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决定宝宝身高
哪些因素决定宝宝身高
1.家族性矮身材(即父母身高偏矮):研究发现,孩子的身高受遗传因素影响达70%,因此如果父母身高有限,那么对孩子的身高就不要期望过高,应该将期望值放在可能的范围内。
2.出生时为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儿身高小于正常新生儿,其中10%-15%的孩子,两岁后不能追赶到正常身高曲线。如果宝宝出身时身高就偏矮,家长更应注意后天干预,如果宝宝2岁时身高不达标,应及早就医。
3.青春发育前每年长高不足5厘米。在青春期生长发育高峰来临前,如果孩子的身高增长缓慢,应到医院检查清楚原因,并及时干预。
4.与同龄孩子比较身高较矮。虽然每个人的生长发育状况都不同,但如果宝宝的身高在同龄人中长期偏矮,则应引起家长注意。
身高的决定因素
遗传:大多个子比较高父母的小孩通常比较高;个子矮的则比较矮,但只是其一因素,如小孩在其他方面条件良好,成长后也会有一定的身高。
营养:钙质、维生素D及蛋白质是最影响人类身高的营养,这对身高影响非常大,很多先天因素良好的人因营养不良而长得不太高。
运动:运动能刺激脑下垂体产生更多的生长激素,使常做运动的人通常比少做运动的高。
睡眠:因脑下垂体只会在人类睡觉时产生生长激素,因此影响身高。
发育:发育的先后非常影响人类的身高,女生一般较男生矮小是因为女性一般较早发育,这也是为什幺小学时期女生比男生高的原因了,但男生的发育时间较后,所以一个条件一般的男生最晚会在高中时比一个条件优秀的女生高。而早熟跟晚熟也会有身高的分别,一个晚熟的男生可能十四岁至十六岁时才开始发育,因为他的长高时间较长(一般男生长高的时间大概是20年左右),所以在后期会比早熟的还要高。
儿童长高必知的四大常识
常识1:春天是宝宝长高的季节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报告,儿童的生长速度在四季并不相同,生长最快的是五月份,平均达7.3毫米,十月份长得最慢,平均只有3.3毫米。因此,每年四五月份是宝宝长高的最佳时间。
常识2:身高增长有规律
宝宝身高的增长有一定规律,刚出生的新生儿身长平均约为50厘米,生后第一年身高增长最快,约为25厘米;第二年身高增长速度减慢,一年约增加10厘米;两岁以后身高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平均每年增长5-7厘米。
想知道宝宝将来的身高吗?给你推荐一个2-12岁儿童平均身高估算公式:身高(厘米)=年龄×7+70。
通过这个公式,你能了解宝宝的未来身高情况,当然上述数值只是总体而言,每个宝宝的身高会受到胎龄、性别、母亲营养状况、宫内发育情况、遗传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
常识3:骨骼发育优劣决定宝宝高矮
身高是反映儿童骨骼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宝宝的高矮是由骨骼发育优劣决定的,与身高相关的骨骼有头颅骨、脊柱骨和下肢的长骨三部分。各部分的增长速度是不一致的,生后第一年头部生长最快,脊柱次之;而到了青春期时则下肢增长最快。
颅骨的发育
颅骨随着脑的发育而增长。颅骨发育优劣可用头围的大小、颅缝和囟门闭合的迟早等标准来衡量。
医学提示:囟门在出生时过小或过早闭合,预示着宝宝的脑发育有问题;囟门过大、闭合延迟也可能是病理情况,都应请教儿科医生,做进一步检查。
脊柱的发育
在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脊柱的增长快于四肢。宝宝的动作发育应与脊柱的发育相适应,即宝宝2-3个月大时会抬头,6-7个月大时能独坐,8-9 个月大时会爬,10-11个月大时能站立,12-16个月大时能走路。若没到相应的月龄,宝宝不宜过早地学坐、学站,以免引起脊柱的过度屈曲,这也将影响其身高。
常识4:6大因素影响宝宝身高
遗传宝宝的身高受遗传影响较大,所以从父母的身高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宝宝未来所能达到的身高,有公式如下:
男孩未来身高(厘米)=(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78÷2
女孩未来身高(厘米)=(父亲身高×0.923+母亲身高)÷2
三个月宝宝多高才正常
一、宝宝身高与遗传
父母身高偏矮,预测出的孩子未来身高也一定偏矮,但实际情况不一定如此。拥有再好的遗传基因,如果没有吃好、营养不良,个子也不会长高;即使遗传了矮个子基因,但是合理掌握环境因素也可以促进孩子长高。父母的遗传因素在成长中起到的作用只有20%—30%,其他则由营养、运动、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有些专家认为遗传因素起的作用百分比可能比这个比率更大,但是营养和运动是大家公认的成长决定因素。此外,现在的孩子从小受到很大的心理压力,及时排解压力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晚上按时睡觉可以促进生长激素分泌,有观点说只要好好睡觉就能长高。
