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尿路感染的成因
儿童尿路感染的成因
婴儿宝宝哭闹, 发烧, 不好好吃奶, 孩子又不咳嗽,也不气喘,更不拉肚子。咋了? 一定要排出尿路感染。 一岁下的男婴,平均每四十个就会有一个会有尿路感染(2.7%), 奇怪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女婴尿路感染较少(0.4%)。 这也有可能是男性膀胱输尿管返流较多。 但到了学龄的孩子, 女孩比男孩的尿路感染要多三倍(男生0.03-1.2% , 女生 1 -3%)。有肯能和尿道短有关。 来自粪便的细菌,大多是从会阴进入尿道和膀胱。 有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孩子,细菌更容易进入肾,引起肾炎。 一些大肠杆菌(E.coli), 通过特异的菌毛(pili)和伞毛(fimbriae)附着在尿道膀胱上皮上,是引起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细菌。 一些细菌来自包皮和龟头之间的空隙。 割过包皮的男婴,龟头暴露出来了, 比较干燥, 尿路感染的机率会减少10-12倍。 但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每个新生儿都应割包皮, 我的做法是有选择的割那些有先天性尿路畸形的男婴的包皮。北京和睦家医院外科郑伟
青春期后的女孩, 开始性生活或怀孕了,都会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
为什么这么紧张尿路感染呢?因为生长中的肾比成人脆弱,17% 尿路感染会造成肾的永久性破坏,留下疤痕。 而这肾脏有疤痕的孩子中,10-20%将会有高血压。 可见尿路感染的严重性。
排除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
和成人不同, 六个月以下的婴儿尿路感染, 一定要排出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 因为很多肾盂积水,膀胱输尿管反流等畸形的第一个临床症状就是尿路感染。如果宝宝出生没多久就感染,先天性的疾病概率比成人要高很多。 英国NICE指引建议六个星期以下尿路感染的婴儿都应做B超。 反复发炎的(第二次或以上发炎)或非常见细菌引起的感染,孩子应做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voiding cystourethrogram)以排除膀胱输尿管反流, 后尿道瓣膜或输尿管膨出,膀胱隙室的畸形。也建议做个同位素肾图(DMSA), 以确定肾功能和探寻肾的疤痕化程度。 家长不必担心同位素,其放射量仅为一张X光的五分之一。
哪些症状属于小儿尿路感染
小儿尿路感染有哪些症状表现?尿路感染作为常见的尿道炎症,可发生与任何年龄段。小儿也是尿路感染的易发人群之一。那么小儿尿路感染的症状表现有哪些呢?下面就由我们专家为您详细介绍。
婴幼儿尿路感染的症状:多数婴幼儿发生急性泌尿系统感染后症状不典型,不易察觉,故家长要多观察。通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突发高热、食欲差、呕吐、腹泻、睡眠不安、排尿哭闹,哺乳期婴儿出现吸吮无力或拒绝吸乳,如果婴幼儿出现上述情况要警惕患尿道感染。
儿童尿路感染的症状:儿童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症状通常比较明显。排尿时会感到尿道口灼热感、排尿次数频繁、背部下方或腹部疼痛、发生尿床、血尿(尿液颜色可能是红色、粉红或暗红色)。
专家提醒,父母一旦发现自己的小孩出现泌尿道感染的症状,应尽早带患儿去医院就诊。医生会收集患儿的尿液样本检查,一旦证实是尿道感染,应多饮开水,以增加尿量、冲洗尿路。同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要在医院接受抗生素注射治疗。
儿童尿路感染怎么办
儿童尿路感染有什么症状?
尿路感染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这是因为细菌直接侵犯尿路而引起来的炎症。婴儿期发病率最高,女孩多见(因为尿道短,易被污染)。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1、新生儿时期多以全身症状为主,可见发热、吃奶差,苍白、呕吐、腹泻、腹胀等非特异性表现,还可以有生长发育停滞,体重增长缓慢,甚至抽风、嗜睡、黄疸等表现。
2、婴幼儿期还是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反复腹泻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才逐渐明显。
所以当婴幼儿排尿时哭闹、尿频、或有顽固性尿布疹、不明原因的发热,或者发热缠绵不退应想到本病。
儿童尿路感染怎么办?
