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婴儿手的动作发育规律

婴儿手的动作发育规律

人的手是认识客观世界、与外界交往的一种重要器官,正是人有了一双灵巧的手,才使人和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但是手的这种灵活不是俱生就有的,而是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发育过程。这个发育过程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婴儿手的动作发育规律 手的动作发育也称之为精细动作的发育,大约在三个月左右时随着握持反射的消失,孩子开始出现无意识的抓握,这就标志着手的动作开始发育了。

孩子开始抓握时,往往是用手掌的尺侧(小拇指侧)握物,然后逐渐向桡侧发展(大拇指侧),最后发展用手指握物,也就是说手的动作是从小拇指侧向大拇指侧发展的。如果两个同样年龄大小的孩子,用靠近小拇指侧处取物的孩子手的动作就没有用大拇指侧取物的那个孩子发育得好。此外,手的抓握往往是先会用中指对掌心一把抓,然后才会用拇指对食指钳捏。一个小儿如能用拇、食指端取物,就表明他的手的动作发育已相当好了。

再次,小儿先能握物,然后才会主动放松,也就是说小儿先会拿起东西,然后才会把东西放到一处。 大家都知道“心灵手巧”这一说法,这就说明手与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脑的发育使手的动作得到发展,反之,灵巧的手也能刺激大脑进一步发展。相信一个能在早期就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有一双灵巧的手和一个聪慧的大脑。

婴儿几个月会坐

按婴儿正常发育规律,若宝宝没有缺钙或是发育晚的情况下,六个月至六个半月的婴儿,开始学会独立的坐姿,但是如果倾倒了,就无法自己恢复坐姿,一直要到八至九个月大时才能不须任何扶助,自己也能坐得好。

婴儿几个月会抬头

每个宝宝都遵循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的身体运动发育规律。其中,抬头是宝宝最早学会的动作。通常,宝宝出生后几天就可以俯卧,但1个月内的婴儿俯卧还不能自己主动抬起头,只能本能地挣扎,使面部转向一侧,到两个月时能稍稍抬起头和前胸部,3个月时头能抬得很稳。

当然,也有少数宝宝由于体质和发育的原因,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抬头。通常宝宝抬头的动作会从最初抬起头与床面成45度开始到3个月时能稳定地抬起90度。这个过程中,宝宝的运动发育是连续性的,颈部肌肉和双臂的力量都在增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爸爸妈妈对宝宝进行抬头训练。

怎样锻炼幼儿的身体让他们更强壮

由于婴儿天生具有一种把握反射的能力,你要做的就是经常抓住小宝宝的手指训练你的宝宝像做单杠运动那样用力拉起自己的上身,等宝宝两个月大反射消失时,他的胳膊会相当有力哦,这样为以后他自己爬行训练做好了准备,如果你宝宝活泼的很你现在就可以试试呢?

当你的宝宝满月之后,在床上能抬起头来了。你就用手推着他的脚丫,训练他的爬行能力。经常拿着宝宝喜欢的玩具在宝宝跟前,让他伸手去抓。当他快要抓住的时候在拿开,在拿的远一点,这样你的宝宝就学会了往前爬了(整理),是不是非常的有趣呢。

孩子的爬行训练并不是一下就能锻炼成的,而是要遵循孩子的发育规律。孩子由躺着手脚随意乱动状态开始到独自会翻身,会坐,会爬,走,跑,跳是需要一个动作的发展过程的,父母可以按照孩子的动作发展规律,有意识的帮助孩子锻炼。

当孩子0-3个月,俯卧时做父母的要训练他的抬头,让他抬起脸观看前面的东西,下巴也能短时离开床,双肩也可以抬起来。

如果你的孩子4-6个月了,父母可以让孩子爬趴着,继续训练他抬头,只是时间可以更长久一点,你可以利用孩子喜欢的玩具训练他的仰卧翻至侧卧,然后再翻至俯卧。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包括:阶段性和程序性、速度的不均衡性、时间顺序性及统一协调性。

(一)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程序性

1.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由不同的发育阶段组成。根据这些阶段特点,加上生活、学习环境的不同,可将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成几个年龄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

