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血海的功效
针刺血海的功效
血海又名血郄,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发,为脾血归聚之海,并善治血分病证,本穴具有祛风清热,调和气血,宣通下焦,行血活血之功,多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阴部瘙痒,疼痛,气逆腹胀,湿疹,荨麻疹,丹毒诸症。
针灸养颜美容对应的疾病
针刺疗法适应于痤疮、黄褐斑、皮肤过敏、荨麻疹、湿疹等,出血性疾病及心脏病患者禁用,一般采用泻法,平补平泻及补法,常用穴位有合谷、曲池、血海、风市、肺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长强及阿是穴等。如遇特殊需要,可局部取穴,循经取穴或全身取穴。耳穴疗法适应于扁平疣,过敏性皮肤病。耳部有湿疹等病灶者禁用,一般采用三种刺激方式,即耳针刺,耳埋针,耳埋丸(中药王不留行),以上任选一种。取穴在同侧相应穴位2-3个。
耳穴贴压治疗黄褐斑可选肺、肾、脾、颊穴,可配内生殖器、屏尖、耳中,一般贴3天后换一次药,5次为一个疗程。治疗其间停用中药、西药及其它疗法,治疗期间防止太阳曝晒,有效率达97.7%。刺拔疗法适应于斑秃,局限性IV皮炎、慢性湿疹等。孕妇、晕针及出血性疾病者禁用。
用梅花针(七星针)作弹刺法、重刺皮疹或斑秃处,通常由内向外,使皮肤稍微出血,斑秃者再用姜片蹭几个回合后,可在局部涂药液。刺血疗法适应于疖肿,头中毛囊炎、痤疮。孕妇.出血性疾病及晕针者禁用。其方法先在委中穴按摩10-20次,酒精消毒用2-3cm长的毫针刺入委中穴,以得气为度,行针15分钟后,拔出毫针,用力挤压针眼,以出血1-2滴为度,隔日1次,5-8次为一疗程。
熏条疗法是用艾绒制成的艾柱或艾条,烧灼或熏烤休表穴位或是患部使局局部产生温热或轻度灼痛的刺激,以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运用到美容可以治疗肾阳虚黄褐斑;肾阳虚者可灸足三里、血海、合谷。熏条点燃冒烟,火头与皮肤距离以病人自愿温热为度,每次为30分钟。
水针疗法多用于黄褐斑患者,在面穴注射活血化瘀注射液,一般选穴;迎香、人中、太阳、颊车、阳白、印堂。每个穴位注入0.5ml药物。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拔罐针灸放血好不好
拔罐针灸放血就是根据不同的病情,用三棱针等刺破末梢血管或浅在的静脉,使之出血,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在正规的中医师操作下拔罐针灸放血可对身体有以下好处:
针刺放血有退热作用,古代医书就有“泻热出血”的记载。《内经刺热篇》主要论述刺血治疗热病,如:“肺热病者……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一般刺血治疗热症主要是外感发热和阳盛发热等实热症。
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如果人体发生气滞血瘀,经络闭塞不通,就会出现疼痛。刺血之后,可使气血疏通,疼痛自然可止。此即“通则不痛”之谓。如《素问缪刺论篇》:“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临床上常以刺血疗法治疗头痛、眼痛、喉痛、腰痛及腹部疼痛,针刺放血之后均可以使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用针刺放血来急救突然发生的人事不省,古代医家就颇为重视,《素问缪刺论篇》里就记载着末梢放血治疗“尸厥”。而且放血急救这种方法还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可以放血急救的病证如:中暑、一氧化碳中毒、急性呕吐、昏迷、惊厥等。放血用于急救,对某些病可以说是一种简便而甚为有效的方法。
针刺放血对于某些炎症有消炎的作用,早在《素问》中就有放血治疗肿痛的记载,如:“隘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谷之前出血,立已”。这样咽部肿,不能下咽和唾涎水的情形,很似咽部的急性炎症,剌中封穴出血,立即使症状消失,可具有消炎之作用。
由于跌打损伤而造成局部肿胀、疼痛,是因血瘀和经络壅塞所致,针刺放血可疏通经络,散化瘀血,肿可自消,痛亦可止。《内经》就载了我们祖先的这一宝贵经验,“人有所堕坠,恶血在.内……刺足内踝之下,然谷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
针刺放血可泻热平肝,临床治疗肝阳上亢,可使症状较快的减轻或消失,是治疗血压突然升高和高血压危象的一种急教方法。放血对于一般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效果更为显著。
