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4岁是判定儿童矮小黄金分界线

4岁是判定儿童矮小黄金分界线

判定儿童矮小有一条黄金分界线,那就是4岁。因为不论男童还是女童,在4岁左右其体内长高激素、甲状腺素已基本形成,饮食、睡眠习惯逐渐形成,从身材上也可以看出是否存在着缺陷,这些条件对今后的生长发育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是在人体睡眠期间,儿童睡眠时间每天应大于9小时,体内生长激素就会得到充分的分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民间所传“孩子睡觉就长肉”就是这个道理。4岁左右,儿童咀嚼功能已胜任,这时候给他们均衡营养,其中包括脂肪、蛋白质,让体内得到生长必需的营养素,就为正常生长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岁左右,还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时刻,此时多让儿童运动,做些力所能及的智力开发,使其思维处于活跃阶段,也会促进内分泌,对生长有利。婴幼儿0岁~1岁比其他孩子矮25厘米,1岁~2岁比其他孩子矮10厘米,2岁后比其他孩子矮5厘米,家长就应该带孩子上医院检查。

国内孩子往往治得太晚

在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骨骺的生长发育对身高起着决定性作用。骨骺是骨骼的生长发育中心,通过不断骨化来增加骨的长度,人的身高也随着增加。一般过了青春发育期,骨骺与干骺端完全融合,骨骺全部骨化,骨骼就不再有生长的空间,身高也就不会再增加。

因此,矮小患者起治年龄对疗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起治年龄偏大,对成年身高贡献较小。早期治疗可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成年身高。

然而,“国内70%的孩子11岁~16岁才开始接受矮小治疗。而由美国国家合作生长发育研究(NCGS)数据显示,国外59%的孩子是在6岁~10岁开始接受矮小治疗。”徐璇介绍,这与中国父母常过度寄希望于发育期有关。

我国男性和女性的骨骺闭合年龄分别为16岁左右和14岁左右,在确诊孩子是由于生长激素缺乏引起的矮小后,在骨骺闭合前及早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矮小儿童是有希望达到正常身高的,而使用生长激素的年龄早比晚效果要好。

生长激素治疗有效吗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生长激素真的谁打都能长高吗?

生长激素用于治疗矮小症

矮小症是指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正常儿群体身高比较后,身高低于平均身高两个标准差或者位于第3百分位以下。

男孩身高体重曲线图

女孩身高体重曲线图

所以,判定孩子是否矮小,不是看他比同学、邻居家孩子矮,而是有严格的标准。比如,7岁男童,身高低于114cm就是矮小。

除了身高绝对值,还要注意身高增长速率,如身高增长速率在第25百分位以下,即2岁以下<7厘米/年,3岁至青春期前<5厘米/年,青春期<6厘米/年,也要警惕矮小症。

如果您的孩子比正常矮或长得慢,但是不清楚是不是矮小症,是否需要治疗,可到小儿内分泌专科门诊咨询。

人生长激素(hGH)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激素(糖皮质激素、性激素),它是由垂体前叶细胞合成和分泌,基本功能是促进生长,如果缺乏或分泌不足,就会导致矮小症(垂体性侏儒)。

目前用于治疗矮小症的是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与人体自身的生长激素完全一致。

矮小症儿童治疗目标是让患儿能够赶上正常儿童的生长,保持正常生长速率,赢得青春期快速增高时机,最终达到成人正常身高。

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重组人生长激素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而且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治疗效果就越好。

生长激素对任何矮小症儿童都有效吗?

目前基因重组生长激素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但也不是对任何矮小儿童都有效。因为导致矮小症的病因非常复杂。

生长激素治疗对生长激素缺乏症即垂体侏儒是有特效的,对某些其他原因引起的矮小症,也有一定的效果。

但家族性矮小、体质性生长发育延迟、遗传或代谢性骨病不需要用生长激素治疗或未证明治疗有效。

已经进入青春期的矮身材青少年,因为骨骺闭合或接近闭合,用生长激素更无效,其他药物或疗法也是不会有效的。

如何预防儿童矮小症

1、定期带孩子做体格检查,观测身高增长速度

目前临床上用标准差法和身高百分位法来判断身材矮小,即儿童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同民族正常儿童身高标准的第3百分位或两个标准差,就可诊断为矮小症。

