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尔憩室的治疗方法
梅克尔憩室的治疗方法
我们都知道生病的时候,人是最需要的照顾的。尤其是梅克尔憩室患者,这时候是最需要别人的热情关怀,
一、治疗
小儿梅克尔憩室多因肠梗阻、溃疡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而就诊。一旦明确诊断,即应外科手术治疗,而且绝大多数是在急症情况下手术。但术前明确梅克尔憩室诊断者甚少,因此手术常常带有剖腹探查性质。
1、术前准备:梅克尔憩室并发症是小儿外科较常见急腹症病因之一。患儿大多有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同时有炎症病灶的存在。病儿全身状态差,因此必须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对完全机械性肠梗阻或腹膜炎的病例,力争在入院后2~4h行急症手术。
(1)憩室并发肠梗阻:可表现为各种类型的肠梗阻,且易出现肠管梗死坏死的绞窄性肠梗阻。大多病儿有脱水、酸中毒表现,故术前给补液、纠酸,对有贫血、血压偏低者,术前可按10~20ml/kg体重输液,补充血容量。同时术前安置胃肠减压管,静脉滴注抗生素。
(2)憩室并发大出血:首先要控制憩室溃疡的进行性出血。临床上要注意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应用止血药物,输血及血液代用品,以补充血容量,预防和矫治失血性休克。待一般情况有所改善,血红蛋白在80g/L以上,血压正常平稳后,行急症手术治疗。对明确诊断而临床上又难以矫治的进行性出血,可考虑在积极抗休克同时进行手术,切除病灶,消除出血。
(3)憩室炎及穿孔腹膜炎:由于严重感染患儿病情多较严重,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术前应给予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静点。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及酸中毒,输血。若有高热应予以物理降温,使体温控制在38.0℃以下;若有呼吸急促,给予吸氧。术前准备力争在入院4h内完成,然后进行手术。
2、手术原则:凡憩室伴有外科急腹症者皆应手术切除憩室,解除梗阻,消除炎症及出血病灶。
(1)有下列情况者应切除病变憩室,同时行回肠段切除一期吻合术:①憩室基底部病变区累及回肠,如局部回肠肥厚、瘢痕狭窄及回肠受累并有迷生组织存在者;②憩室基底部穿孔或连接回肠段壁有明显炎症浸润、水肿者;③憩室及相应的回肠段发生血运障碍、缺血性坏死或出血者;④憩室引起的肠套叠或肠扭转,虽在整复后无肠坏死改变,但局部肠管已出现明显缺血与挤压性损害,若保留该肠段则恐有肠穿孔坏死疑虑者;⑤憩室基底开口宽大直径超过肠腔者。
(2)有症状的憩室和脐肠瘘:施行憩室切除、瘘剔除术。
(3)其他原因开腹手术发现憩室存在:无论有无病变或临床症状,应切除憩室,以防后患。
(4)行各种憩室并发症手术:在条件允许、患儿又能耐受的情况下,若回盲部无明显炎症、水肿及粘连,可同时行阑尾切除。
3、手术方法:麦克尔憩室必须全部切除,否则残留病变及异位迷生组织,可引起并发症的再发。
憩室切除的几种方法:
(1)憩室单纯切除术:憩室呈指状,形似阑尾或带蒂息肉状,可采用切除阑尾的方法切除此型憩室,然后荷包缝合埋入残端。但在回肠缝合埋入有2个缺点:其一,必定残存憩室基底部分组织,这就有可能尚存迷生组织引起溃疡出血并发症;其二,埋入缝合后可致回肠管腔狭窄,也可成为日后肠套叠的发生病源。因此,目前多数学者不主张用此法。
(2)憩室斜行切除吻合术:适用于憩室基底部较宽,病变又局限于憩室本身者。用两肠钳在憩室基底部斜行钳夹,紧贴钳缘切除憩室。断面用3%碘酊或苯酚(石炭酸)消毒处理后,做全层间断结节缝合,然后浆肌层埋入。此法简单易行,为本病较常选用方法(图3)。
