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肺俞穴针刺怎么操作

肺俞穴针刺怎么操作

肺俞针刺手法

进针方向:从背侧向腹侧直刺,与背面成90°。

进针深度:

1.可向上(后颈方向)或向下(尾骶方向)横刺1.0-1.5寸,其针感向上可达项部,向下可走至背腰部,以治胸段背肌疾患。

2.向内(脊柱方向)斜刺1.0-1.5寸,可时针感走向心胸,胸胁,上肢,对其所达之处的疼痛收效显著。

3.向外(肩胛骨方向)斜刺1.0-1.5寸,可使针感走向胸胁,上肢,治胸胁,肋间,上肢疾患。

针感:酸胀在附近,和捣针方向。

功能主治

肺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又是肺脏精气输布于背部的特定穴位,本穴具有调肺气,止咳喘,清虚热,补劳损,和营血,实腠理功效,用于治疗骨蒸劳瘵,肺痿肺胀,痰涎壅塞,咳嗽气短,气喘,胸胁支满,疼痛,腰背强痛,小儿疳积,呕吐呃逆,胃脘疼痛,消渴,皮肤瘙痒,荨麻疹。

注意事项

1,.肺俞内侧的肌肉较丰厚,而穴区深面及外侧肌肉较薄,若直刺和向外斜刺易经肋间隙刺穿胸壁,造成气胸。

2.对肺气肿,肺结核等肺病或风心病患者,忌重刺,因患者有长期肺病或心脏病,抵抗力弱,局部组织脆弱,重刺易损伤正气,且会使组织损伤,不易修复。

3.对体虚内收或肺,心肌病,久病重病者,针刺本穴应格外小心,忌进针过快,过猛。

4.对于皮肤粗糙坚实患者,进针时阻力较大,应防止因进针用力过大,针尖穿过皮肤,内无阻力而伤及内脏,使用粗针时尤其要注意。

列缺针刺方法 列缺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池,太阳,风府,外关,针刺泻法,疏风散寒,宣肺解表,治疗外感风寒,感冒头痛,痛连项背,项强,恶寒发热等。若风寒偏头痛,加率谷,阳陵泉;风痰头痛,加上星,中脘,丰隆,印堂;项强,加天柱,风门,后溪。

2.配肺俞,合谷,针刺泻法,宣肺止咳,治疗各型咳嗽。若风寒疏肺,加外关,风门;风热壅肺,加尺泽,大椎;痰湿阻肺,加脾俞,太白,丰隆;肝火犯肺,加肝俞,太冲;风痰咳嗽,加太渊;寒饮伏肺咳嗽,加尺泽,风门。

3.配少商,尺泽,合谷,鱼际,少商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清热宣肺,利咽止痛,治疗肺热炽盛之喉痹咽痛。

4.配合谷,下关,颊车,外关,风池,针刺泻法,泻火止痛,治疗风火牙痛。

5.配上星,印堂,迎香,风池,针刺泻法,清热宣肺,通利鼻窍,治疗肺经热盛之鼻渊,鼻塞,浊涕黄臭,头额胀痛等。

6.配合谷,风门,风池,肺俞,肺俞针刺补法,俞穴针刺平补平泻法,固表散邪,治疗营卫不和之自汗,汗出恶风,身重乏力等。

7.配照海,神门,内关,太溪,巨阙,关元,气海,针刺补法,滋阴清热,交通心肾,治疗阴虚内热之心烦补眠,口燥咽干等。

8.配身柱,本身,丰隆,鸡尾,太冲,丘墟,针刺泻法,化痰定痫,治疗风痰惊痫。

9.配中极,水道,针刺泻法,清热除湿,利尿止痛,治疗湿热下注之尿血,小便热,阴经痛等。

10.配大椎,至阳,天柱,列缺,后溪,颈部夹脊穴,针刺平补平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治疗经脉痹阻之肩凝症。

11.配曲池,列缺,阳溪,合谷,针刺泻法,阳溪,曲池加灸,温经散寒,宣痹止痛,主治风寒湿邪痹阻经脉之肩臂痛,大指,此指痛而不用等。

12.本穴祛风通络,配颊车,地仓,合谷,太阳,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风中经络之口眼㖞斜;配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中风半身不遂。

