者可出现全身广泛性皮肤硬化增厚。典型的皮肤损害依次经历肿胀期、浸润期和萎缩期三个阶段。病变呈对称性,病变多由手指逐渐向近端扩展,病变皮肤与正常皮肤的界限不清。
(一)病史
应注意询问家族史。如成人早老症、硬化性萎缩综合征,前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后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系统性硬度病患者也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常见有父与子或母与女儿、或姊妹同患病的现象。个人史应注意籍贯,如生活在黄河以南地区坝传染丝虫病的机会多。在既往史中若有切除局部淋巴结手术史,则可引起局部淋巴管淤积产生淋巴水肿。若有过放射线治疗皮肤阳,则可引起放射性皮炎硬化。
(二)体格检查
要注意皮肤硬化是系统性对称性,还是限局性非对称性;前者多为系统性病因,而后者多为局部因素。如系统性硬皮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可波及皮肤及内脏全身;而下腿反复发作丹毒感染,则只引起下腿淋巴管堵塞而局部淋巴水肿。硬皮病又可分为肿胀性发硬,而无色素沉着、皮肤表面平滑而有一定弹性感,如淋巴水肿、血管淤积、代谢性部蛋白沉积等;而另一种硬度病硬如木板、伴有色素沉着或萎缩系统性硬度病、放性皮炎、静脉曲张综合征。
(三)实验检查及病理
诊断丝虫病可在晚上10时后取鲜血涂片可查到尾丝蝴。系统性硬皮病及综合征查血清抗体5 cm.对阳性及着丝点抗体阳性,为此两种病的特异性抗体5cm-70阳性意味着系统性硬皮病肺部受侵犯、病情较严重。系统性硬皮病组织病理变化:早期真皮胶原纤维肿胀、血管周淋巴细胞浸润。晚期炎症不明显,胶原束增厚有鹤样透明变性,血管壁纤维增生变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管腔变窄,甚至于栓塞、皮肤硬化,表皮萎缩色素增加。放射性皮炎则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及萎缩、棘层细胞排列紊乱、可见角化不良细胞、及明显小血管扩张、胶原纤维均质化。也可见核异型性,可导致癌变。
皮肤硬化预防
1.一级预防
从事长期站立工作的工厂、企业应予劳动保护,如工作时要应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工作间隙组织做工间操等。
2.二级预防
轻度静脉曲张的病人,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抬高患肢。
3.积极治疗原发病。
4.对于系统性硬化,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青霉胺等等。
皮肤瘙痒检查诊断
1、皮肤瘙痒常为皮肤疾病的主要症状,有时可并有出疹、抓痕、血痂、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
2、根据病史、病情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皮肤瘙痒为突出表现,全身可无明显不适者,多为皮肤科疾病。
(2)因食物、药物、虫毒或其他物质过敏、侵袭或中毒所致出疹,如漆疮、药毒、粉花疮、食鱼蟹中毒、野屎风、水毒、沙虱病、恶虫叮咬等,一般可通过病史询问而明确诊断,且多伴有瘙痒、风团、水肿等症。
(3)年老体弱、气血亏虚者,其皮肤瘙痒,多为血虚风燥。
(4)由情绪波动而引发皮肤瘙痒,多为肝郁血虚。
3、皮肤专科检查,免疫生化实验检查,如过敏实验、致敏实验等,可以有助于明确诊断。血常规、尿常规可作必备检查。
皮肤瘙痒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巨痕症:巨痕症也叫蟹足肿或疤痕疙瘩,是纤维瘤的一种,是由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的产物。
冬季皮肤瘙痒:冬季瘙痒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下肢臀部尤为严重。这些人皮脂腺功能减弱,皮肤干燥。到了冬季,洗澡所花时间长,使用的肥皂多,皮肤更加干燥。随着气温降低,瘙痒就开始了。
肝硬化的检查诊断方法
1.超声波检查
超声波检查对肝硬化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其超声表现为肝脏形态异常,典型者肝脏体积多缩小,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回声呈现不均匀增强。可有脾大和腹水。
2.内镜检查
