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化脓性脑膜炎常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常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婴幼儿多见。病死率较高,神经系统后遗症较多。

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

约80%以上的化脓性脑膜炎是由肺炎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引起。其致病原因与年龄、季节、地区、机体免疫功能、有无头颅外伤以及是否有先天性的神经或皮肤缺陷有关。其中以年龄为最主要的因素。新生儿及出生2个月以内的婴儿以革兰氏阴性细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为主;出生2个月至儿童时期以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致病为主;12岁以后多见由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致病。肺炎链球菌及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好发于晚冬及早春,流感嗜血杆菌性脑膜炎好发于晚秋及早冬。

细菌大多从呼吸道侵入,也可由皮肤、粘膜或新生儿脐部侵入,经血循环到达脑膜。少数化脓性脑膜炎可因患中耳炎、乳突炎、脑脊膜膨出或头颅骨折时,细菌直接蔓延到脑膜所致。主要病变为脑膜表面血管极度充血、蛛网膜及软脑膜发炎,大量的脓性渗出物覆盖在大脑顶部、颅底及脊髓,并可发生脑室膜炎,导致硬脑膜下积液或(和)积脓、脑积水。炎症还可损害脑实质、颅神经、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神经系统体征。

二 临床表现

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内科护理学传染病一章节中介绍。其他化脓菌引起者,大多呈亚急性起病,于发病前数日常有上呼吸道炎症或胃肠道症状,继之高热、头痛、精神萎靡,小婴儿表现易激惹、不安、双目凝视等。神经系统表现有:①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匿格征及布鲁金斯基征阳性;②颅内压增高征: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囱门饱满、重者昏迷,发生脑疝,出现双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呼吸衰竭; ③惊厥; ④部分患儿出现ⅱ、ⅲ、vi、ⅶ、ⅷ对颅神经受损或肢体瘫痪症状。

新生儿脑膜炎表现,体温可高可低、拒食、吐奶、尖叫、凝视、惊厥,由于颅缝及囱门未闭,对颅内高压有一定缓冲作用,使颅内压增高征及脑膜刺激征不典型。

部分患儿在病程中可并发硬脑膜下积液、脑性低钠血症、脑室管膜炎、脑积水、癫痛等。

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数增高、分类中性增高。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数多达1000x106/l以上,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增多。脑脊液常规涂片检查和培养可进一步明确病因。还可采用对流免疫电泳法、乳胶颗粒凝集法对脑脊液进行病原学检测。

三 治疗原则

除对症治疗、并发症治疗及支持疗法外,主要采取病原学治疗。静脉用药,疗程2~3周。病原菌不明者,选用氨卞青霉素和氯霉素,亦可选用头饱三嗪或头饱噻肟。最好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药。

四 护理评估

1 病史

询问患儿有无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等前驱感染征候,以及有无发热、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惊厥、嗜睡以及昏迷等表现。

2 身心状况

评估患儿生命体征(尤其体温及呼吸状况),意识障碍及颅内高压程度、有无躯体受伤的危险因素。评估家属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及对患儿健康的要求。

3 辅助检查及时了解患儿血象及脑脊液检查结果

化脓性脑膜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根据发热、头痛、脑膜刺激症以及脑脊液中多形核白细胞增多为主的炎症性变化等,诊断不难。但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非化脓性脑膜炎 因为不论是结核性、病毒性、真菌性和其他病原体所引起的非化脓性脑膜炎也会出现发热、头痛及脑膜刺激症,所以应进行鉴别。非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反应多为淋巴细胞,而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中细胞增多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加上糖含量降低和乳酸脱氢酶增高可排除非化脓性脑膜炎。

2.机械、化学、中毒性脑膜损害以及癌性脑膜病 这些情况也会出现与化脓性脑膜炎类似的临床表现,但通常根据详细的病史、原发病的确定,对疾病转归的观察以及试验性治疗等可使诊断得以澄清。

3.出血性脑血管病 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往往突然发病,也可有发热、头痛及脑膜刺激症等,但腰椎穿刺脑脊液呈血性可证实诊断。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鉴别诊断

本病应和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相鉴别:

症状:1 突然高热畏寒剧烈头痛伴喷射性呕吐乳幼儿可有交替出现的烦躁与嗜睡双目凝视;尖声哭叫拒乳易惊等严重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

