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酒的历史典故
解酒的历史典故
关于解酒方的历史,宋代窦萍有如下记载。"虞宗有鲭,云可以醒酒,而不著其造作之法"。"《醴乐志》柘浆折朝酲,言甘蔗汁治酒病也"。"兴庆池南有草数丛,叶紫而茎赤,有醉者摘叶臭之,立醒,故谓之醉醒草'醉酒莫过于烧酒醉人者。轻者伤身败体,重则危及性命。
宋代赵希鸹的记载:"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烫皮切片,将筋撬开口,用冷水送粉皮下喉即安。"
清王士雄:"解酒毒,(大醉不醒),枳子煎浓汁灌;人乳和热黄酒服,外以生熟汤浸其身,则汤化为酒,而人醒矣。"解烧酒毒,芦菔汁,青蔗浆,随灌。绿豆研水灌,或以枳子煎浓汤灌。大醉不醒,急用热豆腐遍体贴之,冷即易,以醒为度。外用井水浸其发,并用故帛浸湿,贴于胸隔,仍细细灌之,至苏为度。"解酒醉:饮酒大醉,冲葛粉食之即解,烧酒醉者,饮糖茶或麻油。糯米炒焦,冲水作茶饮。饥时米即可食。"
元代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之解醒汤:中酒后服之(东垣李明之方,妙绝。其孙李信之传)。白茯苓(一钱半),白豆蔻仁(半两),木香(半钱),桔红(一钱半),莲花青皮(三分),泽泻(二钱),神曲(一钱,炒黄),缩砂仁(半两),葛花(半两),猪苓(去黑皮,半钱),干生姜(二钱),白术(二钱),人参(一钱)。右为细末,和匀,每服二钱半,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疾去矣,不可多食。"
古代中元节有什么活动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中元普渡、祭祀土地、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中元节的核心在于怀缅和祝福亡人,不仅具有信仰维度上的重要意义,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具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
历史典故:
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酒的的历史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大体上,古酒约分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二为蒸馏酒。有色酒起源于古代,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为此种酒,恐是果实花木为之,非谷类之酒。谷类之酒应起于农业兴盛之后。陆柞蕃著《粤西偶记》关于果实花木之酒,有如下记载:(广西)平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猿酒。
若此记载真有其事,则先民于草木繁茂花果山地之生活中,采花作酒,自是可能。谷类酿成之酒,应始于殷。殷代农业生产盛,已为多数学者公认。农产物既盛,用之作酒,势所必然。以朱芳圃编《甲骨学》下册文十四,酒字,凡二十一见;郭沫若《殷墟文字研究》,复有“酒,受酋年”之文。受酋年,即出酒丰富之年。而殷人以酗酒亡国,史书所载,斑斑可考。(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酒 早初酒应当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实粮食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才出酒的,无论是吴姬压酒劝客尝,还是武松大碗豪饮景阳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随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酿酒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而为蒸煮、曲酵、馏、最大的突破就是对酒精的提纯。数千年来,中国的酿酒事业,在历史的变迁中,分支分流以至于酿造出了许多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反应当地风土人情的各类名酒,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酒礼酒俗,无不构造出一个博大的渊深的名酒古国。
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说明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人们受这种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逐渐发明了人工酿酒。我国最晚在夏代已能人工造酒。如《战国策》:“帝女令仪狄造酒,进之于禹。”
据考古发掘,发现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有许多陶制酒器,在甲骨文中也有记载。藁城县台西村商代墓葬出土之酵母,在地下三千年后,出土时还有发酵作用,汉代班固在《白虎通·考点》中亦有芳香的药酒意思的解释。罗山蟒张乡天湖商代墓地,发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古酒,它装在一件青铜所制的容器内,密封良好。至今还能测出成份,证明每一百毫升酒内含有8239毫克甲酸乙醋,并有果香气味,说明这是一种浓郁型香酒,与甲骨文所记载的相吻合。
周代,酿酒已发展成独立的且具相当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并设置有专门管理酿酒的“酒正”、“酒人”、“郁人”、“浆人”、“大酋”等管职。