部分肝硬化患者内镜检查可发至亚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这是评价门脉高压症的最可靠的方法。阿静脉压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有直接关系,但曲张静脉的程度与门静脉压力不成正比
3.X线检查
主要是吞钡检查食管静脉曲张是否存在及其程度,但其诊断价值比食管内镜略差。X线主要表现为食管粘膜增粗,呈蚯蚓状改变。
4.CT检查
CT检查诊断肝硬化主要依据肝脏形态异常,外形圆钝,各肝叶大小比例失常,左叶、特别是尾叶增大。常有脾肿大,外缘超过5个肋单位。有时尚可发现门静脉和脾静脉增宽、门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腹水等。
5.ECT检查
门静脉高压时,易形成门体分流,ECT可用以检查分流情况。
皮肤硬化的病因
一期治疗剂量过大,引起胶原纤维及血管的变性。均质化而变硬。常同时见毛细血管扩张。2.新生儿硬化症 由于新生儿皮下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饱和脂肪酸比例相对增高,后者溶点高,当遇寒冷体温下降时引起脂肪凝固变硬。
(四)淋巴液淤积和静脉曲张综合征
1.性淋巴水肿 在胎生时因淋巴管生长缺陷而引起的水肿。
2.继发性淋巴水肿 常见于慢性反复发作性丹毒,丝虫病、淋巴结手术切除后。
3.静脉曲张综合征 由于静脉曲张引起下腿淤积性皮炎、栓塞性静脉炎、复发性蜂窝织炎、最后导致下腿前皮肤变棕黑色纤维化及硬化。
(五)肿瘤
1.纤维化型基底细胞癌。
2.类癌综合征:类癌瘤是一种胺前体摄取与脱验细胞瘤。它能产生小分子多肽类激素及5一羟色胺,组胺及胰舒血管素等引起发病。
(六)代谢性因素
硬化性级液水肿。其皮肤表现为异常球蛋白沉积。近年来发现有些病例血清中具有研单克隆副球蛋白。
(七)遗传性因素
1.成N早老症 为先天性遗传性,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又名Weme综合征。
2.硬化萎缩性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出生时即发病,表现为手指硬皮样变化。
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检查方法
1.神经检查:着重观察眼底视网膜动脉改变,如动脉壁反光增强、管腔变细(完全闭塞时呈银丝状)、动静脉交叉处静脉受压现象、视网膜出血及渗出物等,严重病例可有视盘水肿。注意假性延髓麻痹体征,如发音障碍,不能露齿伸舌,但有强哭强笑动作,无肌萎缩,下颌反射亢进,出现吸吮反射、掌颏反射等。注意有无深反射不对称、震颤、共济失调、失用症或病理反射。
2.精神检查:一般常规检查。
3.辅助检查:血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测定,肾功能检查,心脏X线检查及心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并作血、尿常规,血沉,脑脊液检查,放射性核素脑血流测定。头颅X线平片,CT脑扫描,以排除其他病变。
4.脑动脉硬化症诊断标准:(1)年龄45岁以下。(2)高级神经活动不稳定的症状及(或)脑弥漫性损害症状。(3)有全身性动脉硬化的旁证,如眼底动脉硬化I级以上或主动脉弓增宽及颞动脉或桡动脉壁较硬以及冠心病等。(4)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深反射不对称,掌颏反射阳性及(或)吸吮反射阳性。(5)排除其他脑疾病。
皮肤过敏检查诊断
皮肤过敏检查诊断:
判断方法1:
敏感体质自我检测
○是医师诊断的敏感体质,或有家族性的过敏病史。
○用到酸类保养品,如果酸,会有刺痛感。
○喝酒或长时间处在不通风的室内,皮肤就发红发热。
○会有冬季痒,外油内干肤质,出油量大皮肤却看起来没光泽。
○皮肤很薄,一晒就发红,没泛红时隐约透出青色血管。
如果你√多于三个,很遗憾,你基本上属于敏感体质。你的肤质比较脆弱,抵抗力差,水分“经皮肤蒸发”的速度比一般人快。
一时敏感自我检测
○只要一熬夜,隔天肌肤就泛红发痒。
○曝晒后,皮肤泛红久久不褪。
○压力太大或疲劳时就会出现敏感症状。
○皮肤在换季忽冷忽热、或湿度增加时,会脱皮或发痒。
○每次月经之前,皮肤会变得粗糙,出现红疹或脱皮。
如果你√多于三个,基本上属于一时敏感肌肤,此时,你除了要调整生活状态,更务实的方法是对症选用护肤品。
判断方法2:
1、更换一种长时间使用的化妆品品牌时,皮肤会有一时无法适应的现象。
2、有过皮肤病的前科,肤质较为脆弱。
3、较一般人容易长青春痘或水疱。
4、即使是抖动被褥,窗帘布,都容易引起发痒的现象。
5、季节交替时,肤质变化明显不同于平常。
6、皮肤易因使用果酸类等制品,产生灼热刺痛感。
7、对汗水,眼药水,游泳池水等也过敏。
8、对按摩或温度变化等物理刺激,产生皮肤泛红等现象。
