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检查
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检查
移植物抗宿主病要做什么检查?以下就是关于移植物抗宿主病检查的详细介绍: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上皮脱落性食管炎中有数量较多的淋巴细胞及少量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于食管壁。
内镜检查常有困难,不能显示广泛剥脱,食管上段发生广泛性上皮脱落性食管炎,食管上段形成的蛛网状增厚及相互粘连而引起食管狭窄,食管蠕动异常。
直系亲属输血安全吗
事实:直系亲属输血,易产生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进展快,病死率高
专家介绍,输血其实就是移植的一种。既是移植,必然会伴随着一系列可能发生的免疫反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就是其中的免疫反应之一。
输血就等于受血者身体迎来许多“外来客”,非亲属供血者的血液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容易被受血者识别和排斥,若是亲人间,特别是直系亲属,“外来客”相貌更为相似,加上受血者免疫能力低下,不容易识别和排斥这些外来的淋巴细胞。这些“外来客”会在受血者身体里分裂、增殖,把受血者的淋巴细胞视为异物加以排斥,进而攻击受血者的免疫系统。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病情严重,进展快,病死率高。这种病发生在非亲属受血者身上的概率非常小,但如果血缘关系越近,它的发生概率会越高。因此,如果亲属间输血,就可能不是救命而是害命。
因此,即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当受血者实在需要使用亲人血液时,通过一种叫辐照的技术,可以将有活性的免疫细胞给杀死、灭活后才输入。
再生障碍性贫血前期症状有哪些
嗜血细胞综合征/再障综合征: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有骨髓增生低下,亦有可能从骨髓增生活跃转为增生低下。74%患者出现三系细胞减少,均有贫血,9l%出现血小板减少,65%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与典型再障不同之处,为嗜血细胞综合征/再障综合征患者均有系统性免疫缺陷、恶性肿瘤和感染。在感染中以病毒感染最常见,常为疱疹病毒、特别是EB病毒,其他如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B19微小病毒、HIV-1,其次为细菌和原虫感染,骨髓移植后排斥亦可并发嗜血细胞综合征。诊断依靠组织活检和骨髓涂片。在病毒感染伴随的嗜血细胞综合征中常见到免疫系统激活表现,如外周血IFN-γ、TNF-α、IL-6和IL-2可溶性受体水平增高,CD8 阴性细胞增多,T细胞体外培养产生IFN-γ也明显增多。临床应用环孢素A(CsA)有效也说明T细胞介导的免疫增强是造血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输血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再障是输血后所致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常见的致死性并发症。儿童先天免疫缺陷、化疗后癌症患者、近年来接受过继免疫的白血病患者,输入少量的供者淋巴细胞就足以产生移植物抗宿主病,且对免疫抑制剂治疗产生抵抗,其血液学共同表现是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低下。
结缔组织病:再障可能是嗜酸细胞性筋膜炎的一种临床表现。嗜酸细胞性筋膜炎是一种严重的、以皮肤硬化为主要表现的结缔组织病,其病理为皮下和筋膜纤维化,临床表现为皮肤硬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γ球蛋白血症,ESR增快,对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均有合并再障的报告,但因常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易与药物副作用相混淆。
只有我们了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前期症状,我们才不会让疾病发生的晚期,以至于时间太晚,疾病发生的太恶劣,而导致我们无法挽救生命,所以说了解一些疾病的前期症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了解了一些疾病的前期症状,当我们发现身体有类似情况时,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的疾病,并及时的接受检查和治疗。
移植物抗宿主病应该如何预防
1、aGVHD皮肤损害最早出现的症状有红斑、丘疹、水疱,甚至皮肤剥脱,严重者皮损可在数天内扩展至全身。cGVHD皮损的突出表现是色素沉着、脱屑增厚或角化不良、苔藓样皮疹等,晚期出现皮肤硬化或关节挛缩。
2、肝脏亦是GVHD的靶器官,aGVHD较多见,轻者无临床症状,重者肝区不适、脾大、黄疸等。肝功能异常是GVHD的重要表现,ALT、AKP、胆红素等均有不同程度增高。
3、口腔黏膜可发生溃疡或片状剥脱,晚期可发生口腔干燥。
4、当BMT后外周血象恢复时出现与大剂量射线照射和CTX预处理无关的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时是GVHD胃肠黏膜损害的表现。
白血病并非都需要骨髓移植
