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 癔球症癔球症
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 癔球症癔球症
是主观上有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或团块,在咽底部环状软骨水平处引起胀满、受压或阻塞等不适感,很可能与咽肌或上食管括约肌的功能失调有关。
此症多见于绝经期妇女。患者在发病中多有精神因素,性格上有强迫观念,经常作吞咽动作以求解除症状。实际上在进食时症状消失,无咽下困难,长期无体重减轻的表现。检查不能发现咽食管部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或异物。
肠胃功能紊乱的症状
胃肠道功能紊乱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精神因素为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如情绪紧张、焦虑、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烦恼、意外不幸等,均可引影响胃肠功能正常活动,进而引起胃肠道的功能障碍。
第一个就是一些具体的症状,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就是郁证、百合病、梅核气、嗳气、呕吐、胃脘痛、纳呆、腹胀、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这些也就是中医传统的一个记载,但至今十分有用。
第二个就是肠胃疾病绝大部分都是日积月累的慢性疾病,有多个方面的因素。通俗的一个典型就是吃饭饥一顿饱一顿,对胃不好。吃饭的内容不好,对肠道吸收不利。那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一些小小不然的疾病。
及时把肠胃功能紊乱的初期一些苗头扼杀比较好。比如消化不良、胃炎、溃疡病、急性胃肠炎、便秘等等都说明肠胃出现了紊乱,疾病值得留心。因为疾病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的,尤其肠胃功能方面的疾病。
注意事项:这个肠胃功能紊乱需要注意中医调理比较养胃。有许多养胃的中医方子,都是有些效果的。西医对肠胃功能紊乱有一些表浅症状的缓解作用。中医对治疗肠胃功能紊乱还是比较有长远效果的。
好了,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人们出现肠胃功能紊乱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希望通过小编的详细介绍之后对你有所帮助,小编希望您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饮食的调理,饮食上最好选择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平时还需要多注意加强身体锻炼,这样有助于肠胃的蠕动。
胃肠神经官能症有哪些症状
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临床特点,特别是病情常随情绪变化而波动,症状可因精神治疗如暗示疗法而暂时消退,提示有本症的可能性。
必须强调指出,在诊断此症前必须排除器质性疾病,尤其是胃肠道的恶性病变。以IBS为例,多数患者情绪紧张、就医时述诉繁多,滔滔不止,有的将症状写在纸上,唯恐遗漏。医生首先应耐心听取和分析患者的陈述,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和常规化验,包括血常规、血沉、粪常规、粪隐血虫卵和细菌培养、纤维结肠镜及结肠气钡双重造影。除外结肠癌、炎症性肠病、憩室炎、痢疾等。有持续腹痛伴体重减轻者应作全消化道钡餐摄片除外克隆病,餐后持续上腹痛者作胆囊超声,怀疑胰腺疾患时作腹部CT及淀粉酶测定,怀疑乳糖酶缺乏症时应作乳糖耐量试验;小肠粘膜活检除外小肠粘膜疾病;结肠粘膜活检除外结肠炎。初步诊断为此症后,还须密切随访,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确保诊断无误。
神经性呕吐须与慢性胃病、妊娠呕吐、尿毒症等鉴别,还应除外颅内占位性病变。神经性厌食须与胃癌、早期妊娠反应、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鉴别。
