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按摩止汗 足三里
中医按摩止汗 足三里
足三里是身体一定十分重要的穴位。细心的你肯定发现了中医在治疗很多病症的时候都会出现足三里的身影。在防止身体过度出汗的时候,足三里主要担当的是针对常年身体虚弱、出汗过度的患者。足三里位于膝盖外侧膝眼下大概4横指的位置,找到足三里之后,着力按揉足三里即可。
过度出汗对身体是有害而无利的,防止身体过度出汗除了可以药物治疗外,还可以坚持按揉这三个穴位来巩固治疗。
急性肠胃炎胃痛怎么办
按摩止痛
急性肠胃炎胃疼痛剧烈时,可以用按摩疗法缓解胃痛;
用手掌在上腹部轻轻按摩,然后在肚脐周围按摩和节律性地轻压,自上而下,从右到左,由轻渐渐加重。这样可以缓解胃痛。
点、按、揉足三里
胃痛剧烈者,先以止痛为主;
患者俯卧位,然后用拇指指端和螺纹面交替点按足三里穴位2-3分钟,待疼痛缓解后,再按揉足三里穴,以强烈酸痛为度。
弹拨、按揉胃俞穴
可以用拇指螺纹面交替弹拨、按揉第12胸椎棘下、旁开1.5寸的胃俞穴2-3分钟,以左侧为主,以酸胀为度。
弹拨、按揉脾俞穴
用拇指螺纹面交替弹拨、按揉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脾俞穴2-3分钟,以左侧为主,以酸胀为度。
一指禅推天枢穴
用一指禅推法推肚脐旁2寸的天枢穴2-3分钟,着力宜轻快、渗透。
按、揉手三里穴
患者坐位,用拇指螺纹面按揉曲池穴下2寸的手三里穴1分钟,以酸胀为宜。
按、揉内关穴
用拇指螺纹面按揉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内关穴1分钟,以酸胀为度。
平推胃脘部
用掌面紧贴胃脘部,做横向往返推擦约1分钟,以温热为度。
斜擦两肋部
用手掌面紧贴两侧肋间隙处,沿肋骨反复推擦1分钟,以温热为度。
常按四大养胃穴位
常按4养胃穴位 按赢春季“保胃战”
中医认为,防止胃痛的发生,应从病因入手,重在日常保健,如不要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合理饮食、控制情绪等等。养生穴位的按摩,可有效防治胃痛。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是治疗胃痛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下面教你中医按摩养胃法,快去学学!
胃痛也叫胃脘痛,是常见疾病,中医认为胃脘痛是由胃气失和、胃络不通、胃失濡养经络所过,主治所在引起的,饮食不节、劳累、受风寒、情志不畅等因素均可诱发和加重病情。
防止胃脘痛的发生,重在日常保健,应该从病因入手,如不让身体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注意饮食,控制自己的情绪等。也可以按摩养生穴位做做日常保健,如经常按揉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位。
内关穴、公孙穴
内关是人体上的重要穴位。内关在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的地方。公孙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内关和公孙都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有8个,4个在上肢,4个在下肢。中医常把上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和下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相配,组成4对,每一对都有独特的治病功能。内关和公孙就是专治心、胸、胃病的一对。
足三里穴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调养脾胃的大穴,也是人体的重要强壮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以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
中脘穴
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动胃经的元气,六腑的健康问题首选它们对应的募穴治疗,胃是六腑之一,所以养胃不能不用胃的募穴中脘。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
日常保养胃部,治疗胃痛,可以常常按摩这4个养生穴位,也可以用艾灸(隔姜灸的效果更好)的方法常灸它们。胃痛严重的时候,可以用拇指分别对这几个养生穴位用力按揉,同时缓慢地进行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便能止痛。