一旦诊断婴幼儿有泌尿道感染,治疗的方式跟成人一样需使用抗生素治疗,不过婴幼儿的泌尿道感染,还需多考虑一些问题,某些婴幼儿的泌尿道感染是因为儿童有先天泌尿道有结构异常所造成,如果不处理这个问题,儿童会出现反覆性的泌尿道感染,严重的话会造成肾脏永久性的受损。那么儿童尿路感染怎么办呢?
1、多饮水、勤排尿、减少细菌在膀胱中停留时间。
2、注意勤换尿布,保持会阴部位清洁、干爽。每次大便后擦大便时应由前向后,并且用温水清洗小屁股。
3、去医院取清洁中段尿做尿常规、尿培养等检查即可确诊。
4、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
5、急性疗程结束后,应每月复查一次,共3次,无复发者才视为治愈。反复发作者,每3~6个月复查一次,共2年或更长。
6、注意观察孩子尿色、尿量、尿的次数变化。如果发现孩子有恶心、呕吐等药物反应,要及时向医生反映。
7、给宝宝接小便用的痰盂或者尿布的颜色最好是白色。如果是其他颜色或颜色太杂,不利于直接观察宝宝尿液的颜色,妈妈就不容易发现宝宝尿液异常。
8、在清洗男宝宝的会阴处时应注意不要翻开他的包皮,以免造成损害。在擦拭的时候还应注重小JJ的下面和睾丸的皮肤褶皱处、大腿根部的清洗,以防残留尿液或粪渍。
9、在清洁完会阴后,可用植物油性乳液涂抹于臀部,因为它有着强烈杀菌和保湿效果,不仅能清洁皮肤,里面的氧化锌成分还能保护皮肤。
10、尿布在洗涤时使用一定量的洗涤剂,但浸泡时不要用洗涤剂,可直接泡到盐水或者清水中。如果想洗得更白,可以放一块柠檬到水中一起浸泡,或者是最后滴几滴食醋,食醋可以中和洗涤成分,预防尿布感染。
11、给宝宝多喝温白开水,少喝糖水,多喝含碱性的饮料,可碱化小便,以减轻尿路刺激症状。
12、宝宝的内裤在清洗后最好用热水烫一下,或者放在太阳下晒都可以的。
13、主食的话多喝粥,同时在粥中加入祛湿的薏米、淮山、赤小豆等。忌吃发物,薯条、辣椒等,避免油腻或刺激性的食物,动物脏器、牛奶、豆浆等难以消化的食物少吃。
14、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改善机体的防御功能,消除各种诱发因素。
15、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教育孩子不要憋尿,因为憋尿会给细菌生长繁殖的机会。教育孩子特别是女孩大便后擦拭的正确方法,避免大便污染尿道。
16、裤子要宽松,太紧的裤子会束压外阴部,使细菌容易侵入尿道。
17、睡觉时应采取侧卧位,以减轻对输尿管的压迫,使尿流通畅。
18、每天换一次内裤,内裤要用纯棉制品,煮沸消毒,并经日晒最好。
19、如果西医治疗效果不好,或者反复发作,可以同时辅助用中药治疗,或者辅以药膳食疗。
儿童尿路感染怎么回事
1.尿布的使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我们一般会使用尿布。当孩子将大小便都排在尿布上时,爸爸妈妈们要是没有及时处理,容易引发细菌的感染,从而引发孩子的尿路感染问题。
2.尿路问题。身体自身的发育状况也会引发孩子的儿童尿路感染。比如孩子的尿路存在畸形问题,要是存在这种情况,就容易出现尿路感染的情况。这种情况也是存在较多的无奈。
3.儿童免疫能力差。孩子自身抵抗能力也会影响到健康。比如孩子此前曾经存在病菌感染的情况,爸爸妈妈们还选择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抗生素治疗对于孩子的影响很大,容易破坏孩子的自身抗菌屏障。孩子尿路也容易变得比较脆弱,容易引发尿路感染。
4.宝宝体质弱。当女性没有选择母乳喂养宝宝的时候,孩子自身抵抗能力会变得弱一些,孩子的局部免疫能力也是和这个有关系的。局部免疫能力变差,那么孩子也可能会出现尿路感染的问题。
儿童尿路感染原因
病因
细菌感染(30%):
大肠杆菌占75%~90%,其次为肺炎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和产碱杆菌,近年来革兰阳性球菌的比例升高,如肠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由器械操作诱发尿感的细菌可为肠道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泌尿道梗阻,结构异常,尿路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和神经源性膀胱的基础上并发的尿感可为一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