起病大多缓慢,病程常经年累月,呈持续性或有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可局限于咽、食管或胃,但以肠道症状最常见,也可同时伴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常见症状。
以下分述几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
(1)癔球症癔球症(globushystericus)是主观上有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或团块,在咽底部环状软骨水平处引起胀满、受压或阻塞等不适感,很可能与咽肌或上食管括约肌的功能失调有关。祖国医学称为“梅核气”。此症多见于绝经期妇女。患者在发病中多有精神因素,性格上有强迫观念,经常作吞咽动作以求解除症状。实际上在进食时症状消失,无咽下困难,长期无体重减轻的表现。检查不能发现咽食管部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或异物。
(2)弥漫性食管痉挛是食管中下段同期强烈的非推进性持续收缩,引起的弥漫性狭窄。典型症状为无痛性的缓慢或突然发生的咽下困难和(或)胸骨后疼痛。进食场合有其他事情干扰,或饮食过冷或过热均易诱发症状。症状多短暂,持续数分钟到十分钟,喝水或暖气常可缓解。胸痛可放射至背、肩胛区和上臂,偶有心动过缓和血管迷走性晕厥,有时难与心绞痛区别。X线吞钡检查可见食管下2/3段蠕动减弱,有强烈不协调的非推进性收缩,食管腔呈串珠样、螺旋状狭窄。食管测压在吞咽后食管上中下段出现同期收缩、重复收缩和高振幅非推进性收缩波,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多正常,可以弛缓。治疗可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硝苯吡啶、硫氮卓酮等以及硝酸甘油类。内镜下用气体或流体静力扩张器对食管强力扩张,可使食管蠕动恢复正常,大多数病例不需要手术治疗。
(3)神经性呕吐常发生在青年女性,由精神因素引起的慢性复发性呕吐,常于进食后不久突然发生,一般无明显恶心,呕吐量不大,吐后即可进食,不影响食欲和食量,多数无明显营养障碍。可伴有癔病色彩,如夸张、做作、易受暗示、突然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因此也称为癔病性呕吐。精神治疗对部分病人有效。
(4)神经性嗳气(吞气症)患者有反复发作的连续性暖气,企图通过嗳气来解除患者本人认为是胃肠充气所造成的腹部不适和饱胀。事实上是由于不自觉地反复吞入大量空气才暖气不尽。此症亦有癔病色彩,多在别人面前发作。
(5)神经性厌食是一种以厌食、严重的体重减轻和闭经为主要表现而无器质性基础的病症。西方青年女性中患病率为10%。患者常因害怕发胖破坏体形而节制饮食甚至拒食,在情绪上孤立,回避亲属,虽然体重减轻仍认为自己过胖,避免饮食,进行过度的体育活动,通过服药抑制食欲,甚至服利尿剂和泻药。体重减轻甚至达恶病质程度。患者常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表现为闭经、低血压、心动过缓、体温过低以及贫血水肿等。据MayoClinic研究组报道神经性厌食病人有多种胃电生理和神经激素的异常,如胃节律障碍的发生增加,胃窦收缩受损,固体食物的胃排空明显迟缓,这些紊乱可能与患者餐前饱感、早饱和餐后不适胃胀气等症状有关。
(6)肠激惹综合征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患。在西方国家占胃肠病门诊的50%。患者年龄多在20~50岁,老年后初次发病者极少。女性多见(女:男2~5∶1)。过去称此症为结肠痉挛、结肠激惹综合征、粘液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结肠功能紊乱等,现已废弃,因本症无炎性?”洌膊幌抻诮岢Α?1988年罗马国际会议提出肠激惹综合征(IBS)的定义应具备①腹痛,排便后缓解伴有大便次数和性状的改变,或(和)②排便异常,有下述表现2项以上:排便次数改变、大便性状改变、排便过程异常、排便不尽感、粘液便。患者常伴腹部胀气及不适。