顺便提一下,上述4个养生穴位,对治疗呕吐也有很好的效果。呕吐也是日常多发病,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寒邪、晕车晕船等都会导致呕吐,呕吐的时候,用拇指用力按揉上述4个穴位,每个养生穴位3~5分钟,能立即止吐。
胃不好大多都是由日常的一些坏习惯造成的,想要养胃必须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行。养胃的10大禁忌,一定要避免。
什么是儿童咳嗽按摩呢
1:合谷穴取穴方法:拇、食指张开,使虎口拉紧,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压在虎口上,拇指关节前弯曲,拇指尖所指凹陷处就是合谷穴了。动作要领:将拇指的指肚放在另一只手的合谷穴上,沿着拇指的骨头边缘按压,你会觉得很舒服,但又稍微觉得有点疼,没关系,你可以再加点力气按压。
2:风池穴取穴方法:后脑双侧高骨下为风池穴。动作要领:两手手指交叉,手掌贴于后脑部,两手拇指按压穴位,柔和而有力的按压,按压的同时,抬起下颏使头后仰,5秒钟左右,突然把拇指松开,这样反复做5到10次。中医按摩治疗感冒咳嗽除了按摩以上合谷穴及风池穴外,还可按摩曲池、太阳、大椎、肺腑、足三里等穴位。
中医按摩可缓肠胃功能失调
按摩方法:胀气令人坐卧难安,按压内关穴及天枢穴有助消除胀气。内关穴在手腕横格纹以上距三指处,以大拇指用力按压,不适感会逐渐消失。而天枢穴在肚脐左右两边2寸(约3指)处,可促进肠胃蠕动。
便秘时,以指尖按压中脘穴(肚脐正上方4寸处)、孔最(肘横纹下4寸处)、天枢穴、合谷穴,都有助肠胃收缩。或者依照升结肠(右腹部从下往上)、横结肠(肚脐上方由右到左)降结肠(左腹部从上往下)顺时针方向搓揉,会按到腹部促进肠胃蠕动的穴道,也有助排便。
胃痛先别急着吞胃药,按摩或热敷足三里(膝关节下方3寸)、按压中脘穴、天枢穴都能减轻疼痛。至于平时肠胃功能的保养,可按摩脾经和足三里穴,强化肠胃功能,脾经为足部大拇趾外侧至小腿中央,由下往上轻压或热敷5~10分钟。
中医按摩治疗疾病是我国比较古老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疗效显示较好。所以如果您下次也发生了肠胃方面的疾病,不妨顺时针按摩肚脐周围的穴道可缓肠胃功能失调。
按摩去除痤疮疮疤痕
中医循经按摩可治疗痤疮
专家表示,痤疮除了日常注意饮食和清洁肌肤外,还要配合中医按摩,通过对一些穴位的按摩来缓解。
1、因胃肠机能失调而引起的痤疮:
(1)用手掌或毛刷沿足部阳明胃经,由上而下沿经络推擦10遍,并在足三里穴按揉半分钟,以酸胀为度。
(2)用手指从腕至指端,沿手大肠经,手三焦经,手小肠经作按揉摩擦5-10遍。用毛刷垂直地刷腕外侧5遍。
2、青春期痤疮:
在足阳明胃经的足部作由下而上轻快的擦法,并揉太溪、三阴交、殷门诸穴各一分钟,按揉肾俞、命门一分钟,均以酸胀为度,擦涌泉至热为佳。
出汗过多按摩哪里可以止汗
正常的出汗能够帮助身体排毒。但是如果是因为疾病而出现的盗汗或是平时出汗也比较多的人,想要帮助身体止汗,可以经常按摩下面三个穴位,防止身体不自觉过度出汗。
合谷穴
“合谷”之意取之于它的位置,合谷穴位于大拇指与食指两座大山之间形成的山谷位置。现代医学已经有足够的研究数据表明,经常按揉合谷穴能够起到收缩汗腺的作用。按揉合谷穴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只需用一只手的大拇指用力按揉另一只手的合谷穴即可。唯一要注意的就是按揉时需要用力,能够使合谷穴产生酸胀感。
复溜穴
复溜穴位于小腿,脚踝内侧中央上面大概两指宽,跟腱的前缘部分。复溜穴与合谷穴不一样,按揉复溜穴一定是轻轻按揉。经常按揉复溜穴能够帮助刺激复溜穴使身体的水盐代谢逐渐恢复正常。
足三里
足三里是身体一定十分重要的穴位。细心的你肯定发现了中医在治疗很多病症的时候都会出现足三里的身影。在防止身体过度出汗的时候,足三里主要担当的是针对常年身体虚弱、出汗过度的患者。足三里位于膝盖外侧膝眼下大概4横指的位置,找到足三里之后,着力按揉足三里即可。
助男人补阳气的三招按摩法
一、按摩足三里
足三里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简单取穴,从下往上触摸小腿外侧、左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接,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常按足三里穴可补肾壮阳。
补阳气按摩方法:按摩足三里很简单。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按压10分钟,每分钟按压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二、按摩涌泉穴
