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得时胰岛素怎么样
来得时胰岛素怎么样
甘精胰岛素属于长效人胰岛素,不需要特意安排注射时间,可以24小时任何时候注射。对于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三短一长或者三短一中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中效胰岛素一般是放在晚上临睡前皮下注射,长效胰岛素放在早、中、晚皆可,不过根据临床经验,如果“黎明现象”严重,甘精胰岛素最后放在晚上(晚餐前、晚餐后、临睡前皆可),如果是午餐前或者晚餐前高血糖,可以放在早餐前皮下注射。皮下注射胰岛素最重要的一点是:注意有无未察觉的低血糖或者轻微低血糖,因为这样会引起“反应性高血糖”,导致患者胰岛素越打越多,血糖越打越高,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引起血糖高的原因有哪些 应激性血糖升高
应激状态下的急性感染、创伤、脑血管意外、烧伤、心急梗死、剧烈疼痛等此时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相对减少,使血糖升高。
久坐的危害 久坐糖尿病
细胞处于闲置肌肉时,胰脏反应慢,易产生更多的胰岛素,导致糖尿病,长期久坐,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112%。
胰岛素五个正确使用方法
早用比晚用好
早用胰岛素可以纠正体内胰岛素的不足,降低高血糖对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改善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已经受损的胰岛细胞得到休息,残存的胰岛功能得到恢复,延缓疾病的进展。也就是说,只要尽早将血糖降到正常,胰岛细胞功能是可以恢复的。有报告22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治疗2 周,血糖恢复正常,以后仅用饮食控制,可使血糖控制到良好标准达1~3年。
联合比单用好
联合应用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提高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有胰岛素与口服药的联合,如长效胰岛素来得时控制基础血糖与口服药拜唐苹控制餐后高血糖的联合,使各时段的血糖都能达标,适合经常出差的糖尿病患者。又有胰岛素长短效的联合,如长效胰岛素来得时与速效诺和锐的联合,治疗各时段血糖均高的患者,其疗效可与胰岛素泵相媲美。
多次比少次好
血糖很高或重症糖尿病患者,如每日2次诺和灵30R血糖不降,可增加次数,改为:①早餐、中餐前用诺和灵日,晚餐前用诺和灵30R,用同样剂量,血糖达标。②睡前用长效来得时胰岛素,三餐前用速效胰岛素诺和锐。③三餐前和睡前4次短效胰岛素:适用于初次用胰岛素或发生酮症而又暂时不能住院的患者。④-日6次短效胰岛素:适合于1型糖尿病或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如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美国游泳运动员霍尔,就是在一日注射6次胰岛素的情况下获得奥运冠军的。
长效比短效好
轻型患者,血糖不甚高,而且餐后与空腹血糖之差在2~3毫摩尔/升左右者,可用长效来得时每日1次注射即可。减少痛苦,患者依从性好。
预防比治疗好
胰岛素除降低血糖作用外,尚有抗炎、抗氧化、抗动脉硬化等作用,但是在并发症出现前应用才可收到疗效。基于这种观点,应早用胰岛素。特别是遇到急性感染性并发症时,胰岛素可以控制其发展,缩短病期,减少痛苦。
注射胰岛素的副作用 胰岛素水肿
大剂量的胰岛素注射偶尔可以一起拿周围组织水肿,特别是在代谢控制较差的患者迅速得到纠正之时。胰岛素浮肿多见于面部,亦可发生与四肢,严重时可出现腹水。一般可以自行缓解,必要时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控制血糖胰岛素用多少合适
1、 胰岛素治疗方案不合理
胰岛素的治疗方案是因人而异的。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制订个体化精细化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一般根据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水平以及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来选择适当的胰岛素控制血糖方法。
合理的胰岛素控制血糖方法应尽可能模仿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人类24小时生理性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基础胰岛素分泌和餐时胰岛素分泌两部分。基础胰岛素分泌率较低,可持续24小时,主要是维持正常的空腹血糖;餐时胰岛素分泌由进餐诱发,分泌率高,持续时间短,主要是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
由于大多数人每日进食3次,有3次餐时胰岛素分泌,所以一种比较理想的胰岛素治疗模式是3次餐时胰岛素+1次基础胰岛素,即每日3餐前各注射1次餐前胰岛素+每天注射1次基础胰岛素。