2.生长发育的程序性:生长发育有一定程序,各阶段间顺序衔接。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段奠定必要基础;任何阶段的发育出现障碍,都将对后一阶段产生不良影响。

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遵循"头尾发展律".从生长速度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2~6岁期间下肢增长幅度超过头颅和躯干。因此,儿童的身体比例不断变化,由胎儿2个月时特大的头颅(占全身4/8)、较长的躯干(3/8)、短小的下肢(1/8)发展到6岁时较为匀称的比例(头占l/8强,躯于占4/8弱,下肢占3/8)。从动作发育看,儿童会走路前必须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爬行、站立等发育阶段。手部动作发育的规律性更明显,新生儿只会上肢无意识乱动;4~5个月开始有取物动作,但只能全手一把抓;10个月时才会用手指拿东西;2岁左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勺子吃饭;手部精细动作(如写字、画图等)要到6~7岁左右才基本发育完善。

儿童期、青春期发育遵循"向心律".身体各部的形态发育顺序是: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青春期足的生长突增最早开始,也最早停止生长;足突增后小腿开始突增,然后是大腿、骨盆宽、胸宽、肩宽、躯于高,最后是胸壁厚度。上肢突增的顺序依次为手、前臂和上臂。手的骨骺愈合也由远及近,顺序表现为指骨末端一中端一近端,掌骨一腕骨一桡骨、尺骨近端。

儿童运动发育规律

1.头尾发展

儿童运动发育首先表现为头的控制,然后是躯干发育,最后是下肢的发育。即儿童粗大运动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的顺序发育。

2.近侧发展

从躯干开始,接近躯干的肌群先发育,远离躯干的肢段动作后发育,如上肢发育沿着肩头、上臂、肘、腕、手、手指的顺序发育。

3.由粗到细

粗大运动先发育,精细运动后发育。如3个月以前的婴儿高兴时出现"手舞足蹈",4、5个月婴儿取眼前玩具用整个手臂,6个月左右婴儿可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指端取物,9月婴儿可用拇指和示指拿小糖丸或米粒。

4.先正后反

婴儿手的运动表现为先抓后放,如6个月以后的婴儿出现倒手,即把一个手的玩具换到另一个手中,此时儿童出现摔玩具现象;儿童先起坐是从坐位站起,后从立位坐下;儿童走路是先向前走而后向后退。

其次,儿童运动发育的时间性是指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各种运动功能有一定的年龄范围。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同一种运动能力的发育出现、成熟年龄,个体差异较大,群体中必然有早发育、平均水平和迟发育的状况。在统计学上,标准差反映了某一运动能力发育的年龄在群体中的变异程度。如果儿童某项运动指标明显落后于一般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则提示儿童该项运动功能发育的迟缓或由于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异常而致运动障碍。

九个月宝宝发育规律

身高

身高的增长速度与上个月相同,一个月可以增长1.0~1.5厘米。本月男婴身高是72.5~73.8厘米,女婴是71.0~72.3厘米。低于或高于这一平均数,并不能认为婴儿身高异常,要根据婴儿身高增长曲线图进行判断。婴儿身高存在着个体差异。父母要正确看待宝宝的身高问题,不要比正常身高相差一点,就担心宝宝长不高。对照婴儿身高增长曲线图,宝宝身高低于同龄儿正常身高第3百分位或高于第97百分位,可视为身高异常,需要到医院检查。

体重

体重的增长速度与上个月没有大的差别,一个月可以增长0.22~0.37千克。这个月龄婴儿的平均体重,男婴是9.22~9.44千克。女婴平均体重是8.58~8.80千克。但是低于或高于平均数,并不能说明宝宝的体重不正常,要根据婴儿体重增长曲线图进行判断。所测数值如果低于第3百分位数,或高于第97百分位数,可视为体重异常,需要到医院检查。体重偏高的婴儿,婴儿体重的差异性更大,有的婴儿到了这个月就已经超过了10千克。每天体重增长如果超过20克,就应该注意了。

(1)调整饮食结构,少吃米面,少吃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2)如果食量比较大,在喂奶前,可以喝些果汁或白开水。