尽管IB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临床和实验室证据均提示IBS是一种肠道动力紊乱性疾患。患者有特征性的结肠肌电活动异常,表现为3次/min的慢波增加。以腹痛和便秘为主者短峰电位(shortspikebursts,SSB,与调节结肠节段收缩,延缓排便有关)增加,可达正常人的170%~240%;而以无痛性腹泻为主的患者SSB减少。以腹痛为主的IBS患者结肠腔内压力增高,可达正常的10倍,而无痛性腹泻者压力正常或降低。便秘、腹胀痛者小肠转运延迟,而以腹泻为主者加快,同时有移行性综合运动的增加。IBS患者结肠对刺激(包括食物、气囊扩张、神经激素如乙酰胆碱类、β-受体阻滞剂及胃泌素等)的敏感性增高,进食后,乙状结肠直肠动力活动出现推迟但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可达3小时(正常人50分钟)。患者对直肠气囊扩张耐受性差,引起收缩的阀值及痛阀降低、收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对于精神紊乱的研究提示脑-肠轴的紊乱是肌电动力异常的基础。
临床表现常有痉挛性腹痛(以左下腹多见,痛时可扪及有压痛、坚硬的乙状结肠)和便秘,或有慢性便秘伴间歇发作的腹泻。腹痛常于排便后缓解。排便常发生在早餐后,睡眠中极少出现。排便可伴大量粘液,但无血便。症状发生常与精神紧张有关。患者一般情况好,无体重减轻。如患者有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直肠出血、发热、夜间腹泻等常提示其他器质性疾病而不是IBS。
胃食管反流呼吸困难怎么办
依据反流物到达的部位不同,胃食管反流病可分为四期:
胃食管期:胃内容物进入食管,引起烧心、胸痛、背痛、嗳气、吞咽困难等;咽期:反流物到达咽喉部,引起咽喉疼痛、咽异物感、癔球症、声音嘶哑等;
口鼻腔期:反流物到达鼻腔、中耳,引起流清鼻涕、鼻滴后流、打喷嚏、鼻塞、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喉气管期:反流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咳痰、憋气、哮喘、吸入性肺炎、肺纤维化等,此期症状最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会发生喉痉挛危及患者生命。
六大措施预防“反流病”
不要长期服用药物。如果长期服用抗生素、硝酸甘油等,对胃食管黏膜有一定损害,减低食管括约肌压力。
不要饮食过饱。因为饮食过饱引起胃内压力增加,胃气上递,可导致反流。
不要抽烟、饮酒。抽烟会引起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导致胃酸反流;饮酒会使食管蠕动,导致食管清除酸性物质的能力下降。
总感觉喉咙有东西是怎么回事
不少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总感觉喉咙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它虽然不影响呼吸、吞咽功能,可本人会觉得特别难受,甚至带来极大的心理困扰,造成失眠、焦虑、抑郁、恐癌,医学上把这种病症命名为“癔球症”(中医称为“梅核气”),被认为是心因性疾病。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中心医院进行了对照研究和临床观察后发现,超小剂量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对癔球症有确切疗效,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知名英文专业杂志《世界胃肠病》上。
典型病例 离异女工总是“如鲠在喉”
47岁的阿敏是一名女工,3年前因丈夫有外遇而离婚。离婚后,阿敏很长一段时间心情低落,随后出现咽喉部梗阻感,但没有吞咽困难及吞咽疼痛感。开始时她也没当回事,可随后这种咽喉部的不适感越来越严重。因为总是关注咽喉部的异常,而夜晚的睡眠质量又不高,导致白天精神不好及注意力不集中,在工作中经常出错。
阿敏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得了癌症,因此先后辗转于多家医院的消化内科和耳鼻喉科,做了胃镜、电子喉镜、CT、肿瘤标志物等一系列相关检查,仍没能找到“病根”,而常规治疗效果又不好,导致阿敏的情绪变得更差,失眠也更加严重。
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中心医院,该院副院长贾林接诊了阿敏,通过与她交谈,并进行焦虑抑郁量表、睡眠质量量表的评定,结果显示阿敏有轻度的焦虑和抑郁,失眠也已经达到了睡眠障碍的程度,确诊她为“癔球症”。
更年期女性易得“癔球症”