涌泉穴是肾脏经络中的主穴,它位于足底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经常刺激它具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的作用。
补阳气按摩方法:有三种方法可应用于刺激涌泉穴。一是用药物烘烤、熏洗,二是用灸疗、膏贴,三是采用各种中医按摩手法或其他的物理性方法刺激涌泉穴,达到补阳气的目的。
三、按摩气海穴
气海,气就是气态,海就是大的意思。气海如同气之海洋。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10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气海穴。
补阳气按摩方法: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气海穴1次,每次按压15分钟,每分钟按压15次。
常按四大养胃穴位
中医认为,防止胃痛的发生,应从病因入手,重在日常保健,如不要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合理饮食、控制情绪等等。养生穴位的按摩,可有效防治胃痛。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是治疗胃痛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下面教你中医按摩养胃法,快去学学!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胃痛也叫胃脘痛,是常见疾病,中医认为胃脘痛是由胃气失和、胃络不通、胃失濡养经络所过,主治所在引起的,饮食不节、劳累、受风寒、情志 不畅等因素均可诱发和加重病情。
防止胃脘痛的发生,重在日常保健,应该从病因入手,如不让身体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注意饮食,控制自己的情绪等。也可以按摩养生穴位做做日常保健,如经常按揉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位。
内关穴、公孙穴
内关是人体上的重要穴位。内关在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的地方。公孙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内关和公孙都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有8 个,4个在上肢,4个在下肢。中医常把上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和下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相配,组成4对,每一对都有独特的治病功能。 内关和公孙就是专治心、胸、胃病的一对。
足三里穴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调养脾胃的大穴,也是人体的重要强壮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以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
中脘穴
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动胃经的元气,六腑的健康问题首选它们对应的募穴治疗,胃是六腑之一,所以养胃不能不用胃的募穴中脘。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
日常保养胃部,治疗胃痛,可以常常按摩这4个养生穴位,也可以用艾灸(隔姜灸的效果更好)的方法常灸它们。胃痛严重的时候,可以用拇指分别对这几个养生穴位用力按揉,同时缓慢地进行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便能止痛。
顺便提一下,上述4个养生穴位,对治疗呕吐也有很好的效果。呕吐也是日常多发病,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寒邪、晕车晕船等都会导致呕吐,呕吐的时候,用拇指用力按揉上述4个穴位,每个养生穴位3~5分钟,能立即止吐。
常按四大养胃穴位
中医认为,防止胃痛的发生,应从病因入手,重在日常保健,如不要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合理饮食、控制情绪等等。养生穴位的按摩,可有效防治胃痛。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是治疗胃痛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下面教你中医按摩养胃法,快去学学!