2 中毒面容皮肤瘀点颈项强直病理反射阳性婴儿囟门饱满隆起角弓反张如伴有脱水的婴儿则无此表现

3 各种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特点:

(1)流脑:多于2~4月份发病以学龄前儿童多见早期即可出现皮肤瘀点或瘀斑其直径多在2毫米以上病后3~5天常有口周与前鼻孔周围的单纯疱疹

(2)肺炎球菌性脑膜炎:发病季节多以春秋为主多见于2岁以内幼儿或50岁以上成人常伴有肺炎或中耳炎

(3)流行性感冒杆菌性脑膜炎:多见于2岁以内的幼儿起病较上述两型稍缓早期上呼吸道症状较明显

(4)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脑膜炎:常伴有皮肤化脓性感染如脓皮病毛囊炎等部分病例于疾病早期可见有猩红热或荨麻疹样皮疹

(5)绿脓杆菌性脑膜炎:多见于颅脑外伤的病例亦可因腰椎穿刺或腰麻时消毒不严而污染所致病程发展较缓

4.实验室检查:(1)脑脊液: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外观混浊呈米汤样细胞数增至1000/立方毫米以上以中性多核细胞为主蛋白增高潘氏试验阳性糖和氯化物减少涂片或培养能找到相应的致病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在晚期病例可表现为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2)血培养:有病原菌生成

(3)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增多以中性多核细胞为主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脑膜炎时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低有明显核左移现象并有中毒颗粒出现

(4)皮肤瘀点涂片:流脑患者做此项检查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5.免疫试验:对流免疫电泳乳酸凝集试验及协同凝集试验对流脑的快速诊断阳性率均在80%以上;间接血凝血凝抑制试验荧光抗体染色放射免疫测定等均有助于快速诊断。

容易与缺氧缺血性脑病混淆的疾病

本病应和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相鉴别:

症状

1、 突然高热,畏寒,剧烈头痛,伴喷射性呕吐。乳幼儿可有交替出现的烦躁与嗜睡,双目凝视;尖声哭叫,拒乳,易惊等。严重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

2、中毒面容,皮肤瘀点,颈项强直,病理反射阳性。婴儿囟门饱满隆起,角弓反张。如伴有脱水的婴儿,则无此表现。

3、各种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特点:

(1)流脑:多于2~4月份发病。以学龄前儿童多见。早期即可出现皮肤瘀点或瘀斑,其直径多在2毫米以上。病后3~5天常有口周与前鼻孔周围的单纯疱疹。

(2)肺炎球菌性脑膜炎:发病季节多以春秋为主。多见于2岁以内幼儿或50岁以上成人。常伴有肺炎或中耳炎。

(3)流行性感冒杆菌性脑膜炎:多见于2岁以内的幼儿,起病较上述两型稍缓,早期上呼吸道症状较明显。

(4)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脑膜炎:常伴有皮肤化脓性感染,如脓皮病,毛囊炎等,部分病例于疾病早期可见有猩红热或荨麻疹样皮疹。

(5)绿脓杆菌性脑膜炎:多见于颅脑外伤的病例,亦可因腰椎穿刺或腰麻时消毒不严而污染所致,病程发展较缓。

4.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外观混浊,呈米汤样。细胞数增至1000/立方毫米以上,以中性多核细胞为主。蛋白增高,潘氏试验阳性。糖和氯化物减少。涂片或培养能找到相应的致病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在晚期病例可表现为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2)血培养:有病原菌生成。

(3)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增多,以中性多核细胞为主。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脑膜炎时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低,有明显核左移现象,并有中毒颗粒出现。

(4)皮肤瘀点涂片:流脑患者做此项检查,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

5. 免疫试验:对流免疫电泳,乳酸凝集试验及协同凝集试验对流脑的快速诊断阳性率均在80%以上;间接血凝,血凝抑制试验、荧光抗体染色,放射免疫测定等均有助于快速诊断。

上述为大家介绍了容易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混淆的疾病,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认识。

化脓性脑膜炎有后遗症吗

一、化脓性脑膜炎有后遗症吗

化脓性脑膜炎是可以留下后遗症的,但只只要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后遗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二、化脓性脑膜炎的后遗症