专家建议,应定期带孩子接受体格发育检查。1岁内每3个月一次,1岁以后6个月随访一次,2岁后每年身高的长速大于5厘米的宝宝就可以排除矮小情况。骨龄则一年复查一次。如果每年增长小于7厘米或者3岁之后每年增长小于5厘米,应该考虑是否生长发育迟缓,要找医生咨询原因。

2、4岁是矮小的分水岭

4岁是发现孩子矮小的分水岭,一旦发现孩子偏矮,就得赶紧治疗,及早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身材矮小状况。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胎儿到2岁的生长快速期,通常出生后第一年长25厘米左右,第二年长10厘米左右;第二阶段为3岁到青春期前的生长速度减缓期,每年长5~7厘米;第三阶段为青春期的生长加速期,男孩增长25~28厘米,女孩增长23~25厘米。

3、合理的饮食和运动

蛋白质是骨骼与肌肉生长的能量来源,同时又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以平衡的饮食为好,即荤菜、素菜合理搭配,粗粮、细粮均衡摄入。营养过剩,是目前造成性早熟发病率逐年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儿童矮小症患者由于生长缓慢,需要量就会比其他孩子少,多数食量不大。我们时常也会发现,原来食量较小的儿童,如果出现青春期发育后,食量就会明显增长,就是这个原因。

运动不仅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同时,身体充分运动后还能增进食欲,对孩子增高有帮助。运动的方式以慢跑、慢速跳绳等为好。球类运动、游泳等也可,只不过需要注意保持运动的连续性,球不在手时也要注意跑动。一些长时间、高强度、过于剧烈的运动(如马拉松等),有可能造成缺氧,可能是无氧运动,反而不利于长高。

4、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爱抚的缺乏、精神上的压力和心灵的创伤都会导致神经、体液、内分泌等功能紊乱,致使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有助于长高的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引起孩子的生长发育障碍。因此,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其在爱与关怀的温馨环境下成长,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矮小宝宝及时干预

你可知道宝宝的身高是否在正常范围值内?你可知道宝宝从出生后到青春期每年应该生长多少才算正常吗?排除一系列因素后,我们平时该怎样照顾宝宝,才能让宝宝健康成长呢?

每位家长对宝宝的身高总是非常关心,希望宝宝长得高长得壮,但是作为人群而言,高矮是平衡的,所有的身高标准都是以一个正常人群为依据制订的,平均身高就意味着一半人的身高比它高,一半人的身高比它低,不可以强求。

我们把正常人群中调查的身高数据按百分位数法统计,低于第三百分位数者称为身高偏矮。在这些偏矮的人群中,有报道表明,只有1%属于生长激素缺乏或可以用生长激素治疗的矮小;其余在排除一系列矮小原因后,被诊断为“特发性矮小(ISS)”,即原因不明,包括家族性矮小和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者,占了80%以上。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中,医生十分重视这部分宝宝的身高,以期早期发现异常宝宝、早期治疗。

监测的项目

所有宝宝出生后满28天,就要到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门诊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接受生长发育指导。

有关身高的项目主要有对身高进行评估、计算身高生长速度。一般而言,生长速度正常的宝宝,在1岁以内全年身高将增长24~25厘米,1~2岁要增长10~12厘米,2岁以后到青春发育前期,每年则增长5~8厘米。

而生长速度较慢则是从年身高增长速度来看的,即0~2岁低于上述正常速率的70%,2岁以后至青春发育前期,每年的增长速度低于4厘米。

儿童测量身高后,由保健人员对照《上海市0~6岁儿童标准身高参考值》比较,按年龄来看身高是小于P3值的,则初步判断身高偏矮,但并非有疾病,因为正常人群中就有3%的儿童低于该标准。(备注:所谓“小于P3”的身高值,是指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儿童人群中,有97%的人比它高,3%的人比它低。)

孩子长得慢当心矮小症

面对那些身材矮小的孩子,父母总是说孩子长个这事分为“早长,晚长”,现在矮一点没关系的以后还会长个,更有家长对“二十三窜一窜”深信不疑,认为23岁还会继续长个。正是很多家长的这种错误观念让很多身患“矮小症”的孩子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遗憾终生。其实,孩子身材矮小,很有可能患上矮小症,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

什么是矮小症?

