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川崎病冠脉扩好恢复吗

川崎病冠脉扩好恢复吗

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可以治好吗

对于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95%以上的孩子不会合并冠状动脉瘤,所以多数可以痊愈,即使部分还在出现了小冠状动脉瘤也会在1-2年内消失。

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可以治好吗

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程度的界定

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是否可以治好,首先要了解冠状动脉扩张的程度如何界定。

小于5岁儿童冠状动脉直径>3mm,5岁及5岁以上儿童>3.5mm,可以称为冠状动脉扩张。再具体点儿划分,冠状动脉扩张内径<4.0 mm为轻度扩张;4.0~8.0 mm为中度扩张;>8.0 mm为重度扩张。如呈瘤样扩张又称为“冠状动脉瘤”。川崎病的治疗效果与冠状动脉损伤的程度有很大关系。

川崎病预防

至于宝宝好到什么程度才能去保育所或幼儿园,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只要宝宝没有特别的不适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一般来说,川崎病日后不会复发,但由于心脏受到影响的后遗症要在多年以后才会出现,所以有必要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本病的婴儿及儿童均可病,但80~85%患者在5岁以内,好发于6~18个月婴儿,男孩较多,男:女为1.3~1.5∶1,无明显季节性,或谓夏季较多,日本至1990年已有川崎病约10万例,并于1979,1982年已及1986年发生3次流行,流行期间4岁以内儿童发病率为172~194/10万,世界各地虽报告例数不如日本多,但北至瑞典,荷兰,美国,加拿大,英国,南朝鲜;南达希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都有发病,我国首先自1978年京,沪,杭,蓉及台湾等地报告少数病例,1989年《实用儿科杂志》综合220例,来源遍及全国各地,1983~1986年全国主要儿童医院及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通信调查,共有住院病例965例,1987~1991年第二次调查,住院病例增至1969例,并有每年增加趋势,4岁以内患者占78.1%,男:妇女1.6∶1,美国所见病例中以日本裔较多,日本报道同胞发病1~2%,提示有遗传倾向。

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呈自限性经过,适当治疗可以逐渐康复,这一点与婴儿型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相比,差异很大,但15~30%的川崎病患者可发生冠状动脉瘤,由于冠状动脉瘤,血栓闭塞或心肌炎而死亡者占全部病例的1~2%,甚至在恢复期中也可猝死,后遗缺血性心脏病为数甚少,约2%左右出现再发,病死率近年已下降为0.5%~1.0%,日本104例川崎病死因分析,心肌梗塞中57%,心力衰竭12%,心肌梗塞伴心力衰竭6.7%,冠状动脉瘤破裂5%,心律失常1%,其他尚有并发感染等,北京儿童医院自1986年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川崎病188例,检出冠状动脉病变60例,包括扩张44例,形成动脉瘤16例,经随访3月~5年,平均22.6月,恢复正常前者40例,后者6例,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4.4±2.9月及15.7±17.2月,死亡2例,1例多发中度冠状动脉瘤(内径7mm),因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另1例为多发巨瘤,于病程28天发生右冠状动脉破裂。

川崎病分哪三个阶段

据透露,每10万个5岁以下的儿童当中,就有上百个儿童患有一种称为川崎病的疾病。小孩在患病初期就有如一般的发烧样,但是病重时,它会影响心脏功能的运作,甚至导致死亡。在发达国家里川崎病已成为导致儿童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川崎病分为急性期、次急性期和康复期三个阶段

急性期的一些症状包括持续发烧5至 14天、颈部淋巴腺肿大、两眼结膜充血、嘴唇发红及干裂、舌部红肿呈草莓状、手脚掌发红,心脏和血管也开始发炎。

病人退烧后,就进入次急性期,手指脚趾尖开始呈膜状脱皮、关节发炎肿大、血小板数量增加。

到了康复期,病人的血液会恢复正常,症状也会逐渐消失。不过,医生还是需要为病人进行心脏超音波扫描,确保心血管都已恢复正常。

年龄越小的孩子,患上川崎病的几率就越高

川崎病病患需要在医院留医,接受阿司匹林和免疫球蛋白抗体治疗,直到烧退、发炎部位康复为止。特别重要的是在发病的前10天内及早接受治疗,这才能减少引起并发症。川崎病病患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治疗,其中15%至25%血管会发炎,导致冠状动脉不正常地膨胀。血液也会在不正常膨胀的冠状动脉内极易凝固,而致使心肌梗塞及心律不正常,引起死亡。