酒,是人类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大饮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酒是伊朗撒玛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弥人;中国最古老的实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汉代御酒,据专家考证系粮食酒(也有专家认证为黄酒,作为黄酒工作者闻之为之跃呼、幸哉至善!)至今仍香醇可饮,可谓奇也!中国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从中可以佐证酒的存在之久。至于文史中的记载更是枚不胜举,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大雅·即醉》)的诗讯《周易》、《周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关于古代酒俗的记载更多,如“酒者可以养老也”(《礼记》)、“酒以成礼”(《左传》)等。这说明酒存在着多种用途,是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
倒笃菜的历史典故
传说,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战火连天,百姓生活贫苦,睦州(富春郡,今建德)百姓家家户户都用大瓦缸腌制九头芥作为日常菜肴的风俗,但是当时人们在腌制时却无法避免菜烂在缸里,往往辛辛苦苦腌好一坛菜却要倒掉大半坛。
孙权的母亲吴国太是睦州人,她聪慧端庄,心灵手巧。她当年虽然居住城中,却也自己动手腌制九头芥,为了防止菜在腌制过程中烂掉,她将腌菜坛子倒过来摆放,使腌制时的废液自然沥出,这样一来,她家腌制的菜就再没有烂掉过了。这个方法被当地百姓形象地称为“倒笃”,“倒笃菜”就这样在吴国太的巧手下诞生了。这个方法在江南流传了近千年,至今仍为百姓所采用。
国庆节放假2019调休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消息公布,2019十一国庆节假期是10月1日至10月7日,共7天。其中,10月1日、10月2日、10月3日是法定假日。
历史典故:
1、1949年10月9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由许广平代马叙伦(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提出的以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建议。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作出正式决定。
2、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清明节扫墓有什么意义
清明节扫墓有先人追思之意。
扫墓的习俗在秦朝的时候就有了,源于上古时期的春祭活动,由春祭向祭祀祖先转变,是中国人每年春季都会进行的一项活动。
历史典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红酒的历史
葡萄酒在大约公元前1000年到前500年之间在法国南部出现,而后它开始在地中海盆地的大部分地区进行繁衍传播。早期,这种饮料一直被视认是一种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高尚饮品,也是一种用来敬拜酒神巴克斯(Bacchus)的祭神用品。
红酒在全世界的基督教徒的心中还代表了耶稣基督的血液,这点促进了红酒的平民化,使得平常民众也拥有了饮用甘美的红酒的权利。(参见圣餐礼)
蜜酒的历史
有资料显示,蜜酒的酿造历史非常悠久,可能比其它任何酒的酿造历史都要久远。它出现的具体时间据有关部门和资料考证,距今大约有一万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公元前 780 年,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猿酒”的启发下制作蜂蜜酒,并且已经出现在周幽王的宫宴当中。有关蜜酒的历史资料,在唐代以后所编著的《食疗本草》、《酒小史》以及《本草纲目》等文献中都有记载,这些都说明,蜜酒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传统食物之一。
通过研究国外的史料和有关的研究资料可以发现,在古埃及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就出现饮用蜜酒的习惯,即便实在后来人们发明了其他果酒饮料以后,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依然有非常多的人继续酿制蜜酒,而且将蜜酒作为当地的特产销售馈赠他人。到公元 1485 年前后,英国和印度等国家都分别出现了利用蜜配制而成酒,有些地区还出现了以纯蜂蜜酿制而成的酒。
红酒的历史
葡萄酒在大约公元前1000年到前500年之间在法国南部出现,而后它开始在地中海盆地的大部分地区进行繁衍传播。早期,这种饮料一直被视认是一种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高尚饮品,也是一种用来敬拜酒神巴克斯(Bacchus)的祭神用品。
红酒在全世界的基督教徒的心中还代表了耶稣基督的血液,这点促进了红酒的平民化,使得平常民众也拥有了饮用甘美的红酒的权利。