(3)每天牛奶量不要超过1000毫升,晚上尽量不喂奶。

(4)多让宝宝活动。

(5)喂鲜牛奶,要加热后把上面的奶皮去掉,降低脂肪摄入量。

(6)少吃含糖饮食,降低热量供应,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

(7)即使是肥胖的婴儿也不能减肥,在控制总热量的同时,不减少蛋白质等营养物的摄入。体重偏低的婴儿排除疾病或喂养不当,如果精神很好,其他方面发育也很正常,仅仅是体重偏低,父母不必过虑。这种情形多见于食量小、睡眠少或活动量大的婴儿。如果快到10个月了,体重还不足7.36千克(男婴) 和6.96千克(女婴),就要引起父母高度注意,必要时看医生。

头围

这个月婴儿的头围增长速度还是和上个月一样,平均一个月增长0.67厘米。头围的测量需要经验,最好由医生测量分析,父母做的话,可能会有些误差,给父母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其实,头围和身高体重一样,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只要在标准范围内,大一些,小一些,都是正常的,不必为此而担心。几毫米,甚至1厘米的误差都是可能出现的。如果有病,会有明显改变的。

前囟

有的婴儿到了这个月,前囟可能还是比较明显,妈妈还能清晰地看到宝宝的囟门跳动;大部分婴儿到了这个月,已经很难看到前囟搏动了,可能会在婴儿发高烧时见到,平时仅仅看到一个小小的浅凹;头发浓密的婴儿,什么也看不出来。这是囟门闭合吗?随着颅骨的增长,婴儿头皮张力增大,前囟门也不像很小时那样软了,父母会误以为宝宝的囟门就要闭合了。“就要闭合”不等于闭合,囟门再小,也是有囟门,宝宝的颅骨缝没有形成最终的骨性闭合,宝宝的头颅还会增长。同样也不要动辄就认为宝宝囟门大了,是缺钙了;宝宝囟门小了,是维生素A和D吃多了。如果妈妈不放心,让医生认真测量一下头围和囟门。

三个月婴儿身高标准介绍及相关介绍

一、三个月宝宝的生长发育标准,3个月的宝宝与刚出生的时候更加不同了,已经正式进入婴儿期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3个月宝宝的生长发育标准。

二、身体外观及成长皮肤细腻,有光泽,弹性好,脸部皮肤变得干净,奶痂消退,湿疹减轻。 体格标准体重:

男婴体重平均为6.4千克左右,正常范围5.0-8.0。女婴体重平均为5.8千克左右,正常范围:4.5-7.5。 身长:男婴身高平均为61.4厘米左右,正常范围57.3-65.5。女婴身高平均为59.8厘米左右,正常范围:55.6-64.0。

头围:男婴头围平均为40.8厘米左右,女婴头围平均为39.8厘米左右。头围是大脑发育的直接象征,影响宝宝今后智力发展的好坏。

发育规律体重:这个月的宝宝体重可增加0.9~1.25千克。这个月应该是婴儿体重增长比较迅速的一个月。平均每天可增长40克,一周可增长250克左右。

身高: 这个月宝宝的身高可增长3.5厘米左右。 头围: 可增长约1.9厘米。 前囟: 前囟和一个月的婴儿没有多大变化。囟门处没有颅骨,要注意保护。

三、身体技能发育这个月随着握持反射的消失,孩子开始出现无意识的抓握,这就标志着手的动作开始发育了。手的动作发育也称之为精细动作的发育。

用手够东西:但常常够不到,显得笨拙。并能把手中的玩具紧紧握住,尝试着放到嘴里。一旦放到嘴里,就会像吸吮乳头那样吸吮玩具,而不是啃玩具。

看手玩手:会仔细看自己的小手,双手握在一起放在胸前玩。

开始学着吸吮大拇指:这么大的婴儿吸吮手指,是这个时期婴儿具备的运动能力,妈妈不要制止。

孩子是你们的心头宝,我知道你们都会很爱很关心自己的孩子,孩子的一点点动态都会使得我们非常的开心,那么小编给各位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介绍的关于三个月婴儿的身高就到这里啦!