胃痛也叫胃脘痛,是常见疾病,中医认为胃脘痛是由胃气失和、胃络不通、胃失濡养经络所过,主治所在引起的,饮食不节、劳累、受风寒、情志不畅等因素均可诱发和加重病情。
防止胃脘痛的发生,重在日常保健,应该从病因入手,如不让身体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注意饮食,控制自己的情绪等。也可以按摩养生穴位做做日常保健,如经常按揉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位。
内关穴、公孙穴
内关是人体上的重要穴位。内关在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的地方。公孙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内关和公孙都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有8个,4个在上肢,4个在下肢。中医常把上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和下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相配,组成4对,每一对都有独特的治病功能。内关和公孙就是专治心、胸、胃病的一对。
足三里穴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调养脾胃的大穴,也是人体的重要强壮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以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
中脘穴
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动胃经的元气,六腑的健康问题首选它们对应的募穴治疗,胃是六腑之一,所以养胃不能不用胃的募穴中脘。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
日常保养胃部,治疗胃痛,可以常常按摩这4个养生穴位,也可以用艾灸(隔姜灸的效果更好)的方法常灸它们。胃痛严重的时候,可以用拇指分别对这几个养生穴位用力按揉,同时缓慢地进行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便能止痛。
顺便提一下,上述4个养生穴位,对治疗呕吐也有很好的效果。呕吐也是日常多发病,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寒邪、晕车晕船等都会导致呕吐,呕吐的时候,用拇指用力按揉上述4个穴位,每个养生穴位3~5分钟,能立即止吐。
脸部暗黄常敲腿部穴位
爱美是女人天性,而过度劳累、胃口不好,会导致脸色发黄。化妆品治标不治本;要想治本,还得从身体内部调节,多敲敲小腿就能有好脸色。
从中医上看,脸色发黄多与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有关。脾胃虚了,吸收营养的功能就差,脸色自然好不起来。中日友好医院中医按摩科主任唐学章指出,小腿上有些穴位与脾胃经有关,按摩有利于调节脾胃功能,进而改善脸色。比如按摩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补益气血。小腿上还有属脾经的三阴交穴及阴陵泉穴等,没事都可敲一敲。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一点;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踝关节上方不远;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膝盖下方一点的凹陷处。中医建议,足三里比较重要,可找对位置重点关照,其他穴位如不好找的话,整个小腿都敲敲,也会有好处。一次时间不用太多,连续敲击几分钟就行。
胃癌的2种外治疗法
胃癌的外治疗法包括:
(1)针灸及穴位封闭
针刺止痛:主穴:中脘、下脘、章门、胃俞、膈俞、足三里;配穴:丰隆、公孙、肾俞、脾俞、内关、三阴交。根据病情运用穴位及补泻手法治疗。
艾灸止痛:穴位:中脘、下脘、章门、胃俞、脾俞、关元、神阙、足三里、三阴交。
针刺止呃:针刺双侧内关穴、足三里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每B一次。
耳针止呃:主穴:膈、胃、肝、脾、交感;配穴:榭门、皮质下、肾上腺。
穴位封闭止呃法:用维生素B62 mg,取双侧内关穴作穴位封闭,有效率在95%以上。
(2)推拿按摩疗法:目的为改善胃的功能,缓解疼痛,降逆止呕。
①按摩止痛:a.患者仰卧,医者站其身旁,一手点内关,另一手点足三里,同时进行。先点左侧,再点右侧。b.双手用拇指沿肋弓向两侧做分推法数次。取穴中脘,梁门。c.患者俯卧,医者站其身旁,用双手掌揉腰脊背部数次。取穴:至阳、脾俞、三焦俞。d.用手掌揉搓小腿后侧(承山穴一带)数次,使局部有发热的感觉,此法有;生热祛寒、温暖脾胃的功能,适用于寒性痛疼。e.按压二、三掌骨缝的“落零五”穴,局部有酸痛感者,治疗效果好。
②推拿止呕:捏拿脊部胃俞穴处肌肉15-20次。或按揉足三里,内关穴各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