川崎病的治疗用药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主要是以皮肤粘膜出疹、淋巴结肿大和多发性动脉炎为特点的急性发热性疾病。1967年由川崎富作用首先报告。

以后在世界不同种族中陆续有该病发生报道,但在日裔儿童中流行率最高,1979、1982年1985年日本曾有过三次大流行,每次持续6个月;在美国和韩国的一些城市每隔2~4年也流行一次。

我国也有川崎病流行,但流行情况未见详细报道。绝大多数患儿年龄在2个月至5岁,但也有成年患者。男女比例1.3~1.5:1,复发率2%~3%。

孩子若患了川崎病,应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若不及时到医院治疗,容易引起心血管损害,甚至导致严重的后遗症。因此,治疗的目的是在于避免造成心脏血管的并发症,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与阿斯匹林。急性期给予高剂量阿斯匹林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恢复期改为低剂量的阿斯匹林。

患儿若无冠状动脉异常,持续以低剂量阿斯匹林治疗2到3月即可停药。若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则需长期服用阿斯匹林,直到冠状动脉恢复正常为止。

若诊断确定是川崎病,应尽早使用血清免疫球蛋白和高剂量的阿斯匹林。但若未及时合理用药,则效果通常不理想。

川崎病是严重疾病吗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确,发病机制也不是很清楚的疾病,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全身血管的炎性变化,容易影响冠状动脉,出现冠状动脉瘤和冠状动脉扩张,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愈后良好,复发见于1-2%,没有冠状动脉病变的话,需要在出院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年进行一个全面的检查,主要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电图等,主要是检查心脏的情况.如果没有经过有效的治疗的话,15-20%会发生冠状动脉瘤,这种需要每半年或是一年体检一次,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两年内可自行消失,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大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川崎病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常见原因之一,所以川崎病如果合并有严重的冠脉的损伤,可能愈后会好,有可能会形成心脏的疾病,如果不是严重的川崎病,及时的治疗,愈后还是可以的。

川崎病好治吗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但是它是一个急性全身血管炎,常见于年龄不超过5岁的婴幼儿,它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颈部的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的病变、球结膜充血、长时间发热、多形性皮疹、手足硬性肿胀伴指尖脱屑,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是川崎病最严重的一个并发症,可以形成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扩张,如果川崎病没有及时治疗,病情发展成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是15%-25%,川崎病成为婴幼儿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所以如果有川崎病是要及时治疗的,一般是主要通过抗炎、免疫支持及对症处理。如果没有合并冠状动脉的损伤,及时治疗就是对症处理,如果合并有冠状动脉的损伤,治疗时间会比较长,然后要进行一个定期的随访,病程可能会延续数月或数年,所以川崎病的治疗是需要根据它的病情、临床症状,根据情况酌情治疗的。

川崎病应该如何预防

实际上,即使诊断不正确也不会影响治疗,因为任何医生都习惯用抗生素、退热药对付持续的高烧。但如果单独使用抗生素是没有效果的。同其它疾病引起的发烧一样,要多给宝宝喝一些水,最好是果汁。

至于宝宝好到什么程度才能去保育所或幼儿园,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只要宝宝没有特别的不适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一般来说,川崎病日后不会复发,但由于心脏受到影响的后遗症要在多年以后才会出现,所以有必要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本病的婴儿及儿童均可病,但80~85%患者在5岁以内,好发于6~18个月婴儿。男孩较多,男:女为1.3~1.5∶1。无明显季节性,或谓夏季较多。日本至1990年已有川崎病约10万例。并于1979、1982年已及1986年发生3次流行,流行期间4岁以内儿童发病率为172~194/10万。世界各地虽报告例数不如日本多,但北至瑞典,荷兰,美国,加拿大,英国,南朝鲜;南达希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都有发病。我国首先自1978年京、沪、杭、蓉及台湾等地报告少数病例。1989年《实用儿科杂志》综合220例,来源遍及全国各地。1983~1986年全国主要儿童医院及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通信调查,共有住院病例965例。1987~1991年第二次调查,住院病例增至1969例,并有每年增加趋势。4岁以内患者占78.1%,男:妇女1.6∶1。美国所见病例中以日本裔较多,日本报道同胞发病1~2%,提示有遗传倾向。