颈百劳有什么作用 颈百劳的配伍功效

1.咳嗽:配肺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针灸大成》)。

2.咯血:配列缺穴、三里穴、肺俞穴、乳根穴、风门穴(《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

3.盗汗:配阴郄穴(《简易针灸疗法》)。

4.骨蒸寒热夜热:配膏肓穴、肺俞穴、魄户穴、脾俞穴、肾俞穴、四花穴、间使穴、足三里穴(《类经图翼》)。

5.诸虚百损,四肢无力:配心俞穴、三里穴、关元穴、膏肓俞穴(《针灸大全》)。

6.冒暑大热、霍乱吐泻:配委中穴、中脘穴、曲池穴、十宣穴、三里穴、合谷穴(《针灸大全》)。

7.伤寒恶风自汗:配合谷穴、复溜穴(《杨敬斋针灸全书》)。

8.伤寒发强:配百会穴、合谷穴、间使穴、后溪穴(《杨敬斋针灸全书》)。

针刺孔最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孔最穴常用配伍

1.本穴清肺止血,善治热伤肺络之咯血,衄血等出血疾患。配曲泽,合谷,肺俞,鱼际,针刺泻法,治疗肺热咳血;配风池,迎香,合谷,少商,针刺泻法,治疗肺经蕴热鼻衄;配太冲,肝俞,肺俞,针刺泻法,治疗肝火犯肺之咯血;配尺泽,鱼际,百劳,然谷,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阴虚火旺之咯血。

2.配少商,合谷,内庭,关冲,少商,关冲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清泻肺胃,消肿利咽,治疗肺胃热盛之咽喉肿痛。

3.配鱼际,扶突,天鼎,太溪,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利咽开音,治疗风热失音。

4.配合谷,大椎,针刺泻法,疏风解表,泄热止痛,治疗风热袭表之热病无汗,头痛。

5.配尺泽,肺俞,曲池,风门,大椎,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疗风热咳嗽。

6.配少商,尺泽,丰隆,太白,肺俞,太白针刺补法,丰隆针刺平补平泻法,余穴针刺泻法,宣肺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浊阻肺,肺失宣降之咳嗽气喘,喉间痰鸣,痰稠量多等。

7.配风门,肺俞,尺泽,足三里,丰隆,四缝,四缝用三棱针点刺,挤出白色或黄色粘液,余穴针刺泻法,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治疗痰热阻肺之小儿顿咳痉咳期。

8.配合谷,大椎,丰隆,膻中,中府,针刺泻法,清热化痰平喘,治疗痰热气喘。

9.配曲池,手三里,天井,外关,阳池,合谷,针用泻法,舒筋活络,通络止痛,治疗经脉痹阻之肘臂挛痛,腕痛,上肢不遂等。

针灸丰隆的作用与好处 丰隆常用配伍疗法

1.配肺俞,太渊,列缺,合谷,脾俞,太白,针补肺俞,脾俞,余穴针刺泻法,健脾化湿,化痰止咳,治疗痰湿浸肺之咳嗽痰多。

2.配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中府,风门,尺泽,足三里,中脘针刺平补平泻法,余穴针刺泻法,清热祛痰,止咳平喘,治疗痰热壅肺之哮喘,咳嗽痰多。

3.配列缺,尺泽,风门,肺俞,阴陵泉,针刺泻法,针刺加灸,温肺化饮,治疗寒饮伏肺咳喘。

4.配中脘,内关,足三里,灵道,神门,厉兑,隐白,针刺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治疗痰热内扰之心悸,失眠,多梦。

5.配百会,脾俞,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化痰熄风,治疗痰浊眩晕。

6.配百会,风池,太冲,内庭,行间,印堂,针刺泻法,清泻痰火,治疗痰瘀化火之头痛,眩晕。

7.配支沟,阳陵泉,针刺泻法,行气导致,治疗饮食积滞便秘。

8.配中脘,内关,针刺泻法,针后加灸,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治疗寒滞中焦之胃痛,呕吐,呃逆。

当阳在哪里 当阳穴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取穴,在头前部,当瞳孔之上,前发际上1寸处是穴。

