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人中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在鼻子的下方,上嘴唇的上方,如果把人面部的这条人中沟平分成3份的话,人中穴就在人体鼻下的1/3处。
节律性,连续弱性或强性刺激人中穴,能使动脉血压升高,在危急情况下,升高血压可以保证机体各个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活力。
刺激人中穴位,还可影响人的呼吸活动,如连续刺激人中穴,可以引起呼气持续性抑制,适当的予以节律性刺激,则有利于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运行。
角孙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角孙位于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角孙穴位手少阳三焦经之穴位,角,耳也,肾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收引之气;孙,火也,按摩此穴,具有清热散风,消肿止痛的作用,是治疗口腔溃疡的常用穴。适用于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项强,头痛等症;配足临泣治眩晕;老年人易罹患白内障,齿龈肿痛等疾病,只要经常按摩此穴,就会起到很好的预防和调理作用。
筋缩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筋缩穴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筋缩穴属督脉,位于背部,在两肝俞之间,乃肝气横贯之处,肝主筋,故本穴有治疗肝血不足,肝阴亏虚,筋脉失养,或肝风内动的筋脉拘急,四肢不收,抽搐的作用;并可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治疗肝气犯胃的胃痛,肝胆湿热的黄疸,督脉行于脊中,上贯入脑, 故可通调督脉,治疗脊强,癫痫;此外还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对缓解腰椎间盘突出有一定作用。
少泽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少泽在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该穴属手太阳小肠经,为小肠经之井穴,有清热利咽,通乳开窍,清心泄热的功效,善治热证;适当刺激少泽能使垂体后催产素分泌增加,改善产后缺乳现象。该穴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1.少泽是手太阳小肠经的首穴,对于催乳有特效。刺激少泽穴,可使乳汁缺少的女性血中泌乳素含量增加,从而增加乳汁的分泌;本穴还有通经,催乳,消肿之功,治疗乳少,乳痛等。
2.本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经穴,是小肠经气所处之处,心与小肠相表里,故本穴可调节心气,具有开窍,泄热,安神之功,主治中风昏迷,热病等症。
3.刺激少泽穴还可泻手太阳之热,具有疏风泄热,利咽消肿,清头目,利耳窍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目翳。
4.本穴有通经活络之功,主治肩臂外后侧痛等。
曲骨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下腹部垂直向下摸到一横着走形的骨性标志,在其上缘处即是曲骨穴。
曲骨属任脉,位于下腹部,内应膀胱和内生殖器,为任脉与肝经的交会穴。任脉其余胞宫,出会阴循阴部,肝经循少腹绕阴器,抵小腹,故本穴以治疗下焦泌尿生殖系统疾患为主。可补肾调经,治疗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痛经;可清利下焦湿热,调理下焦气机,治疗湿热下注的阴囊湿疹,阴痒,赤白带下,下焦气机紊乱,气化失职的疝气,小便不利,遗尿等症。
巨阙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巨阙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上。该穴属任脉,穴居中线而近心脏,为神气通行之处,犹如心君居所之宫门,因此此穴具有安神宁心,理气止呕,和胃降逆,通络之功效。多用于治疗肝气犯胃,胃气上逆的胃痛,反胃,吐逆不食,腹胀,胃痉挛,膈肌痉挛等肠胃性疾病。还可宽胸利膈,治疗膈气阻滞的呃逆,噎膈。此外巨阙穴又为心之募穴,是心脏之气直接会聚之处,可调理心脏功能,宽胸理气,化痰降浊,宁心安神,通络止痛,治疗上焦气滞的胸满气短,心脉瘀阻的心胸疼痛,心神不宁的心烦惊悸,以及痰浊蒙闭心神的癫狂,癫痫。
脑户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脑户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脑户穴属督脉,位于脑后,内应小脑及大脑视区,是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二脉皆连系于脑,故本穴可通督调神,清头明目,熄风镇痉,通络开窍,治疗各种与脑有关的疾患,如头痛目眩,视物不清,癫痫,暴喑。还可通调督脉与膀胱经气血,舒筋活络,治疗颈项强痛。
委中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委中位于膝后区,腘横纹中点。取俯卧位,稍屈膝,在大腿后面,即可显露明显的股二头肌肌腱和半腱肌肌腱,在其中间,按压有动脉搏动处。该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具有强腰止痛,活血通络,祛风湿的作用,是治疗腰背疾病的常用要穴,也是腰脊保养要穴,具有散瘀活血,清热解毒,舒筋活络,泄热清暑的功效,几乎所有的腰背问题都可以通过按摩委中来缓解。
男性拔罐的位置图图解 拔罐拔哪个位置能壮阳
1.至阳穴位置:
至阳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下凹陷中,属督脉。
2.至阳穴取穴方法:
至阳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伏卧位取穴。
3.至阳穴功效:
壮阳益气。至阳穴有理气宽胸、疏肝和胃、利胆退黄、宽胸利膈作用。
1.脊中穴位置:
脊中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下凹陷中,属督脉。
2.脊中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采用俯伏坐位,脊中穴位于背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3.脊中穴功效:
壮阳益气,脊中穴有健脾利湿、解痉固脱、宁神镇静作用。
1.腰俞穴位置:
腰俞穴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2.腰俞穴取穴方法:
腰俞穴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俯卧或侧卧取穴。
3.腰俞穴功效:
补益肾气。腰俞穴有强腰脊、理下焦、调经清热、散寒除湿等作用。
1.三阴交穴位置:
三阴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骨上,具体位置是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三阴交穴取穴方法:
取穴的时候先从内侧脚踝向上取四指宽的位置,然后对应着踝尖正上方的胫骨边缘凹陷处就是三阴交穴的位置所在。
3.三阴交穴功效:
健脾补肾、调肝益血、安神助眠。
1.商阳穴位置:
商阳穴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2.商阳穴取穴方法:
伏掌,当示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处,相当于沿爪角桡侧画一直线与爪角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
3.商阳穴功效:
商阳有清阳明之热、醒脑苏厥等作用。
1.关元穴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关元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3.关元穴功效: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1.涌泉穴位置:
涌泉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2.涌泉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3.涌泉穴功效:
散热生气,涌泉穴有泄热宁神,苏厥开窍,苏厥开窍,滋阴益肾,平肝熄风的作用。
1.腰眼穴位置:
腰眼穴在腰部,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平时久坐,常觉腰部酸胀处即是。
2.腰眼穴取穴方法:
腰眼穴在腰部,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平时久坐,常觉腰部酸胀处即是。
3.腰眼穴功效:
腰眼穴的的作用可以强腰健肾。主治病症:虚弱羸瘦,肺结核,腰痛,腹痛,妇科病,消渴,尿频,遗尿。
廉泉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廉泉在颈前区,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上处。该穴为任脉之穴位,穴在喉结上,舌本下,有利喉舒舌,消肿止痛,化痰开窍,通利咽舌的功效,咽炎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烟瘾较大的人,经常刺激该穴,对防治咽炎有很好的效果。长期坚持按摩,除了治疗咽喉疾病,对人体还有抗衰老的作用。
天溪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天溪穴在胸外侧,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该穴属脾经,位居胸部,内应于肺,故可宽胸理气,宣肺止咳,治疗胸闷胸痛,咳嗽气喘。该穴又位于乳房部,故有疏通乳络,清热散结,消肿止痛,益气增乳的作用,可以治疗乳痈,乳汁少。
五枢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五枢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五枢穴属足少阳经,位于少妇不,内应于肠,为足少阳胆经与带脉交会穴。少阳经循少腹抵阴部,带脉循腰胁一周,能制约,调理经带,故本穴有调经止带强腰作用,主治妇科经带等多种疾患和带脉经气阻滞的腰胁疼痛。该穴内应于肠,故能调理肠道气机,治疗疝气,便秘等。
心绞痛拔罐位置图
1.至阳穴位置:
至阳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下凹陷中,属督脉。
2.至阳穴取穴方法:
至阳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伏卧位取穴。
3.至阳穴功效:
壮阳益气。至阳穴有理气宽胸、疏肝和胃、利胆退黄、宽胸利膈作用。
1.心俞穴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脊柱区,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的背俞穴。
2.心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心俞穴功效:
散发心室之热。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作用。
1.巨阙穴位置:
巨阙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巨阙穴取穴方法:
取穴位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位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巨阙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处,再向下二指宽即为此穴)。
3.巨阙穴功效:
募集心经气血。巨阙穴有理气安神,和胃利膈作用。
1.膻中穴位置:
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2.膻中穴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平第4肋间,按压有酸胀感。
3.膻中穴功效:
募集心包经气血。膻中穴有理气宽胸、清肺化痰、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作用。
1.膈俞穴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八会穴之血会。
2.膈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膈俞穴功效:
散热化血。膈俞穴有活血化瘀、宽胸利膈、理气宽胸、活血通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