对某些心衰病例,中医理论认为属气滞血瘀,因此以刺血理气活血可起到一定作用。临床应用观察,刺血之后,确有增强心力,缓解症状的效果。当然近代医学也有放血减轻心脏负荷来治疗心衰的方法,这和针灸医学中的针刺放血尚不尽同。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喘息为气满胸中,而刺络正可活血舒气以平喘。刺血平喘之作用早见于《内经》,如:“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如食顷已”。
放血解救某些中毒也有较好的效果,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性酒精中毒或某些感染之后的中毒现象,均可以针刺放血做为治疗方法之一。
针刺放血有安神镇静之功。临床上多用于癫、狂、失眠、抽搐等症,针刺放血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疏肝散郁,使患者安静下来。
从口腔溃疡的地方看内脏是否健康
从口腔溃疡的地方看内脏是否健康
中医认为,口腔溃疡是由脏腑积热上攻,或长期气虚、阴虚导致上火,或是脾胃虚弱、湿邪阻滞中焦郁热上蒸所致。根据溃疡的不同位置,可以辨别是哪个脏腑器官出了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治疗。
点刺商阳治疗嘴唇周围溃疡。嘴唇周围溃疡多与消化系统有关。中医认为,唇周对应五脏中的脾胃,而且胃经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都环绕口唇,所以唇周溃疡说明病位在胃肠,属于胃火炽盛。治疗上要以清肠胃火为主。商阳穴是大肠经的井穴,位于食指末节靠近大拇指一侧,距指甲根角0.1寸的位置。点刺商阳放血可清利大肠,同样适用于治疗嘴唇周围的溃疡,具有醒神开窍、泻热消肿的功效。
点刺关冲治疗口腔内黏膜溃疡。如果溃疡的部位在嘴唇里面,说明是肝的问题,因为肝经的支脉环绕经过唇内。病因多与情志有关,属于肝郁化火。治疗口腔溃疡需在关冲穴点刺放血,可调节胸腹部的气机、疏肝解郁、清泻肝火。关冲为手少阳三焦经的起始穴,位于无名指末节靠近小拇指一侧,距指甲根角0.1寸处。
血海、委中刺血拔罐治疗舌下溃疡。有的人舌头底下爱溃疡,这属于湿热蕴结之症。可在血海穴和委中穴刺血拔罐。血海是足太阴脾经的一个穴位,在此刺血拔罐具有活血化瘀、理血调经的功效。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汇聚,在委中穴刺血拔罐具有清利湿热、祛风除湿、强健腰膝、凉血泻热的功效。血海位于大腿内侧,取穴方法是屈膝,在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委中位于腘窝正中处。
荨麻疹的针灸治疗方法是什么
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报道,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约从1958年之后,多病例集中观察的资料逐步增加。综观目前以来的有关文献,就方法而论,早期以体针为主,多采取传统取穴。近年来,则渐趋多样,除仍以体针为主外,包括耳针、拔罐、刺血、穴位注射、穴位激光照射及穴位充氧等都有报道,尤其是神阙拔罐,法简方便,在临床上广为应用。从疗效上看,各种刺灸法对急慢性荨麻疹都有较好的作用,有效率各地报道不太一致,在75%~95%之间。 本文在此仅介绍其中的针刺加拔罐、穴位激光照射和穴位注射。
针刺加拔罐
1.取穴 主穴:大椎、肺俞、肾俞。
配穴:曲池、足三里、血海。
2.治法 先针刺配穴,得气后施泻法,留针20分钟。然后针刺主穴,大椎必取,余二对穴交替轮用。至得气后(注意肺俞、肾俞不可深刺),用闪火法或用真空拔罐器抽吸法在针上拔罐(有肺气肿病史者,应慎拔罐),留罐10分钟。抽吸时,罐内负压不可过高,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度。 每日一次,6次为一疗程。
3.疗效 采用上述方法共治33例,结果显效10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9%。
穴位止咳的方法有哪些
痰黄说明是肺热之证,选择的穴位当然要有泻肺热的作用,鱼际是手太阴肺经的荥穴,少商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两穴都有泻肺热的功效。
注意这两个穴位在刺激时手法一定要重一些,因为轻柔的手法为补,而重刺激的手法则有泻的作用。
鱼际穴位于手掌大鱼际部的中点处,靠近第一掌骨的边缘,点此穴时,拇指要立起用指尖用力点按,更易出现明显的酸胀感。
少商是手太阴肺经的最后一个穴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掐之可泄肺中之热。由于穴区窄小,不好用力,故改用指甲掐按,疼痛感较其它穴位为甚,甚至会出现灼热痛感,均属正常。除掐按外,还可用三棱针刺血,而刺血的方法还可以治疗咽喉肿痛,特别有趣的是在哪一侧少商刺血,几乎同时,同侧的咽喉疼痛就会明显缓解。
针灸来美容
