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增生诊断鉴别
子宫内膜增生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学检查,可做出诊断,组织学诊断取材的方法有子宫内膜组织刮取活检,扩宫刮宫术及负压吸宫术,由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有时表现为散在及单个灶性病变,有时又与子宫内膜腺癌并存,刮宫或取内膜诊断内膜不典型增生而行子宫切除者,发现35%~50%患者,其子宫内尚有子宫内膜腺癌(Hunter,1994;Widra,1995;吕卫国,2001),所以必须取得整个宫腔表面的内膜组织进行诊断。
刮宫术与内膜活检比较,所刮取的组织更为全面;但刮齿未到之处仍有可能遗漏某些部位,特别是双宫角及宫底处,负压吸引有负压吸引作用使内膜脱落较完全,诊断将更全面可靠,因此,三种诊断方法中以负压吸宫的准确率最高,也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作具体选择。
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与其他两类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须予以鉴别,同时尚需注意与早期子宫内膜腺癌相鉴别。
1.病理形态的鉴别
自从ISGP(国际妇科病理协会)对内膜增生的分类标准被广泛采纳后,原来内膜增生与癌的诊断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有了不少改进,但是,内膜增生及其癌变被过分诊断的情况仍时有报道,虽然都是经过病理专家诊断,原来诊断癌者,经复核诊断,其中有一些病例并非癌,而是各种类型的增生性病变,不符合率少者8.8%,多者50%,多属于过分诊断,不同专家阅片,其诊断结果互不相同,重复性差,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阅片,其结果也可能有出入,不符合率10%~50%。
根据刮宫所取子宫内膜诊断子宫内膜增生或癌变确存在一定困难,故而妇科病理专家Silverberg(2000)指出子宫内膜标本增生性病变是外检病理诊断中最常被过分诊断的一种病变,易于混淆诊断者多在以下几点:①对于细胞异型性的诊断各作者所取标准不一致,②用以鉴别不典型增生与高分化腺癌的间质浸润不易确定,③内膜间质肌纤维母细胞或平滑肌的化生易误诊为癌的肌层浸润,④息肉样腺肌瘤(Polypoid adenomyoma)也易误诊为间质浸润。
诊断的困难可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对诊断标准的继续完善,再加上分子生物学基因方面的发展,使诊断准确性提高,作为临床医师应对内膜增生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所面临的困难要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遇到诊断问题,应与病理医师密切配合,供给详细的有关临床资料,作为诊断的参考,必要时,与病理医师协同商讨诊断问题,现在,有不少医院已形成常规,即接受任何转院会诊治疗的患者,其刮宫内膜的诊断必须经过复核审定,以避免误诊,特别要防止过分诊断,过分处理。
2.临床特点的鉴别
当组织学鉴别诊断遇到困难时,可结合临床特点综合考虑,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资料与病理材料相结合的分析,对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与内膜腺癌的鉴别,以下两点有参考价值。
(1)年龄:年龄有重要的鉴别意义,内膜腺癌患者中年龄小于40岁者非常少见,挪威癌瘤登记中心收集的1566例子宫内膜样癌中,平均年龄62岁(36~91岁),其中0.6%<40岁,8.4%<50岁,所以,对于年轻的妇女,特别是切盼生育的妇女,如果刮宫材料不能肯定见到间质浸润的特点,虽有腺体明显增生及细胞异型性,仍应倾向于不典型增生的诊断,但是,这种年龄的规律是对子宫内膜样癌而言,那些较少见的其他组织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即非雌激素依赖性的Ⅱ型内膜癌,包括浆液性乳头状癌及透明细胞癌等,并不具备年龄轻的特点,有学者曾报道5例较年轻的非雌激素依赖性内膜癌的患者,其年龄分别为28,34,37,41,43岁,因此,在鉴别诊断时,首先要根据组织病理学提示的组织学类型,仅仅在不能鉴别分化好的内膜样癌与不典型增生时,可以年龄作为鉴别的参考因素。
(2)药物治疗的反应: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也有助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内膜腺癌的鉴别诊断,前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较敏感,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其内膜即有明显逆转,而且用药剂量也可偏小,北京协和医院的病例中,轻度不典型增生者,如果用小剂量孕激素周期性治疗(每个周期用药8~10天),一般在3个月内显出疗效,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所用孕激素剂量须要增加并且须不间断的连续应用3~6个月,停药后,虽然可能复发,但多数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缓解后才会复发,而内膜腺癌患者一般对药物治疗反应慢,并需要更大剂量才能使内膜有转化反应,一旦停药亦有很快复发的特点,所以药物治疗的反应可作鉴别诊断的参考。