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呈自限性经过,适当治疗可以逐渐康复。这一点与婴儿型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相比,差异很大。但15~30%的川崎病患者可发生冠状动脉瘤。由于冠状动脉瘤,血栓闭塞或心肌炎而死亡者占全部病例的1~2%,甚至在恢复期中也可猝死。后遗缺血性心脏病为数甚少。约2%左右出现再发。病死率近年已下降为0.5%~1.0%。日本104例川崎病死因分析,心肌梗塞中57%,心力衰竭12%,心肌梗塞伴心力衰竭6.7%,冠状动脉瘤破裂5%,心律失常1%,其他尚有并发感染等。北京儿童医院自1986年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川崎病188例,检出冠状动脉病变60例,包括扩张44例,形成动脉瘤16例。经随访3月~5年,平均22.6月。恢复正常前者40例,后者6例。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4.4±2.9月及15.7±17.2月。死亡2例,1例多发中度冠状动脉瘤(内径7mm),因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另1例为多发巨瘤,于病程28天发生右冠状动脉破裂。

小儿川崎病怎么治疗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一发热性疾病最早是出现在日本境内的,以2-5岁的儿童为主要发病群体。患有川崎病的儿童通常会出现皮肤粘膜出疹或是淋巴结的肿大等现象,还会引发多发性动脉炎等问题。目前,治疗川崎病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将阿斯匹林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相结合。在没有任何其他并发症的情况下,只需选择较低剂量的阿斯匹林,并注射相应份量的免疫球蛋白,坚持两周左右,便可有效缓解川崎病的相关症状。

川崎病本身并不会造成什么后遗症,但其却容易引起心脏血管部位的并发症,其中以冠状动脉的异常最为常见,因此,对于川崎病的治疗还必须要考虑到并发症这一方面的因素。如果一旦患者出现相应并发症,就需要将服用低剂量的阿斯匹林或其他抗凝血药物的时长进行延长,直到异常恢复为止。但是如果川崎病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较为严重时,例如出现冠状动脉瘤等,就需要患者相对更为长期的服用阿斯匹林及其他抗凝血药物,同时,医院方面,还应积极定期的保持对患者心血管方面的检查。相对应的采取冠状动脉绕道手术等,以促进异常的快速恢复。

小孩子的身体机能还不完全,容易出现问题。在发现孩子可能出现上面我所说的川崎病的症状时,一定要立即带孩子去正规的大型医院做一个全面的检查,确定孩子是不是得了这个病。这个病非常难治,只能缓解症状,想要治好不容易。越早开始治疗越好。

川崎病是严重疾病吗 川崎病不治能自愈吗

川崎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性的血管炎性,好发于冠状动脉,川崎病的病因其实都是不明确,具有一定的自愈性,但是因为它是血管炎性疾病,容易形成冠状动脉病变,没有冠状动脉病变的话,也要定期的随诊,主要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电图,未经有效治疗的话,15-25%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两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导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川崎病如果不能够有效控制,影响到冠状动脉的病变,有可能得心脏疾病,川崎病也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常见原因之一,所以是有川崎病,还是积极治疗是最可靠的。

小儿川崎病能治好吗

川崎病目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它的主要一个病理变化是全身的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川崎病具有自限性,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见于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没有冠状动脉病变的话,需要定期的做一个全面的体检。

未经有效治疗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五发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两年内自行消失。 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川崎病又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常见的疾病之一。 一般如果是合并有严重的冠状动脉是会导致心脏的异常,有可能会合并一个心脏疾病。