进针深度:进针0.2-0.3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明目醒神,疏风通络。

主治:头痛,头晕,鼻塞,目赤肿痛,卒不识人。

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有奇效

①体针

取穴:主穴:鱼际、孔最、大椎、定喘;配穴:肺俞、风门、膻中、内关。

操作: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先针鱼际、孔最,如效不显,继针或改用他穴。二穴刺法为以1~1.5寸毫针快速刺入穴内,进针约3~7分,针刺得气后,针尖略向上,强刺激施泻法,最好诱发针感至同侧胸部。亦可接通电针仪,连续波,频率12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宜。留针20~60分钟。大椎、定喘,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去针后可拔罐或加艾条温灸。余穴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发作期每日1~2次,缓解期隔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②艾灸

取穴:主穴:分3组。A.天突、灵台、肺俞;b.风门、大椎;c.大杼、膻中;配穴:身柱、膏肓、气海。

操作:一般仅取常用穴,体质虚弱者酌加备用穴。嘱患者正坐低头,暴露背部,标定穴位,将预先制好的含少量麝香的黄豆大艾炷置于穴上点燃。施灸过程中,当患者感皮肤灼痛时,术者可轻拍打穴周,以减轻疼痛。每炷约4~5分钟。待火熄后,再灸第二壮。腹背部穴各9壮,胸部穴各7壮,颈部穴各5壮。灸毕贴以灸疮膏,每日更换1次。每日灸一穴,4~5天为一疗程。每年在夏或冬季灸一疗程。

③穴住敷贴

取穴:分二组。a.大杼、肺俞、心俞、天突;b.风门、厥阴俞、膻中、督俞。

操作:药物有二种。①白芥子30%,甘遂30%,细辛10%,延胡10%,麻黄10%,上药研细末,用鲜姜汁调成糊状,摊于圆形硫1酸纸上备用;②毛莨、天文草(均为鲜叶)各取3~5叶,捣烂成泥,加鲜姜汁调匀,做成直径2.5厘米的药饼备用。每次选1组穴和1组药物,取准穴后,贴上药饼,周围敷以棉花,上盖消毒纱布,以胶布粘住。贴2~3小时,待有灼热或微痛感除去药饼。隔9天后贴第2组穴。本法亦用于预防哮喘急性发作,贴敷3次为一疗程,每年于夏或冬季贴一疗程。

有效治疗哮喘的穴位你知多少

脚踩小球按摩足底涌泉穴可防治哮喘

脚心的涌泉穴是人体长寿大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足少阴肾经的首穴。

据临床实践统计,揉搓涌泉穴疗法有助于防治哮喘、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头晕头痛、高血压、耳聋耳鸣、大便秘结等五十多种疾病。

通常涌泉穴保健手法有:揉、搓、摩、敲、踩。其中最简单、最易操作的手法是踩;也可坐在椅子上,用脚底转动小球,按摩脚底穴位;或穿防止哮喘一双根据人体脚部穴位设计的按摩鞋、拖鞋,尤其是在涌泉穴处放置药片的保健鞋,可在行走、办公、做家务的同时起到按摩和保健的作用。

清喘穴治疗哮喘技术

清喘穴(位于廉泉穴和天突穴之间,环状软骨正中下方凹陷,以手指触之有抵触感)。

应用方法:患者取仰头位,用酒精(或碘伏)常规消毒针刺穴位,医生以右手持针于清喘穴垂直进针0.2厘米,震颤5 秒钟,患者可即刻止喘。若5秒钟时未达到止喘,可将针提至皮下,先向左斜刺0.5厘米,提插3次,再将针提至皮下,向右斜刺0.5厘米,提插3次,将针提至皮下向下斜刺0.3厘米,手法以震颤为主。同时嘱病人全身放松深吸气,深呼气,患者在0.7~1分钟内止喘。10天为一疗程,若病情需要,休息3天,可继续针刺第二疗程。

除了用涌泉穴和清喘穴治疗哮喘,中医里还有其他的治疗哮喘的方法,如:

1.灸法

[取穴]大椎、肺俞、风门、膏肓、天突

[操作]艾炷如枣核大,可直接灸5~7壮,也可用隔药饼灸每穴3~5壮,以皮肤微红为度。化脓灸,传统上在小暑至白露施治。用细艾绒经压碾制成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灸治,每穴5~9壮,灸后敷以膏药,保持疮口清洁,并有20~30天的化脓期,间日灸治一穴,每疗程取3~4穴。每年夏季做一个疗程。

2.穴位敷贴

[取穴]肺俞、定喘、膏盲、膻中、脾俞、肾俞、气海

[操作]用白芥子30克、甘遂15克、细辛15克共为细末,用生姜汁调药粉成糊状,制成药饼,如蚕豆大,敷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贴30~60分钟后取掉,局部可有红晕微痛为度。在“三伏”期间贴敷,适用于缓解期。

3.耳针

[取穴]平喘、肾上腺、肺、支气管、皮质下、神门、内分泌、交感

[操作]每次2~3穴,以毫针刺,留针5~10分钟;或用埋针、埋药法,留针24小时,每次选穴3~5个,两耳交替使用。缓解期可用压丸法,以王不留行籽贴压,以巩固疗效。

4.穴位注射

(1)扑尔敏穴位注射

[取穴]定喘、肺俞、天突、膻中、中府、孔最、丰隆、身柱

[操作]用扑尔敏注射液2毫升加注射用水至5毫升,取背部一穴配孔最,或取胸部一穴配丰隆,两组交替。每穴1毫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胎盘注射液注射

[取穴]足三里、 定喘

[操作]用胎盘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每次取1~2穴,每穴注射0.5~1毫升,逐日更换。本法适用于缓解期。

5.穴位埋线

[取穴]大椎、肺俞、膻中

[操作]在选定穴上,皮肤作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后,用缝皮针将“0”号羊肠线埋于穴位下肌肉层内,一般选用3~4穴,大部分用胸背部穴位,适用于哮喘的缓解期。

6.皮肤针

[取穴]发作期治标,以胸腰部、前后肋间为主,配肘窝、大鱼际、小鱼际、剑突下、气管两侧、大椎、内关、足三里、孔最。缓解期治本,以肺经症状为主者,刺激胸部、前后肋间、中府、俞府、太渊、膻中为主,配刺气管两侧、后颈、胸腰部及上腹部;以脾经症状为主者,刺激胸腰上腹部为主,叩刺气管两侧及颈、骶部、胸椎1~5、俞府、气海、膻中、中府。除上述外,凡有阳性反应物发现处(条索、结节囊肿等),以及异常反应区亦为重点刺激部位。

[操作]发作期,每日治疗2~3次,用重刺激。缓解期,每日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以后隔日1次,21次为一大疗程,均为中等刺激。

风热感冒的治疗方式都有哪些

1.针刺疗法

(1)风池、大椎、合谷 先针风池,针感应向后头颞部散射,后针其他各穴,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鼻塞重加迎香、上星;头痛加太阳、印堂;咽痛加刺少商放血;咳嗽加风门、肺俞。

(2)少商、中商、老商 均用三棱针微刺出血。咽痛加天突、合谷;头痛加太阳;咳嗽加身柱;鼻塞加迎香。均用毫针中等刺激,徐徐提插,短促行针。

(3)少商、太阳、肺俞、大椎、手太阴肺经 取消毒三棱针,在少商、太阳穴局部消毒后,点刺出血。在肺俞、大椎穴处,以投火法拔罐15分钟。用梅花针对手太阴肺经循行沿线叩刺出血。

(4)大椎、然谷 局部皮肤消毒后,以消毒大头针在大椎穴处挑刺出血,然后火罐拔引。再以消毒三棱针在然谷穴点刺出血。

2.指针疗法

取穴:太阳、攒竹、风池、风府、肺俞。手法:平补平泻,即用拇指尖点动5次,揉动5次,再点动5次,再揉动5次。各穴均用此法。

3.梅花针疗法

取穴:风池、大椎、合谷、曲池,以及胸背部、后颈部。头痛加太阳;鼻塞加迎香;咳嗽加太渊、颌下。手法:用梅花针中度或较重刺激,一日治疗2~3次。

4.按摩疗法

(1)推按正顶法 病人取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站其对面,双手拇指置于病人两眉中间之印堂穴处,用拇指腹面沿头正中线向上直推至百会穴,复用按法点按,然后继续向后头推动直至枕骨上之风府穴,并用按法点按风府。如此反复操作3~5次。