(3)憩室楔状切除术:选用两把肠钳分别夹住憩室两侧端的回肠,肠钳尖端置于系缘,钳柄置于系膜对侧缘呈V形,将憩室基底及邻近的小肠部分肠壁完整切除,以免遗留憩室异位组织以后再发溃疡出血或穿孔。两切面靠拢对合行全层结节缝合,再行浆肌层埋入。此手术方法为多数学者所推荐。
(4)腹腔镜下切除术:在做腹腔镜检查的同时,若发现有单纯麦克尔憩室者,在有条件及医生操作技术熟练的情况下,可行此手术。
(5)憩室、肠切除术:憩室并发症累及邻近肠段,如发生粘连肠管坏死、重度炎症水肿、异位胃黏膜致憩室出血波及到回肠段时,应果断行憩室肠切除术、一期肠端端吻合术。
4、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
(1)憩室残株综合征:憩室切除不完全、残留部分憩室基底部组织,形成术后憩室残株综合征。表现为局部不适、疼痛感。此外,遗留部分憩室迷生胃黏膜组织,造成术后憩室残株或溃疡症状复发时,皆应再次根治手术。
(2)吻合部肠腔狭窄:未严格按斜行或楔形切除憩室,保证肠道的通畅性,而引起吻合部位肠腔狭窄,影响肠内容通过。轻者保守治疗,肠梗阻表现严重者应行狭窄段切除、对端肠吻合术。
(3)吻合技术错误:一方面切除憩室后未按“纵切横缝”原则吻合,造成肠腔狭窄;另一方面,肠壁两层缝合法,全层结节缝合组织过多,浆肌层埋入又深,形成向肠腔突入组织太多,影响肠管的通畅。
(4)吻合口漏:术者未能正确掌握手术原则,在有严重感染、组织水肿或血运不佳的憩室基底部或肠段行切除吻合,易引起吻合口漏,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术中应准确判定肠管的病理改变及生机状态,要远离病变严重的肠管行肠切除吻合术。
(5)腹腔残余感染:因术中肠内容物污染腹腔,或憩室穿孔,腹腔内脓液清洗不净,术后残留腹腔炎症,如膈下感染、盆腔脓肿等所致。手术中应用温盐水抗生素彻底清洗腹腔。如有疑虑可安放腹腔引流。
(6)肠梗阻:手术操作粗糙,广泛激惹牵拉肠管造成肠管浆膜充血损伤,或关腹之前没能很好理顺肠管方位,造成术后肠管扭曲、成角出现肠梗阻时,应按粘连性肠梗阻方法解决。
二、预后
有并发症者预后差,且多见于婴幼儿,必须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病死率在10%~15%,近年已下降至1%~2%。
梅克尔憩室是痛苦的,所以认真对待身边生病的人,这样有助于病人早日痊愈。
小肠梗阻的发病原因
1、肠内异物:肠石,寄生虫,大的胆石及粪块堵塞或嵌顿。
2、肠道内息肉,新生物,良恶性肿瘤或淋巴瘤堵塞。
3、肠套叠。
4、肠先天性异常:包括先天性肠道内闭锁,肠道有先天性的纤维幕或蹼形成,梅克尔憩室狭窄等,肠先天性异常一般较少见。
5、肠道或腹膜炎症性病变:如肠结核,克罗恩病,结核性腹膜炎,放射性肠炎及NSAIDs等药物导致的肠道炎性溃疡所致的狭窄等。
6、肠粘连:常因腹腔或盆腔手术后,或腹腔内慢性炎症性病变(如结核性腹膜炎,克罗恩病等)所致,手术后发生肠粘连以小肠粘连者为多。
7、疝:如腹股沟斜疝,腹内疝,包括网膜囊内疝,股疝等发生嵌顿。
8、肠扭转:扭转多见于肠系膜肿瘤或其基底部狭窄等原因所致。
9、肠管外肿瘤等压迫:如腹腔内,网膜,肠系膜的巨大肿瘤,腹膜后巨大肿瘤,胰腺假性囊肿等均可使肠管受压,严重者发生肠梗阻,近年来肠管外压迫所致的肠梗阻有增多的趋势。
小儿肠套叠的症状有哪些
多见于肥胖健壮的2岁以内婴幼儿,为突然发病。肠套叠可致腹部绞痛,表现为原先安静的患儿突然出现明显烦躁不适,可有全身强直。双腿向腹部屈曲,表情痛苦,症状突发突止;无法表达的小婴儿则出现阵发性哭吵,发作间隙表现正常或安静入睡。随着病情进展,腹痛间歇可出现淡漠、嗜睡。常见呕吐,开始为不消化食物,继而吐胆汁样物,呕吐后可有全身扭动,屏气表现。肠套叠初期,结肠蠕动增加,肠腔内压升高,患儿排出少量正常粪便,后期粪便中出现血迹,随之因肠缺血坏死而排暗红色血块或果酱样大便。体格检查:早期生命体征平稳,腹痛发作时,可听到亢进的肠鸣音。发作间歇期触诊可有右下腹平坦空虚感,这是由于盲肠和回盲部套入横结肠至右上腹所致;此外还可触及部位不固定的包块。