婴幼儿动作发育有何规律

小儿的动作发育有一定的规律,由上到下:

2个月俯卧时能抬头;

3个月仰卧位能变侧卧位;

4个月扶着髋部能坐;

5个月扶腋下能站立;

6个月能翻身;

7个月会爬;

8个月会独坐;

9个月能扶站;

10~11个月能自己扶着站;

12个月以后会走等。

如小儿先会抬头,扶坐,后会翻身、爬、站及走、跑。由不协调到协调,新生儿运动无规律而且不协调,

3个月时只会用手模东西,

4~5个月会推玩具,

5个月后眼与手动作开始趋于协调。

由粗糙到精细:

5个月时用手掌一把抓住物体,

9~10个月时则可用拇指与食指捏取细小物体,

15个月会搭摆积木。

中医学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很早就有记述,如唐“孙思邀《干金方》中就有:“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和人;百日任脉成,能自反复:百八十日尻骨成,一百七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骸骨成,能独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民间谚语把婴儿的运动发育归纳为: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中国古代中医记载的发育标准与上述小儿的生长发育是相符的。

儿童听力的发育规律

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听觉在妈妈肚子里就已形成,而发育的关键期则在婴幼儿阶段。换言之,要想孩子终生听力良好,务必抓好出生后至3岁的听觉保健。宝宝听力需在保护中发展。

保健保健,以保为先。医学专家强调,婴儿的神经系统和听觉器官还远远没有发育成熟,任何外来的不良因素都可能使这种发展受到干扰甚至破坏,所以宝宝听力的发展必须在保护中进行。

首要是积极防病诸如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中耳炎等,均会不同程度地损伤婴儿的听觉器官,进而造成听觉障碍。针对此类疾病,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按照计划免疫程序打好防疫针。

二是慎重用药不少药物具有耳毒性,特别是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

三是尽量避开噪声婴儿的听觉器官发育不完善,外耳道短而窄,加之耳膜薄,不能耐受过强的声音刺激。尖锐噪声尤其会损伤婴儿柔嫩的听觉器官而削弱听觉,甚至引起噪声性耳聋。

最后,还要注意不要随意掏挖宝宝的耳朵耳屎是有一定生理作用的,如阻止尘埃、小虫的入侵,缓冲噪声,保护鼓膜等。另外,耳屎的油腻性还可阻止外界水分的侵入。但不少父母将其误认做废物,常常掏挖小宝宝的耳朵,殊不知婴儿耳道发育不成熟,多呈扁平缝隙状,皮肤娇嫩,稍有不慎,轻者掏伤皮肤导致感染,甚至疖肿;重者掏破鼓膜,造成听力损失。当然,耳屎多了也不好,但随着咀嚼、张口或打哈欠,一般可借助下颌等关节的运动而自行脱落。实在因“油耳”或耳屎过大阻塞耳道影响听力时,应请医生处理。

促进听觉发育有妙招

当然,孩子听觉要好,仅靠保护是不够的,还要设法促进其发育。研究发现,良好的听觉发育离不开声响环境。一般说来,宝宝喜欢母亲的心跳声(因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熟悉这种声音)、咕噜咕噜的节奏声(因胎儿就是在羊水咕噜咕噜声中发育长大的)、沉静舒缓的声音以及婴儿自身发出的声音。因此,你不妨多利用这些声音来刺激孩子的听觉,提高其听力。具体做法有:

◎母亲多抱孩子,最好采用左手抱的姿势,让孩子尽量靠近自己的心脏,便于听到心跳声。

◎在婴儿面前放半盆清水,父母用一支玻璃管向水里吹气,人工创造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父母多向孩子轻声说话、哼唱,或者放一些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音乐。不过,时间要适度,不宜过长。