对于白血病,由于个别媒体不负责任的宣传甚至是故意的误导,很多患者甚至部分非专业的医务人员都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治疗白血病必须进行骨髓移植!事实上,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
药物治疗的治愈率:近年来白血病的药物治疗不断获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愈率已达80%,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愈率早已超过90%,白血病通过药物治疗即可治愈早已成为现实。
骨髓移植的风险:骨髓移植必需面临肝静脉阻塞病、移植物抗宿主病、弥漫性肺泡出血、植入失败、严重感染等诸多难关,即使移植成功,还要面临继发性肿瘤这样的远期并发症,必需面对的另一个事实是:移植成功不代表将来不会复发。
骨髓移植的成本:骨髓移植的患者必需首先达到完全缓解,所需费用约10万元至30万元不等,骨髓移植从“入仓”到“出仓”所需经费在30万元至40万元,移植后因为面临着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等诸多严重并发症,每年所需医疗费用在20万元以上,其次,骨髓移植的患者和家庭在精神、情感、机体上的代价远高于药物治疗的患者。
移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目前骨髓移植只作为部分高危、复发和难治病例的治疗手段,60岁以上患者、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严重感染患者禁忌作骨髓移植
适量献血可有益健康
血液寿命会“循环”
正常成人的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寿命约为120天,血小板的寿命约为10天,白细胞的寿命最短只有十几个小时。因此即使不献血,各种细胞到一定的时间也是要死亡的。人体的血液每天都在不断地更新,体重为50 公斤的正常成年人,每天大约有16毫升的红细胞(相当于40毫升全血中的红细胞)死亡,同时“造血工厂”——骨髓会产生相当数量的年轻红细胞来参加工作。
在意外失血或献血的情况下,人的造血能力要较平常增高4—5倍。
适量献血有益于长寿
按规定献血,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还会刺激人体骨骼造血器官,使其始终保持青春旺盛的造血状态,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并能防止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曾经试验对66岁以上的332名献血者与同样身体条件的399名未献血者作了比较,结果参与过献血的人的平均寿命年龄要长于未曾献过血的人。
近亲输血或危及生命
有人认为病人输注亲属的血液最安全,事实并非如此。用自己家人的血液,这种做法不科学且有极大危险。现代医学证明,亲属之间输血可导致发生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有可能对人体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病人生命。
血缘关系越密切,发生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患者亲属献血后,一般是由血液中心进行调配,而病人所需用血,由其他献血者捐献。
输血后的不良反应都有什么
(1)发热反应:发生率为2.9%,占输血总反应率的52.1%。
(2)过敏反应:发生率为3%,占输血总反应率的42.6%。
(3)溶血反应:发生率我国未见完整报告。1984年欧美溶血反应发生率为1/1400~l/1600,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占73%。
(4)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5)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发病率约为002%,男女相等,与年龄无关,也与原发病无关。
(6)输血后紫瘢。
(7)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约50%。
(8)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9)循环负荷过重。
(10)枸橼酸盐蓄积中毒:发生率很低。
(11)肺微血管栓塞。
霍奇金淋巴瘤预防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包括恶性淋巴瘤预防的主要措施,应注意避免引起本病的发病因素。
1、预防病毒感染,如EB病毒、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艾滋病毒等,在春秋季节防治感冒,加强自身防护,克服不良生活习惯。
2、去除环境因素,如避免接触各种射线及一些放射性物质。避免接触有关的毒性物质,如苯类、氯乙烯、橡胶、砷、汽油、有机溶剂涂料等。
3、防治自身免疫缺陷疾病,如各种器官移植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自身免疫缺陷疾病、各种癌症化疗后等。因移植物抗宿主病或免疫抑制剂均能激活病毒,并促其诱导淋巴组织的增生作用。
4、长期生存患者每年应定期进行胸部和乳腺的检查,及早发现治疗相关并发症和第二肿瘤的可能。
5、保持乐观、自信的健康心态,适当体育锻炼,有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及时清除外来因素的侵袭。
6、对危险人群或发现危险因素者,做到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对本病的治疗应是全面的,除针对病因的治疗外,还包括营养的补充,必要时作中心静脉插管与胃肠外全营养,根据需要补充血液制品。