二、婴幼儿身高体重标准计算方法
4~6个月的宝宝,一般体重平均每月平均增长700克,身长每月平均增长约2.4厘米。头部发育也是处于最快速时期,头围平均每月增加约1.5厘米,到6个月的时候,头围一般可增加9厘米,皮下脂肪的增多使得胸围的增长速度比头围还要快一些。
三、宝宝长高秘诀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爸妈主要是帮助他进行被动运动:宝宝仰卧在床上,爸爸或妈妈帮助宝宝进行头部左右、上肢曲伸、下肢曲伸、身体仰俯等节奏运动。每个部位慢节奏5分钟左右,动作要轻柔。爸妈在实施时,对着宝宝说话,说话的内容不限,尽管宝宝听不懂,但宝宝是很乐意听的,对培养宝宝的好心情很有作用。
四、宝宝身高不长原因
身长反映宝宝长期以来的营养状况,与遗传也有一定关系。体重反映近期的营养状况。从宝宝目前的身长值看,属于正常范围。从宝宝体重增长速度看,4~6个月每月应增加600克以上,6~7个月应增加250克以上,但您的宝宝体重没有增加;从目前宝宝体重的实际值考虑,属于轻度营养不良。因此,您宝宝的体重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实际值均不正常。
五、宝宝饮食
一般7个月的宝宝每天除800毫升奶以外,应给1次辅食和1份水果,辅食包括2勺稠粥、2勺菜、半勺肉或半个蛋。您的宝宝已经7个月只添加米粉和鸡蛋是不够的,建议您每天给宝宝喂2勺菜,每天添加一次水果,以满足宝宝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还可以用肉泥、肝泥、鱼泥与鸡蛋交替喂给宝宝,使宝宝获得多种营养素。
春季宝宝长高秘密在于饮食
草长莺飞的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我们的宝宝,也在这个生机盎然的季节里快速成长着。
身高最能体现宝宝的发育状况,是衡量宝宝生长发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一年一度的生长高峰期里,你将为宝宝做些什么才不会错过这个发育的黄金期?
秘密1:春天是宝宝长高的季节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报告,儿童的生长速度在四季并不相同,生长最快的是五月份,平均达7.3毫米,十月份长得最慢,平均只有3.3毫米。 因此,每年四五月份是宝宝长高的最佳时间。
秘密2:身高增长有规律
宝宝身高的增长有一定规律,刚出生的新生儿身长平均约为50厘米,生后第一年身高增长最快,约为25厘米;第二年身高增长速度减慢,一年约增加10厘米;两岁以后身高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平均每年增长5-7厘米。
想知道宝宝将来的身高吗?给你推荐一个2-12岁儿童平均身高估算公式:身高(厘米)=年龄×7+70
通过这个公式,你能了解宝宝的未来身高情况,当然上述数值只是总体而言,每个宝宝的身高会受到胎龄、性别、母亲营养状况、宫内发育情况、遗传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
秘密3:骨骼发育优劣决定宝宝高矮
身高是反映儿童骨骼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宝宝的高矮是由骨骼发育优劣决定的,与身高相关的骨骼有头颅骨、脊柱骨和下肢的长骨三部分。各部分的增长速度是不一致的,生后第一年头部生长最快,脊柱次之;而到了青春期时则下肢增长最快。
颅骨的发育
颅骨随着脑的发育而增长。颅骨发育优劣可用头围的大小、颅缝和囟门闭合的迟早等标准来衡量。
医学提示:囟门在出生时过小或过早闭合,预示着宝宝的脑发育有问题;囟门过大、闭合延迟也可能是病理情况,都应请教儿科医生,做进一步检查。
脊柱的发育
在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脊柱的增长快于四肢。宝宝的动作发育应与脊柱的发育相适应,即宝宝2-3个月大时会抬头,6-7个月大时能独坐,8-9 个月大时会爬,10-11个月大时能站立,12-16个月大时能走路。若没到相应的月龄,宝宝不宜过早地学坐、学站,以免引起脊柱的过度屈曲,这也将影响其身高。
长骨的发育
肢体长骨结构分骨干、骨骺和干骺端三个部分。在宝宝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骨的生长在长骨两端骨骺的骨化中心和软骨板内不断进行,从而使骨的长度逐渐增长,身高也随之增长。
秘密4:6大因素影响宝宝身高