病毒感染(30%):
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差的时候,某些病毒科引起感染,特别是腺病毒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
真菌感染(25%):
可能继发于糖尿病的留置导尿,免疫缺陷病或类固醇,广谱抗生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治疗过程中。
发病机制
主要通过上行和血行感染,邻近器官感染的直接侵犯少见,正常泌尿道通过以下机制有抗感染作用:
①定期排尿将细菌冲洗出尿道;
②尿中有IgA,溶菌酶,有机酸等抗菌物质;
③泌尿道黏膜产生的分泌型IgA及膀胱黏膜移行上皮细胞分泌的黏附分子(mucin),可有效减少细菌的黏附,所以只有在诱因存在,才为易发尿感的原因。
1.上行感染
正常小儿尿道有少许细菌存在,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尿道黏膜损伤时细菌可入侵或沿尿道上行引起膀胱,肾盂和肾间质的感染,正常输尿管蠕动可使尿液注入膀胱,女孩尿道短,上行感染机会比男孩多,婴儿用尿布,外阴容易受粪便污染是婴幼儿容易发生上行性感染的原因之一,以下因素可促发上行感染:
(1)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小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弹力纤维发育不全,蠕动力弱,易于扩张,尿流不畅。
(2)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输尿管分腹段,盆腔段和膀胱段,正常输尿管进入膀胱呈一钝角,向内,向下进入膀胱壁有一定的斜度和长度,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是由肌肉筋膜鞘组成,输尿管膀胱开口呈斜行裂隙状,起瓣膜作用,当输尿管进入膀胱的角度改变,在膀胱壁内行程太短,输尿管末端环形和纵行肌纤维数量和分布异常或输尿管膀胱开口的先天异常,以及脊髓脊膜膨出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均可引起输尿管膀胱反流,婴儿期下尿道神经发育不成熟,在膀胱充盈期和排尿期产生的逼尿肌功能亢进,使膀胱内压增高,改变了膀胱壁和输尿管交界处的解剖关系也引起VUR,但为暂时性,尿反流分5级:
①Ⅰ级:反流仅见于输尿管,
②Ⅱ级:反流至肾盂,肾盏,
③Ⅲ级:输尿管轻~中度扩张与扭曲,肾盏中度扩张,穹隆无或轻度变钝,
④Ⅳ级:输尿管中度扩张,穹隆角完全消失,
⑤Ⅴ级:输尿管显著扩张与扭曲,肾盂肾盏显著扩张,多数肾盏不见乳头压迹,尿液反流的危害在于可造成上行性尿感反复发作引起肾瘢痕,而且,Ⅲ级以上的尿反流也可因肾盏内压力过高引起肾内反流和肾间质损害,两者同时或单独存在均可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3)其他先天畸形和尿路梗阻: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肾盂积水,后尿道瓣膜,多囊肾等均可使引流不畅而继发感染,此外,还可由神经源性膀胱,结石,肿瘤等引起梗阻。
(4)病原菌:病原菌的致病力也是影响尿感的主要因素,以大肠埃希杆菌为例,其菌体抗原和荚膜抗原K是决定大肠埃希杆菌尿路致病性的必要条件,此外,大肠埃希杆菌菌体表面有许多P菌毛,能表达黏附素,能特异地与泌尿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使菌体紧密黏附于泌尿道上皮,避免被尿液冲洗,得以在局部繁殖引起上行感染。
儿童尿路感染饮食禁忌
1、忌发物:发物(如猪头肉、鸡肉、蘑菇、带鱼、螃蟹、竹笋、桃子等)对炎症发热有加重病情的作用,故而忌食。
2、忌胀气之物:胀气之物包括牛奶、豆浆、蔗糖等,尿路感染常出现小腹胀痛之感,而腹部胀满往往使排尿更加困难。
3、忌助长湿热之品:包括酒类、甜品和高脂肪食物,本病为湿热太盛之病,凡助长湿热之品都能加重病情。
4、忌辛辣刺激之物:这些食物可使尿路刺激症状加重,排尿困难,有的甚至引起尿道口红肿,还可使炎症部位充血肿痛。