如果在以上八种症状中,您的皮肤有一种或数种情形发生,那么您多半就是敏感性肌肤者了。 除了以上自觉反应之外,敏感性皮肤多表现为如下共同的肌肤特性:角质偏薄,皮肤干燥,易发生急性刺激反映,对机械性的摩擦抵抗力差等。
判断方法3:
A:一般症状:
1、 流汗后会发痒,会发痛。
2、肌肤总是很粗糙,常脱皮。
3、常因压力或疲劳就长东西。
4、一用新化妆品,皮肤就会出现问题。
5、 过去一二年内曾因使用化妆品而导致肌肤发炎,出疹,一晒到紫外线,肌肤就会发红,痛。
B:使用化妆品保养的症状:
1、 洗脸后肌肤会紧绷,发红(这是角质防御机能弱).。
2、抹了化妆水,肌肤常有刺痛感。(这是角质防御机能弱,酒精过敏).。
3、抹了高保湿美容液,肌肤会痒,刺痛(保湿剂过敏).。
4、防晒产品不适合你(紫外线吸收剂过敏)。
5、按摩或敷面膜,就会觉得刺激(物理刺激过敏).。
C:体质,环境的因素:
1、 患有花芬症,会对金属等物品过敏。
2、肌肤脆弱,平常就容易长湿疹。
3、对尼龙,橡胶,化学纤维等物质过敏。
4、 当季节变换时,肌肤状况会不安定。
以上的情况如果有超过7种症状符合,表示有可能就是敏感肌肤。
小儿肝硬化检查诊断
一、血常规:
全血细胞计数减少。肝硬化代偿期血清胆红素、ALT、凝血酶原时间均可正常,血清白蛋白水平轻度下降是肝功障碍的早期指征;
血清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及磷脂增高,ALT中等或轻度增高;而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为肝硬化有活动性病变的实验室异常。
二、超声检查:
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门静脉周围发现有侧支血管形成是肝外门静脉阻塞的一个征象。正常情况下可见到呼吸对门静脉血流有调节作用,如果此征消失提示门静脉高压。但出现此征亦不能绝对排除门静脉高压。
三、食管X线钡剂造影:
在成人,钡剂造影检出食管静脉曲张的敏感性约为70%。近年来由于内镜的广泛应用,此项技术已很少用于食管静脉曲张的检查,而且对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的检出价值极其有限。
四、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静脉曲张存在与否及其程度。
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一旦病情平稳,应立即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尽快确定出血部位、病变性质及迅速行镜下止血治疗。
对无症状或处于稳定期的患儿亦可行胃镜检查以便预测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及选择预防性硬化治疗的时机。
五、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经股动脉插入导管,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正常情况下门静脉在10~20s内即可显影。在伴有海绵状血管瘤样变异的病人,于闭塞的门静脉周围可见有许多细小的侧支血管形成。
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与检查
一、早期肝硬化的症状诊断和病因诊断
(1)导致肝硬化的病因:有无病毒性肝炎、长期嗜酒、长期营养不良、血吸虫病或化学药物中毒等病史。
(2)早期肝硬化全身症状:主要有乏力、易疲倦、体力减退。少数早期肝硬化病人可出现脸部色素沉着。
(3)早期肝硬化消化道症状:食纳减退、腹胀或伴便秘、腹泻或肝区隐痛,劳累后明显。
(4)早期肝硬化体征:少数病人可见蜘蛛痣,肝脏轻度到中度肿大,多见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一般无压痛。脾脏可正常或轻度肿大。
由于早期肝硬化症状不明显,常易与原有慢性肝病相混淆,所以只根据肝硬化的症状和病因因素不能确诊肝硬化。肝硬化的检查手段才是确诊肝硬化的依据。
二、早期肝硬化的检查诊断
1) 肝脏的病理学检查诊断:到目前为止,肝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仍是诊断肝纤维化的最可靠方法。通过肝穿刺病理学检查,不仅可以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发展至肝纤维化,而且可以弄清肝纤维化到底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可以鉴别出是酒精性肝硬化还是肝炎后肝硬化,以及是否伴有活动性肝炎。鉴别诊断如肝肿瘤、脂肪肝、肝结核及肝脓肿。这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目前在临床上,肝穿刺的设备和技术已很完善,病人的痛苦也很小,在有经验的肝病专科医生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者极少。