遗传宝宝的身高受遗传影响较大,所以从父母的身高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宝宝未来所能达到的身高,有公式如下:
男孩未来身高(厘米)=(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78÷2
女孩未来身高(厘米)=(父亲身高×0.923+母亲身高)÷2
遗传因素对宝宝身高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因为最终身高还受到其他后天因素的影响。
性别足月新生儿的平均身长,男孩比女孩略胜一筹,差距约2厘米左右。这种性别差距在整个儿童时期都可能存在,直至青春早期。
营养营养充足的宝宝长得较快。当宝宝营养不能满足骨骼生长需要时,身高增长的速度就会减慢。
睡眠睡眠充足的宝宝长得快。因为宝宝的生长受到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的调节,而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在睡眠时量最高。
运动运动能促进宝宝的血液循环,改善骨骼的营养,使骨骼生长加速,骨质致密,促进身高的增长。
疾病一般急性病影响体重,慢性病影响身高。
环境一般而言,我国北方的孩子普遍比南方的孩子要高些;经济条件好、文化水平高的地区,孩子也长得较高。
宝宝的身高及测量方法
身高是衡量宝宝体格发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3岁以下的宝宝由于不会站立,或站不安稳,测量身高(又称身长)应取仰卧位测量。让宝宝仰卧在桌面上,两下肢并拢并伸直,用书本固定头部并与桌面垂直,用笔作直线标记,然后用书抵住宝宝脚板并与桌面垂直用笔画线标记,用皮尺测量两线之间的长度,即为宝宝的身高。
春季是儿童生长速度最快的季节,这个时期,宝宝对多种营养素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妈妈应该给宝宝进行科学合理的春补。
出生时一个因素决定宝宝身高
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家人的心头肉,每个父母都希望看到自己家的孩子健康成长,他们心系孩子的健康状况,孩子的身高。孩子的身高问题,是每个父母都想要知道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影响身高的因素有哪些?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尽量长高,特别是父母本身身高不太高的,更希望更通过一些干预手段没,让孩子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长高。想让孩子长高,首先得弄清楚影响身高的因素,然后再对症下药。
1.家族性矮身材(即父母身高偏矮):研究发现,孩子的身高受遗传因素影响达70%,因此如果父母身高有限,那么对孩子的身高就不要期望过高,应该将期望值放在可能的范围内。
2.出生时为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儿身高小于正常新生儿,其中10%-15%的孩子,两岁后不能追赶到正常身高曲线。如果宝宝出身时身高就偏矮,家长更应注意后天干预,如果宝宝2岁时身高不达标,应及早就医。
3.青春发育前每年长高不足5厘米。在青春期生长发育高峰来临前,如果孩子的身高增长缓慢,应到医院检查清楚原因,并及时干预。
4.与同龄孩子比较身高较矮。虽然每个人的生长发育状况都不同,但如果宝宝的身高在同龄人中长期偏矮,则应引起家长注意。
5.发育过早或过迟发育都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身高。
6.肥胖儿:大部分肥胖儿童的生长发育比较快,性激素水平偏高,容易出现早熟,从而影响身高。
7.臀位产、难产、出生窒息、脑外伤等病史又合并生长缓慢;
8.曾服用或长期服用增高、增强免疫、糖皮质激素或补肾益气的部分中药的孩子,合并性发育过快、生长突增过早等现象。
9.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一些先天性甲低患儿在2岁前发病,如果不经治疗,会造成智力低下,但2岁后发病通常表现为生长障碍、便秘、贫血、活动少、食欲低下等症状。
如何预知宝宝的成年身高
男孩:把妈妈的身高加上12厘米,爸爸的身高保持不变,例如,一个男孩的妈妈身高160厘米,父亲身高188厘米,那么他将来的身高比较可能在172厘米到188厘米之间。
女孩:从爸爸的身高中减去12厘米,妈妈的身高不变。还是上面的例子,假如是个女孩,她的身高很可能在160厘米到175厘米之间。
医学研究表明,80%的生长激素是在睡眠中产生的。
到三岁时,通常情况下,你的孩子的身高应该已经达到他成年后最终身高的一半了。
宝宝是怎样长高的?