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可以治好吗

川崎病关注动脉扩张概率

川崎病的绝大多数患者愈后良好,但仍然有15%-30%的患者会发生冠状动脉瘤,其中1%-2%的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瘤出现血栓闭塞或心肌炎而死亡,2%的患者会再次复发。

川崎病至右冠状动脉扩张症如何治疗

川崎病至右冠状动脉扩张症如何治疗

在医学上,川崎病是一种很常见的血管炎综合征,多发于2-4岁的孩子,主要是男孩多见。在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了。川崎病最大的危害就是损害冠状动脉,也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在我们国家多数在7-9月发病,所以在夏秋之交,家长应特别警惕婴幼儿发生川崎病。

川崎病的特征就是发烧,特别是患儿在发病早期多数是高热,一般体温持续38.5℃~40.0℃之间,持续时间一般在7~10天,个别可达2周,此时的高热应该以物理降温为主,患者家属可使用冰袋给孩子降温,温水擦浴,同时要鼓励患儿多喝开水退热期间及时擦干汗液,及时更换衣服,防受凉。

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冠状动脉扩张,这个时候家长往往表现为焦虑、恐惧。所以,家长在这个时候一定要耐心的听医生解释川崎病的临床表现、疾病过程、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的工作,要正确对待。还有在治疗期间需要用的药丙种球蛋白的价格很昂贵,家长要明白此药的重要性,越是尽早使用,越可减少冠状动脉损害。

注意事项:

在治疗期间为了避免口腔皮肤粘连,要用石蜡油擦口唇,然后以生理盐水清洗口腔,每天2~3次,然后1周左右,患儿的口腔粘膜糜烂才会愈合。另外还要保持皮肤清洁,要求患儿衣服柔软、干净,同时保持床单干燥平整。

川崎病的常见表现和鉴别诊断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及台湾地区等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该病属一种血管炎综合征,未正规治疗川崎病心脏冠状动脉炎症及损害发生率约25%,目前以成为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原因之一。

川崎病的常见表现有:⑴持续发热5日以上;⑵双侧结合膜充血;⑶多形性红斑;⑷口唇发红,草莓样舌;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⑸急性期手掌与足底充血、硬结性水肿,恢复期指尖开始脱皮;⑹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肿大。以上6个主要症状中只要出现5个就可以诊断为本病。如果不足5个症状,经超声心动检查证实冠状动脉扩张,排除其它疾病的基础上,也可诊断本病。值得提醒的是上述表现可能是一过性的,在就诊时已经消失,所以家长对高热患儿仔细注意上述口腔、眼部粘膜和手足掌皮疹充血表现的观察,并在就诊时告知医师是十分重要的。反之忽视疾病过程中上述表现,常使川崎病(尤其是不完善的川崎病) 诊断发生困难或延误诊断。

不典型的川崎病还可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表现;腹泻、呕吐、腹痛、转氨酶值升高等消化道改变;当然也可有心电图pr间期延长、心律不齐等心血管表现;通常此类患儿白细胞总数增多,血小板增多,crp升高、血红蛋白降低,了解上述表现对不典型的川崎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川崎病鉴别诊断包括:病毒感染综合征、非复杂性感染综合征、猩红热、全身型类风湿、其他血管炎综合征等。不典型川崎病需与肠炎、细菌性痢疾、重症肺炎、病毒性心肌炎和血流感染、重症感染综合征等鉴别。

川崎病多由于微生物感染伴免疫反应异常所致,其确切发病机制未完全清楚。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该病预后大为改善。只要患儿家长或医生想到该病,诊断并不难,多数能够及时诊断。对川崎病患儿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以迅速改善患儿的症状,并且使其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由原来的25%降低到目前的5%左右,已极大地改善了患儿的预后。

相关推荐

小儿川崎病的并发症

心脏血管系统侵犯,常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发病1至3周时(平均约10天) 15-20%的川崎病患者则可能产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超过50%会在1~2年内消失,特别是常见的直径小于8mm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至于直径超过8mm以上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日后追踪经常无法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两者皆可能引起猝死(猝死率约占所有病患的2 %)。心肌梗塞常发生在发病6~8周内。日后也可能因冠状动脉张痊愈后,疤痕组织造