1、化脓性脑膜炎导致的病变损害可以连累到病人的脑粘膜以及脑实质,会对受到连累的区域造成几乎不可逆转的伤害。即便是疾病好转之后患者因为此病而发生的失明或者是听力障碍等现象都不能恢复。

2、化脓性脑膜炎除了能够使得病人失明以及引起听力障碍之外,还可以使得病人发生肢体偏瘫的现象,这些都是本病的后遗症。有的病人不但会导致身体残疾,而且会影响智力发育,导致智力低下这种后遗症。

3、化脓性脑膜炎为了避免后遗症的发生必须积极治疗。本病治疗可以选择青霉素或者氨苄青霉素,有时候也可以使用磺胺作为治疗的药物。此病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出来具体的致病菌,然后根据具体致病菌选择使用药物。

三、如何预防化脓性脑膜炎后遗症

为了预防脑膜炎引起的后遗症,那么病人需要多吃一些高纤维的食物,需要有营养的食物,而且化脓性脑膜炎的病人需要尽量避免吃糖,而且最好不要吃精加工的食物,而且病人可以吃维生素A、B、C。

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1、突然高热,畏寒,剧烈头痛,伴喷射性呕吐。乳幼儿可有交替出现的烦躁与嗜睡,双目凝视;尖声哭叫,拒乳,易惊等。严重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

2、中毒面容,皮肤瘀点,颈项强直,病理反射阳性。囟门饱满隆起,角弓反张。如伴有脱水,则无此表现。

3、各种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特点:

(1)流脑:多于2~4月份发病。以学龄前儿童多见。早期即可出现皮肤瘀点或瘀斑,其直径多在2毫米以上。病后3~5天常有口周与前鼻孔周围的单纯疱疹。

(2)肺炎球菌性脑膜炎:发病季节多以春秋为主。多见于2岁以内幼儿或50岁以上成人。常伴有肺炎或中耳炎。

(3)流行性感冒杆菌性脑膜炎:多见于2岁以内的幼儿,起病较上述两型稍缓,早期上呼吸道症状较明显。

(4)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脑膜炎:常伴有皮肤化脓性感染,如脓皮病,毛囊炎等,部分病例于疾病早期可见有猩红热或荨麻疹样皮疹。

(5)绿脓杆菌性脑膜炎:多见于颅脑外伤的病例,亦可因腰椎穿刺或腰麻时消毒不严而污染所致,病程发展较缓。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会传染吗

有些家长对化脓性脑膜炎不了解,担心小宝宝的化脓性脑膜炎会传染别的孩子,他们是把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相混淆了。尽管在临床症状方面这三个疾病有相同之处,但却是完全不同的疾病。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指出生后4周内化脓菌引起的脑膜炎症。主要的感染途径有两个:第一是患病新生儿个体本身在产时吞入或吸入污染的羊水感染;第二是出生后病原菌由呼吸道、脐部、受损皮肤与粘膜、消化道、结合膜等侵入血循环再达脑膜引起感染。新生儿由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都不完善,总体免疫功能差,容易感染,又由于血脑屏障功能不全,细菌易透过血脑屏障引起颅内感染,因此,化脓性脑膜炎是新生儿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冬春季常见急性传染病之一,传染源是带菌者和患者,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侵入,主要易感对象为儿童,6—12月的婴儿为发病高峰。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大脑炎,该病由蚊媒传播,夏秋季发病,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这三个疾病根据流行性资料、临床症状、血象、脑脊液特征及血清学检查可完全明确诊断。流脑及乙脑通过预防注射,可起到好的预防作用。

新生儿靠从母体内得来的抗体igg,对一些传染病具有免疫力,因此,新生儿期至今未发现流脑与乙脑病例。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加与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化脓性脑膜炎经及时适当处理,大多数病儿能痊愈。

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并发症

1.硬膜下积液:约30-60%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出现硬膜下积液,1岁以内的流感嗜血杆菌或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患儿较多见。

硬膜下积液多发生在化脑起病7-10天后,其临床特征是:(1)化脑在积极治疗过程中体温不降,或退而复升;(2)病程中出现进行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头围增大、呕吐惊厥、意识障碍、或叩诊有破壶音等。怀疑硬膜下积液时可做透光检查,必要时行B超检查或CT检查,前囟穿刺可以明确诊断。正常小儿硬膜下腔液体小于2ml,蛋白质定量在0.4g/L以下。并发硬膜下积液时,液体量增多,蛋白质增加,偶可呈花农2性,涂片可找到细菌。