矮小症是指儿童的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2SD,标准线称SD),每年生长速度低于5厘米者。简单地说,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是班级里同性别孩子中个子最矮的,或年生长高度少于5厘米时,应考虑孩子可能存在生长障碍。

矮小症的症状

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每年生长速率有其科学的判定,0-3岁婴幼儿:增长速度小于7厘米/年;3岁-青春期:增长速度小于5厘米/年:青春期:增长速度小于6厘米/年。

引起矮小症的原因

1.生长激素缺乏

生长激素缺乏时骨骼长得慢,牙齿也长得慢,骨龄落后,一般要落后二年以上。

2.甲状腺激素低下

一旦缺乏甲状腺激素时,发育会迟缓,造成身材矮小。

3.抑郁、焦虑心理因素

过度抑郁、焦虑等可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导致生长缓慢。

4.生长发育期睡眠不足

生长激素是在深睡眠后合成和释放的,若睡眠不足可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身高增长。

5.营养不良

蛋白质摄入不足,挑食、偏食,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合成、释放,抑制身高生长。

6.真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开始身高增长加速、身材较高,最终可因骨龄提前闭合,导致成年后身材矮小。

7.宫内发育迟缓

由于其孕母有慢性疾病史,服药史,宫内缺氧、宫内感染等,导致患儿出生体重或身长低于同胎龄、同性别最低标准。出生后半年内未能实现有效追赶,成年身高也低。

什么人更需要补钙

发育中的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需要);

素食者(饮食中过多的膳食纤维阻碍钙的吸收);

老年人(吸收不好,钙流失增加);

孕期、哺乳期、更年期及绝经期后的妇女(特殊生理需要)推

荐含钙丰富的食物

海带、 海藻、紫菜、木耳、豆腐、牛奶、虾皮、蛋黄、鱼贝、泥鳅、田螺、河蚌、河蟹、猪肝、牛肝、羊肝等。

补钙黄金时间

国内知名医科大学对1000多名青少年进行成长研究,结果发现男孩到18岁、女孩到16岁以后,80%以上的成长板基本闭合,孩子身体的发育基本定型。因此,18岁是孩子成长的黄金分界线,如果孩子在黄金年龄段没有摄取到身体成长所需的充足营养,将会对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实际上,按照生长规律,孩子的身高成长有三个快速增长期。

一是婴儿期,婴儿期的生长通常不受遗传影响,营养却是影响孩子生长的关键因素。婴儿在8个月后逐渐向儿童期过渡,此时营养跟不上就会影响成年身高;

二是儿童期,3岁以后孩子每年能长高5-7厘米,到底是5厘米还是7厘米则取决于遗传、环境、营养是否充足等综合因素;

三是青春期,由于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催化作用,男孩每年增长7~9cm,最高可达10~12cm,整个青春期可望增长28cm;而女孩每年增长5~7cm,最高可达9~10cm,整个青春期可增长25cm。而这三个发育高峰阶段,正是孩子成长的“黄金年龄”,同时也是补钙的“黄金年龄”。

BB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

8岁前婴幼儿教育非常重要

他提出,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岁~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

尽管人们对布卢姆的这个假设还有争议,但是对从出生到8岁这一时期是人的智力发展最快时期的论点,看法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婴幼儿期、童年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最容易形成大脑神经联系。

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岁~6岁是丰富口语词汇的最佳期;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岁是儿童的心理生理分界点

从教育心理学的另一角度分析,8岁前这一阶段人生经历了两次大的环境转变和两次角色转换,它是儿童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

按心理学理论把人生初期划分为6个阶段:0~1岁为乳儿期,l~3岁为婴儿期,3~6岁为幼儿期,7~12岁为童年期。

孩子长个的开关藏在哪

“国人身高节节蹿升,最主要是大家的营养越来越好了。”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伍学焱教授说,全世界范围内的身高增加也是这个原因。除此之外,身高还受遗传、疾病等多方面影响。一直以来,百姓中流传着很多和身高相关的俗语,从中也能透视出一些身高秘密。

“三岁定身高。”伍学焱表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人一生中,有两个“长个”的高峰期:一个是出生后的第一年。刚出生时人大概在50厘米左右,一岁时长到75厘米,以后每年长5厘米左右,成人身高1/3以上是在2岁前长成的。第二个是青春期发育前,这个阶段一年可长8—10厘米。接下来,就是青春发育时的猛烈一跳,这一跳因人而异,大部分男孩能长30厘米左右,女孩长25厘米左右。