川崎病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高烧不退 警惕“川崎病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以高热、双眼结膜充血、出红疹、颈淋巴结肿大为典型症状,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高热是疾病的首发症状,持续高热,且全身有红疹就应警惕川崎病。若在发病后不及时治疗,小儿痊愈后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若治疗不当,小儿可能并发心血管病变,病情凶险。严重者甚至出现血栓,冠状动脉瘤破裂而死。 查出病因 及早治疗“川崎病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部分医学者经过临床试验发现此病可由病毒感染引起,但研究还未得出统一的结果。即使不得查明小儿川崎病

小儿川崎病可以治好吗

小儿川崎病的病理:本病病理变化为全身性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病理过程如下:ⅰ期 约1~9天,小动脉周围炎症,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壁上的小营养动脉和静脉受到侵犯。心包、心肌间质及心内膜炎症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ⅱ期 约12~25天,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全层血管炎,血管内皮水肿、血管壁平滑肌层及外膜炎性细胞浸润。弹力纤维和肌层断裂,可形成血栓和动脉瘤。ⅲ期 约28~31天,动脉炎症渐消退,血栓和肉芽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内膜好些明显增厚,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ⅳ期 数月~数年,病变

川崎病易被误诊为麻疹

“麻疹是一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染性疾病,而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从 1967 年首次报道病例,至今不过50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任榕娜说,麻疹和川崎病,都是幼儿时期常见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两者临床表现相似,容易混淆。 两种疾病怎么会混淆在一起呢?川崎病中80%好发于2岁以下儿童;麻疹通常是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川崎病主要和病毒感染有关,如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人类细小病毒等。临床上也存在麻疹合并川崎病的病例,所以推测,麻疹病毒

川崎病可以彻底治愈吗

川崎病又称作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科常见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川崎病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也尚不明确,它的一个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全身性的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 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经过有效治疗以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可能性会比较小,但是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15%-25%发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两年内自行消失。 但常遗留有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的狭窄。 川崎病也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常见的病因之一,所以川崎病如果是发现了要及

川崎病血小板何时正常 川崎病血小板一般多久恢复正常

一般来说病毒性的川崎病血沉的迹象会爱治疗后的5周左右内恢复正常,但如果合并感染的川崎病患者,恢复时间会有所延长,主要恢复时间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治疗效果而定。

川崎病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吗

川崎病曾经又叫做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它病因不明确,发病机制也不是很明确的一种疾病,主要病理表现是产生血管炎性改变,川崎病不一定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但是川崎病容易合并病毒、细菌感染,所以病毒感染可能是川崎病的一种合并病,并不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川崎病

川崎病打丙球多久退烧

川崎病又被称做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类全身血管炎性,急性发热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川崎病的发病率是逐渐上升逐年上升的,因为该病会造成严重的心血管病变。 目前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国内外关于该病的病因主要集中在免疫反应、遗传易感性、 病原微生物感染学说等。 静脉注射使用丙种球蛋白是治疗川崎病的有效方法,主要凭借其免疫学与药理学作用。 主要机理可能是为减少IGG的合成,进而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避免冠状动脉的损伤以及阻碍血小板发生聚集与粘附,防止出现血栓。川崎病使用丙球他对

川崎病能彻底治愈吗

川崎病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他的一个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该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全身性血管炎性病变,它的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百分之八十在五岁以下的儿童。 川崎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机率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的患儿。 有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五的未经过有效治疗的话会可以发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两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异常功能。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导致血栓形成或是管腔狭窄。 川崎病也是儿童后天获得性的心脏病的一个发病的原因之一。 所以川崎病应该要积极有效的治疗

什么小孩容易得川崎病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儿童,病因未明。川崎病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中国大陆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城市儿童的川崎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儿童。美国的调查资料显示川崎病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其中亚裔的发病率是最高的。 川崎病发病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五岁以下的儿童占百分之八十四到百分之八十六,在香港占百分之九十一点七。 发病年龄中位数为1.7到2.5岁,十岁以上的发病者较少见,川崎病以男孩多见, 男女之比为1.5~1.8:1。 川崎病四季均可发病,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高峰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