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被肠道病毒感染几率
如何降低被肠道病毒感染几率
据安徽省卫生厅的最新通报,目前阜阳共报告肠道病毒EV71感染病例1520例,其中痊愈585例,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20例,仍在住院治疗412例,其中重症者26例。
肠道病毒感染顾名思义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的71个血清型等,肠道病毒71型为新型肠道病毒的一个血清型,是引起小儿手足口病等的常见病原体。
该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甚至会引起死亡。该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多数患儿突然起病,约半数患儿于发病前1天—2天或发病同时出现发热症状,多在38摄氏度左右。在患儿手、足、口腔黏膜以及臀部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由于口腔溃疡会伴有疼痛,患儿往往会流涎、拒食,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自行消退,同时体温也会下降。
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往往会伴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如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暴发性心肌炎等,这类患儿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多在发病后3天-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被患儿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可通过日常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品或水源,可经口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感染。
安徽省卫生厅有关专家说,目前该病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但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降低被肠道病毒感染的可能: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
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家长要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暴晒。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安徽省卫生厅有关专家说,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如孩子是幼儿园小朋友或学校学生,还应及早告诉班级老师。孩子未彻底治好前,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学校上学,防止传染给别的儿童。
小儿腹泻的原因
1,感染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病毒和细菌最为常见,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寒冷季节的婴幼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其他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等。
(2)细菌感染
1)致腹泻大肠埃希菌:此茵株可分为5大组。1,致病性大肠埃希菌;2产毒性大肠埃希菌;3,侵袭性大肠埃希菌;4,出血性大肠埃希菌;5,粘附一集聚性大肠埃希菌。
2)空肠弯曲菌:与肠炎有关的弯曲菌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压型三种,95%一99%的弯曲菌肠炎是由胎儿弯曲菌空肠亚种所致。
3)耶尔森菌:易引起侵袭性和分泌性腹泻。
4)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均可引起腹泻。
(3)此外真菌,寄生虫,肠道外感染,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泻等均属于感染性腹泻范围的。
2非感染因素包括:
(1)饮食因素:1,喂养不当可引起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原因为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品种,过早喂给淀粉类或脂肪类食品;母乳喂养过早添加辅食:如果汁,调味料等均可引起腹泻。2,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过敏,大豆蛋白等过敏而引起的腹泻。3,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的腹泻。
(2)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均可以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而致腹泻。
为什么手足口病疫苗只对EV71型有效
1、因为手足口病疫苗是灭活型疫苗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而手足口病疫苗属于灭活型疫苗,这类型的疫苗一般免疫途径单一,只能针对某一种病毒进行免疫。
2、EV71型引起重症和死亡的几率高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但能够引起重疾的主要是EV 71型,对于其他类型的肠胃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多是病症轻微,患者多半在1周之内可自愈,不用过于担心其危害,而EV71型肠胃病毒有可能会让患者出现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的几率比较高,因此需要做好及时预防,才会尽早研发出预防EV71型肠胃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
有效预防肠道病毒感染
重视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体格锻炼,均有助于防止本病的流行,对接触患者的婴幼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3~6ml或胎盘球蛋白6~9ml以预防感染,也有广泛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使产生肠道干扰作用而控制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的流行,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值得进一步研究,由于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型别甚多,故制备型特异的疫苗有一定困难,目前尚不能普遍应用,近年来不少人主张对一些与大流行有关的型别,如经常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流行的柯萨奇A7型病毒和埃可9型病毒,和经常引起严重心肌炎的柯萨奇B组2,3,4,5型病毒等,应积极制备减毒活疫苗。
儿童肠道病毒感染后会出现肠道症状吗
儿童肠道病毒感染可能后会出现肠道症状。70型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71型肠道病毒主要引起手足口病,72型肠道病毒可引起甲型肝炎。肠道病毒通常寄生于肠道,感染者的咽部和肠中有病毒存在。粪-口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如果感染后并不是引起腹痛、腹泻、呕吐等肠道症状,而是相应的临床症状。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脊髓灰质炎,EV70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EV72引起甲型肝炎。
手足口病疫苗有必要打吗 为什么有人认为手足口病疫苗没必要打
因为接种了手足口病疫苗还可能会得手足口病。
目前已知的能够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种类多达20种以上,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A16(CA16)是我国手足口病的主要元凶。而上市的手足口病(EV71型)疫苗只能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
因此即使孩子注射了手足口病疫苗也还是可能会得手足口病,所以很多家长觉得没必要打。但这是错误的观念,毕竟打疫苗才几百块钱,能降低可能引起孩子死亡的几率,千万不要因小失大。
孕妇得手足口病影响胎儿吗
可能引起病毒感染
手足口病属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如果在怀孕早期,孕妇感染了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可能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畸形。
导致胎儿神经缺损
手足口病会导致孕妇出现发烧的症状,如果,在怀孕5-6周左右时,孕妇体温高于38.9℃,且柴旭超过24小时,就可能增加胎儿发生神经管缺损的几率。
影响胎儿发育
手足口病会导致孕妇出现口腔溃疡的症状,不少孕妇在怀孕期间食欲较差,再加上口腔溃疡引起疼痛,不想吃东西,就可能导致营养缺乏,影响到胎儿生长发育缓慢。
小孩得了手足口病会传染给孕妇吗
有可能传染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一般好发于免疫较差的小孩,成人感染手足口病的几率较高,所以孕妇感染手足口病的几率相对较小。
不过,少数孕妇的免疫力较差,也有可能感染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库克萨基病毒和在人类肠道致细胞病变的孤儿病毒(ECHO病毒)。1970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这些病毒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在上述已命名的3种肠道病毒的67个型别以后发现的肠道病毒﹐都按肠道病毒序数编号命名﹐即68﹑69﹑70﹑71﹑72型肠道病毒等。
肠道病毒颗粒小﹐呈20面体﹐直径24~30nm﹐不含类脂体﹐核心有单链核糖核酸﹐耐乙醚和其它脂溶剂﹐耐酸﹐对各种抗生素﹑抗病毒药﹑去污剂有抵抗作用。多数病毒在细胞培养中产生细胞病变。
肠道病毒通常寄生于肠道﹐仅于少数情况下﹐进入血流或神经组织。正常的病毒携带者不多见﹐隐性感染甚为普遍﹐人受染后出现临床症状的也是少数。
宝宝疱疹性咽峡炎病程 疱疹性咽峡炎怎样预防
疱疹性咽峡炎属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宝宝的身体免疫力较差,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容易感染此种疾病。
宝宝常用的餐具、水杯、毛巾如果沾了肠道病毒,在宝宝使用后容易感染此病,所以父母要经常清洗、消毒宝宝的用品。
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还不会刷牙时,口腔中容易滋生细菌,所以父母要每日帮助宝宝刷牙,做好口腔护理。
宝宝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不要吃生冷的水或食物,避免食入携带肠道病毒的食物。
尽可能让宝宝多做户外互动,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生免疫力和抵抗能力,同时避免感冒,减少患病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