子宫内膜增生的诊断鉴别
一、子宫内膜增生的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学检查,可做出诊断,组织学诊断取材的方法有子宫内膜组织刮取活检,扩宫刮宫术及负压吸宫术,由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有时表现为散在及单个灶性病变,有时又与子宫内膜腺癌并存,刮宫或取内膜诊断内膜不典型增生而行子宫切除者,发现35%~50%患者,其子宫内尚有子宫内膜腺癌,所以必须取得整个宫腔表面的内膜组织进行诊断。
刮宫术与内膜活检比较,所刮取的组织更为全面;但刮齿未到之处仍有可能遗漏某些部位,特别是双宫角及宫底处,负压吸引有负压吸引作用使内膜脱落较完全,诊断将更全面可靠,因此,三种诊断方法中以负压吸宫的准确率最高,也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作具体选择。
二、子宫内膜增生的鉴别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与其他两类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须予以鉴别,同时尚需注意与早期子宫内膜腺癌相鉴别。
1.病理形态的鉴别
根据刮宫所取子宫内膜诊断子宫内膜增生或癌变确存在一定困难,易于混淆诊断者多在以下几点,包括对于细胞异型性的诊断各作者所取标准不一致,用以鉴别不典型增生与高分化腺癌的间质浸润不易确定,内膜间质肌纤维母细胞或平滑肌的化生易误诊为癌的肌层浸润,息肉样腺肌瘤(Polypoid adenomyoma)也易误诊为间质浸润。
2.临床特点的鉴别
当组织学鉴别诊断遇到困难时,可结合临床特点综合考虑。根据分析,对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与内膜腺癌的鉴别,以下两点有参考价值。
(1)年龄:年龄有重要的鉴别意义,内膜腺癌患者中年龄小于40岁者非常少见,挪威癌瘤登记中心收集的1566例子宫内膜样癌中,平均年龄62岁(36~91岁),其中0.6%<40岁,8.4%<50岁,所以,对于年轻的妇女,特别是切盼生育的妇女,如果刮宫材料不能肯定见到间质浸润的特点,虽有腺体明显增生及细胞异型性,仍应倾向于不典型增生的诊断,但是,这种年龄的规律是对子宫内膜样癌而言,那些较少见的其他组织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即非雌激素依赖性的Ⅱ型内膜癌,包括浆液性乳头状癌及透明细胞癌等,并不具备年龄轻的特点,有学者曾报道5例较年轻的非雌激素依赖性内膜癌的患者,其年龄分别为28,34,37,41,43岁,因此,在鉴别诊断时,首先要根据组织病理学提示的组织学类型,仅仅在不能鉴别分化好的内膜样癌与不典型增生时,可以年龄作为鉴别的参考因素。
(2)药物治疗的反应: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也有助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内膜腺癌的鉴别诊断,前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较敏感,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其内膜即有明显逆转,而且用药剂量也可偏小,一旦停药亦有很快复发的特点,所以药物治疗的反应可作鉴别诊断的参考。
子宫内膜增生怎么回事
子宫内膜增生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故被列为癌前病变。但根据长期观察,绝大多数子宫内膜增生是一种可逆性病变,或保持一种持续性良性状态,仅有少数病例在较长的时间间隔以后可能发展为癌。如果子宫内膜由于一些不正常的原因而一味地增生,这就是所谓的子宫内膜增生疾病了,子宫内膜增生有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以及不典型增生这三种增生类型。
1、单纯型增生:
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均增生,腺体明显增多、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偶见腺体扩大成囊,腺上皮细胞呈柱状,缺乏分泌,往往排列成假复层。核分裂像常见。间质细胞排列紧密。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几率仅约1%。
2、复杂型增生:
腺体增生明显,拥挤,结构复杂,出现腺体与腺体相邻呈背靠背现象。由于腺上皮增生,可向腺腔内呈乳头状或向间质出芽样生长。由于腺体增生明显,使间质减少,约3%可发展为子宫内膜腺癌。
3、不典型增生:
指腺体增生并有细胞不典型。表现为在单纯型或复杂型增生的技术上,腺上皮细胞增生,层次增多,细胞极性紊乱,体积增大,核浆比例增加,核深染,见核分裂像。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有时很难与高分化腺癌鉴别,主要鉴别点是前者不见间质浸润。有人认为它是子宫内膜腺癌的癌前变化。
如何做好子宫内膜增生症的诊断
子宫内膜增生症大家了解吗?子宫内膜增生症虽然不是一种毛病,但是发病率非常极高,临床表现为月经失调,阴道不规则出血,那么,该如何做好子宫内膜增生症的诊断工作呢?