“癔球症”是什么病?贾林解释,顾名思义,癔球症就是总是臆想喉咙有个球(异物)而感到不适。患者通常会感觉有咽部阻塞感、紧缩感、压迫感和异物感,不过均没有吞咽困难及吞咽痛,也就是说,并不会影响正常的吃喝。如果进行经鼻咽镜、胃镜及血生化检查排除了咽喉及食管的器质性病变(如咽旁肿瘤、会厌囊肿、下咽部肿瘤、食道癌等)﹑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后,就可诊断为癔球症。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中心医院2011年9月~2013年12月期间,在对该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82例癔球症患者进行了系统研究后,发现其中以女性居多,特别是正处于更年期的女性最为集中,占女性患者的72%。这些癔球症患者都曾反复到过多家医院就诊,半数患者像阿敏一样伴有轻度的焦虑或抑郁。但因查不出病因,78%的患者有恐癌倾向,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部分人甚至有“生不如死”的感觉。
咽喉异物感的检查诊断
(一)咽喉异物感的诊断
主要是找寻病因,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然后做全面、认真的检查,从机理方面具体分析主要的致病因素。且不可首先考虑“咽异感症”的诊断,也不可不经过反复细致的检查和观察而轻易地下“慢性咽炎”的诊断。
(二)排除器质性病变
在排除了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后,可按功能性疾病所致的咽喉异物感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无效时应再进一步查找病因。
(三)局部及全身检查
1.耳鼻咽喉检查。
2.精神、神经科检查。
3.内科检查。
包括血压、血、尿、粪常规检查,基础代谢率测定,上消化道造影,颈部正、侧位片,纤维鼻镜、咽喉、食管内镜检查,胃液分析等。
咽部异物感是由于某些局部的和全身的因素,或精神因素引起的病症。本病也叫癔球症、咽球综合征、咽喉神经官能症等,中医也叫梅核气。病人多数为中年人,女性更为多见。
本病异常感觉是多种多样的,咽喉异物感、肿胀感、压迫感、堵塞感、干燥感、浮球感等,咳又咳不出,咽又咽不下去,症状时好时坏、时轻时重。这些症状,在咽唾液时更明显,而咽食物无影响;在精神紧张、劳累。
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
有关本症的发病机制,迄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精神因素在本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如有过度劳累、情绪紧张、家庭纠纷、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等,若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而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由于各人对外办刺激的耐受限度和反应方式不同,因此本症的类型和表现各异。暗示显然是重要的发病因素。此外,胃肠道器质性疾病痊愈后,少数可后遗胃肠道功能紊乱。中医认为,七情郁结,思虑过度,会导致人体气血紊乱,气机失调,肝木克土,可引起肠胃功能的减退,而造成本病的发生。
消化系统疾病: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炎、溃疡病、急性胃肠炎、便秘;
饮食因素:不规律的饮食习惯。
精神心理因素:对于成年女性、脑力劳动者、性格内向者、常处于神经过敏状态的人等胃肠道功能紊乱易感人群。
胃肠功能紊乱症状
(一)癔球症癔球症(globushystericus)是主观上有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或团块,在咽底部环状软骨水平处引起胀满、受压或阻塞等不适感,很可能与咽肌或上食管括约肌的功能失调有关。祖国医学称为“梅核气”。此症多见于绝经期妇女。患者在发病中多有精神因素,性格上有强迫观念,经常作吞咽动作以求解除症状。实际上在进食时症状消失,无咽下困难,长期无体重减轻的表现。检查不能发现咽食管部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或异物。