(2)脏脏的影像学检查诊断:B超、CT及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肝纤维化的某些征象,如肝脏轮廓、大小、及肝实质信号强弱的改变. 肝脏血管内径及血流方向、速度的改变,脾脏大小的改变等。能对肝实质、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脾脏及其他脏器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检测,对肝硬变和门脉高压症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但是,目前这些影像学检查尚不能对纤维化做出确诊,更难于准确判断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故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诊断。
(3) 血清指标:血清指标是目前研究得最为广泛的肝纤维化诊断方法,其中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Ⅲ—P)、Ⅲ型前胶原(PC—Ⅲ)、Ⅳ 型胶原、透明质酸(HA)、层连蛋白 (1N)等应用较为广泛。这些血清学指标的高低与肝穿诊断的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而可用于诊断肝纤维化。因毕竟不如肝穿刺检查来得直接,对于某些病人来说,往往很难根据一次化验指标高低来确定肝纤维化的程度。但是血清化验的优点是取材方便、容易复查,如果能定期检查(如每半年或一年 )则可以根据这些指标是升高或降低的总趋势来了解肝脏纤维化的发展变化情况,也可大致了解抗纤维化治疗的临床效果。
(4)血小板和肝功能检查:早期肝硬化时血小板数量比平时减少。肝功能检查,主要表现在蛋白,早期肝硬化可能会出现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比例倒置等情况。
(5)内窥镜检查
内镜检查可直接发现是否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分布走行、曲张程度及静脉表面有无红色征、糜烂和血痂及活动性出血的出血部位。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急诊内镜检查对判断出血部位和原因有重要意义,还可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如喷洒止血药、进行硬化剂注射等。如发现曲张的静脉有近期出血征象,可采取有关措施,决定下一步的治疗,防止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还可同时确诊食管、胃及十二指肠有无溃疡、糜烂、炎症和肿瘤等病变。
肝病患者的检查诊断方法
肝病的检查诊断方法之一,血常规的检查诊断。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等。病情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血象的改变往往苦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另外,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直接胆红素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根据以上指标可以综合判断病情处于什么阶段,是轻度还是重度。
肝病的检查诊断方法之二,B超检查诊断。通过B超,了解肝脏大小形态,回声情况,们脉内经,脾脏厚度,有无腹水。另外,乙肝病毒学指标,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DNA等,了解病毒复制及传染性大小。希望肝病的患者朋友可以通过进行B超的检查来诊断病情的发展阶段。
肝病的检查诊断方法之三,肝纤维化指标检查,主要有抽血检查血清前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可以初步判断肝纤维化程度。这样的检查方式也比较直接,患者朋友可以采用肝纤维指标来检查诊断肝病的情况。
硬皮病鉴别诊断检查