◎将婴儿自己发出的声音,如咿咿啊啊的声音、忽高忽低或重复的学语声、呼叫爸爸妈妈的声音等录下来,经常播放给宝宝听。

宝宝听力的发育规律

出生后

已有听力,但较弱,对于高达50-60分贝的声音刺激才有反应。

3个月内

对于突然发出的大声刺激,如大声喊叫或击掌声,可出现眨眼反射及手足伸曲运动,有的还可能出现哭叫反应。

3、4个月以后

能听清稍响的声音或妈妈的呼叫声,并用眼睛寻找声音传来的方向。

7、8个月以后

对他爱听的声音可有喜悦的表现,有的还会发出声音模仿。

9、10个月以后

大多能伴随音乐节拍摆动自己的身体,甚至手舞足蹈。

1岁左右

能模仿学语,如看见汽车会叫“笛笛”。

2岁左右

能说出由2、3个字组成的有意义的词条,如“上幼儿园”、“妈妈好”等。

3、4岁

会讲短小的童话故事,会背短句及诗词。

如果宝宝生下来后对声音反应很迟钝,在睡眠中不易被叫醒,或者从未被大声惊扰过,与同龄儿童相比语言发育明显落后,此时家长应疑及听力有问题,及时就医检查为上策。

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是怎样的

1.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由不同的发育阶段组成。根据这些阶段特点,加上生活、学习环境的不同,可将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成几个年龄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

2.生长发育的程序性:生长发育有一定程序,各阶段间顺序衔接。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段奠定必要基础;任何阶段的发育出现障碍,都将对后一阶段产生不良影响。

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遵循“头尾发展律”.从生长速度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2~6岁期间下肢增长幅度超过头颅和躯干。因此,儿童的身体比例不断变化,由胎儿2个月时特大的头颅(占全身4/8)、较长的躯干(3/8)、短小的下肢(1/8)发展到6岁时较为匀称的比例(头占l/8强,躯于占4/8弱,下肢占3/8)。从动作发育看,儿童会走路前必须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爬行、站立等发育阶段。手部动作发育的规律性更明显,新生儿只会上肢无意识乱动;4~5个月开始有取物动作,但只能全手一把抓;10个月时才会用手指拿东西;2岁左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勺子吃饭;手部精细动作(如写字、画图等)要到6~7岁左右才基本发育完善。

相关推荐

幼儿早教如何开始

一、新生儿行为训练 大动作训练:指新生儿抚触及被动操。 精细动作训练:主要是的灵活性的训练,可让新生儿多握成人的指或自制小棉条、小玩具等。(从新生儿中取出抓物时,可轻触其背,新生儿会自动放。) 言语训练:可在新生儿安静觉醒时,在其前方约20cm处,用轻柔、舒缓、清晰、高音调的声音与其说话,具体内容可以是儿歌诗词或安抚性的交流等。持续一会儿,可见新生儿肢体活动增加,出现微笑等愉快反应。 社会适应行为训练:新生儿对脸谱性的图形及人脸有与生俱来的敏感和喜爱,可多给其看脸谱型挂饰或与其面对面(距离约20

宝宝几个月可以竖着抱

按照婴儿生长发育规律来说,宝宝两个月自己可以抬头,但只能保持片刻,且摇晃,至3个月时,头才能初步直立;由于颈部和背部肌肉发育还不完善,1~3个月的婴儿不能较长时间支撑头的重量,此期最好不要竖抱,以免影响宝宝脊椎发育。3个月以后,可以适当竖抱,但时间不宜过长,竖抱时一定要用托住头颈部,防止损伤颈椎。

胎儿情商发育规律

胎儿情商发育规律性。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胎教对胎儿今后性格的养成、情感、意志力等的形成都有积极意义。一般说来,胎儿在孕妇体内身体发育和情商发育具有如下的规律性: 怀孕第8周时,胎儿的皮肤便有了痛、痒的感觉,对皮肤进行刺激,能反过来促进脑的发育; 怀孕第4个月前,胎儿能听到子宫外的声音,当听到巨大声响时,便会引起胎心增快、胎动剧烈; 怀孕第5个月时,胎儿出现原始的记忆力,此时播放轻松的乐曲或按一定的顺序抚摸胎体,便能使胎儿安静下来。反之,如果听到刺耳的噪音,便会出现胎心增快等不愉快的反应; 怀孕第7个月或