(二)弥漫性食管痉挛是食管中下段同期强烈的非推进性持续收缩,引起的弥漫性狭窄。典型症状为无痛性的缓慢或突然发生的咽下困难和(或)胸骨后疼痛。进食场合有其他事情干扰,或饮食过冷或过热均易诱发症状。症状多短暂,持续数分钟到十分钟,喝水或暖气常可缓解。胸痛可放射至背、肩胛区和上臂,偶有心动过缓和血管迷走性晕厥,有时难与心绞痛区别。X线吞钡检查可见食管下2/3段蠕动减弱,有强烈不协调的非推进性收缩,食管腔呈串珠样、螺旋状狭窄。食管测压在吞咽后食管上中下段出现同期收缩、重复收缩和高振幅非推进性收缩波,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多正常,可以弛缓。治疗可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硝苯吡啶、硫氮卓酮等以及硝酸甘油类。内镜下用气体或流体静力扩张器对食管强力扩张,可使食管蠕动恢复正常,大多数病例不需要手术治疗。
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
胃肠功能紊乱(胃肠神经官能症)起病多缓慢,病程多缠绵日久,症状复杂,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胃神经官能症的患者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连续性暧气,咽部异物感,两肋和胃脘部的胀闷、串痛,及胃内无以言状的不适感,无饥饿感或时而食欲旺盛,时而无食欲、胃内上冲上逆,打嗝、口干、口苦、胸闷、喜欢出长气、反酸、嗳气、厌食、恶心、呕吐、剑突下灼热感、食后饱胀、上腹不适或疼痛,每遇情绪变化则症状加重。肠神经官能症又称肠易激惹综合征,为胃肠道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以肠道症状为主,患者常有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和便秘、左下腹,痛时可扪及条索状肿物,腹痛常因进食或冷饮而加重,在排便、排气、灌肠后减轻。腹痛常伴有腹胀、排便不畅感或排便次数增加,粪便可稀可干等症状。过去称此为结肠功能紊乱、结肠痉挛、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粘液性结肠炎、情绪性腹泻等。
嗓子有异物感是怎么回事
1、癔球症(梅核气)
总感觉喉咙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它虽然不影响呼吸、吞咽功能,可本人会觉得特别难受,甚至带来极大的心理困扰,造成失眠、焦虑、抑郁、恐癌,医学上把这种病症命名为“癔球症”(中医称为“梅核气”),被认为是心因性疾病。
梅核气的患者虽然感觉咽喉的梗阻的感觉,咳不出、吞不下,但偶有疼痛感、不妨碍饮食。另外,该症状会随着情绪的波动出现变化,时轻时重。检查咽喉,并没有异常,即使有不适,也很轻微。而全身症状就特别明显,患者多表现出疑虑、纳呆、困倦、消瘦,甚至精神抑郁、失眠。妇女还表现为月经不调、舌质暗滞,脉弦。可以用中成治疗,“金嗓利咽丸”、“舒肝颗粒”、“逍遥丸”等,或用中药“半夏厚朴汤药”等。
梅核气发病的主要原因,与精神焦虑、抑郁、疑虑、心理焦躁有关。在疑虑的情绪下,患者颇为敏感,会觉得有痰卡喉的感觉,咽不下吐不出,情绪越波动、咽喉异物感越明显,越想越严重。因此患上此病后关键是个人进行思想疏理,不要背思想包袱,坚持合理的药物治疗慢慢就会痊愈。
2、慢性咽炎
嗓子异物感多与慢性咽炎分不开,咽喉部异物感是指咽喉部感觉异常,自觉咽喉部有堵塞感,颈部发紧,贴叶或痰粘着感,或呈小球样“团块”在咽部上下活动,既不能咽下,也不能吐出,于吞咽唾液时更为明显,但进食无防碍。而咽喉异物感症可为器质性病变所引起,和非器质性者,很多疾病均可以出现咽喉部异物感。
3、疾病原因
喉上神经炎、风湿性环杓关节炎、会厌囊肿、会厌形态异常、喉软骨膜炎、血管神经性喉水肿、环咽肌及咽下缩肌痉挛等,食管疾病如食管痉挛、憩室、贲门失弛缓症、早期恶性肿瘤、外伤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贲门痉挛、横膈裂孔等,都会引起喉咙有异物感。
喉咙有异物感怎么回事
不少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总感觉喉咙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它虽然不影响呼吸、吞咽功能,可本人会觉得特别难受,甚至带来极大的心理困扰,造成失眠、焦虑、抑郁、恐癌,医学上把这种病症命名为“癔球症”(中医称为“梅核气”),被认为是心因性疾病。
典型病例
离异女工总是“如鲠在喉”
47岁的阿敏是一名女工,3年前因丈夫有外遇而离婚。离婚后,阿敏很长一段时间心情低落,随后出现咽喉部梗阻感,但没有吞咽困难及吞咽疼痛感。开始时她也没当回事,可随后这种咽喉部的不适感越来越严重。因为总是关注咽喉部的异常,而夜晚的睡眠质量又不高,导致白天精神不好及注意力不集中,在工作中经常出错。