子宫内膜增生症依靠病理学诊断。通常是患者由于月经失调或者内膜增厚不均进行诊断性刮宫,通过对刮取内膜标本的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的。病理学家门根据子宫内膜中腺体和间质结构的比例以及是否存在细胞核的异型性做出不同的诊断。
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 :腺体增生程度最轻,极少发生癌变,发展为内膜癌的可能性仅1%。治疗也比较容易,一般周期性孕激素治疗3个月都能够逆转。
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腺体增生程度增加,腺体/间质比例大于50%,并且出现腺体结构异常。内膜复杂增生癌变发生率约为3%。一般孕激素治疗有效率75-80%。
不典型性增生:出现了细胞核的增大和异型性。不典型性增生可合并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或者子宫内膜复杂增生。单纯增生合并不典型进展为内膜样腺癌的几率约为8%,复杂增生合并不典型发展为内膜癌的几率大为增加,约为29%。应当注意的是,诊断性刮宫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性增生的病例中有17-52%同时合并内膜癌,只是因为诊断性刮宫没有刮到内膜癌病灶而漏掉。所以,对于诊断为内膜不典型性增生的病例,应当考虑到合并内膜癌的可能,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子宫内膜不典型性增生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逆转,一般有效率为75-80%,但是治疗时间较长,最长可能需要1年时间。所有内膜增生性病变从最初诊断到发展为癌的平均时间约为6年。
子宫内膜增生症不是癌症,治疗起来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通常可以通过药物治疗逆转病情,年轻女性治疗痊愈后还有希望成功怀孕,所以,如果患上,也不能灰心,治愈率还是挺高的。
乳腺增生诊断鉴别
乳腺增生病患者若临床表现不典型或没有明显的经前乳房胀痛,仅表现为乳房肿块者,特别是单侧单个,质硬的肿块,应与乳腺纤维腺瘤及乳腺癌相鉴别:
(1)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纤维腺瘤:两者均可见到乳房肿块,单发或多发,质地韧实,乳腺增生病的乳房肿块大多为双侧多发,肿块大小不一,呈结节状,片块状或颗粒状,质地一般较软,亦可呈硬韧,偶有单侧单发者,但多伴有经前乳房胀痛,触之亦感疼痛,且乳房肿块的大小性状可随月经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多;乳腺纤维腺瘤的乳房肿块大多为单侧单发,肿块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活动度大,质地一般韧实,亦有多发者,但一般无乳房胀痛,或仅有轻度经期乳房不适感,无触痛,乳房肿块的大小性状不因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患者年龄多在30岁以下,以20~25岁最多见,此外,在乳房的钼靶X线片上,乳腺纤维腺瘤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的阴影及其特有的环形透明晕,亦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
(2)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癌:两者均可见到乳房肿块,但乳腺增生病的乳房肿块质地一般较软,或中等硬度,肿块多为双侧多发,大小不一,可为结节状,片块状或颗粒状,活动,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肿块的大小性状常随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而发生变化,且肿块生长缓慢,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乳房肿块质地一般较硬,有的坚硬如石,肿块大多为单侧单发,肿块可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可长到很大,活动度差,易与皮肤及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无关,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好发于中老年女性。
子宫内膜增生应与什么疾病相鉴别
子宫内膜增生与其他两类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须予以鉴别,同时尚需注意与早期子宫内膜腺癌相鉴别。