合并症防治的成败往往对疾病的预后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免疫抑制阶段机会感染的防治。尤其要注意结核、真菌感染、肝炎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霍奇金淋巴瘤预防
1、预防病毒感染,如EB病毒、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艾滋病毒等,在春秋季节防治感冒,加强自身防护,克服不良生活习惯。
2、去除环境因素,如避免接触各种射线及一些放射性物质。避免接触有关的毒性物质,如苯类、氯乙烯、橡胶、砷、汽油、有机溶剂涂料等。
3、防治自身免疫缺陷疾病,如各种器官移植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自身免疫缺陷疾病、各种癌症化疗后等。因移植物抗宿主病或免疫抑制剂均能激活病毒,并促其诱导淋巴组织的增生作用。
4、长期生存患者每年应定期进行胸部和乳腺的检查,及早发现治疗相关并发症和第二肿瘤的可能。
5、保持乐观、自信的健康心态,适当体育锻炼,有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及时清除外来因素的侵袭。
6、对危险人群或发现危险因素者,做到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对本病的治疗应是全面的,除针对病因的治疗外,还包括营养的补充,必要时作中心静脉插管与胃肠外全营养,根据需要补充血液制品。
合并症防治的成败往往对疾病的预后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免疫抑制阶段机会感染的防治。尤其要注意结核、真菌感染、肝炎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为什么骨髓的移植亲属间容易成功,输血却完全相反
我们经常会在热播的影视剧上看到,主角因为受伤而生命垂危之际,其父母或者兄弟就会立即挽袖为其输血。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武汉血液中心供血科的陈国安主任,原来直系亲属之间献血容易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疾病,而这种病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同时,电视剧中卷起袖子“血管对血管”等桥段也是坑爹剧情,医疗机构的用血必须来源于合法的采供血机构。
专家表示,输血的本质属于细胞移植。既然是移植,必然会伴随着一系列可能发生的免疫反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以下简称TA-GVHD)就是其中的免疫反应之一,同时也是最严重的输血并发症之一。这个病一般在输血后10~14天起病,最短2天,最长30天,表现为发热、皮疹、腹泻、淋巴腺肿大、肝肿大、溶血性贫血等,最终死亡。特别是血缘关系越近,尤其是一级亲属,即父母与子女间,发病率越高。通常这种疾病发病率为0.1%~1%,一旦发生,病情非常严重,现有的治疗方法无效,死亡率高达90%以上。
正常情况下,受血者能把输入的供血者淋巴细胞识别为“异己”而加以排斥,这样供血者淋巴细胞不能在受血者体内存在;而当受血者接受与自身有血缘关系的供血者的血液时,二者一部分遗传基因相同,受血者免疫功能低下,不能识别供血者的淋巴细胞,使得供血者的淋巴细胞能够在受血者体内植活并增殖,把受血者的器官和组织识别为“异己”,反过来攻击受血者,严重损害组织、器官,导致发病。由于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病情严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预防为主。
应该如何认识骨髓移植
一类为异基因骨髓移植(1970年代以来临床应用,已取得很大的成功)。它需有与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相匹配的同胞兄弟、姐妹以及极少数的无亲缘关系的供髓者所输入的异体骨髓,或家庭成员间如父母和子女的骨髓移植;以及与患者HLA不很匹配的无关供者的骨髓。非同胞的兄弟姐妹虽HLA相匹配,但易发生轻重不等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尤其在后一种情况更严重。另一类为同基因骨髓移植,即极少数的同卵双胎孪生兄弟或姐妹间的骨髓移植。
还有一类为自体骨髓移植(ABMT)。此类骨髓移植开展较晚,80年代应用于临床。用自身的骨髓,不需供髓者,此法简便,易于推广,可用于独生子女,并且无GVHD的发生。用于白血病,淋巴瘤和多种实体瘤的治疗。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基因位点同时存在于两条第6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每条上又由紧密连锁的复杂的基因位点组成。每个位点都由几个或几十个等位基因中的一个组成。在细胞膜上,目前所发现的抗原已有200种左右。在实验室目前所能检测到的HLA抗原只有HLA-A-B-C、-D/DR 这几大类。实验室所测得两人之间这几种抗原相符合,不等于两人的全部抗原中没有不相符之处。在同胞兄弟、姐妹中从父母各接受一条染色体上每种基因的一个,所以是单倍体基因遗传。同胞兄弟姐妹间基因配合方式完全相同率仅占25%,父母与子代间总有一个单一型染色体上HLA的A、B等位点的配合不同,故除同卵的孪生兄弟或姐妹外,家庭成员间及无关供者间HLA相匹配的机率是极少的。
口干一定是干燥综合征吗
淋巴瘤、淀粉样变、结节病、丙型肝炎、艾滋病、未控制的糖尿病、移植物抗宿主病,长期服用抗抑郁药、抗胆碱能药物和安定药等均可出现口干症状。因此,口干不一定都由干燥综合征引起,在诊断干燥综合征时必须排除以上因素。
血液真菌感染的原因
(1)疾病本身因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本身就存在免疫缺陷;
(2)治疗因素:即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药物和大量抗生素的应用.