2.脑积水:炎症渗出物粘连堵塞脑脊液之狭小通道可引起梗阻性脑积水,颅底及脑表面蛛网膜颗粒受累或静脉窦栓塞可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引起交通性脑积水。严重脑积水可使患儿头围进行性增大,骨缝分离,前囟扩大而饱满,头皮静脉扩张,叩颅呈破壶音,晚期出现落日眼,神经精神症状逐渐加重。

3.其他:如果炎症累及下丘脑或垂体后叶马克引起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即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引起低钠血症和血浆渗透压降低,可加重脑水肿,促发惊厥发作并使意识障碍加重。如脑神经受累可引起耳聋、失明等;脑实质受损可出现继发性癫痫、瘫痪、智力低下等。

脑膜炎的诊断标准

疾病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与鉴别

根据发热,头痛,脑膜刺激症以及脑脊液中多形核白细胞增多为主的炎症性变化等,诊断不难,但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非化脓性脑膜炎

因为不论是结核性,病毒性,真菌性和其他病原体所引起的非化脓性脑膜炎也会出现发热,头痛及脑膜刺激症,所以应进行鉴别,非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反应多为淋巴细胞,而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中细胞增多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加上糖含量降低和乳酸脱氢酶增高可排除非化脓性脑膜炎。

2.机械,化学,中毒性脑膜损害以及癌性脑膜病

这些情况也会出现与化脓性脑膜炎类似的临床表现,但通常根据详细的病史,原发病的确定,对疾病转归的观察以及试验性治疗等可使诊断得以澄清。

3.出血性脑血管病

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往往突然发病,也可有发热,头痛及脑膜刺激症等,但腰椎穿刺脑脊液呈血性可证实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主要病因有哪些

化脓性脑膜炎临床以起病急、畏寒、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及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为特点。化脓性脑膜炎常与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相伴存。

许多细菌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通常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茵有: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杆菌、肺炎杆菌、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茵属、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球菌.如脑膜炎双球菌、卡他或黄色奈瑟氏菌、淋球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如野兔热杆菌、布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如李司成氏茵;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如肺炎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其中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是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卤、大肠杆菌引起者较为少见。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免疫抑制邦6A抗代谢药物的广泛应用。某些罕见细菌和过去被认为小致病的寄生菌也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如沙雷氏菌、多形模仿杆菌、摩拉氏茵、各种厌氧菌等。细菌感染机体后.当抵抗力降低时,则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发生脑膜的急性炎症,产生大量的炎性渗出和沉积。病程后期则因脑膜粘连和增厚而压迫颅神经.并导致阻塞性脑积水和交通性脑积水等,儿童病人出现硬膜下积液、积脓等。

少数还可因脑膜的炎症累及脑实质而发生脑脓肿,脑血管的化脓炎症还可导致脑梗塞。显微镜检查可发现脑膜有炎症细胞浸润,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蛛网膜下腔中充满脓性渗出物,多数小血管充血、闭塞,并有围管性炎症细胞浸润。脑实质中偶有小脓肿存在,室管膜、脉络膜中血管充血和有炎症细胞浸润。

脑脊液生化怎么查

正常脑脊液蛋白电泳图的条区与血清电泳图相似,主要分为前白蛋白、白蛋白、α1、α2、β1、β2与γ球蛋白等,因使用电泳的方法不同而含量差异很大,也与脑脊液蛋白含量有关。

脑脊液中蛋白量增高时,前白蛋白比例降低,甚至可消失;白蛋白来自血清,分子量较小,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蛋白增高时,白蛋白也增高。α1、α2球蛋白增加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萎缩性与退行性病变。γ球蛋白增高而总蛋白量正常见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梅毒,两者同时增高时则见于慢性炎症和脑实质恶性肿瘤,也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有关,寡克隆区带(oligoclone)是指在γ球蛋白区带中出现的一个不连续的、一般在外周血不能见到的区带,是神经系统内部能合成IgG的标志,在95%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比IgG的增加发生早,有重要的助诊价值,但阳性也可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视神经炎、浆液性脑膜炎中。 (CSF)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 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 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 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正常值:

婴儿(0~20)×106/L

儿童(0~10)×106/L

成人(0~8)×106/L 。

化验意义:

增高:各种脑膜炎,脑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著升高,可达数千万/L(数万/mm3),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结核性和真菌性脑膜炎时亦增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病毒性脑膜炎一般增至数十至数百,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亦见白细胞增多,但其来源于血液,如求校正的真正白细胞数(脑脊液白细胞数-脑脊液红细胞数/700)并无增高。

脑寄生虫病或过敏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小儿常见脑膜炎有哪些

小儿时期是各种脑膜炎多发的年龄阶段。常见的脑膜炎有化脓性、病毒性、结核性、真菌性脑膜炎,其共同特点均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烦躁惊厥及昏迷等。医生检查可发现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以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多见,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3~15岁小儿多见,近年来因卫生防疫工作较好,此病已较少见。其次是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性脑膜炎,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冬季前后多发。发病前先有上感、肺炎、中耳炎等感染。此外大肠杆菌、链球菌也可引起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常发生于夏秋季节,常有腹泻等前驱期表现,脑脊液与化脑不同。结核性脑膜炎近年来已较少见,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常有结核病人接触史和低热盗汗、纳差、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OT试验阴性和脑脊液检出抗酸染色杆菌可确诊。真菌性脑膜炎菌较少见。

病毒性脑膜炎如何鉴别诊断

夏秋季发病者应和日本乙型脑炎鉴别,后者脑CT或MRI多有基底核区病变,散发的患者在和单纯疱疹性脑炎鉴别时,除注意后者唇周常有疱疹外,脑CT和MRI常示颞叶及额叶腹侧有显着的损害,此外,尚需和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梅毒性脑膜炎及细菌性脑膜炎鉴别。

1.颅内其他病原感染 主要根据脑脊液外观,常规,生化和病原学检查,与化脓性,结核性,隐球菌脑膜炎鉴别,此外,合并硬膜下积液者支持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发现颅外结核病灶和皮肤PPD阳性有助结核性脑膜炎诊断。

2.Reye综合征 因急性脑病表现和脑脊液无明显异常使两病易相混淆,但依据Reye综合征无黄疸而肝功明显异常,起病后3~5天病情不再进展,有的患者血糖降低等特点,可与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鉴别。

相关推荐

化脓性脑膜炎鉴别诊断方法

化脓性脑膜炎是比较常见的脑膜炎之一,由于其发病比较急,常常让人猝不及防,那么对于化脓性脑膜炎如何鉴别呢?我们浸提那一起来系统地学习下。而各位家长通过学习,也可以更好地护理宝宝,避免化脓性脑膜炎忽然上门。 1.此病起病一般较急,脑脊液外观微毛或轻度浑浊,白细胞数每毫升十余个至数百个,早期多核细胞稍增多,但以后即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应注意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殊表现,以助鉴别。某些病毒脑炎早期,尤其是肠道病毒感染,脑脊液细胞总数可明显增高,且以多核白细胞为主,但其糖量一般正常,脑脊液I

儿童急性脑膜炎是怎么回事

1、细菌性脑膜炎是因某种细菌传染造成。分3种类型,即流感嗜血杆菌B型、脑膜炎奈瑟菌(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美国大约80%是细菌性脑膜炎。通常一小部分健康人鼻内或体表携带这些病菌并不侵害人体,他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 2、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约占全身性结核病的6%。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经血播散后在软脑膜下种植形成结核结节,结节破溃后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腔。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都有增高趋势。 3、病毒性脑膜炎可由几种病毒引起,包括几种与腹泻有关的病毒,其

小儿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acute bacterial meningitis)又称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系小儿时期抵抗力低,血脑屏障功能差,细菌易于侵犯神经系统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发热、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昏迷、前囟隆起、颈项强直,并有化脓性脑脊液变化。正确的诊断、及时的治疗以及细心的护理,对于预防并发症和良好的愈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7~2004年,我科收治化脓性脑膜炎患儿36例,年龄52d~9岁,

脑膜炎的病因

1.化脓性脑膜炎 是由各种化脓菌引起的脑膜炎症,系细菌性脑膜炎中的一大类。为颅内的严重感染之一,常为化脓性脑炎与脑脓肿并存。常见致病菌为3种类型,即流感嗜血杆菌B型、脑膜炎奈瑟菌(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通常一小部分健康人鼻内或体表携带这些病菌并不侵害人体,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人们最易在患感冒时被病菌传染,因为鼻炎使细菌进入颅内变得极为容易。 2.结核性脑膜炎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约占全身性结核病的6%,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不仅是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病型,也是小儿结核病