人体从出生时50厘米左右生长到180厘米,其实是一个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和营养物质代谢的过程。
人体长高,是骨骼长长的结果。骨细胞由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不停地分裂生长,从而带来骨骼的生长。
这一过程,医学上称为细胞增殖。人体生长的速度取决于细胞增殖的速度。
科学家发现,细胞增殖的速度与生长介素密切相关。脑垂体分泌的生长介素越多,细胞增殖速度越快。
人体在不同时期分泌的生长介素不同,生长速度不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影响宝宝身高的因素有哪些?
关键因素1:核心营养缺乏影响孩子身高
如果说,中国的孩子比日本的孩子个子长得矮,大概人们不会相信,然而,研究人员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7岁男女儿童的平均身高分别比日本同龄儿童矮0.6厘米和0.5厘米,15~18岁男女青少年分别平均比日本同龄者矮l.4厘米和0.6厘米。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呢?决定身高的因素中遗传基因只占三分之一,后天的环境条件占三分之二。
而在后天的条件中,赖氨酸、锌、钙等核心营养又是最关键的。 据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的《中国成年人体质监测报告》,我国40岁以上男子比日本同龄男子的身高平均高1.2厘米,39岁以下的男子则低 于日本同龄男子0.68厘米,中国人40岁以上的身高优势已成过去式。全国第四次营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宝宝的赖氨酸、锌、钙等核心营养摄取严重不足。
赖氨酸是生长介素分泌很有效的促进剂。
国内外大量实验证明,人体补充足够的赖氨酸可以刺激脑垂体增加生长介素的分泌。
这些研究还测定了骨生长相关的生物分子指标,如ALP(骨碱性磷酸酶)、 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TGF-b(转移生长因子)、OC(osteocalin骨钙素)、NO(nitricoxide氧化一氮)等,这些由 骨细胞制造分泌的活性因子在赖氨酸的作用下都明显增加。说明赖氨酸有激活骨细胞增生和刺激其功能活性的作用。
锌直接参与DNA复制:锌参与DNA复制的研究显示;在缺锌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DNA的复制速率显著减慢,DNA合成量也明显减少,从而使细胞的分裂速度减慢或停滞。
锌的这一细胞分子机制的阐明最终揭示了为什么锌缺乏会导致生长发育停顿的秘密。
人体内的有钙约1300g,这些钙中的99%存在与骨骼和牙齿内。
所以,钙不但是骨骼牙齿的主要功能成分,也是人体内钙的储藏库。
骨骼能够坚硬挺拔,不能离开钙的生物矿化作用。可以想象,缺钙的骨骼变软变形,孩子生长就无从谈起了。
身高与成熟早晚有关
成熟年龄的迟早会影响急速成长的身高。一般是急速成长现象发生较早的人,就较快达到终止点;较晚发生的,也较晚达到其终点。
尤其是早熟的少女不再长高的时间段,然而对于晚熟的少女来说,她们还是在不停的长高。因此,晚熟的少女就比较高。身高长得最快的时期是青春前期。
女孩在月经初潮的前一年,身高的增加可以达7~8厘米,而男孩的身高增长的巅峰期是青春期头一年,约13~14岁,身高增加可达10~12厘米。
身高与睡眠有关
生物学家研究内分泌腺分泌规律时发现,对少年儿童来说,睡得好长得高。
身高的增长,取决于骨骺的不断增长,而骨骺的生长又受内分泌腺的控制。
控制身高的内分泌激素主要有脑下垂体分泌的生长素、黄体化激素和性激素,其中生长激素作用最显著。
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其明显的规律性,即白天分泌较少,夜晚睡眠时分泌较多。
研究人员发现,青春期是生长激素和雄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期。
生长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使四肢骨骼增长;雄性激素则使骨骼增粗,更结实。
两种激素的分泌在睡眠中尤其旺盛, 所以青少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至少要睡足8个小时。
身高与遗传有关
据研究,人体的最终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
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父母身材高,子女身材也高;父母身材矮,子女身材也矮。
但是,父母身高不是影响子女身高的唯一因素,外在因素即环境条件对身高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外在因素主要是指营养、生活习惯、体育锻炼等。
身高与体育锻炼有关
据调查,一年的体育锻炼就能使男孩子的身高比不锻炼的同龄者多长1~2厘米,女孩子多长2~3厘米。
经常锻炼的小学生比不锻炼者高5厘米左右。