过去由于营养不良,造成青春期生长停滞,到青春期后期出现补偿生长,所以在个别人身上出现了“二十三蹿一蹿”的现象。其实,人到十五六岁后就不会再长个了。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对1000多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男孩到18岁、女孩到16岁以后,骨骺已基本闭合,就基本不会再长高了。

“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伍学焱表示,这是一种误传。而且决定身高的因素35%来自爸爸,35%来自妈妈,其余30%则与营养、运动等因素有关。

“早长晚长都一样。”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身材矮小只是晚长,过一两年就会跟上。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潘慧教授表示,不论男女,判定儿童矮小都有一条黄金分界线,那就是4岁。这时人体内生长激素等的分泌已基本成形,从身材上可以初步看出是否存在缺陷。而长得过早危害更大。早熟的孩子就像一辆还没加满油,就抢先冲出起跑线的车,开始可能领先,但不久就会因为动力不足中途抛锚,最终被别的车赶上。伍学焱告诉记者,早熟的儿童可能提前一年进入青春期,成年后的身高就会少6厘米。

四岁是判定儿童矮小分界线

2008年底,铁道部宣布儿童半票身高的上限从1.4米调整到1.5米。2010年,铁道部再次出台新规定,儿童免票的身高标准上限由1.1米调整到1.2米。两次调整的背后是国人不断蹿升的身高。据悉近20年来,世界各国的平均身高都在增长,大概每10年增长1厘米。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长高,但偏偏就有些孩子长得慢,有的是先快后慢,身高不达标。到底哪些因素会影响人的身高?人体长高的开关到底藏在哪里?我们先来看看“身高俗语”透露出的一些身高秘密。

三岁定身高有一定道理。人的一生中,有两个“长个”的高峰期:一个是出生后的第一年,大概能长25厘米左右,以后每年长5厘米的样子,成人身高1/3以上是在2岁前长成的。第二个是青春期发育前,这个阶段一年可长8-10厘米。接下来,就是青春发育时的猛烈一跳,这一跳因人而异,大部分男孩能长30厘米左右,女孩长25厘米左右。

二十三蹿一蹿过去由于营养不良,造成青春期生长停滞,到青春期后期出现补偿生长,所以在个别人身上出现了“二十三蹿一蹿”的现象。其实,人到十五六岁后就不会再长个了,特别是骨骺闭合后就基本不会再长高了。

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这是一种误传。决定身高的因素35%来自父亲,35%来自母亲,其余30%则与营养、运动等因素有关。

早长晚长都一样,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身材矮小只是晚长,过一两年就会跟上。专家表示,不论男女,判定儿童矮小都有一条黄金分界线,那就是4岁。这时人体内生长激素等的分泌已基本成形,从身材上可以初步看出是否存在缺陷。而长得过早危害更大,早熟的孩子就像一辆还没加满油,就抢先冲出起跑线的车,开始可能领先,但不久就会因为动力不足中途抛锚,最终被别的车赶上。早熟的儿童可能提前一年进入青春期,成年后的身高就会少3至5厘米。

4岁是儿童学习语言的黄金年龄

一般家庭大都是从婴儿八、九个月呀呀学语时,就开始注重对他们进行语言的训练,然而有的父母待孩子长到三、四岁,就忽视这种训练了。这是十分错误的,也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医学专家通过对儿童多年的观察发现,4岁是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年龄。

因为,婴儿从l岁开始掌握2至3个单词起,到了4岁时大约能掌握900至1000个单词。这时候,父母若能抓紧对孩子的语言训练,如培养孩子的背诵能力,反复训练其对话能力,就可使孩子的语言思维能力得到较快提高。

4岁是一个孩子学习的黄金年龄,错过了四岁,就可能错过一生。

造成儿童性早熟的诱因

滥补造成发育提前

在儿童医院现场,记者看到一个孩子丽丽。丽丽15岁了,个子却不到1米4。医生对丽丽进行检查后发现,她的骨骺已经闭合。通过询问得知,丽丽小时候身体不是很好,家长并不很重视让她锻炼,而是给她买来蜂皇浆等各种补品让她吃,这些补品中的性激素成分让丽丽过早地发育了,现在已经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医生告诉记者,在小儿内分泌门诊,每年接诊的因为性早熟而造成身材矮小的患者,在矮小症患者中,比例不小,而且,许多家庭条件好的孩子,相比起来更容易遇到这种问题。

