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是什么意思 胆囊息肉样病变严重吗
胆囊息肉是什么意思 胆囊息肉样病变严重吗
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恶性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大。
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
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如果息肉较小,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或体积较大的息肉,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假如息肉恶变,成为胆囊癌,其预后极差,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又不愿意手术者,应当严密随访,定期复查B超,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近几年,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20余种,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那么,胆囊息肉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
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1.非肿瘤性病变: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19 9 5年报告,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65%,国内报告的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62.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曾有胆固醇息肉74例病例报告显示:直径小于10mm者占9 7%,50%为多发性,平均3.09±3.31个(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有临床鉴别意义)。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易与黏膜分离,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阿窦明显增多,窦口上常有狭窄,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也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19 9 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其中9 4%直径<10mm,66%的患者年龄<60岁;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88%直径>10mm,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在1 0年内施行的12 153例胆囊切除中,仅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只占0.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9.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225例,占1.8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2)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直径约<20mm;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绝大多数直径>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预后良好。
胆囊息肉的概述
胆囊息肉往往在体检或其他目的的检查中发现或因其他疾病切除胆囊后发现,分为炎性息肉和胆固醇性息肉,多数无临床表现,如息肉较大,可出现右胁隐痛,或牵及右肩背,可伴有消化不良等类似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本病偶可发生息肉样原位癌。胆囊息肉的发病以中青年为主,30-50岁的人群占了总病人数的57.8%。
胆囊息肉是形态学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胆囊息肉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几乎全是恶性肿瘤性病变,故胆囊息肉样病变近几年来倍加重视。可以是球型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大部分患者是在体检的时候由B超检查发现,无症状。少部分患者有右上腹疼痛等,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治疗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胆囊息肉能完全治好吗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一类病变。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几乎全是恶性肿瘤性病变,故胆囊息肉样病变近几年来倍加重视。
胆囊息肉是一种胆囊腔内的良性占位性病变,多无症状,部分患者仅有轻微的上腹部不适或隐痛,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该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以非术治疗为辅。一般来说虽然胆囊息肉发生癌变率比较高,但在1cm以内胆囊息肉性质还是比较安全的,是不会发生癌变的,癌变的息肉都是在1cm以上,所以大于1cm的息肉一般都是手术治疗,对于小于1cm的息肉可以继续观察。
胆囊息肉症状隐蔽性较强,不被人们发现,只有在B超体检时才发现,部分患者偶伴有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腹胀、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厌油、消化不良等症状,极少数患者伴有发热、黄疸。对人体影响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并有8-15%患者癌变。
专家指出,特别是那些常不吃早餐、饮食比较油腻、生活没有规律的人,要特别注意本病的发生。专家还提醒,部分胆囊息肉患者会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类似肠胃疾病的现象,要做好鉴别。
以上就是对胆囊息肉的详细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经过手术治疗是可以被治愈的。综上所述,我们要了解胆囊息肉症状,对于此病还是尽可能的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为好,才能将本病的病灶去除。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什么意思 胆囊息肉样病变病因