(2)推偏顶法 病人坐位或卧位,医者先用一只手固定病人头部,另一只手从眉外端之太阳穴,经耳轮上方、耳后推移至风池穴,改用揉法点按风池穴,待局部产生麻胀后,用手指轻轻揉动按压点。如此反复操作2~3次。

(3)推揉脊背法 病人俯卧,双上肢弯曲抱于胸前,自然呼吸,医者站于病人头前侧,双拇指分别置于病人颈椎两侧,治脊椎两旁的足太阳经脉,从颈椎至臀部,自上而下作直线推动,同时辅以顺时针方向的揉动。如此反复操作2~3次。

(4)点按肩胛法 病人侧卧或站立,医者坐或站其后面,双手拇指置于病人肩胛骨缝隙外,其余四指分别握定肩上部和肩胛骨下缘,两拇指自大椎穴,沿肩胛缝向下点按,至肩胛骨下缘为止,点按时嘱病人轻轻咳嗽。此法反复操作2~3次后,改用手掌于点按过的部位进行推动,自上而下反复3~5次。

有支气管炎怎么治疗好

(一)基本治疗

1.实证

[治则]平喘降逆,宣肺化痰。

[处方]定喘、肺俞、尺泽、列缺、丰隆、天突

[加减]风寒犯肺加风池、风门;痰热壅肺加合谷、内庭。

[操作]以上诸穴均用泻法留针,因于风寒者,胸背部腧穴可酌加隔姜灸或艾条灸;风门、肺俞两穴针灸后,再加拔火罐。针天突时,病人采用平卧位,头向后仰,在天突穴处先进针0.2寸,然后针柄靠喉结,针尖紧沿胸骨柄后面刺入1寸。因于风热者,强刺激间歇留针,每隔5分钟行针1次,约30分钟左右,待喘促稍平后再出针。

2.虚证

[治则]扶正固本。

[处方]定喘、膏肓、肺俞、太渊、肾俞、太溪

[加减]肺气不足加气海、足三里;肺肾两虚加命门、关元。

[操作]以上诸穴针用补法,刺激宜轻,取穴宜少,以上取穴选穴较多者可采用分组交替轮用的方法。可久留针,还可在背部腧穴上拔火罐。可配合灸法。

风热感冒有哪些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①风池大椎合谷

先针风池,针感应向后头颞部散射,后针其他各穴,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鼻塞重加迎香、上星;头痛加太阳、印堂;咽痛加刺少商放血;咳嗽加风门、肺俞。

②少商中商老商

均用三棱针微刺出血。咽痛加天突、合谷;头痛加太阳;咳嗽加身柱;鼻塞加迎香。均用毫针中等刺激,徐徐提插,短促行针。

③少商太阳肺俞大椎手太阴肺经

取消毒三棱针,在少商、太阳穴局部消毒后,点刺出血。在肺俞、大椎穴处,以投火法拔罐15分钟。用梅花针对手太阴肺经循行沿线叩刺出血。

④大椎然谷

局部皮肤消毒后,以消毒大头针在大椎穴处挑刺出血,然后火罐拔引。再以消毒三棱针在然谷穴点刺出血。

(2)指针疗法

取穴:太阳、攒竹、风池、风府、肺俞。

手法:平补平泻,即用拇指尖点动5次,揉动5次,再点动5次,再揉动5次。各穴均用此法。

(3)梅花针疗法

取穴:风池、大椎、合谷、曲池,以及胸背部、后颈部。头痛加太阳;鼻塞加迎香;咳嗽加太渊、颌下。

手法:用梅花针中度或较重刺激,一日治疗2~3次。

(4)按摩疗法

①推按正顶法病人取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站其对面,双手拇指置于病人两眉中间之印堂穴处,用拇指腹面沿头正中线向上直推至百会穴,复用按法点按,然后继续向后头推动直至枕骨上之风府穴,并用按法点按风府。如此反复操作3~5次。