环境刺激使儿童性早熟

据医生介绍,由于性早熟造成的儿童身高矮小正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现象更让人忧心。儿童性早熟除了补品吃得过多外,来自环境的刺激也是其中一个因素。其中语言、文化环境的污染影响是原因之一。家长和社会常有意无意地刺激孩子性意识,比如很多动画片都以爱情为题材,有很多亲昵的语言、动作,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影响。而由于性早熟原因,最后可使大多数孩子的身高定格在154厘米。

怎样界定性早熟

医生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女孩8岁以前,男孩10岁以前出现青春发育,我们就界定为性早熟。性早熟有一部分是垂体性疾病造成的,特别是有些孩子从出生开始患脑炎等,都会诱发垂体包括下丘脑垂体的线轴提前发育。

儿童身高偏矮如何补救 4岁是儿童矮小的分界线

孩子在4岁左右时基本能看出长高的苗头,若此时孩子身材存在缺陷,如肢短型身材,基本能够看出来,所以在孩子4岁左右时父母最好带孩子到医院做正规的评估,如果孩子偏矮则需要做进一步的医学检查,看孩子是属于正常偏矮还是病态矮小,若是病态矮小需及时的进行干预。

相关推荐

孩子矮小可能疾病所致

孩子矮小可能疾病所致 身材矮小的定义指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第三百分位或两个标准差。 医院儿科专家表示,还有一个公式适用于2~12岁的儿童计算平均身高:年龄×7+75(厘米)。若发现孩子的身高低于平均身高5~10厘米,则属偏矮。 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现孩子的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的身高,家长应该注意了,因为孩子不长高有可能某种疾病所导致。 除遗传、营养状况、家庭环境等因素外,导致身材矮小的后天因素也有很多种,如生长激素缺乏症(GHD)、特发性矮小症(ISS)、性早熟、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

儿童矮小五大临床症状

1、体型正常、生长速度正常的矮小 这类患儿外观为匀称性矮小,且每年的生长速度正常,常见于家族性矮小症。 2、体型不匀称性矮小 这类患儿外观不匀称性矮小,即患儿的躯干与四肢长短不成比例,常见于软骨发育不良、成骨不全和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3、孩子身高增长速度 孩子的身高可以作为一个评判标准,3岁以下婴幼儿增长速度小于7厘米/年;3岁至青春期前,增长速度小于3-5厘米/年;青春期增长速度小于5-6厘米/年,都属于身高增长缓慢。 4、体型正常、生长缓慢性矮小 患儿外观均匀性矮小,但生长缓慢,最常见的疾病为生长激素

家长应对孩子长高有正确的认识

家长应走出孩子生长发育误区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存在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孩子的身高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有些身高偏矮的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身高问题,就会买些补品或增高的药物给孩子吃。有些家长则认为,我们大人都很高的,小孩子一定不可能矮的,也有些家长也认为,我的孩子就“长后期”,我当年就这样。以上种种误区,不但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没有帮助,甚至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长高有三个黄金期: 一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该时间段人一生中生长最快的阶段,出生后第一个生长高峰期。 二儿童期,包括学龄前

脑瘤的症状有哪些

儿童脑瘤的发生率在儿童肿瘤中仅次于白血病。儿童脑瘤的一般发病年龄为3岁~8岁,男孩稍多于女孩,比例约为1.3∶1。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病的脑瘤患者有4万人左右,儿童占了16%,也就说每年有7000名左右儿童患上脑瘤,但由于小儿神经外科专业人员紧缺,且分布地区不平衡,加之父母对儿童脑瘤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儿童脑瘤很容易被忽视或者误诊。 惠主任表示:一般小儿脑瘤最易被误诊为先天性脑积水、胃肠道疾病、脑膜炎、肠蛔虫症。因此,她建议父母们应了学会鉴别小儿脑瘤的常用知识。 小儿脑炎的一般表现:包括呕吐、头痛、