阿敏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得了癌症,因此先后辗转于多家医院的消化内科和耳鼻喉科,做了胃镜、电子喉镜、CT、肿瘤标志物等一系列相关检查,仍没能找到“病根”,而常规治疗效果又不好,导致阿敏的情绪变得更差,失眠也更加严重。
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中心医院,该院副院长贾林接诊了阿敏,通过与她交谈,并进行焦虑抑郁量表、睡眠质量量表的评定,结果显示阿敏有轻度的焦虑和抑郁,失眠也已经达到了睡眠障碍的程度,确诊她为“癔球症”。
更年期女性易得“癔球症”
“癔球症”是什么病?贾林解释,顾名思义,癔球症就是总是臆想喉咙有个球(异物)而感到不适。患者通常会感觉有咽部阻塞感、紧缩感、压迫感和异物感,不过均没有吞咽困难及吞咽痛,也就是说,并不会影响正常的吃喝。如果进行经鼻咽镜、胃镜及血生化检查排除了咽喉及食管的器质性病变(如咽旁肿瘤、会厌囊肿、下咽部肿瘤、食道癌等)﹑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后,就可诊断为癔球症。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中心医院2011年9月~2013年12月期间,在对该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82例癔球症患者进行了系统研究后,发现其中以女性居多,特别是正处于更年期的女性最为集中,占女性患者的72%。这些癔球症患者都曾反复到过多家医院就诊,半数患者像阿敏一样伴有轻度的焦虑或抑郁。但因查不出病因,78%的患者有恐癌倾向,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部分人甚至有“生不如死”的感觉。
进一步深入了解发现,这些癔球症患者在发病前,约有一半曾经历过负性事件,如离婚、失恋等。贾林分析,“应激事件”可能是某些患者的始发因素,而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可能会改变感觉的传递机制和对不适的感知,比如放大了这种“如鲠在喉”的不适。这种对不适的过度敏感,可能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焦虑和抑郁,而形成恶性循环。此外,这些患者的人格特征多为敏感、多疑,身体状况很容易受天气、压力及情绪的影响。总的来说,心理因素和人格特征会使这些患者认为癔球症是疾病,并促使他们反复去医院就诊检查。
贾林介绍,其实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认识到梅核气(相当于西医的癔球症)与心理因素有关,认为其病因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脾滞、脾不化湿、积聚成痰、痰气互结于咽喉而致。
“老药新用”取得确切疗效
据介绍,癔球症的发病率高,国外报道癔球症患者占耳鼻喉科门诊就诊患者总数的4%-5%。健康人群中,46%的人曾经有过癔球症的症状,但去医院就诊的人数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
对于癔球症,一直以来都没有有效和低副反应的治疗方法。常规治疗方法如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物、解痉挛药物等,不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或仅在短期之内可以稍微缓解症状,但停止服药后,往往复发率较高,病程迁延。这次研究中,患者最长患病时间可达8年,就诊3次以上比率高达63%,即患者在治疗后效果不佳或者无效导致反复就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贾林用“五性”形象地总结了癔球症的特点——常见性、难受性、心因性、难治性和高复发性。
尝试癔球症患者给予超小剂量的阿米替林治疗,取得显著而确切的疗效。阿米替林是一种三环类抗抑郁药,有帮助睡眠和调节植物神经的作用,但由于既往治疗抑郁症时大剂量使用(100mg/天),副反应剧烈,如今在临床上已很少使用了。他们将此药用于治疗癔球症,可以说是“老药新用”。因为所用的剂量超小(12.5mg/天),患者只需每天睡前服用半片,副反应被降至最低。多数患者在服药3天后就感觉症状明显改善,4周后症状大为改善甚至治愈。这一治疗方法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价格低廉,患者一周的药费仅需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