体育锻炼所以能促使身材长高,一是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二是加强了骨细胞的血液供应,有利于提高骺软骨的增殖能力,三是对骺软骨的增殖有良好的刺激作用。
据研究,运动以后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加,同时,运动还会锻炼肌肉、骨胳,使之更加健壮。
因此,国内外研究者一致肯定:运动有助于长高。
专家建议,运动特别有助于孩子长高。训练会增加关节、韧带的柔韧性,有助于身高发育。
身高与精神因素有关
研究发现,精神上受过严重创伤的孩子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停滞。
这是因为不良情绪会影响脑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轻者影响身体发育,重者导致各种疾病。
因此,忧伤和郁闷不仅会使儿童少年易患各种疾病,而且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出现“未老先衰”的现象。
宝宝的身高由什么因素决定
宝宝的健康护理是都很关注的,现在也是有很多的人都很关注对孩子的发育问题的,对于孩子身高的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下面就介绍一下影响宝宝身高的因素。
方案一 选用食物滋补佳品
饮食上,可为宝宝选用一些“药食同源”地食物,如大枣、蘑菇、香菇、木耳等。这些食物既含有丰富地多种营养素,同时味甘性平,适量进食,是宝宝强身壮体地天然食物滋补品,可提高身体地免疫力。
特别提示:对于身体健康地宝宝,食补是满足他们生长发育最安全、最有效地对策。
只有体弱多病地宝宝,才可在医生地指导下对症进行合理地药补。
方案二 补充含钙丰富地食物
宝宝生长发育速度快,身体对钙营养地需求也相应增加,饮食上应给宝宝多选用豆制品、鱼虾、芝麻和海产品等食物。为了保证钙营养地吸收,除了让宝宝多去户外晒太阳外,还应注意提供含维生素d较丰富地饮食,如蛋、奶、动物肝、海产品等。
孩子遗传父母哪些基因 身高遗传自双方
身高大约60%是由遗传决定,其余的40%由后天因素决定,包括营养、运动、充足睡眠及环境等。孩子的身高主要由父母双方的基因决定。下面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预测下未来孩子的身高:
男孩的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0.54
女孩的身高=0.5×父亲身高+母亲身高×0.4615
春季宝宝长高好季节
春天是宝宝长高的季节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报告显示:儿童的生长速度在四季并不相同,生长最快的是五月份,平均达7.3毫米,十月份长得最慢,平均只有3.3毫米。
因此,每年四五月份是宝宝长高的最佳时间。
身高增长有规律
宝宝身高的增长有一定规律,刚出生的新生儿身长平均约为50厘米,生后第一年身高增长最快,约为25厘米;第二年身高增长速度减慢,一年约增加10厘米;两岁以后身高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平均每年增长5-7厘米。
想知道宝宝将来的身高吗?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个2-12岁儿童平均身高估算公式:身高(厘米)=年龄×7+70
通过这个公式,父母就能了解宝宝的未来身高情况,当然上述数值只是总体而言,不同宝宝的身高会受到胎龄、性别、母亲营养状况、宫内发育情况、遗传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
骨骼发育优劣决定宝宝高矮
身高是反映儿童骨骼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宝宝的高矮是由骨骼发育优劣决定的,与身高相关的骨骼有头颅骨、脊柱骨和下肢的长骨三部分。各部分的增长速度是不一致的,生后第一年头部生长最快,脊柱次之;而到了青春期时则下肢增长最快。
颅骨的发育
颅骨随着脑的发育而增长。颅骨发育优劣可用头围的大小、颅缝和囟门闭合的迟早等标准来衡量。
医学提示:囟门在出生时过小或过早闭合,预示着宝宝的脑发育有问题;囟门过大、闭合延迟也可能是病理情况,都应请教儿科医生,做进一步检查。
脊柱的发育
在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脊柱的增长快于四肢。宝宝的动作发育应与脊柱的发育相适应,即宝宝2-3个月大时会抬头,6-7个月大时能独坐,8-9个月大时会爬,10-11个月大时能站立,12-16个月大时能走路。如果没到相应的月龄,宝宝不宜过早地学坐、学站,以免引起脊柱的过度屈曲,这也将影响其身高。
长骨的发育
肢体长骨结构分骨干、骨骺和干骺端三个部分。在宝宝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骨的生长在长骨两端骨骺的骨化中心和软骨板内不断进行,从而使骨的长度逐渐增长,身高也随之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