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毒证的一般临床表现
浊毒证的一般临床表现
患者以黄腻苔多见,但因感浊毒的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别。浊毒轻者舌红,苔腻、薄腻、厚腻,或黄或白或黄白相间;浊毒重者舌质紫红、红绛,苔黄腻,或中根部黄腻。因感邪脏腑不同,舌苔反映部位亦异,如浊毒中阻者,舌中部黄腻;浊毒阻于肝胆者,舌两侧黄腻。苔色、苔质根据病情的新久而变,初感浊毒、津液未伤时见黄滑腻苔;浊毒日久伤津时则为黄燥苔。
浊毒证患者滑数脉常见,尤以右关脉滑数突出。临床以滑数、弦滑、弦细滑、细滑多见。病程短,浊毒盛者,可见弦滑、或弦滑数脉。病程长、阴虚有浊毒者,可见细滑脉、沉细滑脉。但患者出现沉细脉时多为浊毒阻滞络瘀,而不应仅仅认为是虚或虚寒脉,如《金匮要略方论》中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又说:“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以上说明细脉主湿浊主积而不主虚的明证。
浊毒内蕴,可见大便黏腻不爽,臭秽难闻,小便或浅黄或深黄或浓茶样,汗液垢浊有味。
中医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灵魂和核心,与时俱进的学术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学科保持蓬勃生机的内在动力。浊毒理论以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思维方式来探究当代生态环境及人自身饮食、情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浊毒理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浊毒作为病因病理机制,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疾病的过程之中,是治疗各科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浊毒理论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不仅有利于辨证之后的正确诊断、更有利于提高临床各科的疗效,开发化浊解毒的各类有效药物。因此,浊毒理论不仅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更有潜在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浊毒”作为中医学术用语,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认可,编写团队以“浊毒”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及“十二五”重点专科强化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胃炎浊毒证”重点研究室,并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
通过前期研究,我们认为浊毒作用于人体,可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其结果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功能失常,乃至功能衰竭。
在临床上实践中,我们将浊毒理论广泛运用于多种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肾炎肾病尿毒症、风湿免疫病、以及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科、五官科等50余种疾病的诊疗,尤其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肝硬化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疑难疾病方面,成绩显著。
从浊毒生成的途径及其致病特点来看,浊毒证普遍存在于多种癌前病变中。传统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多由于脏腑失调,气血亏虚,日久气滞血瘀,痰湿聚结,邪毒郁热而形成,但在实际上如按一般的气滞、血瘀、痰凝、湿聚来治疗,效果多不理想。
浊毒理论认为癌症的发生或是感“天之浊毒”,或是罹“地之浊毒”,或是“人之浊毒”内生,损伤正气,使脾胃功能失司,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之源浊化,脏腑阴阳失调,虚实搏结,日久积渐而成的一类恶性疾病。
浊毒的治疗大法为化浊解毒,化浊的治法包括芳香化浊、祛湿利浊、渗湿泄浊等;解毒的治法包括清热解毒、活血解毒、散结解毒、化湿解毒、以毒攻毒等。而目前经过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研究筛选出的有抗肿瘤功效的中药基本上分为五类,分别为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类、化痰散结类、利水渗湿类和虫类攻毒药。这与浊毒理论化浊解毒治则的遣方用药思路不谋而合。浊毒理论的提出为癌前病变乃至肿瘤的中医诊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浊毒学说来源于临床,通过梳理、归纳、总结将其上升到浊毒理论。我们将浊毒理论与西医学实验检测技术相结合,通过临床观察分析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思路、指导实验设计。同时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在整体观和动态观的医学思想指导下,运用辨证施治方法,在疾病症状消除、病理组织改善逆转、整体功能调整康复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效果。在全面继承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逐步形成完整的独特的浊毒理论体系,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