因一侧肠系膜及血管牵拉,肿块通常呈弧形。肛指检查可能发现血迹或带血的黏液。症状持续时间越长,出血量越大。梗阻时间过长的患儿可能出现脱水及菌血症,导致心动过速和发热,偶见低血容量性或感染性休克。小肠套叠比较少见,多见于儿童,有时也可见于婴幼儿。极少数腹部手术后,肠功能紊乱恢复期可发生小肠套叠。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机械性小肠梗阻,即腹痛、呕吐、不排气亦不排便,多无血便,腹部肿物不易触到,在镇静或麻醉下偶可摸到肿物,位于脐周呈腊肠样或海螺状。慢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儿童,病期较长,多在10~15天。主要表现为腹部肿物,偶有部分性肠梗阻症状。除腹痛外偶有呕吐,很少有血便,症状较缓和。多为回结型肠套叠,多继发于肠管器质性病变,如肿瘤、息肉、梅克尔憩室、阑尾内翻、蛔虫症等。腹软不胀,于右上腹触及有弹性的肿物,比较固定。复发性肠套叠中,原发性肠套叠手术后复发率2%~3%,非手术治疗灌肠复位者复发率稍高,多为黏膜下淋巴结肿大及盲肠部不固定所致。继发性肠套叠复发率20%,肠管病变如息肉、肿瘤、梅克尔憩室为其诱发因素。可多次复发,复发后的临床症状与第一次相同。婴幼儿肠套叠有典型症状者一般诊断不困难。临床上有阵发性腹痛、血便及肿物三者存在即可确诊。
小儿肠道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急性肠套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厘米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
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5)遗传因素
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6)先天性肠管畸形和其他器质性疾病
如梅克尔憩室、先天性肠重复畸形等都会成为急性肠套叠的诱因。
2.慢性复发性肠套叠
多见于年长儿及成人,其发生原因常与肠道存在气质型病变而引起的继发性套叠,肠管器质病变常见有肠息肉、憩室、重复畸形、紫癜血肿、肿瘤及结核等。
肠梗阻的原因
(1)机械性肠梗阻:常见病因有:
①肠内异物:肠石、寄生虫、大的胆石及粪块堵塞或嵌顿。
②肠道内息肉、新生物、良恶性肿瘤或淋巴瘤堵塞。
③肠套叠。
④肠先天性异常:包括先天性肠道内闭锁、肠道有先天性的纤维幕或蹼形成、梅克尔憩室狭窄等。肠先天性异常一般较少见。
⑤肠道或腹膜炎症性病变:如肠结核、克罗恩病、结核性腹膜炎、放射性肠炎及NSAIDs等药物导致的肠道炎性溃疡所致的狭窄等。
⑥肠粘连:常因腹腔或盆腔手术后,或腹腔内慢性炎症性病变(如结核性腹膜炎、克罗恩病等)所致。手术后发生肠粘连以小肠粘连者为多。
⑦疝:如腹股沟斜疝、腹内疝,包括网膜囊内疝、股疝等发生嵌顿。
⑧肠扭转:扭转多见于肠系膜肿瘤或其基底部狭窄等原因所致。
⑨肠管外肿瘤等压迫:如腹腔内、网膜、肠系膜的巨大肿瘤,腹膜后巨大肿瘤,胰腺假性囊肿等均可使肠管受压,严重者发生肠梗阻。近年来肠管外压迫所致的肠梗阻有增多的趋势。
卵巢肿瘤的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肿块生长部位及移动性较大等特点,一般可诊断为卵巢肿瘤,但少数固定于盆腔中的肿块也不能除外卵巢肿瘤,卵巢畸胎瘤在腹部平片上可显示钙化,骨骼和牙齿影。
检查下腹部肿块,强调先嘱患儿排尿或导尿,使膀胱排空,腹部检查配合直肠指检做双合诊检查,以排除充盈的膀胱,同时推动肿块,注意对子宫有无牵拉以确定与子宫的关系。
超声和CT检查可协助定位和定性,胸部放射线检查有无肺野及胸腔淋巴结转移,肿瘤标记——AFP,HCG和LDH的测定也很重要,用以决定治疗计划和监测肿瘤行为。
继临床分期后做剖腹探查,切除肿瘤,并判断其组织类型。