小孩个子矮小怎么办

1、定期体检,监测身高增长速度 家长从孩子出生起就记录其身高体重发育过程,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干预。1岁以内婴儿每3个月一次;1岁以上幼儿每6个月一次。 一次性测量的身高值只能反映当时的生长水平,而判断身高增长速度否正常的最简单方法,家长定期监测孩子的身高,将不同年龄时间点测量的身高数据,记录在生长曲线图上。将孩子身高的曲线与正常儿童人群的标准曲线相比较,就可以很直观地判断身高发育否正常。 2、有助于小孩长高的方法 对于单纯矮小的小孩,家长要牢记四点:营养均衡、睡眠充足、适当运动和心情愉快。

如何判断孩子身高否异常

常有家长为孩子个子矮犯愁。那么,孩子个儿矮首先要弄清原因,有()的孩子疾病导致的身材矮小,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错过最佳的诊断、治疗时机,导致孩子最终成为小矮个儿。那么,该如何判断孩子身高否异常呢? 身材矮小指身高低于同种族、同性别正常同龄儿平均身高两个标准左右。一般来说,儿童出生后第一年生长速度最快,身高可增长25厘米。从2岁到青春期前(女孩约11岁,男孩约13岁)为生长平稳期,每年身高可增长5到7厘米。进入青春期后头两年生长再次加快,男孩在整个青春期身高可增长25至28厘米,女孩身高可增长23至2

孩子不长个的五个原因

原因1:家族性矮小 父母身材矮,对子女身高会有重要影响。因遗传基因所引起的矮小称为“家族性矮小”,表现为生长速度正常,生长曲线和正常儿童的曲线平行,但始终在低限。 注意事项 1.注意合理营养。不偏食,少吃零食,尤其在餐前1-2小时不吃糖果或喝饮料,保持良好的食欲。食欲好,吃得好,营养合理,才能为长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成分。 2.经常运动。运动后生长激素的分泌增加,促进身体生长。 3.保证充足睡眠。正常人的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睡眠时分泌,充足的睡眠对身体生长很重要。 4。保持精神愉快。精神压抑可抑制生长激素分

矮小症孩子有哪些诊断误区呢

诊断篇——误把“矮小”当“晚长” 误区1.不少人把“矮小”当成“晚长”,那么,两者究竟如何区分? 矮小症儿童的身高小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的第3百分位。但事实上,儿童发育年龄与身高不一定完全一致,相当一部分身高偏矮的孩子属于晚长。比如,有的孩子可能实际年龄9岁,但骨龄才6、7岁。如果他的骨龄比实际年龄落后两岁以内,其它生长情况都正常,只要现在的生长速度一年能达到5~7公分,就说明生长速度不慢,这种孩子我们倾向于认为晚长。 人类的发育年龄有很强的遗传性。比如妈妈发育晚,十五六岁才来

宝宝个头的认识误区大揭秘

传言1 爹矮矮一个 娘矮矮一窝 真相 纯属误传 专家辟谣:俗话说“爹矮矮一个 娘矮矮一窝”,真如此吗?当然不啦!虽说子女身高与父母遗传有关,但并非母亲的影响比父亲的更重要。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夫高妻矮的父母生下多个宝宝后,孩子们的个头儿会高矮不同,高矮比例为3:1.绝非母亲个字矮所生的宝宝就都矮个子。 传言2 宝宝低于标准身高就矮个子 真相:没科学依据 专家辟谣:人家宝宝怎么这么高,我家宝宝矮小症啊!判断宝宝个儿矮,需要具备多重因素,宝宝否先天发育不足,出生时体重低于

小孩个子偏矮怎么办

宝宝个子矮,首先要找原因对症解决问题。排除各种疾病的因素,对于正常儿童和单纯矮小宝宝,家长主要做到: 1、定期体检,监测身高增长速度 家长从孩子出生起就记录其身高体重发育过程,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干预。1岁以内婴儿每3个月一次;1岁以上幼儿每6个月一次。 一次性测量的身高值只能反映当时的生长水平,而判断身高增长速度否正常的最简单方法,家长定期监测孩子的身高,将不同年龄时间点测量的身高数据,记录在生长曲线图上。将孩子身高的曲线与正常儿童人群的标准曲线相比较,就可以很直观地判断身高发育否正常。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