鼻炎危害有多少

1、颅内并发症:并发硬脑膜外脓肿时症状并不典型,诊断比较困难,除鼻部症状外可有头痛加重(卧位尤甚)、恶心呕吐、脉缓等症。并发硬脑膜下脓肿时自觉症状有头痛、发热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对侧面部及上肢肌肉瘫痪或抽搐,脓肿破溃后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 2、病灶和下行感染:鼻窦化脓性分泌物从鼻咽部向下流注,可引起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气管炎等病。化脓性鼻窦炎作为感染病灶,还可引起感染性关节炎、腱鞘炎和皮肤病。 3、骨髓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经久不愈者易引起额、蝶、筛、上颌骨骨髓炎。以额骨骨髓炎常见,除鼻窦区压痛外

脑膜炎是怎么引起的

脑膜炎是脑膜或脑脊膜(头骨与大脑之间的一层膜)被感染的疾病。通常伴有细菌或病毒感染。身体任何一部分的并发症,比如耳部、鼻窦或上呼吸道感染。细菌型脑膜炎是一种特别严重的疾病需及时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在数小时内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病毒型脑膜炎则比较严重但大多数人能完全恢复,少数遗留后遗症。脑膜炎可累及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硬脑膜炎多继发于颅骨感染。自从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此病之发病率已大为减少。软脑膜炎包括蛛网膜和软脑膜炎症,则颇为常见。因此,目前脑膜炎实际上是指软脑膜炎而言。脑膜炎绝大部分由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要和哪些疾病相鉴别

应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如肺炎球菌脑膜炎、流感杆菌脑 膜炎、葡萄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鉴 别。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继发感染、败血症期播散至其他脏器 而造成的化脓性病变以及脑膜炎本身对脑及其周围组织造成的损 害。继发感染以肺炎多见。化脓性迁徙性病变有中耳炎、化脓性 关节炎、脓胸、心内膜炎、心肌炎、全眼炎、睾丸炎及附件炎 等。脑及其周围组织因炎症或粘连而引起的损害有动眼神经麻 痹、视神经炎、听神经及面神经损害、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大 脑功能不全、癫痫、脑脓肿等。慢性病人,尤其是婴幼儿,因脑 室孔或

化脓性脑膜炎饮食

银耳红枣粥的做法——脑膜炎食疗 食谱原料: 银耳30 克,红枣10 枚。 制作方法: 将银耳和红枣炖服,每日1 次。 健康提示: 对于脑炎恢复期的患儿,要帮助他们增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协助患儿继续进行主动锻炼,更好康复。 核桃红枣汤的做法——脑膜炎食疗 制作方法: 将银耳和红枣炖服,每日1 次。 健康提示: 对于脑炎恢复期的患儿,要帮助他们增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协助患儿继续进行主动锻炼,更好康复。 莲花粳米粥的做法——脑膜炎食疗 食谱原料: 莲花10 克,粳米100 克,蜂蜜适量。 银耳红枣粥的做

化脓性脑膜炎属于哪种化脓性炎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简称化脑),系由各种化脓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常见。自使用抗生素以来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仍是小儿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脑膜炎双球菌引起者最多见,可以发生流行,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脑膜炎双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在上呼吸道繁殖产主大量的内毒素,在抵抗力低下时, 病原体侵入血液,继而侵

诱发脑膜炎的潜在危机因素

脑膜炎可由细菌和病毒等引起,其中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是最严重的脑膜炎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提高疗效,减少死亡率。细菌性脑膜炎是通过直接接触含有病菌的鼻咽分泌物在人际之间传播,易感染的疾病高峰期是在15岁~24岁的人群中。 诱发脑膜炎的潜在危机因素 虽然脑膜炎可影响所有年龄,但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通常在感染风险方面较高。易受细菌感染的高峰年龄组为6~18个月的婴幼儿。整体上,约50%的细菌性脑膜炎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第二个易感染的疾病高峰期是在15岁~24岁的青少年和年轻人。病毒性脑膜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