中医美容现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它以其独特的美容方法而居胜。中医美容已普遍走向各家美容院,展示其辩证论治、内治外敷,标本同治的理论指导思想,颇爱大家的欢迎。中医美容还根据经络学说,运用非药物疗法,同样可达到美容的效果。针灸是通过经络学说刺激腧穴,来调节人体神经、体液机能,加强机能的防御力,调整机体的免疫反应。运用到美容方面,可起到养颜美容的作用,尤其对痤疮、黄褐斑、皮肤过敏、湿疹、扁平疣、斑秃治疗有其成效。针灸疗法常见的有针刺疗法,耳穴疗法、刺血疗法、针拔疗法、水针疗法、熏条疗法。
针刺疗法适应于痤疮、黄褐斑、皮肤过敏、荨麻疹、湿疹等,出血性疾病及心脏病患者禁用,一般采用泻法,平补平泻及补法,常用穴位有合谷、曲池、血海、风市、肺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长强及阿是穴等。如遇特殊需要,可局部取穴,循经取穴或全身取穴。耳穴疗法适应于扁平疣,过敏性皮肤病。耳部有湿疹等病灶者禁用,一般采用三种刺激方式,即耳针刺,耳埋针,耳埋丸(中药王不留行),以上任选一种。取穴在同侧相应穴位2-3个。
耳穴贴压治疗黄褐斑可选肺、肾、脾、颊穴,可配内生殖器、屏尖、耳中,一般贴3天后换一次药,5次为一个疗程。治疗其间停用中药、西药及其它疗法,治疗期间防止太阳曝晒,有效率达97.7%。 刺拔疗法适应于斑秃,局限性IV皮炎、慢性湿疹等。孕妇、晕针及出血性疾病者禁用。
用梅花针(七星针)作弹刺法、重刺皮疹或斑秃处,通常由内向外,使皮肤稍微出血,斑秃者再用姜片蹭几个回合后,可在局部涂药液。刺血疗法适应于疖肿,头中毛囊炎、痤疮。孕妇.出血性疾病及晕针者禁用。其方法先在委中穴按摩10-20次,酒精消毒用2-3cm长的毫针刺入委中穴,以得气为度,行针15分钟后,拔出毫针,用力挤压针眼,以出血1-2滴为度,隔日1次,5-8次为一疗程。
熏条疗法是用艾绒制成的艾柱或艾条,烧灼或熏烤休表穴位或是患部使局局部产生温热或轻度灼痛的刺激,以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运用到美容可以治疗肾阳虚黄褐斑;肾阳虚者可灸足三里、血海、合谷。熏条点燃冒烟,火头与皮肤距离以病人自愿温热为度,每次为30分钟。
水针疗法多用于黄褐斑患者,在面穴注射活血化瘀注射液,一般选穴;迎香、人中、太阳、颊车、阳白、印堂。每个穴位注入0.5ml药物。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针刺血海的功效 针刺血海注意事项
血海穴穴下有较大的血管,忌用粗针重刺,重刺可能伤及血管,引起皮下瘀血,血肿;孕妇慎针刺该穴。
血海穴针刺怎么操作
血海的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膝关节半屈,大腿前面股内侧肌内侧缘,髋骨上方2寸处(平梁丘水平)。
简易取法:
1.仰卧床上,用力蹬直下肢,髌骨内上缘上约2横指处鼓起之肌肉(股内收肌)的中点即是本穴。
2.坐位,屈膝成90°角,施针者利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附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前向后背侧直刺与皮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深1-2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胀向髋关节。
针刺血海的功效
血海又名血郄,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发,为脾血归聚之海,并善治血分病证,本穴具有祛风清热,调和气血,宣通下焦,行血活血之功,多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阴部瘙痒,疼痛,气逆腹胀,湿疹,荨麻疹,丹毒诸症。
注意事项
血海穴穴下有较大的血管,忌用粗针重刺,重刺可能伤及血管,引起皮下瘀血,血肿;孕妇慎针刺该穴。
刺血拔罐适用于什么病
刺血疗法,是中医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疾病,用锋利的三棱针刺入穴位络脉,使之流出适量血液,达到和调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正气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通过刺血的方法可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协调虚实,调整紊乱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止痛退热、泻火解毒、消肿止痒、急救等作用,适宜各种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等疾病,以及有血热或淤血等病症。
一些既往病史不建议拔罐泻血,如糖尿病并发四肢的病变;出血性的疾病;心脏病较重或伴有心力衰竭的病人也不宜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