中医常把性病淋巴肉芽肿分为哪几型治疗
中医根据临床症状常把本病分为三型论治, 即湿热夹毒证,它主要见于疾病初期;痰毒积聚 证,见于疾病的中期;肝肾不足证,见于疾病的后期。
治疗鼻窦炎的药
鼻窦炎,也就是副鼻窦炎的常用药物如下:
1、鼻窦炎口服液
适 应 证:用于鼻塞不通、流黄稠涕、急慢性鼻炎、副鼻窦炎。还能明显改善鼻塞不通,头昏胀痛、鼻腔分泌物增多,鼻窦区压痛,鼻甲肥大等症状。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 次(临床推荐:20天为一疗程,一般1-2个疗程,必要时可延长至3个疗程)。
注意事项:本品略有沉淀是正常现象,服用本品时,请摇匀或用温开水浸泡药瓶使沉淀溶散。
2、鼻渊舒口服液
适 应 证:用于鼻窦炎、慢性鼻炎。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10ml, 一日2 — 3次、7日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久存若有沉淀不影响其疗效,摇匀后服用。
3、偏方及草药处方请参照耳鼻咽喉科在线鼻窦炎专题内的鼻窦炎中草药偏方处方治疗,但仅供参考。
4、鼻窦炎的常用滴鼻药物请参照鼻炎的局部点鼻药物
5、药物点鼻的方法请参照耳鼻咽喉科在线内的鼻内如何点药
6、鼻窦炎的口服药还包括抗生素,如阿莫仙,先锋霉素,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鼻窦炎的必须按照说明服用药物,一定要按时的服药,按量的服用,切记服药过量和过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最后希望大家可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
精浊的辨证施治
1.湿热下注
(1)证候小便频数,灼热涩痛,腰骶及会阴部胀痛,阴囊及会阴部潮湿、臊臭,或见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治则清化湿热。
(3)主方前列化浊汤加减(郭军经验方)。
(4)方药茵陈、黄柏、赤白芍、当归、栀子、车前子、甘草。
临床前列腺液若见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者,加蒲公英、夏枯草、土茯苓、以清热解毒消痈,利湿消肿。
2.气滞血瘀
(1)证候小便淋漓或滞涩,淋漓不畅,胁腹胀满,或会阴及少腹部刺痛、胀痛,精神烦躁、抑郁,或见早泄,阳事不举,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
(2)治则活血化瘀,利尿通淋。
(3)主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3)方药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白芍、蒲黄、五灵脂等。
若小便淋漓较重者,加车前子、泽泻、金钱草,以清热通淋。若气虚乏力者,加黄芪、党参以补气行血。
3.肾气不固
(1)证候肾气不固。病程日久,耗气伤肾,临床见小便频数而清,夜间尤甚,尿后余沥,或小便淋漓如膏脂,涩痛不显,或早泄,滑精,腰膝酸软,舌淡胎薄腻,脉沉细无力。
(2)治则补肾固涩。
(3)主方菟丝子丸加减。
(3)方药菟丝子、泽泻、肉桂、附子、石斛、干地黄、白茯苓、牛膝、续断、山茱萸、补骨脂、五味子、桑螵蛸、川芎、覆盆子等。
4.肾阳不足
(1)证候尿频清冷,会阴部及小腹冷痛,得暖缓解,腰骶酸冷,畏寒喜暖,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或阴冷、勃起功能障碍(ED),舌淡白,脉沉细。
(2)治则温补肾阳。
(3)主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3)方药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等。
若排尿困难,或点滴难下,加肉桂、车前子、川牛膝以温阳化气、活血通淋。
淀粉样变性肾炎怎么回事
具体而言,淀粉样变性肾病属于中医学“水肿”范畴,但又独有一些特点。国医大师郑新认为,对一般水肿的辨证论治需要把握三个病机特点:水、虚、瘀。而鉴于淀粉样变性肾病的临床表现要点为:水肿、乏力、蛋白尿、死亡率高,故概括其证候要点应为四点:肿、虚、浊、毒。
“肿”多系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积聚,与水相关脏腑肾、脾、肺的代谢失调,治之可从瘀、从血、从水,既往医家多有叙述,在此不赘述。
“虚”因本病为系统性疾病,累及全身各脏器组织,而相关组织器官一旦失去其正常的物质基础,代谢功能“不谋其政”,精微物质难以生成,元气难以生发,五脏元精难以养成,故要培本清源,去浊扬清。
对“浊”的认识来于患者脾肾亏虚,温运气化无力,加之患者嗜食辛温之品,堆积中焦,一派秽浊,故此类患者舌苔多黄厚腻,带秽浊之气。现代医学认为,此病源于淀粉样蛋白的异常堆叠和产生,包括各种炎症介质,也属于精微物质的异常变化。结合中医观点,水湿痰饮变生痰浊,国医大师郑新以为,水液代谢病理产物所导致新的疾病,归为两类:“脉道”之外为“痰”,“脉道”之内为“浊”。可以说是对这一病理过程的精准概括。
论治此“浊”,首当泻腑排浊、推陈出新,应重用白术30~50克健脾利腑,可加火麻仁30克,生大黄5~10克;还要加芳香化浊之品,如紫苏、藿香;浊积难化,阻碍三焦,要加桔梗、枳壳升清降浊,出入气机,或加升降散;浊积热生,消解中焦无形邪热加栀子豉汤,导出湿热加龙胆草、茵陈;热盛更要加强泄热之品如忍冬藤、鱼腥草、黄芩。
