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什么
肠套叠是什么
概述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为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随年龄增长该病发病率逐渐下降,约75%的病例见于2岁以内婴儿,尤以4~10个月婴儿最多见,男婴较女婴多2~3倍,春夏发病率较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原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了,约95%以上的小儿肠套叠属原发性的,初期,套入的肠管受挤压,特别是颈部,可因肠壁的痉挛收缩而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而肠梗阻又增加了肠蠕动阻力,导致套入部蠕动增强,迅速向前伸,套入部肠系膜套入加深,使其血管回流障碍,发生静脉性瘀血、组织水肿、管壁增厚、变硬,使自动脱套成为不可能,在婴儿期,回盲部、升结肠游离度大,肠系膜缺少脂肪、单薄,有利于肠套叠发展。
按照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回盲部套叠(回肠套入结肠)、小肠套叠(小肠套入小肠)、结肠套叠(结肠套入结肠)。
临床表现
多为平素健康的婴儿,突然发病。年长儿发病稍缓,症状不如婴儿典型。
1. 腹痛突然发生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哭闹不安,屈腿,两臂乱动,或以手抓按腹部,面色苍白,出汗。持续数分钟后,腹痛消失,间歇10~20分钟后又反复发作。较大儿童发作间隔时间较长。阵发性腹痛是由于肠系膜受牵拉和鞘部强烈收缩所致。
2. 呕吐早期呕吐为肠系膜被牵拉所致。吐出物为奶块或食物残渣等胃内容,次数不多。随后吐出物含胆汁,晚期可为粪样物。
3. 便血为婴儿肠套叠的特征。在腹痛发作后可有1~2次正常大便,约85%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粘液血便。小肠型肠套叠和儿童肠套叠便血率较低,出现也较晚。
4. 腹部肿块早期腹部平软,无压痛。多数病例可扪及肠套叠的肿块,小肠结肠型肠套叠沿结肠框分布,常位于右上腹部或脐上,呈腊肠样,表面光滑,中度硬,略有弹性,稍可移动。以后随套叠的进展,肿块可循结肠移至左腹部。少数病例的套入部可达直肠,多数病例的回肠末端及盲肠套入结肠内,右下腹部扪诊常有空虚感。小肠套叠肿块多在脐周,活动度较大,不易扪及。晚期病例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出现腹胀、腹水、腹肌紧张及压痛,不易扪及肿块,有时腹部扪诊及直肠指检双合检查可触及肿块。
5. 全身情况早期病儿一般状况尚好,体温正常,但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或拒乳。随着病程延长,病情渐重,精神萎靡或嗜唾、阵发性哭闹等腹痛症状反而不明显。发病二三天后的晚期病儿,由于肠坏死或伴腹膜炎,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和高热、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肠套叠的常见检查方式
1.肛门指诊
为本病的常规检查,可见指套染血或排出血便,个别肠套叠严重时套入顶点可达直肠,此时直肠指检可扪及子宫颈样肿块。
2.X线检查
(1)腹部平片:肠套叠多无可靠征象,完全性梗阻时腹部平片可见部分肠管积气积液和持续扩张的小肠袢,并发肠坏死,腹膜炎者,有肠麻痹,腹腔积液征象,偶可在腹部平片见到肠套叠直接征象,如在右下或右腹部见到一段充气结肠内有腊肠样软组织肿块,肿块近侧结肠影缺如,有时肿块影四周有一薄层壳样气体包围。
(2)钡餐检查:用于诊断小肠套叠,成人慢性和空肠-胃吻合口套叠,以及少见的十二指肠套叠。
(3)空气灌肠检查:空气灌肠检查肠套叠,是随着水压灌注进行整复成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空气灌肠是借透亮气体,把套入部衬托为密度高的软组织包块影,不仅能早期确诊,且有整复作用,因而具有双重临床意义,以空气灌肠器做结肠注气,压力为6~8kPa,在萤光透视下由肛门缓慢注入空气,开始时空气注 入肠腔比较容易,到达套叠头部时突然停滞不前,由于套叠头部向充气结肠内突出,气柱前端形成明显之杯口状影,在无空气灌肠器时,亦可采用低压钡灌肠方法。
3.内镜检查:
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口套叠可行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内镜可见充血水肿的小肠黏膜经吻合口向胃内突出,慢性小肠型套叠可采用纤维小肠镜来诊断,同时可取活检,有助于确定病理性质,累及结肠的套叠根据情况可选用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
4.超声检查:
肠套叠声像主要为肠梗阻,套叠局部和肠壁缺血等特征表现。
(1)肠梗阻的表现:套叠部位以上的肠管扩张,内充满液性或半液性内容物。
(2)套叠部位的表现:套叠部位超声呈现一实质性团块,横切面时表现由多层叠肠壁形成的“同心圆”征,纵切面时呈“套筒”征,当套叠靠近腹壁或小儿患者肠套叠时,应用5~7.5MHz的高分辨率探头,可使该征象显示更清晰。
(3)肠壁缺血坏死表现:
①腹腔积液,腹腔内出现游离无回声区,可在肝肾间隙,肠管间探及。
②套叠内积液,表现为套叠反折处两层肠管浆膜层之间出现新月形液性暗区。
③套叠附近肠管运动减弱,动态观察无蠕动或极少蠕动,肠内容物静止不动。
④彩色多普勒检查:如肠管内血流信号缺少或消失,尤其是动脉信号,消失时提示肠壁缺血。
5.CT:
肠套叠表现为腹腔内分层状软组织肿块,其形态因层面与肿块呈平行,垂直或斜行关系而不同。
6.MRI:
应用报道较少,表现为套叠近端肠管明显扩张,积气及气-液平面,套叠肠管区可见同心圆状长/短T1长/等T2软组织肿块信号,腹腔内可有少量游离液体呈长T1长T2信号。
小儿肠套叠发病年龄
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三个月到六岁期间引起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本病百分之六十的患儿年龄在一岁以内,但新生儿罕见,男孩多于女孩,约4:1,健康肥胖的儿童多见,发病季节与胃肠道病毒感染流行一致,以春季多见。
婴儿肠套叠是怎么引起的 婴儿肠套叠危险吗
肠套叠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其复位是紧急的治疗措施,一旦确定应立即进行。在早期一般情况好,但是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加重,可出现全身情况恶化,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出现严重脱水、高热、嗜睡、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肠套叠要不要动手术 小儿肠套叠容易复发吗
肠套叠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其复位是紧急的治疗措施,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复位。复位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是灌肠疗法,在肠套叠四十八小时之内,全身症状好,腹部不胀,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可以采取气钡灌肠的方法复位。那如果是肠套叠超过四十八到七十二个小时,或者是有肠坏死、肠穿孔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肠套叠都有一部分病例可以复发,大约5%-8%,灌肠复位比手术复位的复发率高。
婴儿肠套叠
婴幼儿肠套叠是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是婴儿急性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部位多由回肠末端套入宽大的盲肠腔内。发病与肠管口径不同、肠壁肿瘤、憩室病变、肠蠕动节律失调等因素有关。
异常妊娠注意事项
1、当妇女下腹痛时,一定警惕宫外孕。
2、宫外孕是比流产更严重的疾病,随着胎儿长大,输卵管会破裂而引起大流血。不仅是胎儿,更重要的是威胁着母亲的生命。
3、宫外孕也易和其它一些腹痛的毛病相混淆,应注意区分。肠套叠是剧烈腹痛,大便带血;阑尾炎的疼痛是从心口开始逐渐移至右下腹;而宫外孕,也就是子宫外妊娠破裂,是下腹剧痛,出血。
宝宝肠套叠的症状
不少妈妈会问,肠套叠是个什么鬼?其实肠套叠就是一段肠子套入相邻的一段肠子里,造成肠道梗阻而不通畅。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那么以下关于宝宝肠套叠的症状你了解吗?