病理形态的鉴别:原来内膜增生与癌的诊断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有了不少改进,但是,内膜增生及其癌变被过分诊断的情况仍时有报道,虽然都是经过病理专家诊断,原来诊断癌者,经复核诊断,其中有一些病例并非癌,而是各种类型的增生性病变,不符合率少者8.8%,多者50%,多属于过分诊断,不同专家阅片,其诊断结果互不相同,重复性差,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阅片,其结果也可能有出入,不符合率10%~50%。根据刮宫所取子宫内膜诊断子宫内膜增生或癌变确存在一定困难,故而妇科病理专家Silverberg(2000)指出子宫内膜标本增生性病变是外检病理诊断中最常被过分诊断的一种病变,易于混淆诊断者多在以下几点,对于细胞异型性的诊断各作者所取标准不一致,用以鉴别不典型增生与高分化腺癌的间质浸润不易确定,内膜间质肌纤维母细胞或平滑肌的化生易误诊为癌的肌层浸润,息肉样腺肌瘤(Polypoid adenomyoma)也易误诊为间质浸润。
临床特点的鉴别:当组织学鉴别诊断遇到困难时,可结合临床特点综合考虑,根据临床资料与病理材料相结合的分析,对于子宫内膜增生与内膜腺癌的鉴别,以下两点有参考价值。
小的子宫肌瘤怎么办呢
治疗
1.治疗原则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治疗,首先要明确诊断,查清不典型增生的原因,是否有多囊卵巢,卵巢功能性肿瘤或其他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有上述任何情况者应作针对性的治疗,同时对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即可开始对症治疗,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这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年龄,内膜增生的类型,对生育的要求等而有不同的处理方案。
(1)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考虑:
①年轻切盼生育者,要防止过分诊断,过分处理,内膜增生这一组病变的过分诊断为腺癌以至过分处理并非罕见,诊断未能肯定即切除其子宫将是非常错误的,在临床实践中,这种错误却不乏其例,如果病理医师并不知道患者有生育要求,临床医师也未加强调,则误诊误治的情况可能在所难免,所以,对于年轻未育妇女内膜活检的诊断,如发现有可疑,应有多位专家会诊,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明确内膜增生或内膜腺癌的鉴别诊断。
②围绝经或已绝经妇女,要警惕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有合并癌同时存在的可能性,应多考虑子宫切除,注意不要过分保守,在没有排除癌存在的可能时,不要仅作内膜切割术而造成不良后果,因内膜不典型增生而切除子宫时,应在手术台上将切下的子宫检查是否有同时存在的癌,并注意有无癌肌层浸润的情况而选择恰当的手术范围。
如何对子宫内膜增生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
1、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及复杂增生:
(1)年轻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多为不排卵性功血,应测基础体温,确为单相不排卵者,可采用促排卵治疗。
(2)生殖期:一般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刮宫一次即可控制出血,如刮宫后仍有出血,应行宫腔镜检及B超以除外黏膜下肌瘤或其他器质性病变,生殖期也可能有不育并临床表现为不排卵的多囊卵巢综合征者,则按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
(3)绝经过渡期:常属不排卵功血,若刮宫止血后月经稀发且血量多或流血时间长,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则每两个月周期性孕酮治疗,共3个周期后随诊观察。
(4)绝经后期:应询问是否用单纯雌激素替代疗法,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刮宫后可暂停替代疗法或加用孕激素。
2、内膜不典型增生:
(1)绝经过渡期或绝经后期:子宫切除,既然年龄是子宫内膜增生恶变的主要高危因素,对于这一组年龄患者以切除子宫为宜。
(2)年轻或生殖期盼生育者:药物治疗,不典型增生是潜在恶性的癌前病变,如果不治疗,20%将发展癌,但癌发生在年轻患者较为少见,而且,对年轻及生殖期子宫内膜增生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好,故可选择药物治疗,以保留生育机能。
年轻切盼生育者,要防止过分诊断,过分处理,子宫内膜增生这一组病变的过分诊断为腺癌以至过分处理并非罕见,诊断未能肯定即切除其子宫将是非常错误的,在临床实践中,这种错误却不乏其例,如果病理医师并不知道子宫内膜增生患者有生育要求,临床医师也未加强调,则误诊误治的情况可能在所难免,所以,对于年轻未育妇女内膜活检的诊断,如发现有可疑,应有多位专家会诊,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明确子宫内膜增生或内膜腺癌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