痛风是怎么引起的
一、脾肾亏虚
脾肾亏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病人因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年老体弱,而致脾肾亏虚。脾失健运,湿浊阻滞四肢关节和经络而产生肿满疼痛;另外,肾失气化、主水失司,就会使水湿积聚,浊毒内蕴,瘀滞肢节、皮肉而导致四肢关节肿胀疼痛,发为本病。
二、湿、痰、瘀
本病急性发作期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其病机是湿热邪毒郁于关节,气血运行受阻而致关节发病。夜半居多,说明其病在血,除湿热之外,当有瘀血;关节疼痛日久,常致关节漫肿畸形,此乃痰瘀胶固而致。日久皮肤可有痛风结节或溃流脂浊,乃痰湿凝聚于肌肤而生。
三、饮食、情志、寒湿
饮食、情志、寒湿是痛风的促进因素。饮食不节,素日嗜食膏粱厚味或嗜酒伤脾,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生,湿热蕴积于中焦,脾胃功能失调,聚湿生痰,日久成瘀。湿热聚于肌肉关节,关节红肿热痛,痰瘀流注,形成结节痰核,流注于关节、肌肤、下焦则发为痛风;情志不遂,忧思气结,气滞血瘀,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瘀内聚,也发为痛风;临床上亦常见因过度精神紧张,劳累、遇寒、饮食不节诱发痛风发作;此外,寒湿之邪乘虚入侵经络关节,与内伏之痰湿瘀相合,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凝滞之邪善于闭阻,致气血运行更为不畅,“不通则痛”,故疼痛较剧。
四、浊毒
病人脾肾不足,气虚湿阻或肝郁气滞、气化不行,终致清浊代谢失常,浊毒滞于经络、血液之中,形成标实本虚、以邪实为主的病理格局。邪毒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饮食偏嗜,过食肥甘酒酪,致气血壅滞,酿成邪毒;二是六淫客于人体所致的邪毒;三是情志过极,以致阴阳失衡,气血逆乱,冲逆化火或寒凝、血瘀、痰阻,从而化生毒邪,酿成毒证,继发本病。
食物中毒的食疗
方1〖组成〗猪、牛、羊骨骼(任选一种)、自酒适量。〖用法〗烧灰,酒调服。〖主治〗用于食果类中毒。
方2〖组成〗杨梅、酒。〖用法〗浸泡后食用,每次2~3 个。〖主治〗食物中毒脘腹痛。
方3〖组成〗茶叶。〖用法〗浓煎,日服3~4 次,每次5~10 毫升,辅以一般处理。〖主治〗中毒性消化不良。
方4〖组成〗酒适量。〖用法〗热饮之。〖主治〗误食桐油,吐不止。
方5〖组成〗米醋。〖用法〗饮服即解。〖主治〗食花椒中毒。
方6〖组成〗大蒜适量。〖用法〗每次食3~5 瓣,每日3 次。〖主治〗误食川椒中毒闭口者。
方7〖组成〗蒜。〖用法〗煮食。〖主治〗闭口椒毒。〖说明〗误食花椒闭口者有毒,舵杀人。即使开口者,药中食中用之太过,中其毒亦可杀人,性热故也。
方8〖组成〗大蒜适量。〖用法〗煮汁饮之。〖主治〗食蟹中毒。
方9〖组成〗生姜30g、丁香2g。〖用法〗将丁香研为细末,生姜汤送服。〖主治〗食蟹中毒。
方10〖组成〗地浆、生姜汁各适量。〖用法〗顿服。〖主治〗食芋中毒。
方11〖组成〗姜汁适量。〖用法〗温开水冲服。〖主治〗食雉子中毒。
方12〖组成〗生姜汁适量。〖用法〗顿服。〖主治〗莴苣中毒。
方13〖组成〗干姜30g。〖用法〗水煎服。〖主治〗莴苣中毒。
方14〖组成〗好醋2 杯。〖用法〗饮服。〖主治〗饮酒中毒。
方15〖组成〗大蒜头1 个、雄黄1 克。〖用法〗共捣烂,温开水冲服。〖主治〗八目鳗鱼中毒,证见严重出血性腹泻。
方16〖组成〗大蒜头1 个(去粗皮)、食盐适量。〖用法〗共捣烂,温水冲服。〖主治〗霉米面中毒,证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乏力,面目潮红,狂躁不安,昏迷抽搐,嗜睡或休克。
方17〖组成〗生姜9 克、食醋15 克、蒜头6 克、白糖少许。〖用法〗姜、蒜、糖共捣烂,与醋拌匀绞汁服。〖主治〗松花蛋中毒,证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吞咽困难,复视,呼吸麻痹。
方18〖组成〗紫苏叶100g、生姜15g。〖用法〗共捣烂,温开水调匀,取汁服。〖主治〗鱼、蟹中毒,证见恶心呕吐,心胸烦闷,面肿,腹痛腹泻,心烦意乱,严重时可因脱水过多而休克。
尿毒症一般能活多久
1尿毒症是一种综合性表现的疾病,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这就是说,患者在患病后并不是单一的肾功能不行,而会影响到整个机体的功能,即肠胃、呼吸道、神经、血液等部位都会因为患病而不能正常的运转。
2临床上,透析是尿毒症最主要的治疗方式,这种治疗主要是代替肾脏的功能,让毒素不存留在体内,不影响其他的器官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对于尿毒症是否能用药物治疗的问题,药物治疗是可以的,但是治疗效果并不佳。
3有很多人想要通过中药治疗,这也是不太可取的。虽然中药治疗是尿毒症的治疗方式之一,但是并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而且中药的治疗时间长,治疗效果显现慢,很可能单位病情,导致病症的加重。所以,透析治疗是尿毒症最为适合的治疗方式。
4尿毒症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的好坏。也就是说想要获得更长的生存率,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饮食调理,定期检测尿液、避免过度的劳累,预防感染等。
拔火罐的颜色代表什么 颜色深红、紫黑
如果颜色深红或紫黑,触之微痛而且身体发热者,提示患热毒证;身体不发热者,提示患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