北京儿童医院1956~1980年经病理切片证实的4524例实体瘤中有卵巢肿瘤144例(3.2%),其中7岁以上91例(63.2%)。
鉴别诊断
肿块较大并向腹腔内生长时,可行钡餐造影,应与腹腔内或腹膜后其他肿块鉴别,临床上曾有将异位肾误诊为卵巢肿瘤而行手术探查者,应引起注意。
卵巢肿瘤发生扭转时,则须与其他急腹症如阑尾炎,梅克尔憩室炎相鉴别。
宝宝夏季拉肚子怎么办 夏季宝宝腹泻什么情况要去医院
1.宝宝有脱水,但是还能够自己通过口服补液来纠正脱水的,我们可以先在家里观察一下,如果情况出现变化,如腹泻的次数增加,或是量增加了,要及时就医的。
2.宝宝不能进行常规的饮食,食欲很差,营养不够,可能会出现低血糖。
3.宝宝出现频繁的呕吐,不能通过口服补液来治疗的。
4.宝宝出现明显的口渴,且不能纠正。
5.宝宝大便带血也需紧急就医。我们知道大便带血有很多种原因,如果是急性的,除了考虑感染,如痢疾杆菌、寄生虫、沙门氏菌等,还要和一些小儿常见的外科疾病鉴别,如肠套叠、梅克尔憩室出血等。
为什么会有小儿肠套叠
1、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
婴幼儿期为肠蠕动节律处于较大变化时期,易发生肠蠕动紊乱,且外界引起肠套叠的因素较多,如增添辅食或食物性质、环境、气温的改变,肠管本身疾病如肠炎等诱发肠蠕动紊乱而引起肠套叠。
2、局部解剖因素:
婴幼儿回盲部较游动,回盲瓣呈唇样凸入盲肠,当回肠蠕动发生异常时,即可牵拉肠壁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
引起回盲部集合淋巴结肿大因素:小儿腺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末端回肠集合淋巴结增生,局部肠壁增厚,甚至形成肿物向肠腔突起构成套叠起点,加之肠道受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刺激,蠕动增强,导致发病。
4、免疫反应不平衡因素: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1岁以内,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时期,肠壁局部免疫功能易破坏,蠕动紊乱而诱发肠套叠。继发性肠套叠多因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肿瘤、肠壁血肿、梅克尔憩室、肠囊肿翻入肠腔,牵带肠壁作为起点而引起肠套叠,发病率约占2%~5%。
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方法
1.利用仪器
大部分疾病都可以在超声波的扫描下显现,小儿肠叠套隆起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结构,通过对腹部的扫描,其影像可以清晰地呈现。
空气灌肠也可以检测肠套叠的有无,医生会先用仪器给孩子腹部做个全面的“透视”,此外还要观察气体在肠道内受阻形成的影像。
2.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急性痢疾:夏季患者最多,可伴有高烧、腹泻等出现,也会有便血,但是通过B超看不见肠叠套的影像,腹部没有肿块,但是严重者可带动肠痉挛,引发肠套叠。
急性小肠炎:患者会上吐下泻、腹胀,粪便为血水样,腥臭,严重者呈现咖啡色,高烧不断,病情恶化较快,可出现脱水、休克等症状。
腹型紫癜:患儿可出现腹痛及呕吐,并且是阵发性的,腹泻时排泄物有血,有时由于肠管出血肿胀,在右下腹可摸到肿块,可伴有肠套叠。
梅克尔憩室出血:发病时便血量很大,严重会休克。患者感觉不到腹部疼痛或只有轻微的痛感,但可引发肠套叠。
蛔虫性肠梗阻:幼儿腹部会有痛感,也是阵发性的。在肚脐中有肿块,粪便中血较少,驱虫不当是其主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