性子急的父母莫让婴儿早锻炼

娃娃来到世界后,生长发育很快,一声啼哭开始了自主呼吸,2个月就能微笑,1周岁时就能站立行走,掌握各种运动的基本动作。性子急的父母莫让婴儿早锻炼 但有些性急的大人,还觉得太慢,总希望自己的宝宝动作发育快点,过早的开始了锻炼,3~4个月就让宝宝“学坐”,甚至“站立”。 殊不知,这样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害。 母体内的胎儿受到子宫空间的限制,以及为了日后顺利从产道娩出,全身的许多骨骼是软骨,出生后,逐渐变粗变长,演化成硬骨,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到22~25岁才最后完成。 因而,婴幼儿的骨骼硬度差弹性大,容易变形;同

宝宝动作发育标准 爬

通常8个月开始爬的动作。宝宝大多会先腹部贴地、匍伏前进。9~10个月通常可由腹部贴地转为四肢爬行。有些宝宝学爬时会先向后,这是正常的,因为这些宝宝的的力量比较大,往前撑时,就会「倒退噜」;甚至有些宝宝屁股拖着爬也算正常。还有些宝宝因为左右施力不均,要爬行时会原地转圈,并不能算异常。只能说刚开始学习爬行时,各种爬的型态都可能出现,但是大多是正常的发展过程,即使没有出现爬行的动作,父母不也不用太担心,有些宝宝会略过爬行而直接会走路。当宝宝9~10个月时仍不会爬行,可就医,医师会综合评估宝宝是否会扶站与其

宝宝动作发育标准 走

一般来说,宝宝先学会扶站,然后学会扶走,再学会放站,然后12~18个月时,则学会放走(12个月时,25~50%会放走;18个月时,95%会放走)。18个月时,如果还不会放走,要就医检查是否有脑性麻痹或肌肉张力低等多种可能性。1岁前每个宝宝的发展时间状况差距较小,1岁后差距较大,父母要多与宝宝互动、多练习。 刚开始学走路时,宝宝可能交替着垫脚尖走路,通常是正常的。2~3岁时,垫脚走的频率会降低;3岁以后如果仍然垫着脚尖走路,有可能是感觉统合或阿肌里斯腱太过紧绷或脑性麻痹等(偶尔垫脚走则不用太担心)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介绍

(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各年龄小儿生长发育的速度又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婴儿期体重和身长的增长很快,以生后前半年最快,后半年次之,以后速度逐渐减慢,周岁后稳步成长,至青春期又突然加速。 (二)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各系统的发育快慢不同,各有先后。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的发育则先快而后回缩。 (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小儿各器官功能的生长发育都遵循着预期的特定顺序: ①自上而下小儿3 个月时抬头较稳,4个月时会翻身,5个~7个月时会独坐,8个月时会爬,9个~10个月

五个月宝宝如何早教

一、5个月宝宝身体生长发育指标 宝宝5个月时,婴儿体重增长速度开始下降,这是规律性的过程,父母们一定要清楚。 体重、身高发育指标 男婴儿体重6.3-8.2kg,身长63.2-68.6cm 女婴儿体重5.8-7.5kg,身长61.5-66.7cm 头围发育指标男婴头围平均为43.0厘米左右,正常范围40.6-45.4。 女婴头围平均为42.1厘米左右,正常范围39.7-44.5。从这个月开始,头围增长速度也开始放缓,平均每月可增长1.0厘米。囟门发育指标这个月宝宝的囟门可能会有所减小,也可没有什么变化。 二

宝宝动作发育标准 站

扶着东西站是大约9个月时会出现的动作;放站则是大约11、12个月才学会(等到宝宝的肌肉张力够了,会自然而然敢放站)。假如宝宝11、12个月仍然不会扶站,必须就医检查,有可能肌肉张力过低。当宝宝9个月以后,建议多让宝宝有扶着东西站的机会,例如扶着沙发站。当宝宝累了没力气时,他会自己坐下来,不用勉强他要站多久。

一个月宝宝可以竖着抱吗 宝宝几个月可以竖着抱

3个月以后可以竖着抱。 按照婴儿生长发育规律来说,宝宝两个月自己可以抬头,但只能保持片刻,且摇晃,至3个月时,头才能初步直立。所以,宝宝3个月以后,才可以适当竖抱,但时间不宜过长,竖抱时一定要用托住头颈部,防止损伤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