②推偏顶法病人坐位或卧位,医者先用一只手固定病人头部,另一只手从眉外端之太阳穴,经耳轮上方、耳后推移至风池穴,改用揉法点按风池穴,待局部产生麻胀后,用手指轻轻揉动按压点。如此反复操作2~3次。

③推揉脊背法病人俯卧,双上肢弯曲抱于胸前,自然呼吸,医者站于病人头前侧,双拇指分别置于病人颈椎两侧,治脊椎两旁的足太阳经脉,从颈椎至臀部,自上而下作直线推动,同时辅以顺时针方向的揉动。如此反复操作2~3次。

④ 点按肩胛法病人侧卧或站立,医者坐或站其后面,双手拇指置于病人肩胛骨缝隙外,其余四指分别握定肩上部和肩胛骨下缘,两拇指自大椎穴,沿肩胛缝向下点按,至肩胛骨下缘为止,点按时嘱病人轻轻咳嗽。此法反复操作2~3次后,改用手掌于点按过的部位进行推动,自上而下反复3~5次。

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如何拔罐治疗

治疗方法:治法一•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大椎穴。操作:采用留罐法,用闪火罐法将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本法适用于小儿外感者。治法二取穴:大椎、肺俞、定喘、天突、膻中、尺泽、丰隆穴。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采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也可采用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在每个穴位上点刺几下,然后立即在穴位上拔火罐,留罐5-10分钟,每个穴位出血6-10滴为宜。隔日1次。治法三取穴:肺俞、大椎、风门、膈俞穴。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俯卧位,用闪火法将......

治疗酒糟鼻的三大前沿针灸方法

一、治疗酒糟鼻的三大针灸方法

(一)针刺疗法

取穴:素修、颜修、迎香、印堂、上星、合谷。配穴:血热蕴肺型,配曲池、鱼际。胃经积热型,配足三里、内庭。气血瘀滞型,配太冲、血海。

操作:面部穴位轻刺,余穴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隔日1次, 15次为1个疗程。

(二)耳穴疗法

取穴:神门、内分泌、肾上腺、耳尖、面颊、外鼻。配穴:血热蕴肺型,配肺、大肠。胃经积热型,配胃、脾。气血瘀滞型,配耳中、肝。

操作:毫针轻度刺激,留针10 -15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压贴,双侧交替, 15次为1个治疗酒糟鼻的疗程。 >>如何治疗酒糟鼻的膳食原则

(三)点刺疗法

取穴:大椎,阿是穴(第1胸椎至第12胸椎两侧旁开3寸范围内的反应点)。

配穴:血热蕴肺型,配肺俞、曲池。胃经积热型,配胃俞、大肠俞。气血瘀滞型,配脯俞、肝俞。

操作: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3-5滴,每周3次。

二、临床护理

1、治疗酒糟鼻后,忌食辛辣厚味、刺激性食物,少食脂肪、糖类,少饮或不饮酒、浓茶、咖啡等,以防助热升阳。

2、用酸性或碱性小的肥皂洗面,鼻部及其周围要少摩擦,防止破损感染。

3、避免精神紧张,避免过冷、过热刺激,减少毛细血管扩张,防止皮损迅速发展。

4、节制饮食,勿食过饱,多食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5、治疗酒糟鼻后注意精神调摄,保持心情舒畅,以免气血瘀滞。

相关推荐

怎么拔罐减肥 阳气盛的人拔罐减肥方法

身体阳气较盛、体质偏胖者在进行拔罐的时候,应该主要针对饥点穴、胃俞穴、肺俞穴、阳池穴、三焦俞穴等穴位。这是因为这类人的阳气较盛,多伴随舌质偏红,舌苔较腻,所以这类人减肥应该先败火。具体操作是先用耳压饥点穴,在将罐置于阳池穴、胃俞穴等穴位上。

秉风的简单找法 秉风穴针刺操作手法

前倾坐位或俯卧位,在冈上窝中央约肩胛冈中点上缘上1寸处取穴。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功能主治:疏风活络,止咳化痰,主治肩臂酸痛,肩胛痛。配天宗,天髎治疗肩胛痛;配肩贞治疗肩痹酸痛。

