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注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中注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中注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中注为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汇穴。属肾经,位于脐下,与冲脉相交,冲为血海,故可调理月经。该穴内应肠道,可通调腑气,用于气滞腹痛,便秘,疝气,及湿热内壅之泄泻,痢疾;肾脉和冲任脉均经过膀胱,故该穴还可治疗膀胱气化失职之小便不利等。
秉风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端坐手臂内收,先找到天宗穴,再向上可摸到一个凹陷处,即为秉风穴。也可取正坐或俯卧位,在肩胛冈上缘中点向上1寸的肩胛冈上窝中,与臑俞,天宗成三角形处取穴。
秉风穴属手太阳小肠经,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的会穴。该穴有散风活络,止咳化痰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肩周炎,肩胛疼痛,上肢酸麻等症。
天溪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天溪穴在胸外侧,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该穴属脾经,位居胸部,内应于肺,故可宽胸理气,宣肺止咳,治疗胸闷胸痛,咳嗽气喘。该穴又位于乳房部,故有疏通乳络,清热散结,消肿止痛,益气增乳的作用,可以治疗乳痈,乳汁少。
至阳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至阳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至阳属督脉,位于背部,督脉循行脊中,故本穴可通调督脉经气,治疗督脉经气不利的腰背疼痛,脊强;至阳适当第7胸椎直下,乃上,中焦之交界处,既可上调心肺,宽胸理气,治疗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又可下调肝脾,利胆退黄,治疗脾虚湿重的腹胀腹痛,四肢重痛,及肝胆郁滞的胁肋疼痛,黄疸。
脑户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脑户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脑户穴属督脉,位于脑后,内应小脑及大脑视区,是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二脉皆连系于脑,故本穴可通督调神,清头明目,熄风镇痉,通络开窍,治疗各种与脑有关的疾患,如头痛目眩,视物不清,癫痫,暴喑。还可通调督脉与膀胱经气血,舒筋活络,治疗颈项强痛。
后顶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后顶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后顶穴属于督脉,位于头顶,故有清头散风,通督止痛的作用,用以治疗头痛,目眩,项强;由于督脉入络于脑,故本穴还有健脑安神作用,用于治疗失眠,癫狂痫症。
神道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神道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该穴为位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位于背部,督脉为诸阳之海,足太阳主一身之表,故本穴可祛风通络,解表退热,治疗外感之发热恶寒,身热头痛,疟疾,肺气不宣之咳喘,及热毒郁表的疔疮;督脉行于脊中,上贯于脑,故本穴又可治疗脊强,癫狂。
肓俞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平躺,肚脐旁开半横指处即是肓俞穴,按压时有酸痛感。肓俞属肾经,与冲脉交汇,故可补肾益气,调理冲脉气血,冲脉起于胞宫而为血海,故可治疗妇人月经不调,疝气,肾虚腰腹失养之腰痛。还可通过调理冲脉气机,治疗冲脉之气上逆的逆气里急。穴位脐旁,内应肠腑,故可梳理肠腑气机,治疗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便秘,痢疾。若因湿热郁遏肠间可用针刺泻法,以清利湿热,调理气机;若因脾虚所致痞满腹泻者,多用灸法以温补阳气,健脾调肠。
曲垣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曲垣在肩胛冈上窝内侧凹陷中,约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中点处。
正坐或俯卧,在肩胛部,按其肩胛冈上窝内侧端凹陷处取穴。曲垣属手太阳小肠经,穴居肩胛冈上窝内侧凹陷中,为有舒筋活络,疏风止痛,行气活血之功效,主治肩胛疼痛拘挛,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