1、腹痛
宝宝可能表现为哭闹、屈腿、面色苍白。反复发作后,患儿精神渐差、嗜睡、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甚至出现休克。
2、呕吐
腹痛发作不久后就可能产生呕吐现象,开始的时候会吐乳汁和食物残渣,后期会吐粪便。
3、果酱样大便
宝宝的大便呈果酱状,以后便排出含血和粘液的粪便,少数婴儿来诊时无血便,仅肛门检查时手套上染有血迹。
4、腹部肿块
由于肠管发生了套叠,因此宝宝的腹部会隆起成肿块状。早期可以用手按压感觉到肿块,晚期会有脱水腹胀的反应。
小儿肠套叠怎么治疗
首先,我们的家长朋友们要知道什么是小儿肠套叠。其实小儿肠套叠就是指患儿的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引发的疾病。小儿肠套叠占肠梗阻发病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十五。目前医学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小儿肠套叠,慢性小儿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的小儿肠套叠。急性小儿肠套叠是婴幼儿期一种特有的疾病,以四个月到十个月左右的婴幼儿比较多见,孩子两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小儿肠套叠的发病逐年减少。目前小儿肠套叠男女发病之比为二比一或是三比一。绝大数小儿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小儿肠套叠比较少见,不及小儿肠套叠总例数的十分之一。
小儿肠套叠怎么治疗?另外,关于小儿肠套叠的纵断面上一般分为三层:外层为肠套叠鞘部或外筒,套入部为内筒和中筒。小儿肠套叠套入最远处为头部或顶端,肠管从外面套入处为颈部。小儿肠套叠多为顺行性套叠,与肠蠕动方向一致,小儿肠套叠发生后,套入部随着肠蠕动不断推进,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颈部紧束使之不能自动退出。医学研究表明,小儿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结病毒感染有关。
小儿肠套叠怎么治疗?如果小儿肠套叠患儿已有休克或腹膜炎症状,或灌肠复位失败,需行剖腹探查。小儿肠套叠术前应予胃肠减压、静脉输液和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等。小儿肠套叠术中须探查是否存在诱发肠套的器质性病变。小儿肠套叠复发率为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二,其中约有三分之一发生于小儿肠套叠患儿首次发病当天,大多数则在六个月内复发。小儿肠套叠复发者往往没有固定套入部,同一小儿肠套叠患儿可复发多次。小儿肠套叠手术复位或行肠切除者较少复发。与首次发病者比较,无手术治疗史的复发小儿肠套叠,灌肠复位成功率几乎完全相同甚至略高。复发小儿肠套叠患儿通常就诊较早,症状较轻,仅表现为不适和烦躁。需要注意的是,复发小儿肠套叠应考虑存在肠道病变可能。胸腹部手术术后均有继发肠套叠可能。小儿肠套叠患儿术后出现肠梗阻表现时,往往首先使人想到绞窄性肠梗阻,因此很少在再次探查术前明确小儿肠套叠诊断。大多小儿肠套叠术后肠套叠发生于术后一个月内,平均十天时间左右。
小儿肠套叠怎么治疗?综上所述,我们的家长们要知道当遇到自己的宝宝发生小儿肠套叠,一定不要慌张,首先便是要及时送宝宝到医院进行检查确诊,然后确定治疗处理办法,帮助宝宝舒缓痛苦。
蛔虫性肠梗阻如何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肠套叠鉴别。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鉴别时要仔细检查腹部是否可触及肿块,右下腹是否有空虚感,肛门指诊观察指套上是否有果酱样黏液便,以便进一步确诊。
而蛔虫性肠梗阻多见于幼儿及儿童,阵发性腹疼,可有吐、便蛔虫史;腹部包块多在脐周呈条索状或面粉团样,压之可变形;临床很少有便血;患儿在发病前多有驱虫不当史;腹部超声显示肠腔内蛔虫影像。
必要时做腹部超声等辅助检查,协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