腰间盘突出针灸管用吗 腰间盘突出针灸部位

治则: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针灸部位:肾俞,大肠俞,腰部阿是穴,委中。 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法,阿是穴点刺后加拔火罐,吸去瘀血。 治疗功效:肾俞,大肠俞为膀胱经腧穴,可结合腰部阿是穴,疏通腰部经气,活血祛瘀;委中为血之郄穴,用三棱针点刺,可收祛瘀生新之效。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治则:温经通络,行气除湿。 针灸部位:肾俞,腰阳关,关元俞,大肠俞,委中。 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法,或针灸并用。 治疗功效:肾俞,针灸并用可祛寒除湿;腰阳关为局部取穴,以疏通局部经气,行气

刮背对咳嗽有好处吗 大人咳嗽刮痧刮哪里

根据咳嗽病症确定具体刮痧位置,对症治疗效果更好,具体刮痧止咳方法可参考如下操作: 1、症状 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2、穴位 大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身柱: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膻中: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中府: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问隙。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问隙

小儿推拿治疗慢性咳嗽

小儿推拿治疗慢性咳嗽 小儿推拿不仅能够快速缓解症状,而且能够通过调节身体机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减少发病,减轻发病程度。常用穴位及操作: 1、一窝蜂:位于手掌背横纹中点,有散寒解表之功。按揉3分钟。 2、迎香:位于鼻翼两旁,有通鼻窍,减轻鼻塞、流涕的功效,按揉2分钟。 3、捏脊:自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双手用捏法自下而上操作。能够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壮身体,也是小儿保健主要手法之一。每次操作3-5遍。 小儿推拿治疗咳嗽的手法 1、分推肩胛骨300次 位置:肩胛骨也叫胛骨、琵琶骨。位于胸廓的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

(1)经早 治法 清热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土穴 关元 三阴交 血海 配穴 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虚热证者,加太溪;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者,加隐白;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 操作 关元、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血海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气虚者针后加灸或者用温针灸。 方义 本方主要作用是清热和血,调理冲任。关元属任脉穴,为调理冲任的要穴。血海清泻血分之热。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为调经之要穴。 (2)经迟 治法 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三阴

穴位治疗慢性胆囊炎

1.穴位注射 [取穴] 胆俞、足三里、中脘、胆囊穴。 [操作] 所用药物为红当川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每次选取2~3对穴,针刺得气后,每穴注入药液3~5毫升,以上治疗主要用于急性胆囊炎,每日1~2次,7~10次为一疗程。 2.基本治疗 [治则] 疏肝利胆,理气止痛。 [处方] 胆囊穴、三阴交、肝俞、胆俞、至阳。 [加减]气郁加行间;湿热内盛加足三里、阴陵泉;发热大椎、曲池、合谷;胆绞痛加期门、章门、阴陵泉;胸满加膈俞、内关。 [操作] 急性胆囊炎,根据不同证候类型,每次选取3~5对穴位,针刺得气后,

月经不规律怎么治疗

1、基本治疗 (1)经早 治法:清热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 配穴: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虚热证者,加太溪;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者,加隐白;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 操作:关元、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血海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气虚者针后加灸或者用温针灸。 方义:本方主要作用是清热和血,调理冲任。关元属任脉穴,为调理冲任的要穴。血海清泻血分之热。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为调经之要穴。 (2)经迟 治法: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

委阳的准确位置图 委阳穴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屈膝,腘横纹外侧端是穴。 进针方向:从屈侧向伸侧直刺与腘窝平面成90°。 深度:针0.5-1.0寸,留20分钟;艾炷灸1-2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疏利三焦,通经活络。 主治:腰脊强痛,小腹胀痛,小便不利,腿足挛痛。

治疗痛风病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针灸治疗

针灸不仅可以降低血尿酸,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痛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对治疗痛风起着积极作用,但须注意的是其操作要求严格,必须经由专业医生施治。临床主要取穴有:上部取肺俞穴、太渊穴、廉泉穴;中部可取胃俞穴、脾俞穴、内庭穴;下部可取肾俞穴、三阴交、太溪穴、然谷穴等以及腹、手、足腺代表区。在针灸治疗期间应当控制饮食配合食疗,对针灸疗效发挥有着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