1、一般检查部分病人可有贫血、血红蛋白降低。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与慢性炎症有关的增生低下性贫血,亦可因胃肠道受累导致铁、叶酸或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而继发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常与肾脏受累有关,由存在于肾小动脉内的纤维蛋白(fibrin)所引起。病人可有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升高。有肾脏受累时出现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和各种管型、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尿17羟、17酮皮质醇测定值偏低。
2、免疫学检查以人类喉癌细胞(Hep-2)作底物来检测抗核抗体,约95%的病人可为阳性。荧光核型可为斑点型、核仁型和抗着丝点型(anticentromere)。其中斑点型和核仁型对硬皮病,特别是弥漫型硬皮病的诊断较有意义。抗核仁抗体对硬皮病的诊断相对特异,可见于20%~30%的病人,已证实与硬皮病有关的抗核仁抗体为抗RNA多聚酶Ⅰ、Ⅱ、Ⅲ抗体,可见于5%~40%的弥漫型硬皮病,病人心、肾受累出现率较高。
3、皮肤毛细血管镜检查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在系统性硬化病患者甲根皱襞处,显示多数毛细血管袢模糊,血管袢数显著减少,而异常血管袢增多,伴有水肿和渗出,血管支明显扩张和弯曲,血流迟缓,有的伴有出血点。有报道认为系统性硬化病的甲皱微循环变化与内脏器官受累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因此可以间接反映内脏器官受累情况。
系统性硬化病患者有血液流变学检测异常,表现为全血比黏度、血浆比粘度及全血还原粘度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
血流图检查显示,肢端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血管弹性差。
4、组织病理检查纤维化和微血管闭塞是系统性硬化病病人所有受累组织和器官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5、X线检查两肺纹理增强,或有小的囊状改变,亦可在下叶出现网状-结节状改变。食管、胃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下端狭窄,近侧增宽,小肠蠕动亦减少,近侧小肠扩张,结肠袋可呈球形改变。指端骨质吸收,软组织内有钙盐沉积。
皮肤硬化的诊断
(一)病史
应注意询问家族史。如成人早老症、硬化性萎缩综合征,前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后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系统性硬度病患者也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常见有父与子或母与女儿、或姊妹同患病的现象。个人史应注意籍贯,如生活在黄河以南地区坝传染丝虫病的机会多。在既往史中若有切除局部淋巴结手术史,则可引起局部淋巴管淤积产生淋巴水肿。若有过放射线治疗皮肤阳,则可引起放射性皮炎硬化。
(二)体格检查
要注意皮肤硬化是系统性对称性,还是限局性非对称性;前者多为系统性病因,而后者多为局部因素。如系统性硬皮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可波及皮肤及内脏全身;而下腿反复发作丹毒感染,则只引起下腿淋巴管堵塞而局部淋巴水肿。硬皮病又可分为肿胀性发硬,而无色素沉着、皮肤表面平滑而有一定弹性感,如淋巴水肿、血管淤积、代谢性部蛋白沉积等;而另一种硬度病硬如木板、伴有色素沉着或萎缩系统性硬度病、放性皮炎、静脉曲张综合征。
(三)实验检查及病理
诊断丝虫病可在晚上10时后取鲜血涂片可查到尾丝蝴。系统性硬皮病及综合征查血清抗体5 cm.对阳性及着丝点抗体阳性,为此两种病的特异性抗体5cm-70阳性意味着系统性硬皮病肺部受侵犯、病情较严重。系统性硬皮病组织病理变化:早期真皮胶原纤维肿胀、血管周淋巴细胞浸润。晚期炎症不明显,胶原束增厚有鹤样透明变性,血管壁纤维增生变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管腔变窄,甚至于栓塞、皮肤硬化,表皮萎缩色素增加。放射性皮炎则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及萎缩、棘层细胞排列紊乱、可见角化不良细胞、及明显小血管扩张、胶原纤维均质化。也可见核异型性,可导致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