蝴蝶面的历史典故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武昌洪山附近有 家专卖面食的小铺子,招牌本来是“悦来店”,取“近者悦,远者来”之意。然而,某些轻薄之徒看到当垆的是一位漂亮姑娘,遂呼其为“美人店”。于是一传十, 十传百,人们反而把“悦来店”的招牌淡忘了。这个店 里出售的一种蝴蝶面远近闻名,供不应求。它的经营 方式与众不同:一年只做5个月的生意,红菜苔上市 才开张,红菜苔罢园就歇业。在这段时间中,也只限 清晨接待顾客,每人供应一碗,以一柱香为度,香点完了立即挂牌:“明日请早”。
有一年,住在司门口的一个富家公子慕名前往, 接连两次都是去晚了一点,虽经一再恳求,当垆姑娘仍不肯破例,连冷板凳都坐不成。第三天,这位公子 天不亮就去了,总算吃到一碗垂涎已久的蝴蝶面。从此每日必到,成为座上常客。两三个月后,请人说合,情愿出重金 娶当垆的姑娘为妻,即令为此破产也在所不惜。姑娘看到他为了区区一碗面,不避风露,不怕路远,不辞劳顿,每天必到,的确是情真意挚,于是应允了这门亲事。腊月二十八结婚后,到了正月初四,不仅没有像往年那 循例做生意,还在门上贴出了“自即日起,永远歇业”的启事。过了几天,有人在启事旁边粘了一张花笺,上面是仿照唐人崔护“人面桃花”的诗 意而写的一首打油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羹汤相映红。玉人不知何处去,空令食客怅春风”。这样一来,更加激起了顾客的公愤。经辗转打听,弄明原因后,纷纷责备这位公子,不该只图自己享艳福,而剥夺了大家的口福。公子为了息事宁人,和新婚妻子商量,办了几桌酒席,招待往日顾客,并当众公布蝴 蝶面的制作方法,大家才怀着惋惜的心情散去。
这些诀窍公布后,虽然有人如法炮制,并在原址整天营业,但生意总不及以前“美人店”那样好。据分析除了用料欠考究,火候未掌握好之外,还有三种原 因:“美人店”只在清晨营业,顾客是饥者易为食;每人限购一碗,少吃多滋味;过了一炷香时间停止供应,物以稀为贵。看来“美人店”的那位姑娘对“顾客心理学”是颇有研究的。好事者还加上一条:后来执业是五短三粗的黑汉子,其形象不能给人以美感。这就是说顾客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喝酒吐了吃点什么好 蜂蜜柠檬汁
我国是酒文化十分悠久的国家,在我国有几千年的饮酒历史,那么肯定也有很多解酒的良方,蜂蜜柠檬汁便是我国民间实践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解酒良方,蜂蜜具有保肝解毒的作用,能帮助肝脏解酒,柠檬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能增强人对酒精的抗性,因此,在醉酒呕吐后饮用蜂蜜柠檬汁能保肝、解酒以及促使人清醒。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春祭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明节也持续到了如今,清明扫墓、祭祖、踏春游玩的习惯也就一直传承了下来。
历史典故
1、《淮南子·天文训》中讲:“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2、《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疙瘩汤的起源及历史故事
菜品典故:相传很久以前,一位老妇人去看望已嫁他乡的女儿,到了中午该做饭时,女儿却犯了难,按说母亲来了该做点儿好吃的孝敬母亲一番,可是母亲来的突然走的匆忙,吃了饭就要往回赶路,一来自己来不及准备,二来婆家的日子也过得紧巴,这可做点儿啥呢?女儿灵机一动,有了办法。她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儿白面盛到碗里,加入丁点儿的水,用筷子搅拌成小碎疙瘩糊进锅里,又搜寻一些土豆、萝卜、鸡蛋、大葱、香菜等放入锅内,煮熟后烹了一勺油花,加入盐等佐料,便做成了一锅不稠不稀香喷喷的汤饭,小心翼翼地端给娘亲要娘亲吃,不料母亲品尝后赞不绝口,女儿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母亲问女儿这叫啥饭,女儿说这是我来到婆家后学会做的饭,名叫“疙瘩汤”。从此,这种经济快捷而又方便的美食就传遍了千家万户。
青团平时可以吃吗
可以。
青团是清明节的一种传统食物,是根据历史典故所慢慢流传下来的食物,其口感软软糯糯、香甜十足,其中还包有很多的馅料,是很多人都爱吃的食物,青团在清明节吃是一种饮食习俗,具有祭奠先人的意思,青团作为一种食物,其平时吃也是没有问题的,并不会带来什么特殊的含义。
青团是用新鲜的艾草制作,制作青团的艾草一般是使用者两种,一种是艾蒿,另外一种是黄花艾,这两种植物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所以青团也会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平时吃青团没有问题,但是需要判断青团是否添加了人工色素,不要购买到色素青团。
青团的历史由来和故事
青团的由来和故事主要有两种,具体如下:
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防止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农民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给李秀成吃,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因此吃青团的习俗传开了。
有个年轻人名叫金兰,父亲亡故,靠母亲在家纺纱织布度日,朝廷命令,田地抛荒要被处死,母亲误以为自己送饭迟了,又要遭儿子打骂,一时想不开,投进水塘自尽,金兰立刻跳进水塘,但只摸到一块木板。,为了纪念母亲,他将母亲放饭篮的地方长出的野草绵青采回来,做成苦饼,小伙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就把这一天叫做清明,每年清明日都带着苦饼到水塘附近的路边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