1.胆固醇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是胆固醇沉着病的发展,当有胆固醇代谢异常时,胆固醇沉着在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黏膜上皮增生、增厚而形成以细蒂附着于胆囊、桑葚状的胆固醇性息肉。
2.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是由炎症直接刺激胆囊黏膜所形成的炎症肉芽肿,呈灰白色或淡红色,单发或多发,广基,质较硬,是由毛细血管或纤维细胞和慢性炎症细胞组成。
3.胆囊息肉还包括腺肌瘤病胆囊腺肌增生症、腺瘤样增生也称增生性息肉、腺瘤本病,但上述三种胆囊息肉病变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如何对待胆囊息肉
随着B超的普及许多人会被发现有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是很常见的疾病,他的医学上的名称是胆囊息肉样病变,它包含了20多种病变,其中最多的为胆固醇样息肉,是胆固醇在胆囊粘膜固有层的堆积,大多有蒂,大小不等,常为多发,为良性病变。非胆固醇样良性息肉病变包括腺瘤、腺肌瘤、腺瘤样增生等由此可见,绝大多数胆囊息肉是良性病变,尤其是胆固醇样息肉是不会癌变的。
90%以上患胆囊息肉的病人没有症状,往往体检时被B超发现。得了胆囊息肉既不要恐慌不安,如明确为胆固醇样息肉不需手术,也不需药物治疗,因为目前尚无药物可以抑制胆囊息肉的生长,当然,也不要掉以轻心,对于小于1.0厘米的息肉可每3~5月检查一次B超。如果出现下列情况需手术治疗:
1.合并有胆囊结石的息肉
2.基底部较大并生长在胆囊颈部的息肉
3. B超下大于1.0厘米的息肉
4.合并胆囊炎的息肉。如增长较快,超过1.0厘米时发生胆囊癌的可能性就增加,此时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仅需在腹部切几个很小的口,多数病人术后1~3天即可出院,具有疼痛轻、损伤小等优点,是目前国内外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最主要的方法。
胆囊息肉该如何鉴别诊断呢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一类病变。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几乎全是恶性肿瘤性病变,故胆囊息肉样病变近几年来倍加重视。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都是一种炎性反应性病变,胆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质代谢紊乱和胆囊局部炎症反应的结果,有人认为胆囊息肉与胆囊炎症或结石症,甚或两者都有关。
因胆囊息肉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其与胆囊炎症或胆囊结石的慢性炎症反应有关。因此,预防胆囊息肉的关键是积极治疗引起胆囊慢性炎症的疾病。
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宜多食干豆类及其制品。宜选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平时喝水时,捏少许山楂、沙棘、银杏、绞股蓝草放入水杯中当茶饮用。要多吃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西红柿、小白菜、菠菜、韭菜、玉米、萝卜等。
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
胆囊息肉是什么意思 胆囊息肉样病变症状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多在B超检查时才能够发现,极少数患者会表现出: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可伴有腹痛,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右季肋部,伴有向右肩背放射,也可引起黄疸、胆囊炎、胆道出血、胰腺炎等。
不可忽视胆囊息肉的危害
胆囊息肉是胆囊粘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来的一种容易引起突起性病变的疾病,早期的时候症状并不是太明显,因此这种疾病也是比较难发现的。慢慢地患者会感到右上腹部不适,通过B超检查可以发现息肉,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
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比较严重的疾病,主要的表现是患者的消化系统出现异常,可是很多人至今不知道胆囊息肉会对人的身体带来哪些伤害,这也是很多胆囊息肉患者不重视治疗的根本原因。想知道胆囊息肉的危害可以接着往下看,看完您大概就明白了。
胆囊息肉是胆囊粘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来的一种容易引起突起性病变的疾病,早期的时候症状并不是太明显,因此这种疾病也是比较难发现的。慢慢地患者会感到右上腹部不适,通过B超检查可以发现息肉,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
胆囊息肉最主要的危害就是息肉容易发生癌变,一旦癌变的话肿瘤的生长速度是很快的,会对患者的性命产生威胁,另外这些人的内心也会留下极大的创伤,留下阴影。不过多发性胆囊息肉多数是由胆囊壁上皮细胞的基底膜内有胆固醇沉积的胆固醇沉着症,它是胆囊息肉的良性病变,很少发生癌性改变。
另外还有少部分胆囊息肉患者会感觉自己的腹部有不同程度的闷胀或者发作胆绞痛,这可能是息肉恰好长在胆囊管附近。胆囊息肉的危害就是从胆囊管是向外排泄胆汁的一条很细的管道,使得息肉妨碍了胆汁的出路。
胆囊息肉会出现的危害就先为大家介绍到这了,从中可知胆囊息肉的危害还是非常多的,如果您已经被确诊为胆囊息肉这种胆道疾病的话,还是尽早治疗的好,拖延下去是没有任何好结果的,这是对您自己身体健康的极其不负责任。
胆囊息肉吃香蕉可以吗
荷兰科学家研究认为:最合营养标准又能为人脸上增添笑容的水果是香蕉。它含有泛酸等成分,是人体的“开心激素”,能减轻心理压力,解除忧郁,令人快乐开心。睡前吃香蕉,还有镇静的作用。 香蕉“一身都是宝”,它可以预防中风和高血压,起到降压压、保护血管的作用。对胆囊息肉没害处。
胆囊息肉(polyp of gallbladder),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一类病变。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 (polypoidlesion of gallbladder,PLG)。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 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几乎全是恶性肿瘤性病变,故胆囊息肉样病变近几年来倍加重视。
CPs病人绝大多数无临床症状,且胆囊功能良好。此类病人应予定期BUS随访(3~6个月)。若出现明显症状或PLG迅速增大时才考虑手术。如届时胆囊功能良好,可作经皮胆囊镜息肉摘除。此类息肉往往<10mm(82%),以多发性为主(75%)。外观呈桑葚状,蒂细如线,质脆易落,因而很易摘除。如胆囊功能不良,则可作腹腔镜胆囊切除(LC)。
良性非胆固醇性PLG占35%,包括腺瘤与腺肌瘤病、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等。其中炎症性息肉虽无恶变报道,但与胆囊炎症相伴,多数有临床症状。其余类型则均有恶变可能。因此,一经查获宜及时手术切除,以明确病理性质。
是的,胆囊息肉的患者是能够食用香蕉的,同时胆囊息肉的患者食用了香蕉之后是不会发生副作用或者导致病症恶化的症状的,因此是可以放心的食用香蕉的。同时香蕉的营养价值大家也都是知道的,那么就从现在开始每天吃一根香蕉吧。