5、忌酸性食物:酸性食物包括猪肉、蛋类、牛肉、鸡肉、鸭、鲤鱼、牡蛎、虾,以及面粉、大米、花生、大麦、啤酒等。尿的酸碱度对细菌的生长、药物的抗菌活力都有密切关系,忌食酸性食物的目的,是使尿液呈碱性环境,增强抗生素的作用能力;因糖类在体内也可提高酸度,故含糖量高的食物也需限制。
儿童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
1.肾盂肾炎
婴幼儿占多数,以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常有38.5℃以上的发热,高热时可有惊厥或寒战,同时还有全身不适、神萎、面色苍黄,呕吐、恶心、轻泻。年长儿述胁肋部或腰痛,肾区叩击痛。
新生儿表现如败血症,有体重下降、喂养困难、黄疸、激惹、发热或体温不升。
2.膀胱炎
大多为年长女孩,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排尿不尽、下腹不适、耻骨上区疼痛、尿失禁的症状,有时尿恶臭,有外阴部湿疹。膀胱炎一般不引起发热。
儿童尿路感染的治疗
儿童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与成人相似,无药敏结果时予以广谱抗生素,取得药敏结果后,根据药敏选用毒性最小的窄谱抗生素。胃肠外给药至体温正常后 24~48h,再口服用药1~3个月,疗程完成后1周内复查尿培养,第2年还应经常复查。儿童急性UTI,尽管短程疗法有效,但仍宜用7~14天的传统疗程。青春期女孩子可能是个例外,因其对短程疗法的合作性增加了,喹诺酮类可影响软骨的发育,故禁用。
儿童复发性UTI,尤其是在肾内有瘢痕存在或可见的VUR时,可选用以下药物长期预防:磺胺甲?唑/甲氧苄啶SMZ-TMP每次2mg/kg或复方TMP 2次/d,其中含磺胺甲?唑SMZ每次10mg/kg、呋喃妥因2mg/kg?d单剂量或扁桃酸乌洛托品50mg/kg?d,分3次。
磺胺耐药,疗效不佳,磺胺甲?唑/甲氧苄啶SMZ-TMP和结晶呋喃妥因疗效尤佳。就保护肾功能而言,VUR的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相比,未发现外科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尽管外科技术日益完善,但仍有瘢痕增大,肾脏肿大。因此,现主张延长抗菌疗程,密切观察,尽量防止瘢痕增大。外科治疗仅限于经2~4年的药物治疗失败的儿童。
尿路感染的治疗虽然以上给出了疾病的相关的知识,但是尿路感染这种疾病来说还需要我们知道的就是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时候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应该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应该检查治疗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跟尿路感染的患者最好检查的沟通。
儿童尿路感染治疗方法
儿童出现尿路感染问题,治疗方法上还是需要先看重护理方法。要是尿路感染引起了孩子的低烧问题,建议爸爸妈妈们先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进行处理。比如选择用温水擦拭宝宝的身体,帮助孩子的身体散热。
孩子们还需要多喝水,增加孩子小便的次数,能够更高频率的冲洗尿道,这样也能够缓解尿道感染的问题。当孩子排尿之后,还需要注意清洁方式。我们要注意保持孩子排尿器官的干爽。孩子所使用的尿布,要经过高温消毒,才能够防止病菌的残留。
选择药物要慎重。对于儿童尿路感染问题,我们也要注重药物的选择。有些药物存在副作用,会引发孩子的呕吐以及食欲变差的问题。我们建议爸爸妈妈们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合理选择药物,才能够对症治疗。
儿童尿路感染的成因
细菌感染(30%):