对于一些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试用胰岛素泵,能较好地解决一天24小时内的血糖波动。
2、 胰岛素使用剂量不对
胰岛素剂量不足或剂量过大均可导致血糖升高,后一种情况即我们常说的“苏木杰现象”,就是由于胰岛素用量过大,导致低血糖后反跳成高血糖。此时,胰岛素越加量,血糖反而越高。
3、 对胰岛素存在抗药性
这里面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所用胰岛素纯度较低或具有一定的抗原性,例如动物胰岛素导致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使胰岛素效果降糖。此时,可换用纯度高且无抗原性的人胰岛素。另一种情况是机体存在胰岛素抵抗,此时可加用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以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4、 高血糖的毒性作用
长期高血糖对胰岛B细胞的分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即我们常说的高糖毒性作用。如属于这种情况,则可大胆增加胰岛素用量,一旦糖毒性作用解除后,患者自身胰岛功能可迅速改善,此时须及时减少胰岛素用量,以防出现低血糖。
5、没配合饮食和运动
有些患者认为,用上胰岛素以后就可以随便吃喝了。事实上,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手段,都要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否则,再好的药物也是枉然。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不但要控制饮食,而且要强调进食定量定时。定量是指每餐的量要相对固定;定时指每天注射胰岛素的时间和进餐时间应相对固定。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若进食不及时,有可能发生严重的低血糖;若进食太早,则有可能发生高血糖,这对血糖控制都是不利的。
以上就是对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正确方法的介绍,专家提醒糖友们,胰岛素控制血糖一定要尊重医生的嘱托,合理治疗。祝您早日康复。
胰岛素的用法用量技巧
胰岛素除降低血糖作用外,尚有抗炎、抗氧化、抗动脉硬化等作用,但是在并发症出现前应用才可收到疗效。基于这种观点,应早用胰岛素。特别是遇到急性感染性并发症时,胰岛素可以控制其发展,缩短病期,减少痛苦。怎样使用胰岛素才是对患者最好的呢?
早用比晚用好
早用胰岛素可以纠正体内胰岛素的不足,降低高血糖对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改善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已经受损的胰岛细胞得到休息,残存的胰岛功能得到恢复,延缓疾病的进展。也就是说,只要尽早将血糖降到正常,胰岛细胞功能是可以恢复的。有报告22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治疗2周,血糖恢复正常,以后仅用饮食控制,可使血糖控制到良好标准达1~3年。
联合比单用好
联合应用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提高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有胰岛素与口服药的联合,如长效胰岛素来得时控制基础血糖与口服药拜唐苹控制餐后高血糖的联合,使各时段的血糖都能达标,适合经常出差的糖尿病患者。又有胰岛素长短效的联合,如长效胰岛素来得时与速效诺和锐的联合,治疗各时段血糖均高的患者,其疗效可与胰岛素泵相媲美。
小孩吃糖坏处多 引发糖尿病
人的机体是有识别能力的,当摄入大量的糖类食物时,胰腺就会拼命地工作,拼命地分泌胰岛素,来将这些糖分解功能、合成糖原。
如果一个人经常摄入大量的糖,胰岛素就要经常的超负荷工作,而机体每一个器官都是有寿命的,超负荷工作会导致提早的功能衰竭,早晚就“不干活”了,这个时候,糖尿病就发生了。
胰岛素的代谢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先分泌的是由84个氨基酸组成的长链多肽—胰岛素原(Proinsulin),经专一性蛋白酶——胰岛素原转化酶(PC1和PC2)和羧肽脢E的作用,将胰岛素原中间部分(C链)切下,而胰岛素原的羧基端部分(A链)和氨基端部分(B链)通过二硫键结合在一起形成胰岛素。
成熟的胰岛素储存在胰岛β细胞内的分泌囊泡中,以与锌离子配位的六聚体方式存在。
在外界刺激下胰岛素随分泌囊泡释放至血液中,并发挥其生理作用。