血液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决定于如下三大危险因素:
(1)既往有真菌感染和消化道黏膜、呼吸道或皮肤真菌定植史;
(2)免疫抑制状态;
(3)器官功能损害如肾功能衰竭、肺功能异常、消化道黏膜炎和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
看了以上关于血液真菌感染的原因,大家对这种病症应该有了初步的了解,为避免造成严重后果,预防是关键,在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如持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合并糖尿病等易致感染的代谢性疾病等)中,预先应用抗真菌治疗,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1.化脓性食管炎:化脓性食管炎以异物所致机械损伤最为常见,细菌在食管壁繁殖,引起局部炎性渗出,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及脓液形成,也可呈较为广泛的蜂窝织炎。
2.食管结核:食管结核患者一般多有其他器官结核的先驱症状,特别是肺结核,食管本身症状往往被其他器官症状混淆或掩盖,以至不能及时发现,按照结核的病理过程,早期浸润进展阶段可有乏力,低热,血沉增快等中毒症状,但也有症状不明显者,继之出现吞咽不适和进行性吞咽困难,常伴有持续性咽喉部及胸骨后疼痛,吞咽时加重,溃疡型的病变多以咽下时疼痛为其特征,食物溢入气管应考虑气管食管瘘的形成,吞咽困难提示病变纤维化引起瘢痕狭窄。
3.真菌性食管炎:真菌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部分病人可以无任何临床症状,常见症状是吞咽疼痛,吞咽困难,上腹不适,胸骨后疼痛和烧灼感,重者胸骨后呈刀割样绞痛,可放射至背部酷似心绞痛,念珠菌性食管炎可发生严重出血但不常见,未经治疗的病人可有上皮脱落,穿孔甚至播散性念珠菌病,食管穿孔可引起纵隔炎,食管气管瘘和食管狭窄,对持续高热的粒细胞减少病人应检查有无皮肤,肝脾,肺等播散性急性念珠菌病。
4.病毒性食管炎:食管的HSV感染常同时有鼻唇部疱疹,主要症状为吞咽疼痛,疼痛常于咽下食物时加剧,患者吞咽后食物在食管内下行缓慢,少数病人以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轻微感染者可无症状。
为什么要禁止直属亲属之间相互献血
专家表示在临床上这是为了防止一种称为“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associated graft versus hostdisease,TA GVHD)的疾病,这种疾病是输血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它是受血者输入含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后发生的一种与骨髓移植引起的抗宿主病类似的临床征候群,死亡率高达90%~100%。
由于直系亲属之间血液成分非常相近,因此受者的免疫系统不会将供者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当为异体进行排斥,这样会导致供者的T淋巴细胞能在受者体内存活并增殖,增殖的结果是供者的T淋巴细胞把受者细胞和组织视为异物进行排斥、攻击,造成受者的组织、器官严重损害,甚至导致死亡。这种疾病我国山东大学沈柏均在1991年报道了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