大肠杆菌占75%~90%,其次为肺炎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和产碱杆菌,近年来革兰阳性球菌的比例升高,如肠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由器械操作诱发尿感的细菌可为肠道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泌尿道梗阻,结构异常,尿路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和神经源性膀胱的基础上并发的尿感可为一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
病毒感染(30%):
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差的时候,某些病毒科引起感染,特别是腺病毒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
真菌感染(25%):
可能继发于糖尿病的留置导尿,免疫缺陷病或类固醇,广谱抗生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治疗过程中。
发病机制
主要通过上行和血行感染,邻近器官感染的直接侵犯少见,正常泌尿道通过以下机制有抗感染作用:
①定期排尿将细菌冲洗出尿道;
②尿中有IgA,溶菌酶,有机酸等抗菌物质;
③泌尿道黏膜产生的分泌型IgA及膀胱黏膜移行上皮细胞分泌的黏附分子(mucin),可有效减少细菌的黏附,所以只有在诱因存在,才为易发尿感的原因。
1.上行感染
正常小儿尿道有少许细菌存在,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尿道黏膜损伤时细菌可入侵或沿尿道上行引起膀胱,肾盂和肾间质的感染,正常输尿管蠕动可使尿液注入膀胱,女孩尿道短,上行感染机会比男孩多,婴儿用尿布,外阴容易受粪便污染是婴幼儿容易发生上行性感染的原因之一,以下因素可促发上行感染:
(1)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小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弹力纤维发育不全,蠕动力弱,易于扩张,尿流不畅。
(2)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输尿管分腹段,盆腔段和膀胱段,正常输尿管进入膀胱呈一钝角,向内,向下进入膀胱壁有一定的斜度和长度,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是由肌肉筋膜鞘组成,输尿管膀胱开口呈斜行裂隙状,起瓣膜作用,当输尿管进入膀胱的角度改变,在膀胱壁内行程太短,输尿管末端环形和纵行肌纤维数量和分布异常或输尿管膀胱开口的先天异常,以及脊髓脊膜膨出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均可引起输尿管膀胱反流,婴儿期下尿道神经发育不成熟,在膀胱充盈期和排尿期产生的逼尿肌功能亢进,使膀胱内压增高,改变了膀胱壁和输尿管交界处的解剖关系也引起VUR,但为暂时性,尿反流分5级:
①Ⅰ级:反流仅见于输尿管,
②Ⅱ级:反流至肾盂,肾盏,
③Ⅲ级:输尿管轻~中度扩张与扭曲,肾盏中度扩张,穹隆无或轻度变钝,
④Ⅳ级:输尿管中度扩张,穹隆角完全消失,
⑤Ⅴ级:输尿管显著扩张与扭曲,肾盂肾盏显著扩张,多数肾盏不见乳头压迹,尿液反流的危害在于可造成上行性尿感反复发作引起肾瘢痕,而且,Ⅲ级以上的尿反流也可因肾盏内压力过高引起肾内反流和肾间质损害,两者同时或单独存在均可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3)其他先天畸形和尿路梗阻: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肾盂积水,后尿道瓣膜,多囊肾等均可使引流不畅而继发感染,此外,还可由神经源性膀胱,结石,肿瘤等引起梗阻。
(4)病原菌:病原菌的致病力也是影响尿感的主要因素,以大肠埃希杆菌为例,其菌体抗原和荚膜抗原K是决定大肠埃希杆菌尿路致病性的必要条件,此外,大肠埃希杆菌菌体表面有许多P菌毛,能表达黏附素,能特异地与泌尿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使菌体紧密黏附于泌尿道上皮,避免被尿液冲洗,得以在局部繁殖引起上行感染。
2.血行感染
在败血症或其他病灶引起的菌血症时,细菌经血流进入肾皮质和肾盂引起尿感,血行感染以新生儿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