胰岛素的分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帮助维持空腹血糖正常而分泌的胰岛素,称为基础胰岛素,另一部分则是为了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维持餐后血糖正常而分泌的胰岛素,称为餐时胰岛素。餐时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控制了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其主要的作用是抑制肝脏内源性葡萄糖的生成。通过该作用机制,血糖在任何时间均被控制在接近空腹状态的水平;餐后血糖的峰值在7.0 mmol/L以下,并且血糖水平高于5.5 mmol/L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之前,大部分患者胰岛β细胞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导致餐时和基础胰岛素分泌均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进展缓慢,常常表现为外周胰岛素抵抗,但是也同时存在胰岛素一相分泌减少,因而可以出现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升高的情况。最终,餐后血糖水平可达到非糖尿病的生理状态时的4倍,并且在进餐后血糖升高持续数小时,以至于在下一餐前仍然显着升高。弥补餐时胰岛素分泌不足的胰岛素制剂有诺和灵N,胰岛素类似物制剂有诺和锐等。基础胰岛素是胰岛细胞24小时持续脉冲式分泌的胰岛素,主要用于维持空腹血糖水平的正常。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与欧洲糖尿病学会(EASD)指南均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糖尿病治疗后,如果血糖控制仍不满意,应尽早开始胰岛素治疗,且首选基础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合用。若此疗法仍不能控制血糖,根据该指南的治疗线路图,建议在此基础上在就餐时再加用速效胰岛素。目前用于弥补基础胰岛素不足的制剂主要有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等。
胰岛素由胰岛素降解酶(Insulin Degrading Enzyme, IDE)降解。胰淀素和β淀粉样多肽也是IDE的底物。
胰岛素的纤维化:经过大量的临床医学以及科学研究,胰岛素的淀粉样纤维化与II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胰岛素如何保存 胰岛素在特殊条件下的存放方法
乘坐飞机时,胰岛素(附上医院处方)不能放在行李中托运,但可以用恒温保鲜盒装上随身带上飞机。因为飞机行李舱的温度常在冰点以下,胰岛素可能会结冰导致失去药效。
肝病能引起糖尿病吗
1、肝脏是人类的重要器官,是糖类代谢的主要场所,对对维持血糖平衡有重要的作用。当肝病发生后,肝功能会出现异常,导致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该病的发生。
2、肝脏对胰岛素发挥生理效应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当肝病发生时,胰岛素的受体减少,会导致高血压糖症和高胰岛素血症。由于患者长期受到高血糖的影响,胰岛功能失常,也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3、在治疗肝病的过程中,如果饮食或治疗不当,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胰岛功能失调,造成胰岛素相对不足,也是引起糖尿病的原因。
影响血糖波动的常见因素
1、饮食
当胰岛B细胞功能极差时即基本上已无胰岛素分泌一旦饮食有了变化血糖也随之明显变化。进食多血糖就高;进食少则发生低血糖。所以病人应做到定时定量进餐。如发生饮食变化时胰岛素(也包括口服降糖药)用量用时应灵活掌握既要做到控制高血糖又要避免发生低血糖。
2、活动
活动应定时定量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和进餐情况选择活动量和时间。如个别病人餐后1~2小时的血糖高稍加胰岛素又在3~4小时发生低血糖。此时可在胰岛素不变的情况下餐后1~2小时进行一定时间的活动即可使血糖正常。
芝麻酱的功效与作用 防治糖尿病
芝麻酱含有大量的锌元素,锌元素参与了胰岛素的合成与降解,人体内缺乏锌元素时胰岛素的合成下降,所以多吃芝麻酱能补充锌,起到防治糖尿病的作用。
女性肥胖的原因分析 运动不足
运动不足不但可以导致能量消耗减少,还可以引起体内代谢转为更容易贮存能量的状态。在代谢上,运动不足可导致许多不良后果,如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减弱,即产生胰岛素拮抗,这就需要更多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但同时胰岛素也促进了脂肪的合成代谢,另一方面,运动不足引起基础代谢也减弱,脂肪合成酶活性增强, 使得能量更容易以脂肪的形式贮存于体内。
餐前低血糖或是2型糖尿病早期表现
某些早期糖尿病患者会出现餐前低血糖的情况,这是由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的分泌出现了异常。对于某些处于早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体内胰岛素的分泌的总量也许减少并不明显,其主要问题在于胰岛素的分泌出现了延迟。这样,当进餐后肠道中的葡萄糖吸收入血并达到高峰时,机体所需要的胰岛素未能及时充足地分泌,导致餐后2小时血糖的升高,等到接近下一次进餐前,患者的血糖较之前有了显著的下降,而此时的胰岛素因分泌延迟却使得血液中的胰岛素达到高峰,从而导致患者血糖的进一步下降,由此导致了餐前低血糖的发生。
简单说,就是当体内血糖升高需要胰岛素的时候,胰岛素没有及时分泌,而当血糖已经降低时,胰岛素的分泌却在增加,胰岛素在该升高的时候没有升高,而在该降低的时候又没有降低,结果导致了餐后高血糖,和下一餐的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